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一个让世人永远铭记的年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国门,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扬帆起航。伴着春天的气息,和着时代的节拍,古老而又年轻的淮安踏上腾飞的征程。
淮安这片自古就产生神话的土地30年来发生了神话般的巨变。
这30年,淮安的经济增速前所未有,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淮安已从一个落后贫穷的农业大市逐渐成长为一座欣欣向荣的工业新城。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亿元,是1978年的6313倍,年递增10.7%;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23.4亿元,是1978年的65.7倍,年递增15.4%。工业化进程明显加速,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182亿元,是1978年的105倍;盐化工新材料、IT和特钢三大千亿元级产业正在加速形成。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以商贸、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支撑,信息、金融保险、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这30年,淮安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目前城市化率达40.1%,中心城市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95万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一个个“金字招牌”为这座城市增光添彩,前不久又通过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更为淮安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30年,淮安人民的生活空前改善,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年代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人们不仅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而且正在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978年的30.5倍和10.4倍。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已由满足基本的吃穿,到衣食住行,再向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多层次消费转变。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这30年,淮安的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伴随着开放度的提高而壮大,富士康科技城、达方电子等一批重量级大项目成功落户,淮安出口加工区、海关通关点、留学生创业园等建成使用,为全方位、宽领域的立体开放打下坚实基础。
这30年,淮安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的统筹兼顾、有序发展,把“少有所学、壮有所劳、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发展愿景变成人们能够切实分享的现实成果,较好地形成了政通人和、心齐气顺的和谐奋进局面。
目前,淮安已进入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新成效:
一是在解放思想上取得新成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持续不断地推进思想大解放。让思想解放之“魂”牢牢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之“体”上。大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理直气壮地支持干事者,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者,真心诚意地宽容失误者,特别是保护好勇于冲锋陷阵者的背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特取胜,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最终通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果、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新成果和德才兼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成果来检验思想解放的新成效。
二是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取得新成效。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增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不动摇,全力聚焦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工业发展步伐,筑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支撑。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双轮驱动”,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创加快发展新优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在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努力开创淮安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三是在特色城市化建设上取得新成效。紧紧围绕“把淮安建成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按照“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发展思路,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努力把淮安建设成为经济充满活力、城市特色彰显、生活品质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四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取得新成效。继续加大企业、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财政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力度。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解决妨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对外开放大通道和载体建设为切入点,全力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让开放的淮安插上腾飞的翅膀。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提高淮安知名度,做大“知淮、来淮、建淮”三个圈,强化对台招商,努力把淮安打造成苏北台商密集区。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国际贸易平台建设,提升经济外向化水平,加快形成“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台资集聚新高地。
五是在持续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大力推动全民创业,扩大创业主体。充分释放民众创业潜能,实现创业富民。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全覆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保助民。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服务惠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法治淮安、平安淮安建设,畅通信访八条通道,大力推进阳光信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和谐安民。
六是在加强党的建设上取得新成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牢固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导向,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特别是把富有奋发进取精神、善于改革创新的干部放在重要岗位。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头雁”工程,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经济实力、配强村级干部等关键举措,着力解决农村基层“非常重要”但又“非常薄弱”的“非常反差”状况。大力倡导干在实处、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把各级领导干部的精力放在工作落实上,把注意力用在解决问题上,把政绩建立在实干上。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 夏玉兰
淮安这片自古就产生神话的土地30年来发生了神话般的巨变。
这30年,淮安的经济增速前所未有,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淮安已从一个落后贫穷的农业大市逐渐成长为一座欣欣向荣的工业新城。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亿元,是1978年的6313倍,年递增10.7%;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23.4亿元,是1978年的65.7倍,年递增15.4%。工业化进程明显加速,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182亿元,是1978年的105倍;盐化工新材料、IT和特钢三大千亿元级产业正在加速形成。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以商贸、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支撑,信息、金融保险、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这30年,淮安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目前城市化率达40.1%,中心城市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95万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一个个“金字招牌”为这座城市增光添彩,前不久又通过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更为淮安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30年,淮安人民的生活空前改善,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年代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人们不仅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而且正在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978年的30.5倍和10.4倍。居民消费结构,总体上已由满足基本的吃穿,到衣食住行,再向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多层次消费转变。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这30年,淮安的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伴随着开放度的提高而壮大,富士康科技城、达方电子等一批重量级大项目成功落户,淮安出口加工区、海关通关点、留学生创业园等建成使用,为全方位、宽领域的立体开放打下坚实基础。
这30年,淮安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的统筹兼顾、有序发展,把“少有所学、壮有所劳、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发展愿景变成人们能够切实分享的现实成果,较好地形成了政通人和、心齐气顺的和谐奋进局面。
目前,淮安已进入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新成效:
一是在解放思想上取得新成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持续不断地推进思想大解放。让思想解放之“魂”牢牢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之“体”上。大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理直气壮地支持干事者,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者,真心诚意地宽容失误者,特别是保护好勇于冲锋陷阵者的背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特取胜,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最终通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果、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新成果和德才兼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成果来检验思想解放的新成效。
二是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取得新成效。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增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不动摇,全力聚焦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工业发展步伐,筑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支撑。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双轮驱动”,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创加快发展新优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在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努力开创淮安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三是在特色城市化建设上取得新成效。紧紧围绕“把淮安建成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按照“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发展思路,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努力把淮安建设成为经济充满活力、城市特色彰显、生活品质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四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取得新成效。继续加大企业、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财政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力度。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解决妨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对外开放大通道和载体建设为切入点,全力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让开放的淮安插上腾飞的翅膀。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提高淮安知名度,做大“知淮、来淮、建淮”三个圈,强化对台招商,努力把淮安打造成苏北台商密集区。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国际贸易平台建设,提升经济外向化水平,加快形成“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台资集聚新高地。
五是在持续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大力推动全民创业,扩大创业主体。充分释放民众创业潜能,实现创业富民。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全覆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保助民。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服务惠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深入推进法治淮安、平安淮安建设,畅通信访八条通道,大力推进阳光信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和谐安民。
六是在加强党的建设上取得新成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牢固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导向,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特别是把富有奋发进取精神、善于改革创新的干部放在重要岗位。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头雁”工程,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经济实力、配强村级干部等关键举措,着力解决农村基层“非常重要”但又“非常薄弱”的“非常反差”状况。大力倡导干在实处、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把各级领导干部的精力放在工作落实上,把注意力用在解决问题上,把政绩建立在实干上。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 夏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