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抒情地)爱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是一首永唱不衰的赞歌。因为爱,我们便默契地形成了每年四月一个不变的话题——扫墓。
扫墓,是人们对先辈的一份敬重,是对爱的一种告慰。在这个永恒的话题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用自己的笔触,展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如卢安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生1:(朗读)……在家里,奶奶早就把拜祭的东西准备好了。到了墓前,奶奶默默地把祭品拿出,爸爸、姑姑让奶奶在一旁休息并指点就行,我不会做,在一旁照顾小堂妹……到许愿时,虽然我不大乐意,但也顺着奶奶。虽然爷爷不在,但奶奶看到儿孙们如此孝顺,也心满意足了。看到此景此情,我想:长大后我一定像爸爸、姑姑那样,尊老爱幼,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师:在作文里,卢安同学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生活画面,令人感动。而陈翔同学,用他敏锐的目光,观察到了生活的另一面:假、恶、丑。在评析作文前,谁先来说说写记叙文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2:写记叙文要交代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生3: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的顺序:如顺叙、倒叙、插叙。
生4:作文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注意详略得当。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现在评析陈翔同学的作文《扫墓有感》。
生(众):这篇作文是以时间为顺叙进行记叙的。
生(众):文中交代清楚了记叙的六要素。
生5:题目与作文的内容不是很相符。
师:(欣赏地)很好,你发现问题了,请具体说一说。
生6:“扫墓有感”应该是写怎样扫墓,或对扫墓产生的种种感想,可是文章里没有具体写扫墓的情况,而是写在扫墓中所见到的一件事。
师:(微笑)说得很好,那你说怎么办?
生7:(部分学生抢着说)改为“扫墓见闻”。
生8:(笑)是的,把“有感”改为“见闻”。
师:很好,“有感”限定的内容是扫墓,“见闻”所写的范围比较广,既可以写扫墓的事,又可以写扫墓中见到的事。根据“作文要有一个与题目相符合的中心”的要求,这篇文章的题目用“扫墓见闻”适当多了。
生9:这样改题目后,文章就详略得当了。
生10:不对的,文章详略不得当。
师:(笑)哦,意见完全相反了。我们来听听他们的理由。你们俩谁先说?
生9:我先说,文章详略得当!他详写停车场发生的事,略写扫墓的事,或者说几乎没写,只写:(朗读)
“……山还是那座山,路也还是那条路。上山了,路虽然不远,可是路并不是那么好走。这里的树很多,在城市很少能见到。但我不会像弟弟妹妹们那么兴奋,因为我毕竟有近十年的扫墓经验。数小时后,我们下了山,准备拿车回家,这时……”
生10:是呀,该详写停车场发生的事。可是他却没有写哦!最精彩的应该是在:“中年人的‘舌战群雄’和我们的‘据理力争’”之处,可惜他却略写了。
师:(赞赏地)两位同学说得真是太棒了!综合同学们的见解,我们发现了这篇作文的优点与不足!
前一位同学是从作文的整体来说的,作者是注意到了详略的问题,详写见闻,即停车场发生的事,略写扫墓。
后一位同学是从作文的局部方面来说的,即停车场发生的事应该详写,特别是中年人的“舌战群雄”和我们的“据理力争”更需要重笔浓彩,细致刻画。
如在《背影》中,描写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场面——
生(众):(全体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师:在这个场面中,作者对父亲“蹒跚”、“慢慢地探身”、“攀”、“缩”、“微倾”、“努力”等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父亲行动不便和买橘子的艰难,爱子之心的中心就突出了。
由此可见细致刻画能使人物形象丰满,文章内容充实,中心突出。
现在为陈翔同学的作文,补写“中年人的‘舌战群雄’和我们的‘据理力争’”的场面。
(分小组:讨论——归纳——整理成文,最后选出写得好的组上讲台宣读)
生11:(朗读场面描写)那中年人也不甘示弱——舌战群雄。我们也不是省油的灯——据理力争。那中年人见情势不利于他,就说:“上级规定的,我有什么办法。”妈妈问:“有证件么?没有就是乱收费,犯法的。”就这样,你一言我两语过去了几分钟。扫墓的人陆续下山了,听到这个价位,便和我们家一起进行了轮番“轰炸”。最后,中年人再也无话可说,亮出了最后一张王牌;“你们不给钱就不能走!”说完,他一屁股坐在车上,跷起了二郎腿。我们这伙人中有个年轻人冲进来,说:“你讲不讲理,不讲理要动手了!”说罢,又有几位年轻人走出来,个个摩拳擦掌,像要打人的样子。那中年人见这种架势,吓得出不了声。这时,有一个人慢慢地走出来,老态龙钟的,说:“我看这事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现在是建设文明城市,需要我们大家协助啊!”
