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是习近平对新时代劳动和劳动教育现象、劳动教育主体和内容、劳动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理论总结。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有其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性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底蕴,并由此构成其文化生成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根植沃土和深厚渊源,为其提供历史基础和充足养分;革命性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思想火种,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奠定其文化基脉,毛泽东劳动理论为其提供文化参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风教育是其文化熏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予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鲜明的时代特色;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交融共生形成的多元文化,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提供国际视野和域外资源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性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 D64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20)04-0016-08
劳动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源泉。劳动的开展离不开劳动教育的保障,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塑造新时代劳动形态提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于世情社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习近平围绕劳动和劳动者、劳动观念和劳动形式、劳动精神和劳动实践以及劳动教育的现实状况、存在问题、内在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对如何传授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劳动习惯与氛围、培育劳动意识与观念等进行战略部署,深刻揭示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包含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劳动教育、怎样进行劳动教育等重要内容。概言之,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是习近平对新时代劳动和劳动教育现象、劳动教育主体和内容、劳动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理论总结,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的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做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
深入分析与挖掘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深厚文化底蕴及其生成逻辑,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理解其生成动因、演进过程与系统结构。总体来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产生的实践沃土,革命性文化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产生提供了理论的思想火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予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新的时代特色,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阐释和发扬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提供了有益借鉴。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境界,为在全社会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对坚持立德树人和深化教育改革,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奋斗的优良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深厚滋养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生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是凝聚民族认同的“共同记忆”,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最深厚的文化滋养和历史基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基因已经深刻熔铸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中,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成果,以富有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概念与话语展现着其时代性价值。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与创新者,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推动了民族文化与时代要求的深入互动,形成了既体现民族风格也体现普遍价值的劳动教育观。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就是既有对传统文化中尊重劳动思想的继承,也有对其中重智轻劳思想的批判。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中国人民历来重视劳动教育并把劳动作为美德。智慧勤劳的中国人民热爱劳动、自强不息,有许多尊重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传统。远古时期有嫘祖教人养蚕制衣、神农教人耒耜耕作、有巢教民构木为巢等故事传说,推崇生产劳动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更是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思想家代表;两汉时期的统治者重农抑商,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政策,减轻劳动者负担,关注劳动者权益,为国家稳固奠定了基础;盛世唐宋时期,更加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昼出耕田夜继麻”生动展现了劳动场面,“粒粒皆辛苦”饱含着对珍惜劳动成果的理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等许多关于劳动的诗歌和典故,都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提供了历史基础、智力惠泽和充足养料。
中国古人把“习劳”作为必备品德和第一要义。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百姓,童蒙初学就要学习洒扫的劳动第一课。朱熹《童蒙须知》中列有“洒扫涓洁”一章。曾国藩在《诫子书》中说:“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这种“耕读传家久”“习劳则神钦”的优秀传统,在今天的劳动教育方面还比较欠缺。传统文化中“重智轻劳”的现象也广泛存在,“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使传统的教育在与劳动结合中出现了一些反面情况,造成一些诸如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排斥劳动的现象,进而失去对劳动美德的追求和劳动者应有社会地位的尊重,传统文化关于劳动教育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与经验、教训,被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有选择地进行了继承和批判。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以时代化表达和价值性引导的形式,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2013年5月29日,习近平在北京市少年宫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希望孩子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1]劳动不仅是劳动教育的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还是“结合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培养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需求,着重加强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价值性引导上,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更加重视从孩子抓起,增强对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指引下,全社会应以学校劳动教育为支点,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扣好日常劳动教育的第一粒扣子,开拓劳动教育的大课堂,完善社会的支持作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从而将劳动教育提升为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任务,擘画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蓝图。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总要求,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和加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革命性文化: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思想理论火种
