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及实现路径初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pop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绝大多数都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注重应用性的尚在探索中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探索中的高等教育类型。文中初步探讨了地方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提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訾琨(1946-),男,山东淄博人,广东白云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彭鹏峰(1984-),女,福建仙游人,广东白云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45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白云学院2010年度校级教研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2-0011-02
  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其办学理念绝大多数都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注重应用性的尚在探索中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探索中的高等教育类型。[1]目前,一些国家或地区提出了几种典型的注重应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德国——面向职业的专业教育(本科、硕士),澳洲——基于行业的专业教育(本科、硕士、博士),CDIO——国际工程教育框架的专业教育,我国台湾——实务导向的专业教育(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等。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点
  应用型本科作为一种与学术型本科和高职专科不同的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具有以下特点。
  1.培养对象的地方性
  应用型本科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基本人才培养形式,地方本科院校隶属于当地政府管理。它立足于地方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地方性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其主要职责。从学生来源及就业区域来看,学生基本上来源本省区,学生毕业后也基本上在当地从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域资源和地方特征就成了地方高校办学的基本出发点。地方院校必须坚持走地方化道路,依据地域特色实行有差别、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适应性,培养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2.培养目标的应用性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地提高。为了满足科学和技术知识进步对相应科技人才的需求,发达国家提出了大量培养掌握先进技术和工艺的生产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以满足和推进现代化生产的快速发展。为此,各国随之相应的产生了以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应用型教育。
  作为一种专业性技术人才类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的主体和核心,相应的以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为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成为了应用型教育的主体。
  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的应用性不同于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强调的是针对具体工作岗位的应用,是成熟的操作技能、操作方法、操作程序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这就需要大批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的新理论、新知识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正是现代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可以说,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应用性”不只是对现有工艺、技术、方法的传承,更是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拓展和创新。
  3.培养体系的社会性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人才培养、教育、研究基地,知识、技术创新高地,有着独特的优势。其培养体系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人才优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全力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联系与合作,构建学校与地方社会资源共享、需求互动的办学机制,实施开放办学。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应通过加强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资源,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生产企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场境中获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课程体系的实践性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展现了实现培养目标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应用性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求,对为了实现这些要求所必须的实践环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规划。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对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它将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的生产场景联系在一起;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生产过程中的项目相结合;将学生的考核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结合。课程体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教学、综合实验设计、项目教学、集中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校企各类合作等实践环节,体现了实践性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鲜明特色,在课程体系中总实践环节所占总教学周比例一般都超过45%。
  图1为广东白云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周所占总教学周比例(图中1表示),实践课所占总教学课时比例(图中2表示),总实践环节所占总教学周比例(图中3表示)。图2为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图3为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所占各类比例。
  
  
  
  
  
  
  
  
  
  
  
  
  
  
  
