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突破了学校体育单一的生物观念,向着生物、心理、社会三维学校体育观转变。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但是,广大体育教师在创新实践中遇到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阻碍了新课程的深化,笔者在这里将这些问题提出,希望与广大教师商榷。
[关键词]反思体育课堂教学共同关注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体育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为指导,以高涨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中,已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体现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但是,笔者在观摩课堂教学实例中,发现不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阻碍了新课程的深化。笔者在这里将这些问题提出,希望与广大教师商榷。
一、课堂教学应注意避免表面自主现象
《新体育课程标准》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这个转变可以说是最根本的转变。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自主。自主学习,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很先进的,也是我们培养人才所必须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旦成为教学现实,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啊!
笔者曾有意识的听过几节体育教学公开课,我的目的是观摩别人是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中都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学方法很新颖,教学理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都有一个特点:点缀。自主学习原则的内涵在于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参与到体育实践当中,惟此,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
目前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练习、评价、展示,很难看到学生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练习。有自主学习之名,无自主学习之实。二是有的体育课堂,有教师淡化出场的尴尬局面,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是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结合起来。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是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是建立在意志基础上的“坚持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领学生,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任重道远。
二、课堂教学注意避免无效合作现象
在自我意识取代从众心理的现代社会,学生的集体意识相对淡薄,而未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集体力量的竞争。因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成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体育运动不仅表现为个体运动能力的展示,更多时候表现为学生之间的合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只有参与体育活动,才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手段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合作学习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参与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的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老师片面的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等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违反了教育原则。
应该明确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知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力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目标、时机、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同时,教师要积极、大胆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三、课堂教学要注意避免随意探究现象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探究性学习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进入问题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意向,确定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进入探究性活动。二是尝试体验实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进行点拨、提示,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以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表达交流小结。要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给学生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要有教师的小结,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升华、提升以及提出进一步探究的希望和要求,以期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能力。
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避免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整堂课事事探究时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这种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益。
四、注意避免课堂教学的无度开放
如何设计体育课的教学环节,自始至终渗透着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体育课堂。
体育教学应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开放”、教学氛围,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潜能。教师的心态也应开放,放弃权威意识,敢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注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应重视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培养。
但是,无度的开放就等于“放羊”。课堂的无度开放,就失去了体育课堂的功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五、注意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用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碰撞
每当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需求之间发生碰撞时,似乎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
中学体育课面对的教育对象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不是有的学生兴趣所在,教师组织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于这样的局面教师感到很无奈。这样的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体育教学的初衷,既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又达不到教学效果。
怎样组织好体育教学工作呢?只有在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晓得什么是学生的最爱,使体育教学走进学生,教法贴近学生,才能组织好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成功的体育教学在于成功地寻找确立学生心理结构与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实现潜能的最大发展。这就需要将体育教学置于研究基础之上,力戒“照本宣科”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决定因素,同一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的体育设施、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突出“学法”指导,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中要克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需求之间存在的距离,使“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六、课堂教学应注意教学评价的运用
通过听课、评课发现不少老师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水平,而忽略了评价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这样的评价方式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全面的。
应该明确: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组成了整个教学活动。要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和心智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要改变单一的来自教师的评价,建立既有来自教师的接受性评价,又有学生自动参与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的新评价机制,真真体现评价的丰满度,便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开展评价信息的双向交流,使评价机制有机的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体现评价主体互动,评价内容多元,评价过程动态。
[参考文献]
[1]芦咏莉主编.《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论思考》.[R].2009.8.
(作者单位:上海市群星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反思体育课堂教学共同关注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体育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为指导,以高涨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中,已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体现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但是,笔者在观摩课堂教学实例中,发现不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阻碍了新课程的深化。笔者在这里将这些问题提出,希望与广大教师商榷。
一、课堂教学应注意避免表面自主现象
《新体育课程标准》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这个转变可以说是最根本的转变。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自主。自主学习,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很先进的,也是我们培养人才所必须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旦成为教学现实,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啊!
笔者曾有意识的听过几节体育教学公开课,我的目的是观摩别人是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中都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学方法很新颖,教学理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都有一个特点:点缀。自主学习原则的内涵在于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参与到体育实践当中,惟此,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
目前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练习、评价、展示,很难看到学生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练习。有自主学习之名,无自主学习之实。二是有的体育课堂,有教师淡化出场的尴尬局面,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是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结合起来。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是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是建立在意志基础上的“坚持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领学生,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任重道远。
二、课堂教学注意避免无效合作现象
在自我意识取代从众心理的现代社会,学生的集体意识相对淡薄,而未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集体力量的竞争。因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成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体育运动不仅表现为个体运动能力的展示,更多时候表现为学生之间的合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只有参与体育活动,才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手段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合作学习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参与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的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老师片面的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等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违反了教育原则。
应该明确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知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力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目标、时机、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同时,教师要积极、大胆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三、课堂教学要注意避免随意探究现象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探究性学习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进入问题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意向,确定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进入探究性活动。二是尝试体验实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进行点拨、提示,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以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表达交流小结。要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给学生继续探究的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要有教师的小结,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升华、提升以及提出进一步探究的希望和要求,以期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能力。
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避免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整堂课事事探究时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这种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益。
四、注意避免课堂教学的无度开放
如何设计体育课的教学环节,自始至终渗透着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体育课堂。
体育教学应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开放”、教学氛围,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潜能。教师的心态也应开放,放弃权威意识,敢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注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应重视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培养。
但是,无度的开放就等于“放羊”。课堂的无度开放,就失去了体育课堂的功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五、注意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用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碰撞
每当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需求之间发生碰撞时,似乎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
中学体育课面对的教育对象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不是有的学生兴趣所在,教师组织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于这样的局面教师感到很无奈。这样的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体育教学的初衷,既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又达不到教学效果。
怎样组织好体育教学工作呢?只有在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晓得什么是学生的最爱,使体育教学走进学生,教法贴近学生,才能组织好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成功的体育教学在于成功地寻找确立学生心理结构与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实现潜能的最大发展。这就需要将体育教学置于研究基础之上,力戒“照本宣科”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决定因素,同一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的体育设施、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突出“学法”指导,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中要克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需求之间存在的距离,使“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六、课堂教学应注意教学评价的运用
通过听课、评课发现不少老师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偏重于评价学生学习水平,而忽略了评价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这样的评价方式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全面的。
应该明确: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教法、学法、教学评价组成了整个教学活动。要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和心智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要改变单一的来自教师的评价,建立既有来自教师的接受性评价,又有学生自动参与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的新评价机制,真真体现评价的丰满度,便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开展评价信息的双向交流,使评价机制有机的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体现评价主体互动,评价内容多元,评价过程动态。
[参考文献]
[1]芦咏莉主编.《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论思考》.[R].2009.8.
(作者单位:上海市群星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