追溯思想渊源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体现在其鲜明的精神特质中。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近代中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生成了富有中国风格与气派的革命性文化。从文化的广义范畴和特点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属于文化范畴”[4],其本质也属于革命性文化。在这其中,包括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文化基脉、毛泽东劳动理论的文化参照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风教育的文化熏染,一并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思想火种。涵盖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和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庞大科学体系,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经典作家相关思想进行的革命性、批判性的继承,同样具有革命性的特点和立场方法。
(一)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文化基脉
唯物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教育学说,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给养和科学的文化基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作为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剩余价值论的重要理论基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根本,其毋庸置疑地成为马克思一个巨大的革命性贡献。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到处都处于中心范畴,在劳动中所有的其他规定即已经概括地表现出来”[5]10。作为同一劳动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分别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科学反映出劳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社会实践的模式,“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6]988,必然改变着从事劳动的人的本性,即达到完成劳动教育人的目的,“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7]230马克思这种立足于社会实践、建构起以人的本质发展為根源的劳动教育思想,既是对他所处时代的敏锐洞察,也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基本理论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指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是我们党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马克思主义把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置于同等地位的观点,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劳动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劳动教育的实质是促进人的解放和发展。马克思强调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23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8]422是《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教育的明确规定,也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重要观点。在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时的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合理性,要彻底改变这种境况,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将教育与物质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工人。这不仅是对恩格斯科学论断的确认,更是将劳动写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应有的价值要求。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旨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改善工人阶级的现状,提升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使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和国家的主人,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实现根本改造社会的目的。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劳动教育,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和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高度肯定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作用。在劳动教育问题上,习近平赞成列宁在《关于提高人民劳动生产率》中提出的“提高劳动者生产素质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职业技术知识的本领”[9]130,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新一代劳动者和中、初级技术人才,并把这种职业技术教育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扶贫紧密结合,强调劳动教育不能只是在“黑板上种田”,而是“一定要教给学生实际本领,使他们回家后有可能成为生产能手”[9]130。教育不应是“单纯的文化、技术教育,而是全面开展政治、文化、技术、管理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9]130。世情、党情、国情是不断变化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首先要解决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最基本的是人的生存问题。就全国人民而言,就是脱贫攻坚。在解决贫困问题上,习近平指出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注重激活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才是消除贫困的治本之策,“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劳动开创美好生活,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核心要义。正如列宁曾宣告劳动是社会主义的主要基础,是苏维埃国家每个有劳动能力公民的义务,俄国将成为劳动的共和国,不劳动者不得食。习近平号召全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真脱贫、脱真贫!新时代关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适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发展要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历史观。
(二)毛泽东劳动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直接文化参照
革命性和实践性,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毛泽东思想的首要特征。毛泽东思想中的有关劳动理论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提供了直接文化参照。从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到“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到八届五中全会带领全体中央委员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在实现革命、生产、教育相互协调促进中,无不体现了毛泽东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强调劳动的本质与价值,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投身实践,感受劳动的收获和乐趣,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毛泽东劳动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同中国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造性地把毛泽东这一实践劳动思想运用到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上,把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提升到正确的积极的劳动价值观的引导上,让劳动教育“不等于简单的体力劳动锻炼,本质目标在于确立劳动价值观”[10],进而得出新时代关于“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1]的基本判断。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劳动教育的新形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强调“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11]283一方面,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历史和人的认识,也应该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地把对社会的认识变成科学;另一方面“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必须参加的“社会实践”,即各种形式的劳动。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这就使教劳结合成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劳动”被定为“五爱”国民公德之一,[12]并被纳入宪法。学校把生产劳动作为一项主课,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这种做法适应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需要,符合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在提高学生的生产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增强学校教育的实践性等方面取得了教育和社会双重效益。实际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前提却是二者的分离。“教育与生产劳动有两次分离。第一次分离是统治者的教育从生产劳动中和从劳动者教育中的分离, 由此产生了古代学校教育;而第二次分离则是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促成的劳动者的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分离”。