中年人见这位老人出来说情,便灵机一动,说:“我是看在这位老人的面子上,你们走吧。”我们一拥而上,拿了车走了。我回头一看,那中年人也灰溜溜地走了。
在回家的路上,回想起刚才那件事,我觉得这种用拜祭先人的日子赚不义之财的人太没道德了。(顾聪、宋冰)
师:很好,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一方面突现了中年人不道德的思想,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众人的说理,表现了邪不敌众,弘扬了正气之风,这不正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正气吗?!
师:(总结)世界是个多元的组合体,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真善美,明辨假恶丑,弘扬正气,让我们的世界多些洁净,创文明城市正是我们迫切的需要,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化需要为行动,那我们的生活将会无限美好。不是有一首歌这样唱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生12:是《爱的奉献》。
师:对,现在我们来合唱《爱的奉献》。(以歌声作结)
附学生习作:扫墓有感(陈翔)
清明节又要到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要去扫墓。
汽车开过了拥挤的人群,不久便到了墓地。山还是那座山,路也是那条路,上山了,路虽然不远,可是并不是那么好走。这里的树很多,在城市很少能见到。但我不会像弟弟、妹妹们那么兴奋。因为毕竟我也有近十年的扫墓经验。
数小时过后,我们下了山,准备拿车回家,这时过来了一个中年人,从他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中,可马马虎虎听出他是来收车子保管费的。他看了看我们说:“自行车收一元,摩托车要三元,汽车要五元。”待他说完,我睁大了眼睛,心想:你还不如去抢呢。家里的人便上前去评论。
那中年人也不甘示弱、“舌战群雄”。这时,扫墓的人陆续下山了,听到这个价位,也和我们家人一起据理力争,最后,中年人被说得哑口无言。于是我们拿了车走了。
在回家的路上,回想起刚才那件事,我觉得这种用拜祭先人的日子赚不义之财的人太没道德了。
(责任编辑 吕 行)
扫墓,是人们对先辈的一份敬重,是对爱的一种告慰。在这个永恒的话题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用自己的笔触,展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如卢安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生1:(朗读)……在家里,奶奶早就把拜祭的东西准备好了。到了墓前,奶奶默默地把祭品拿出,爸爸、姑姑让奶奶在一旁休息并指点就行,我不会做,在一旁照顾小堂妹……到许愿时,虽然我不大乐意,但也顺着奶奶。虽然爷爷不在,但奶奶看到儿孙们如此孝顺,也心满意足了。看到此景此情,我想:长大后我一定像爸爸、姑姑那样,尊老爱幼,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师:在作文里,卢安同学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生活画面,令人感动。而陈翔同学,用他敏锐的目光,观察到了生活的另一面:假、恶、丑。在评析作文前,谁先来说说写记叙文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2:写记叙文要交代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生3: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的顺序:如顺叙、倒叙、插叙。
生4:作文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注意详略得当。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现在评析陈翔同学的作文《扫墓有感》。
生(众):这篇作文是以时间为顺叙进行记叙的。
生(众):文中交代清楚了记叙的六要素。
生5:题目与作文的内容不是很相符。
师:(欣赏地)很好,你发现问题了,请具体说一说。
生6:“扫墓有感”应该是写怎样扫墓,或对扫墓产生的种种感想,可是文章里没有具体写扫墓的情况,而是写在扫墓中所见到的一件事。
师:(微笑)说得很好,那你说怎么办?
生7:(部分学生抢着说)改为“扫墓见闻”。
生8:(笑)是的,把“有感”改为“见闻”。
师:很好,“有感”限定的内容是扫墓,“见闻”所写的范围比较广,既可以写扫墓的事,又可以写扫墓中见到的事。根据“作文要有一个与题目相符合的中心”的要求,这篇文章的题目用“扫墓见闻”适当多了。
生9:这样改题目后,文章就详略得当了。
生10:不对的,文章详略不得当。
师:(笑)哦,意见完全相反了。我们来听听他们的理由。你们俩谁先说?