  二、产学研校企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就是产学研合作教育。[2]各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证明了产学研校企合作,可以有效解决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1.校企合作教育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主要形式
  1987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对校企合作教育曾作过6条规定性的表述:[3](1)校企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总体教育安排;(2)它有一个安排妥善的教育计划,由一个教育单位和一个或几个使用(毕业学生)单位共同商定并予以实施;(3)教育计划中的生产工作是一个整体部分,也是最终考评的一个重要方面;(4)这个计划有正常的开始和结束的期限;(5)工作经验部分要包括生产工作,在整个计划中要有合理的比例;(6)这个计划不论在何种水平上都要保持高质量。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十分吻合,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
  在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施过程中,近年来部分院校推行的“3+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目前教育部正在部分高校试点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也特别强调了实行“3+1”教学模式。
  以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为例。[4]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本专业学生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在校理论学习,一年在企业实施校企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教育合作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实施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设置了工程图学强化实践、机械分析与设计实践、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践、工艺设计与管理、产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机械设备运行与维护、企业生产及车间管理等模块。
  通过我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产学研校企合作教育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2.企业在产学研校企合作教育中具有主体地位
  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在产学研校企合作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献[1]作了较多的介绍。例如:在德国十分强调企业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规定实践教学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对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考核主体也是企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规定新生入学前要有6个月的企业预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为理论学习打好基础。进入应用科学大学后,有2个完整的学期要到相关的企业或管理部门实习,以更好地为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做好准备。特别要指出的是这样的实习是由企业作为主体负责组织实施,学校主动给予积极配合。
  多样化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也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特征。例如:美国在校企合作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模式上,[1]分为:整体培养、高年级分流培养模式以及合作培养模式。根据不同的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可能安排在整个培养计划的所有阶段,也可能安排在假期进行。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产学研校企合作教育的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包括合作教育计划、三明治式工读交替计划、分散式的假期全日制或兼职实习计划等。
  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5]规定在“1”的教学中,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的专业教师一起,实行指导学生的双导师制,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工作项目(任务)工程,如:机械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与管理、数控加工与编程、设备运行与维护(装配、调试、编程、操作、维护)、质量控制等环节。学生通过参加企业的技术培训及有关会议,如:车间例行生产会议、质量分析会、技术培训等;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工艺规程编制、数控编程、工装设计与调试、设备维护工艺编制等技术工作,做企业工程师的助手。
  无论哪种合作方式,企业的作用都十分突出,在产学研校企合作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都不能削弱。
  3.产学研校企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十年来,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与企业积极探索,创造了一些有效的产学研校企合作教育方式,[6]并对培育应用型人才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从校企合作教育的运行实践来看,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产学研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产学研校企合作教育中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弱化。校企合作教育必须在国家政策规范之下,由政府主导,由相应的管理部门实施。如美国1976年设立了“合作教育基金”,日本先后制定了《社会教育法》、《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
  建国后,在政府主导下,我国高等学校建立了严格、规范的学生下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制度,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一大批既懂理论又有实践锻炼的高质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他们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些成功的历史经验很值得继承和发扬。
  目前在我国,虽然国家对于校企合作教育的方针是明确的,但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因此就产生了无政策可依,产学研组织不落实,学校和企业急功近利、育人宗旨缺失等现象。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对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中自身所起的主导作用认识不足、缺少由政府主导的相应管理机构,多数校企合作教育处在自发的、松散的状态,有的已徒有虚名。
  (2)校企合作的不协调,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弱化。企业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另一个关键主体,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的责任,是国家赋予的职责。为此,作为企业不能将与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看作是额外的负担。在世界上任何国家,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是无论何种企业都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而真正的落实,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作为院校要与企业主动合作,主动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主动服务企业。
  目前很多企业以经济效益为挡箭牌,不愿意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认为学生实习会影响其经济效益。更有部分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仅仅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并没有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环境,而是安排学生做一些闲杂事务,甚至只是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根本不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实质上是把安排学生实习当作招牌,以解决企业劳动力不足的困境。
  三、结束语
  为了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特点,产学研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在产学研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中,真正实现了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与企业的生产车间相结合。校企合作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工程师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企业导师,使企业成为学校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真实场景;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培训融入到了学校的课堂教学,使学校的课堂成为应用型人才真实岗位与职业训练的车间。
  当然,在产学研校企合作教育实施中,还存在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弱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弱化等必须解决的急迫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产学研校企合作教育才能顺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松令.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0, 26(5):73-77.
  [2]张金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61(12):139-141.
  [3]杨会来,等.中国合作教育发展的历史及展望[A].1990年深圳合作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
  [4]张晓东,王保平,汪菊英.应用型机械类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装备制造技术,2010,(2):43-45.
  [5]徐盛学,张晓东.应用型机械类本科“3+1”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55-57.
  [6]王陆海,贺淑萍,等.与企业对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初探[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12(4):118-121.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环境监测实践教学是环境监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根据石河子大学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对环境监测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构建和优化,通过优化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作者简介:杨乐(1980-),女,河南南阳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讲师;张凤华(1970-),女,山东邹县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教授。(新疆  石河子83200
期刊
摘要:随着电网的发展,带电作业在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停电时间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更安全地开展带电作业,电力企业急需大量带电作业人员,如何建设功能完善的带电作业实训基地并培养大量优秀的带电作业专业人才成为急待解决的任务。浙江省电力公司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实训基地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带电作业实训基地,在基地建设及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文章详细论述了基地教学线路及附属设
期刊
摘要:物联网技术及相关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中,应用需求广泛,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需要培养大量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设计“厚基础、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物联网;课程体系;能力;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胡中栋(1958-),男,江西婺源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曾传璜(1964-),男,江西吉安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期刊
摘要:立足于贵州电网实际,从贵州电网新入企员工分点深化阶段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分析制定具体新员工入企岗位模块培训实施方案,总结出适合新员工的入企岗位模块培训流程,制定评价模式和完善的新员工入企岗位模块培训管理制度,旨在为贵州电网公司新入企员工分点深化阶段培训工作全面启动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新员工;培训;岗位  作者简介:马雨涛(1970-),女,河南巩义人,贵州电网公司培训与评价中
期刊
摘要:企业大学作为企业的战略工具,对企业推动和实施其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作为著名的国有重要骨干电网企业,在对国内外经济和行业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南方电网中长期发展战略。南方电网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对企业大学的建设提出了需求。在对企业大学建设基本经验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南方电网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的特色进行了提炼,并提出了建设具有南方电网特色的企业
期刊
摘要:内燃机是工程机械的最主要动力源,是装备的心脏。针对工程兵学院非机械装备专业学员开设“内燃机”课程是必要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克服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上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  关键词:内燃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高立(1984-),女,河南洛阳人,解放军理工大学机械装备系,讲师。(江苏南京210007)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要:围绕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表现的证据和职业能力判断方法三个环节,对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为我国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职业能力评价;能力标准;能力证据;判断方法  作者简介:李福东(1982-),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省电力公司中心培训部,讲师;曾旭华(1968-),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省电力公司中心培训部,副教授。(湖南长沙
期刊
摘要:南方电网中长期发展战略是指导公司未来5至10年发展的最高纲领性文件,目前,深入学习南方电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是公司当前的首要任务。为推动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我们开展了宣贯研究,拟出学习宣贯的关键环节并一一加以落实。   关键词:南方电网;中长期发展战略;宣贯研究;战略管理  作者简介:徐永刚(1972-),男,贵州镇宁人,贵州电网公司培训与评价中心纪委书记,高级政工师;冉红兵(1965
期刊
摘要:“锅炉原理”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根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特点,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在“锅炉原理”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课件内容突出实时性和实效性,表现形式丰富,形成了一套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经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多媒体;锅炉原理;现代教学手段  作者简介:梁钦锋(1978-),男,广西柳州
期刊
摘要:法国工程师职衔认证体系在保证和提高法国的工程师教育质量、引导工程师教育发展方向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际,学习和借鉴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制订并实施的工程师职衔认证体系及其认证过程、认证标准和认证特色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认证及其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国;工程师教育;认证  作者简介:杨佩青(1967-),女,上海人,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