[13]76-77正是第二次分离造就了现代教育的产生。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是“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劳动这两个独立过程以现代科学为结合点的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状态。”[14]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会更加突出,以智力劳动为核心的劳动形态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意义重大。因此,我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命题的实质有更为完整和科学的认识”[15]。习近平不失时机地强调“必须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6]337。他还创造性地把毛泽东教劳结合的思想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强调劳动在家庭中的地位,“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17]355。引导下一代做到“四个热爱”就是最深刻的教育,“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就是要求付出辛勤劳动的过程,这就给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系统回答和科学做法。同时,习近平评价毛泽东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18]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及其战友们付出了极为艰辛的探索、智慧和劳动。这一实践基础,是在毛泽东劳动理论指导下,教育引导全国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而积累的经验、提供的前提,也正被直接吸收转化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实践特色。
(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风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文化熏染
革命家庭的出身及其劳动经历的长期熏染,塑造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中的家国情怀。其中,“四个第一”的家庭教育观对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家庭劳动教育问题上,习近平深受革命家庭劳动教育的熏陶,特别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问题,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正如习近平写信形容父亲像一头老黄牛,默默地为中国人民耕耘着,也激励着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到陕北农村梁家河插队,一头扎进最基层。在农村生活的几年间,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习近平什么劳动都参加,乡亲们说他是“吃苦耐劳好后生”,习近平对人民的深情和对脚下土地的担当,深深融入他的人生追求之中。革命老前辈和农村老乡亲对他的思想和劳动教育观的影響是根本性的,早年这种与劳动人民的朝夕相处和对劳动的切身体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重要活水源头。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同时吸收了新时期关于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一些看法。邓小平就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曾提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19]107。在教学上,他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19]107。根据这一讲话精神,20世纪80年代,学界产生了一批有关教育方针的大讨论与新时期教劳结合的研究成果,逐渐纠正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偏颇。国家教委也于1987年印发了《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稿)》,要求在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在新时代,习近平更加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劳动教育,其根本在于“补齐劳动教育在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实现劳动教育与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20],促进在实践中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课程化和规范化建设,实现“以劳促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时代特色
当今世界的发展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不可挡,劳动和劳动教育观念的基本作用越发彰显。与之相适应的当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先进和落后的社会思想相互交织、同时并存,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突出,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需求与劳动教育供给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映,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等历史课题,“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17]350的时代要求,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氛围中不断深化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文化场域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解决我国当今的劳动教育问题,必须把劳动教育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切实形成具有鲜明时代适应性和现实回应性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精神作为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劳动教育及其体系的重要支撑。弘扬劳动精神,就是一种劳动教育的形式。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在新疆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时强调,“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保障。”[21]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踏实劳动,带头弘扬劳动精神,带头做好劳动教育,增强同劳动人民的感情。 2016年4月,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22]。这种提倡劳动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的过程,对全社会来说,就是一种劳动教育的过程。对国家来说,必须要“以法律制度形式规定劳动教育主体,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建立评价、督导机制,明确劳动教育成绩的使用范围等一系列的制度建构”[23],同时明确劳动教育更是一种价值理念,以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格局,使劳动教育始终与德智体美教育相促进、相融合。既不能以德智体美教育混淆劳动教育,也不能以劳动教育代替德智体美教育。就教育而言,习近平希望把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从劳动创造的功能强调对青少年从小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24],教育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习惯,从而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新鲜血液、增强新生力量。
(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铸就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时代命题
奋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也是劳动者最美的本色。但是,伴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度调整,出现了拜金主义、炫富、享乐主义等现象,有些人对劳动的态度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劳动观扭曲,鄙视劳动、侮辱劳动者、劳动成果被大肆挥霍等现象时有出现。基层劳动者收入普遍较低,“劳动者最贫贱”“劳动者没出息”等观念日益抬头。显然,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虚化”[23],甚至被异化为惩罚人的手段,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对此,习近平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25],高度肯定了劳动的根本性价值,树立了“劳动就是劳动教育的最佳方式”[26]的根本性理念。同时,他强调劳动的平等性和在社会发展中的共同价值性,认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广大劳动群众要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22],这就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类社会的观点发展到劳动就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的认识,进而教育人民必须认识到“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避免的责任”[27]249,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做了思想引航。正如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所處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28]这种“劳动致富,奋斗幸福”就是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时代命题,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