生9:我先说,文章详略得当!他详写停车场发生的事,略写扫墓的事,或者说几乎没写,只写:(朗读)
“……山还是那座山,路也还是那条路。上山了,路虽然不远,可是路并不是那么好走。这里的树很多,在城市很少能见到。但我不会像弟弟妹妹们那么兴奋,因为我毕竟有近十年的扫墓经验。数小时后,我们下了山,准备拿车回家,这时……”
生10:是呀,该详写停车场发生的事。可是他却没有写哦!最精彩的应该是在:“中年人的‘舌战群雄’和我们的‘据理力争’”之处,可惜他却略写了。
师:(赞赏地)两位同学说得真是太棒了!综合同学们的见解,我们发现了这篇作文的优点与不足!
前一位同学是从作文的整体来说的,作者是注意到了详略的问题,详写见闻,即停车场发生的事,略写扫墓。
后一位同学是从作文的局部方面来说的,即停车场发生的事应该详写,特别是中年人的“舌战群雄”和我们的“据理力争”更需要重笔浓彩,细致刻画。
如在《背影》中,描写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场面——
生(众):(全体背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师:在这个场面中,作者对父亲“蹒跚”、“慢慢地探身”、“攀”、“缩”、“微倾”、“努力”等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父亲行动不便和买橘子的艰难,爱子之心的中心就突出了。
由此可见细致刻画能使人物形象丰满,文章内容充实,中心突出。
现在为陈翔同学的作文,补写“中年人的‘舌战群雄’和我们的‘据理力争’”的场面。
(分小组:讨论——归纳——整理成文,最后选出写得好的组上讲台宣读)
生11:(朗读场面描写)那中年人也不甘示弱——舌战群雄。我们也不是省油的灯——据理力争。那中年人见情势不利于他,就说:“上级规定的,我有什么办法。”妈妈问:“有证件么?没有就是乱收费,犯法的。”就这样,你一言我两语过去了几分钟。扫墓的人陆续下山了,听到这个价位,便和我们家一起进行了轮番“轰炸”。最后,中年人再也无话可说,亮出了最后一张王牌;“你们不给钱就不能走!”说完,他一屁股坐在车上,跷起了二郎腿。我们这伙人中有个年轻人冲进来,说:“你讲不讲理,不讲理要动手了!”说罢,又有几位年轻人走出来,个个摩拳擦掌,像要打人的样子。那中年人见这种架势,吓得出不了声。这时,有一个人慢慢地走出来,老态龙钟的,说:“我看这事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现在是建设文明城市,需要我们大家协助啊!”
中年人见这位老人出来说情,便灵机一动,说:“我是看在这位老人的面子上,你们走吧。”我们一拥而上,拿了车走了。我回头一看,那中年人也灰溜溜地走了。
在回家的路上,回想起刚才那件事,我觉得这种用拜祭先人的日子赚不义之财的人太没道德了。(顾聪、宋冰)
师:很好,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一方面突现了中年人不道德的思想,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众人的说理,表现了邪不敌众,弘扬了正气之风,这不正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正气吗?!
师:(总结)世界是个多元的组合体,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真善美,明辨假恶丑,弘扬正气,让我们的世界多些洁净,创文明城市正是我们迫切的需要,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化需要为行动,那我们的生活将会无限美好。不是有一首歌这样唱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生12:是《爱的奉献》。
师:对,现在我们来合唱《爱的奉献》。(以歌声作结)
附学生习作:扫墓有感(陈翔)
清明节又要到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要去扫墓。
汽车开过了拥挤的人群,不久便到了墓地。山还是那座山,路也是那条路,上山了,路虽然不远,可是并不是那么好走。这里的树很多,在城市很少能见到。但我不会像弟弟、妹妹们那么兴奋。因为毕竟我也有近十年的扫墓经验。
数小时过后,我们下了山,准备拿车回家,这时过来了一个中年人,从他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中,可马马虎虎听出他是来收车子保管费的。他看了看我们说:“自行车收一元,摩托车要三元,汽车要五元。”待他说完,我睁大了眼睛,心想:你还不如去抢呢。家里的人便上前去评论。
那中年人也不甘示弱、“舌战群雄”。这时,扫墓的人陆续下山了,听到这个价位,也和我们家人一起据理力争,最后,中年人被说得哑口无言。于是我们拿了车走了。
在回家的路上,回想起刚才那件事,我觉得这种用拜祭先人的日子赚不义之财的人太没道德了。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