让潜艇在水下“飞”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09553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阻力来自水下
  在海平面条件下,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多倍,而在15 000米以上的高空,水的密度是空气密度的5000多倍。可见,要达到相同的速度,舰船和水下武器需克服的阻力远远大于航空器。当舰船(包括潜艇)在水面上航行时,船体同时受空气和水两种阻力,空气阻力是指空气对船体水上部分的反作用力,水阻力是水对船体水下部分的反作用力。如果再细分,水阻力可分成静水阻力和波浪中的阻力增加值(也称汹涛阻力)两部分,而静水阻力又可进一步分成裸船体阻力和附体阻力两部分。裸船体在静水中航行时所受到的阻力,包括兴波阻力、破波阻力、摩擦阻力、黏滞阻力等,此外再加上空气阻力、附体阻力和汹涛阻力等,基本上就是舰船在水面航行时所受到的全部阻力了。需要强调的是,潜艇以低速航行时,其在水面所受到的阻力要小于水下受到的阻力,航行速度也是以水面为快。这是因为潜艇在水面低速航行时,其兴波阻力和空气阻力都相当小,所面对的主要是摩擦阻力、黏滞阻力和附体阻力。而潜艇在水下低速航行时的主要航行阻力虽然也是摩擦阻力、黏滞阻力和附体阻力,但因潜艇在水下“湿面积”大增,会使摩擦力较水面增大许多,同时由于潜艇在水下时一些附体(如指挥台围壳)入水后会加大附体阻力,所以潜艇水下低速航行时的阻力要大于水面低速航行时的阻力。而当潜艇高速航行时,则会出现完全相反的阻力状态。随着航速的增加,潜艇在水面上的兴波阻力和空气阻力将大增,使其总阻力值大于在水下高速航行的总阻力值。当潜艇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水面阻力甚至是水下阻力的2倍。
  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的潜艇苏联的“阿尔法级”攻击核潜艇为42节。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上述的摩擦阻力、黏滞阻力(潜艇还有附体阻力)。要想大幅提高水下武器的航速,就需要有效克服摩擦阻力、黏滞阻力,其中克服摩擦阻力又是重中之重,因为其构成了水下总阻力的主要部分,大约占80%。由于摩擦阻力主要与表面面积及边界层内的流动状态有关,层流边界层的摩擦阻力远小于湍流边界层的摩擦阻力,所以在设计时尽可能保持层流状态即可有效降低摩擦阻力。
  现代潜艇采取降低摩擦阻力的方法大致有:采用拉长水滴型或过渡型艇型;提高表面光滑度、减小开孔数量和间隙;表面敷设橡胶瓦;微气泡降阻等。如微气泡降阻,就是在紧贴潜艇壁界层引入大量的微气泡可以显著降低摩擦阻力,据报道降阻效果可达30%,但如何形成微气泡是当前主要研究的问题。
  什么是超空泡技术?
  超空泡实际上是空泡的一种极端存在方式。人们最早发现的是空泡现象,即当水下物体在水中运动速度加快,其所承受的水压反而会减小,一旦水压减小到一定程度时,与水下物体接触的水就会汽化,形成空泡。这些空泡不但会改变水的流动形态,而且会降低螺旋桨或喷水推进器的推进效率。更严重的是,空泡还会发生爆裂,产生强烈冲击。如果长期作用,还会使接触面出现凹坑,并产生严重剥蚀,大大缩短使用寿命。到了上世纪60年代,人们又发现当水下物体的运动速度超过50米/秒时,表面就会出现超空泡现象,即在其后部形成大型水蒸气沟,将物体与水接触的部分包住,物体接触的介质就由水变成了空气。由于海平面条件下,水的密度是空气密度的800多倍,因而就能大幅减少物体在水中所受的阻力。如果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气泡把整个物体包裹起来,形成一种“气体外衣”,就可使物体始终航行在自己制造的超空泡内部,从而实现高速航行。另外,超空泡现象不仅会使水的阻力大大降低,还不会因气泡爆裂而对水下物体表面产生冲击。
  苏联最早注意到超空泡现象在军事上的应用前景,在上世纪70年代率先研制代号“暴风雪”的超空泡鱼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续研制并最终成功,1997年起装备部队。该型鱼雷长8.23米,直径533毫米,重2.697吨。鱼雷尾部中心为大孔径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周围有8个小型圆柱形启动火箭,它们将“暴风雪”加速至超空泡速度,然后主发动机开始工作。头部安装有空泡发生器,向前倾斜形成一个“攻角”,以产生支持雷体前部的升力;空泡发生器后面是几个环状通气管,能将火箭排气注入空穴气泡,使气泡涨大。鱼雷航行时,首先由平盘式空泡发生器产生局部空穴,然后由通气管向局部空穴注入气体,使之膨胀成超空泡。此外,“暴风雪”鱼雷在尾部还有1个制导导线线轴,当鱼雷发射入水运行时导线放出,通过该导线可以控制鱼雷的运动轨迹或进行引爆。
  研制到现实还很遥远
  由于超空泡潜艇航行时水阻力小,它的水下速度可超过音速。这样,超空泡潜艇可以像子弹一样在水中飞行。此后,美、法、德、伊朗等国也纷纷加入到超空泡武器的研制行列,其中美国的项目最多,不仅有超空泡鱼雷,还有超空泡机载武器、舰载超空泡近防武器、超空泡水下火炮系统、超空泡潜艇“水下快车”、超空泡隐身水面艇“幽灵”号等。法国从俄罗斯采购了几枚“暴风雪”鱼雷进行评估,并实施了“空泡协调行动”计划,进行一种机载反水雷超空泡武器的试验。德国研制出了“梭鱼”超空泡鱼雷。伊朗也在2006年试射了自己研制的超空泡鱼雷。
  从目前情况看,很明显是超空泡鱼雷技术进展最快,如德国的“梭鱼”就解决了俄罗斯“暴风雪”只能直航攻击、且无制导能力的缺陷,而且航速更快,达240节。今后,超空泡鱼雷可能会进一步解决射程近、噪声大的技术问题。