(三)人民群众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永恒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永恒主体。“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和夯实执政地位的价值基础,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根本立场。在习近平看来,劳动人民不仅光荣,而且伟大。列宁说“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9]154,习近平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这种人民主体思想,并将其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深度阐释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人民主体作用及其价值。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和“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主人翁地位决定了劳动者之间的平等互助的同志式关系。新的价值观念的主体是: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必须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9]115。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最突出的特征是“尊重人民、尊重劳动、尊重人才”,习近平强调,劳动模范是劳动人民中的优秀典型,“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28],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和人才,充分信任知识分子,对待知识分子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努力为广大知识分子工作学习生活创造更好条件。这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劳动和人才的尊重、对人民的尊重,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核心要旨。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中人民主体作用,还体现在关心劳动者的生活、教育及其素质的提高。习近平始终认为中国共产党人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强调,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不仅因为“劳动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平凡而辉煌的劳动,都标注着建设者们奋斗的底色”[28],党和国家还要不断为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供政策支持。社会主义国家要有致力于塑造尊重劳动的环境和氛围的决心与定力,“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28]。文化本身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底蕴离不开实干奋斗的人,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和创造性人才,而且“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28],可见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还提倡从国家和政府层面“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29]46。因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既然是劳动人民为实施总任务而进行的斗争的一部分,就必须贯穿着劳动教育的精神……也是我们的人民教育与剥削阶级所垄断的旧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30]。所以,劳动教育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劳动人民应然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主体和主要依靠。 余论
世界多元文化也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生成提供了有益借鉴。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世界的开放性发展,在民族国家范围内产生了文化多样和价值多元的现象,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提供了有益借鉴。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化是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任何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都是一个与其他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共存共荣,意味着某单一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时的吸收。任何一种文化内部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都有某种主导目的和内在结构,多种文化不能在一种伦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它们彼此之间并无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不同地域的人们“从生存原料中创造出来的各种和平共存、平等有效的生活模式”[31]216。不断竞争的世界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促使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这种文化的相对性,对劳动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正是在吸收借鉴世界其他多元文化关于劳动教育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新形态。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共融共生,不仅是对世界上其他文化、文明与传统的借鉴和参考,也是对世界上其他文化和文明之精华的汲取与赏纳。习近平认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32]。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不仅借鉴融合了这些文化中美好的有益的成分,还对世界多元文化做出了新的贡献。习近平强调,要“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3]。这样,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不仅吸取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域外资源,而且更加具有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视野。
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战略要求,沿袭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教育观,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等历代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劳动与劳动教育的认识,升华和加深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本质和劳动教育的看法,是与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毛泽东劳动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在新时代,从“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到“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从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的新劳动观念,树立起劳动教育应贯穿教育全过程的价值理念,最终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人民立场、教育情怀和劳动情愫,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思想新范畴。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 [1]霍小光、周英峰:《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光明日报》2013年5月31日。
[2]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11期。
[3]吴晶、胡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光明日报》2018年9月11日。
[4]邵明英、申勇:《当今中国三大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其关系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5][匈]卢卡奇、[德]本泽勒:《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白锡堃、张西本等译,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6]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檀传宝:《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人民教育》2018年第20期。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3]成有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新探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成有信:《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15]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
[16]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18]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3年12月27日。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韩震:《劳动教育在构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24期。
[21]新华社:《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光明日报》2014年5月1日。
[22]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6年4月30日。
[23]宁本涛:《重塑劳动教育观》,《光明日报》2019年1月29日。
[24]李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
[25]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光明日报》2013年4月29日。
[26]王玮:《劳动就是劳动教育的最佳方式》,《中国教育报》2020年5月21日。
