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高中历史教学,大部分教师可能都会把眼光投向高三。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学生寒窗苦读12载,最终结果是要在高三才能够体现出来的。可是,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楼搭得再高、再漂亮,都离不开坚实的地基。因此,我们若能够在高一学生初进校园时就打好其坚实的知识基础,学生以后的三年学习就会轻松顺利许多。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好高一历史衔接教育呢?
一、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从大道理上讲,“读史使人明智”, 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学习历史可以培养爱国心,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更是如此。对学生来说,历史是高中必修课程,同时是每个文科学生的必选课程。即便是理科生,也必须顺利通过高二的小高考。从学科本身而言,历史是一门基础人文学科,它和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学习“新航路开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则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所谓“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学好历史对于学好其他学科也有很大帮助。
二、学生要对初、高中历史课的不同有所了解
初中历史教材大都比较简单,主要围绕史实本身展开讨论,就事论事的多,很少研究历史规律和史学理论。例如一个历史事件,初中教材往往注重介绍事件的内容,而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做什么要求。相比较而言,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比初中更加具体而系统。现行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模块”的编排方式。必修有三本教材,必修一是政治史,必修二是经济史,必修三是思想史。这种编排方式更加注重宏观知识之间的完整性和联系,这和如今流行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是紧密联系的,但同时也意味着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洋务运动”这个问题,初中课本侧重于表述洋务运动的口号和内容,更多的是向学生阐述史实;而高中课本则把洋务运动分别放在了经济史和思想史两本书中。在经济史中,着重研究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企业,以及它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诱导作用;在思想史中,着重研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核心思想。因此,高中课本的理论性远远超过初中课本。
三、教师要注意做好科学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科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以达到让学生主动、有效学习的目的。在这里笔者介绍几个思路和做法。
一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在高一开学前的暑假,教师就可以通过校讯通等方式和学生联系,让学生把初中课本按自己喜欢的专题归纳梳理好,以此巩固初中的基础。此外,也有很多和历史相关的影视节目和其他资料,建议学生找来观看。例如央视前几年很火的《大国崛起》、《百家讲坛》,以及北京台的《档案》等等。
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文科类学习,就更需强调平时的积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每节课课前都坚持布置预习作业,即完成《评价手册》上的相关填空,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上课时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笔记,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后认真批改作业,特别是二次批改,对个别学生还进行面批。事实证明,长此以往,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是告诉学生要熟练掌握历史知识,就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平时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及时复习。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例如红军长征的时间按节点记忆,分别是1934、1935、1936。如果学生记住了“红军1934年出发,一年又一年,两次大会师”,就不容易遗忘上述知识点。
四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和分类,这也是笔者用得最多最得心应手的方法。例如将同类型的知识列成表格,以帮助学生记忆。此外,历史考试的基本题型是选择、判断、材料和问答。答题时要注意条理性,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答题规范。
五是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平时多看课外书,拓宽知识面,特别是要重视利用好地图。
总之,高中历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忆,同时还包括理解和运用。笔者经常碰到学生抱怨历史难学,内容多,记不住,甚至出现了“背的都没考,考的都没背”的现象。但是只要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理清线索,整理归纳,就能使记忆变得简单。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从大道理上讲,“读史使人明智”, 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学习历史可以培养爱国心,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更是如此。对学生来说,历史是高中必修课程,同时是每个文科学生的必选课程。即便是理科生,也必须顺利通过高二的小高考。从学科本身而言,历史是一门基础人文学科,它和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学习“新航路开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则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所谓“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学好历史对于学好其他学科也有很大帮助。
二、学生要对初、高中历史课的不同有所了解
初中历史教材大都比较简单,主要围绕史实本身展开讨论,就事论事的多,很少研究历史规律和史学理论。例如一个历史事件,初中教材往往注重介绍事件的内容,而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做什么要求。相比较而言,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比初中更加具体而系统。现行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模块”的编排方式。必修有三本教材,必修一是政治史,必修二是经济史,必修三是思想史。这种编排方式更加注重宏观知识之间的完整性和联系,这和如今流行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是紧密联系的,但同时也意味着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洋务运动”这个问题,初中课本侧重于表述洋务运动的口号和内容,更多的是向学生阐述史实;而高中课本则把洋务运动分别放在了经济史和思想史两本书中。在经济史中,着重研究洋务运动所创办的企业,以及它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诱导作用;在思想史中,着重研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核心思想。因此,高中课本的理论性远远超过初中课本。
三、教师要注意做好科学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科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以达到让学生主动、有效学习的目的。在这里笔者介绍几个思路和做法。
一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在高一开学前的暑假,教师就可以通过校讯通等方式和学生联系,让学生把初中课本按自己喜欢的专题归纳梳理好,以此巩固初中的基础。此外,也有很多和历史相关的影视节目和其他资料,建议学生找来观看。例如央视前几年很火的《大国崛起》、《百家讲坛》,以及北京台的《档案》等等。
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文科类学习,就更需强调平时的积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每节课课前都坚持布置预习作业,即完成《评价手册》上的相关填空,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上课时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笔记,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后认真批改作业,特别是二次批改,对个别学生还进行面批。事实证明,长此以往,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是告诉学生要熟练掌握历史知识,就要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平时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及时复习。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例如红军长征的时间按节点记忆,分别是1934、1935、1936。如果学生记住了“红军1934年出发,一年又一年,两次大会师”,就不容易遗忘上述知识点。
四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和分类,这也是笔者用得最多最得心应手的方法。例如将同类型的知识列成表格,以帮助学生记忆。此外,历史考试的基本题型是选择、判断、材料和问答。答题时要注意条理性,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答题规范。
五是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平时多看课外书,拓宽知识面,特别是要重视利用好地图。
总之,高中历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忆,同时还包括理解和运用。笔者经常碰到学生抱怨历史难学,内容多,记不住,甚至出现了“背的都没考,考的都没背”的现象。但是只要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理清线索,整理归纳,就能使记忆变得简单。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