  至于超空泡潜艇所面临的技术问题,要比超空泡鱼雷多得多,而且解决难度也更大。例如,在高速航行中如何控制运动方向;如何能使超空泡长时间、全尺寸地包罩住比鱼雷大得多的潜艇;如何提供支持超空泡潜艇长距离航行的水下火箭;如何保证潜艇在高速航行时不增加噪声;如何消除产生超空泡所需的设备占用潜艇内部宝贵空间的问题;如何减轻形成的气泡干扰潜艇声呐工作的问题等等。美国的“水下快车”仅仅是排水量60吨的技术验证艇,预定航速也只有100节,而其他国家还没有类似发展计划。由此可见,所谓超声速潜艇已经研制成功,距离现实还非常遥远。
其他文献
The equilibrium lattice constants, bulk modulus, shear modulus, elastic constants and Debye temperature of LaNi,4.75 Sn,0.25 under pressure are calculated using
期刊
Combining the non-equilibrium Greens function method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we provide a first-principle scheme to calculate the universal conductance fl
期刊
为了选育适合我省双季稻栽培的杂交早稻新组合,填补杂交稻在早稻生产上的空白,从1978年开始,我们开展了以选育早稻恢复系为突破口,配制杂交早稻新组合选育的研究。目前,已选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等。而作为一线教师而言,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我发现情境教学法能够切实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课堂任务和目标能够顺利地实现。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  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就是一个教师讲授、传播知识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而在真正的教学交流中,最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方式便是问答式的教学模式,因为其可
摘 要:日常生活经验与化学概念存在着诸多矛盾,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利用学生的这种 “认知冲突”,设计教学情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教材内容挖掘中形成认知冲突,在设疑质疑中引发认知冲突,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制造认知冲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认知冲突 挖掘 质疑 创设情境  学生在化学学习与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如某些化学概念与学生感知的日常生活
We extend the chiral hadronic model (FST) with an inclusion of Λ hyperon to investigate the propertiks of multi-Λ hypeuclei. With such an effective hadronic m
期刊
The cross sections for neutralization and detachment in H+-H- collisions in the energy range from 1.0 to lOOkeV/u are calculated using the two-centre atomic orb
期刊
We report on simultaneous magneto-optical trapping of fermionic 40K and bosonic 87Rb atoms. This trap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s quantum degenerate fermi gas 40K
期刊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新课程理念要求重新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改变旧课堂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那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应如何上好一堂有趣、高效的政治课呢?我的体会有如下两点: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把课堂教学中心的教师转变为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权威,主导着整个课堂的教学
Based on the Onion-Peeling algorithm (OPA) principle, we present a simplified model for analysing photoion and photoelectron images, which allows the analysis 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