[27][法]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8]習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5年4月29日。
[2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30]刘惠:《吴玉章论劳动教育》,《中国德育》2007年第10期。
[31][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2]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
[33]习近平:《在二○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2月4日。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性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 D64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20)04-0016-08
劳动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源泉。劳动的开展离不开劳动教育的保障,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塑造新时代劳动形态提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于世情社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习近平围绕劳动和劳动者、劳动观念和劳动形式、劳动精神和劳动实践以及劳动教育的现实状况、存在问题、内在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对如何传授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劳动习惯与氛围、培育劳动意识与观念等进行战略部署,深刻揭示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包含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劳动教育、怎样进行劳动教育等重要内容。概言之,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是习近平对新时代劳动和劳动教育现象、劳动教育主体和内容、劳动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理论总结,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的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做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
深入分析与挖掘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深厚文化底蕴及其生成逻辑,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理解其生成动因、演进过程与系统结构。总体来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产生的实践沃土,革命性文化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产生提供了理论的思想火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予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新的时代特色,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阐释和发扬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提供了有益借鉴。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境界,为在全社会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对坚持立德树人和深化教育改革,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奋斗的优良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深厚滋养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生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是凝聚民族认同的“共同记忆”,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最深厚的文化滋养和历史基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基因已经深刻熔铸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中,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成果,以富有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概念与话语展现着其时代性价值。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与创新者,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推动了民族文化与时代要求的深入互动,形成了既体现民族风格也体现普遍价值的劳动教育观。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就是既有对传统文化中尊重劳动思想的继承,也有对其中重智轻劳思想的批判。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中国人民历来重视劳动教育并把劳动作为美德。智慧勤劳的中国人民热爱劳动、自强不息,有许多尊重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传统。远古时期有嫘祖教人养蚕制衣、神农教人耒耜耕作、有巢教民构木为巢等故事传说,推崇生产劳动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更是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思想家代表;两汉时期的统治者重农抑商,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政策,减轻劳动者负担,关注劳动者权益,为国家稳固奠定了基础;盛世唐宋时期,更加尊重劳动和劳动者,“昼出耕田夜继麻”生动展现了劳动场面,“粒粒皆辛苦”饱含着对珍惜劳动成果的理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等许多关于劳动的诗歌和典故,都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提供了历史基础、智力惠泽和充足养料。
中国古人把“习劳”作为必备品德和第一要义。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百姓,童蒙初学就要学习洒扫的劳动第一课。朱熹《童蒙须知》中列有“洒扫涓洁”一章。曾国藩在《诫子书》中说:“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这种“耕读传家久”“习劳则神钦”的优秀传统,在今天的劳动教育方面还比较欠缺。传统文化中“重智轻劳”的现象也广泛存在,“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使传统的教育在与劳动结合中出现了一些反面情况,造成一些诸如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排斥劳动的现象,进而失去对劳动美德的追求和劳动者应有社会地位的尊重,传统文化关于劳动教育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与经验、教训,被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有选择地进行了继承和批判。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以时代化表达和价值性引导的形式,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2013年5月29日,习近平在北京市少年宫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希望孩子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1]劳动不仅是劳动教育的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还是“结合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培养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需求,着重加强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价值性引导上,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更加重视从孩子抓起,增强对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指引下,全社会应以学校劳动教育为支点,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扣好日常劳动教育的第一粒扣子,开拓劳动教育的大课堂,完善社会的支持作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从而将劳动教育提升为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任务,擘画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蓝图。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总要求,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和加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革命性文化: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思想理论火种
追溯思想渊源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体现在其鲜明的精神特质中。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近代中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生成了富有中国风格与气派的革命性文化。从文化的广义范畴和特点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属于文化范畴”[4],其本质也属于革命性文化。在这其中,包括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文化基脉、毛泽东劳动理论的文化参照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风教育的文化熏染,一并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思想火种。涵盖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和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庞大科学体系,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经典作家相关思想进行的革命性、批判性的继承,同样具有革命性的特点和立场方法。
(一)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文化基脉
唯物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教育学说,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给养和科学的文化基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作为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剩余价值论的重要理论基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根本,其毋庸置疑地成为马克思一个巨大的革命性贡献。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到处都处于中心范畴,在劳动中所有的其他规定即已经概括地表现出来”[5]10。作为同一劳动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分别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科学反映出劳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社会实践的模式,“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6]988,必然改变着从事劳动的人的本性,即达到完成劳动教育人的目的,“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7]230马克思这种立足于社会实践、建构起以人的本质发展為根源的劳动教育思想,既是对他所处时代的敏锐洞察,也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基本理论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指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是我们党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马克思主义把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置于同等地位的观点,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劳动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劳动教育的实质是促进人的解放和发展。马克思强调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23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8]422是《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教育的明确规定,也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重要观点。在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时的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合理性,要彻底改变这种境况,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将教育与物质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工人。这不仅是对恩格斯科学论断的确认,更是将劳动写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应有的价值要求。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旨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改善工人阶级的现状,提升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使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和国家的主人,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实现根本改造社会的目的。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劳动教育,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和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高度肯定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作用。在劳动教育问题上,习近平赞成列宁在《关于提高人民劳动生产率》中提出的“提高劳动者生产素质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职业技术知识的本领”[9]130,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新一代劳动者和中、初级技术人才,并把这种职业技术教育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扶贫紧密结合,强调劳动教育不能只是在“黑板上种田”,而是“一定要教给学生实际本领,使他们回家后有可能成为生产能手”[9]130。教育不应是“单纯的文化、技术教育,而是全面开展政治、文化、技术、管理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9]130。世情、党情、国情是不断变化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首先要解决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最基本的是人的生存问题。就全国人民而言,就是脱贫攻坚。在解决贫困问题上,习近平指出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注重激活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才是消除贫困的治本之策,“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劳动开创美好生活,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核心要义。正如列宁曾宣告劳动是社会主义的主要基础,是苏维埃国家每个有劳动能力公民的义务,俄国将成为劳动的共和国,不劳动者不得食。习近平号召全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真脱贫、脱真贫!新时代关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适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发展要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历史观。
(二)毛泽东劳动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直接文化参照
革命性和实践性,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毛泽东思想的首要特征。毛泽东思想中的有关劳动理论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提供了直接文化参照。从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到“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到八届五中全会带领全体中央委员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在实现革命、生产、教育相互协调促进中,无不体现了毛泽东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强调劳动的本质与价值,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投身实践,感受劳动的收获和乐趣,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毛泽东劳动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同中国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造性地把毛泽东这一实践劳动思想运用到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上,把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提升到正确的积极的劳动价值观的引导上,让劳动教育“不等于简单的体力劳动锻炼,本质目标在于确立劳动价值观”[10],进而得出新时代关于“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1]的基本判断。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劳动教育的新形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强调“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11]283一方面,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历史和人的认识,也应该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地把对社会的认识变成科学;另一方面“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必须参加的“社会实践”,即各种形式的劳动。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这就使教劳结合成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劳动”被定为“五爱”国民公德之一,[12]并被纳入宪法。学校把生产劳动作为一项主课,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这种做法适应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需要,符合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在提高学生的生产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增强学校教育的实践性等方面取得了教育和社会双重效益。实际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前提却是二者的分离。“教育与生产劳动有两次分离。第一次分离是统治者的教育从生产劳动中和从劳动者教育中的分离, 由此产生了古代学校教育;而第二次分离则是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促成的劳动者的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分离”。[13]76-77正是第二次分离造就了现代教育的产生。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是“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劳动这两个独立过程以现代科学为结合点的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状态。”[14]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会更加突出,以智力劳动为核心的劳动形态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意义重大。因此,我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命题的实质有更为完整和科学的认识”[15]。习近平不失时机地强调“必须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6]337。他还创造性地把毛泽东教劳结合的思想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强调劳动在家庭中的地位,“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17]355。引导下一代做到“四个热爱”就是最深刻的教育,“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就是要求付出辛勤劳动的过程,这就给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系统回答和科学做法。同时,习近平评价毛泽东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18]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及其战友们付出了极为艰辛的探索、智慧和劳动。这一实践基础,是在毛泽东劳动理论指导下,教育引导全国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而积累的经验、提供的前提,也正被直接吸收转化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实践特色。
(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风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文化熏染
革命家庭的出身及其劳动经历的长期熏染,塑造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中的家国情怀。其中,“四个第一”的家庭教育观对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家庭劳动教育问题上,习近平深受革命家庭劳动教育的熏陶,特别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问题,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正如习近平写信形容父亲像一头老黄牛,默默地为中国人民耕耘着,也激励着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到陕北农村梁家河插队,一头扎进最基层。在农村生活的几年间,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习近平什么劳动都参加,乡亲们说他是“吃苦耐劳好后生”,习近平对人民的深情和对脚下土地的担当,深深融入他的人生追求之中。革命老前辈和农村老乡亲对他的思想和劳动教育观的影響是根本性的,早年这种与劳动人民的朝夕相处和对劳动的切身体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重要活水源头。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同时吸收了新时期关于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一些看法。邓小平就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曾提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19]107。在教学上,他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19]107。根据这一讲话精神,20世纪80年代,学界产生了一批有关教育方针的大讨论与新时期教劳结合的研究成果,逐渐纠正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偏颇。国家教委也于1987年印发了《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稿)》,要求在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在新时代,习近平更加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劳动教育,其根本在于“补齐劳动教育在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实现劳动教育与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20],促进在实践中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课程化和规范化建设,实现“以劳促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时代特色
当今世界的发展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不可挡,劳动和劳动教育观念的基本作用越发彰显。与之相适应的当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先进和落后的社会思想相互交织、同时并存,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突出,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需求与劳动教育供给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映,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等历史课题,“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17]350的时代要求,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氛围中不断深化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文化场域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解决我国当今的劳动教育问题,必须把劳动教育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切实形成具有鲜明时代适应性和现实回应性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精神作为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劳动教育及其体系的重要支撑。弘扬劳动精神,就是一种劳动教育的形式。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在新疆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时强调,“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保障。”[21]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踏实劳动,带头弘扬劳动精神,带头做好劳动教育,增强同劳动人民的感情。 2016年4月,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22]。这种提倡劳动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的过程,对全社会来说,就是一种劳动教育的过程。对国家来说,必须要“以法律制度形式规定劳动教育主体,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建立评价、督导机制,明确劳动教育成绩的使用范围等一系列的制度建构”[23],同时明确劳动教育更是一种价值理念,以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格局,使劳动教育始终与德智体美教育相促进、相融合。既不能以德智体美教育混淆劳动教育,也不能以劳动教育代替德智体美教育。就教育而言,习近平希望把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从劳动创造的功能强调对青少年从小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24],教育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习惯,从而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新鲜血液、增强新生力量。
(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铸就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时代命题
奋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也是劳动者最美的本色。但是,伴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度调整,出现了拜金主义、炫富、享乐主义等现象,有些人对劳动的态度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劳动观扭曲,鄙视劳动、侮辱劳动者、劳动成果被大肆挥霍等现象时有出现。基层劳动者收入普遍较低,“劳动者最贫贱”“劳动者没出息”等观念日益抬头。显然,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虚化”[23],甚至被异化为惩罚人的手段,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对此,习近平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25],高度肯定了劳动的根本性价值,树立了“劳动就是劳动教育的最佳方式”[26]的根本性理念。同时,他强调劳动的平等性和在社会发展中的共同价值性,认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广大劳动群众要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22],这就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类社会的观点发展到劳动就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的认识,进而教育人民必须认识到“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避免的责任”[27]249,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做了思想引航。正如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所處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进行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28]这种“劳动致富,奋斗幸福”就是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时代命题,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
(三)人民群众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永恒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永恒主体。“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和夯实执政地位的价值基础,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根本立场。在习近平看来,劳动人民不仅光荣,而且伟大。列宁说“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9]154,习近平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这种人民主体思想,并将其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深度阐释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人民主体作用及其价值。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和“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主人翁地位决定了劳动者之间的平等互助的同志式关系。新的价值观念的主体是: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必须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9]115。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最突出的特征是“尊重人民、尊重劳动、尊重人才”,习近平强调,劳动模范是劳动人民中的优秀典型,“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28],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和人才,充分信任知识分子,对待知识分子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努力为广大知识分子工作学习生活创造更好条件。这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劳动和人才的尊重、对人民的尊重,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核心要旨。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中人民主体作用,还体现在关心劳动者的生活、教育及其素质的提高。习近平始终认为中国共产党人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强调,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不仅因为“劳动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平凡而辉煌的劳动,都标注着建设者们奋斗的底色”[28],党和国家还要不断为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供政策支持。社会主义国家要有致力于塑造尊重劳动的环境和氛围的决心与定力,“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28]。文化本身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底蕴离不开实干奋斗的人,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和创造性人才,而且“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28],可见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还提倡从国家和政府层面“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29]46。因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既然是劳动人民为实施总任务而进行的斗争的一部分,就必须贯穿着劳动教育的精神……也是我们的人民教育与剥削阶级所垄断的旧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30]。所以,劳动教育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劳动人民应然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主体和主要依靠。 余论
世界多元文化也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生成提供了有益借鉴。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世界的开放性发展,在民族国家范围内产生了文化多样和价值多元的现象,为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提供了有益借鉴。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化是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任何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都是一个与其他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共存共荣,意味着某单一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时的吸收。任何一种文化内部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都有某种主导目的和内在结构,多种文化不能在一种伦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它们彼此之间并无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不同地域的人们“从生存原料中创造出来的各种和平共存、平等有效的生活模式”[31]216。不断竞争的世界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促使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这种文化的相对性,对劳动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正是在吸收借鉴世界其他多元文化关于劳动教育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新形态。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共融共生,不仅是对世界上其他文化、文明与传统的借鉴和参考,也是对世界上其他文化和文明之精华的汲取与赏纳。习近平认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32]。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不仅借鉴融合了这些文化中美好的有益的成分,还对世界多元文化做出了新的贡献。习近平强调,要“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3]。这样,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不仅吸取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域外资源,而且更加具有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视野。
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战略要求,沿袭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教育观,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等历代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劳动与劳动教育的认识,升华和加深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本质和劳动教育的看法,是与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毛泽东劳动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在新时代,从“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到“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从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的新劳动观念,树立起劳动教育应贯穿教育全过程的价值理念,最终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人民立场、教育情怀和劳动情愫,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思想新范畴。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 [1]霍小光、周英峰:《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光明日报》2013年5月31日。
[2]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18年第11期。
[3]吴晶、胡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光明日报》2018年9月11日。
[4]邵明英、申勇:《当今中国三大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其关系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5][匈]卢卡奇、[德]本泽勒:《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白锡堃、张西本等译,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6]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檀传宝:《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人民教育》2018年第20期。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3]成有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新探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成有信:《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15]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
[16]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18]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3年12月27日。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韩震:《劳动教育在构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24期。
[21]新华社:《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光明日报》2014年5月1日。
[22]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6年4月30日。
[23]宁本涛:《重塑劳动教育观》,《光明日报》2019年1月29日。
[24]李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
[25]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光明日报》2013年4月29日。
[26]王玮:《劳动就是劳动教育的最佳方式》,《中国教育报》2020年5月21日。
[27][法]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8]習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5年4月29日。
[2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30]刘惠:《吴玉章论劳动教育》,《中国德育》2007年第10期。
[31][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2]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
[33]习近平:《在二○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