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的实施,掀起了课程改革的高潮,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是前所未有的新理念,是符合素质教育规律,适应时代潮流的教学理念,广大教师都在努力实践着新课标,在教学中活学活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也在作文教学中对新课标的理念进行了尝试。
现状探析
时下不少学校流行的写作教学经验是:把历届升学考试的作文试题分成“亲情”、“师生情”、“祖国情”、“好人好事”、“祖国新貌”、“我的理想”、“一次难忘的经历”、“一个对我最有影响的人”、“一本足以影响我一生的书”、“在逆境中奋进”、“四季景色描写”等十几种类型,从一些《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中选出几十篇让学生熟读背透,以应付各类作文比赛、作文考试。这种“高效”的训练方式在无数学校盛行,学生们反复练笔中滚瓜烂熟了《历届高考优秀作文选》中的范文,在具体的写作时甚至背熟了《分类描写辞典》、《警句格言汇编》中的精彩语句,任你出什么题目,他们都经过严格的猜题、拟题、选题、破题训练,他们会熟练地按照题意要求从大脑库存中搜索现成的话语、情节甚至主题思想,砌砖头似地组装出一篇篇文章来,致使作文成了“套圈”游戏,结果出现了一些滑稽的现象:
“在学习雷锋的日子里”,有一半学生凑巧“捡”到了装有巨款的钱包,另一半学生则正好有机会“搀”老太太过马路;
一个班里的学生为表现家庭困难,有四十几个人恶狠狠地“迫使”父母失业;
为表现独生子女的困惑,有一半以上的人果断地让父母“离婚”;
为表现一种难忘的亲情,有三分之二的人让父母中的一个“潇洒死一回”……
陈旧的写作教学模式衍生出的“新八股”像一块沉重的大石头压迫着学生们的心灵,使青少年在识字之初、涉世之初,就活生生地把原本活泼、彩色、充满张力的思想硬塞入一个统一的模子,流水线似地生产出一种通用的流行语言。写作的练笔被这种“八股”式的“套子”污染了,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弥漫在学生们的笔端。
意义探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目标中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新课标呼唤作文教学的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写深刻透彻的文章,写生动形象有文采的文章,写有创见、有个性的文章。我们应该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走契合时代精神之路,改变旧的观念,寻求一条新的作文教学之路。
对策探讨
如何引导学生找回自我,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来展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凸显自己的心态,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呢?笔者认为应该跳出写作传统训练的围墙,把作文训练的重心从动笔练习移到动笔以前的酝酿阶段,即用“功在笔先”的作文训练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写作。下面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对策之一: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审美感受能力,激发写作情感。学习写作,必须加强学生的练笔,这对于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作用无疑是十分明显的,但我认为首先要解决为什么拿起笔的问题。
早在《毛诗序》中就有关于写作的根本性质的体悟:“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汉书·艺文志》也提出写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写作的推动力源于一种对社会的感受。而现在学生练笔中的那些“套子”忽略了写作须有感而为的要旨,也窒息了学生能动的天性,原本应该才情飞扬的写作变成了毫无灵气的操作,个人的真情实感被粗暴地遗弃在一边,误入了机械麻木的死胡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第一要着是解脱“套”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使他们释放出本属于青少年的灵气来。灵气来自哪里?灵气来自年轻纯净之心对生活和社会的真切感受,对生活和社会的真切情感。所有的好文章,都是以写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其发端的。如刘嘉俊的《物理班》,作者自信自如地驱动了当代高中生在高考压力下的压抑感和在异性面前朦胧的异样感觉,写出了一曲洋溢青春活力的人生短歌。这种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使其渗透到字里行间的叙述上,比起直接抒情,具有更吸引人的美感,更强的文字感染力。
因此,我在教授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文(章)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调动情绪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摆脱经验,学会用新的“眼睛”去观察熟悉的生活,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从而激发自己写作的冲动,推动文思和情感的奔涌,在笔下流出动人的文字,涌动着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体验。
1、爱情的憧憬。大量文章直接抒写或间接涉及初恋情怀,然而情境笔调绝不雷同,有情纯的向往,有凄美的迷惘,或是理智的克制,或是激情的辩护。那一份骚动焦虑是最真实的当代青春文本,它的真挚足以令人感动。
2、世态的冷看。友情的失落令人惆怅,《时间会变,只友情不变?》写出了隔膜带来的伤感。世态的炎凉催人早熟,少年的热泪更能反衬世情的残酷,《泪,流在心里》拉出了悲情的强音。
3、两难的无奈。《当一个“人”死的时候》,展示了一个矛盾的场景:杀死浣熊,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获得一辆“至关重要”的汽车;然而浣熊绝望的抗争,使他在直面自己的残忍时,对着善良纯真的天赋意识热泪盈眶。人性与兽性的抗争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真实地描写悖论,能够克服肤浅之弊、体现强大的张力,引发人们的深沉思考。
4、激情的抗争。有损身心健康、压抑创造能力的应试教育虽已四面楚歌,但对莘莘学子而言依然是无法摆脱的围城,而学生们“救救孩子”的呐喊就更为真切而悲怆。《我能行》,则写出了一个截肢少年对他人过度同情的深刻反感,她在心中激动地喊出了“他们截取了我的腿,不是我的脑袋”。
5、宽容的豁达。生活的苦难能够压垮一些人,却也能使另一些人坚强起来,痛苦的眼泪能使心灵变得异常的丰饶。《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一文中叙述了离婚父亲的种种狠心行为,但孩子在结尾处表达出的宽容令人倍感酸楚,这种超越苦难的大度实在是可贵的心灵财富。
对策之二:注重阅读,提高写作“悟性”。中国的读书人,从来特别讲究做文章。而古人学做文章,却从来没有《写作宝典》、《作文大全》之类的教材。大多在读书过程中自己渐渐感悟,读的书多了,学而思之也多了,慢慢地掌握了做文章的规律。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写作是个悟性的体验活动。其实,文无定法,抽象的写作法则和技巧终究难以求全。万物更新,表现方法也不断发展,即使吃透背熟了所有的法则和技巧,但具体写作时并非依赖理性的选择用何种表现手法,经常是靠灵感的感性选择而信笔写去。这种“感性选择”的基础就是平日读书中“悟”的积累,因此古人学写作重在读书。宋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万卷书悟出写之道,比死记几条作文诀窍、强背几篇典范佳作更能得写作之精髓。
因此,我主张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一方面不把理科的教学模式照搬到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语文课堂中来。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学生不仅读中外古典文学名著,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也要读曾经给世界和中国文坛带来极大冲击的先锋小说,如英国作家沃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王蒙的《来劲》、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这些小说充满探索精神和奇妙的智慧,包含了许多古典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中所没有的因素,这些因素对于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旺盛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读”多了,“悟”多了,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和表达方法,创作的表现空间也就变得广阔。同时对学生加以必要的引导,提示他们注意以下几个写作角度。
1、异域风光。人类本能的好奇心理与强烈的求新欲望,使其对新鲜或神秘的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就算是对神奇地域的向往,也会让人心荡神驰。如《扎西德勒》就将西藏看作了“另一个对我来说更重要的生活支点。”如今国门大开,背起行囊游天下的经历,使学生的笔下流淌出新鲜的感觉,关键是引导学生不能止于猎奇,而应以形传神,写出自然的魂魄。《北方的河》写得雄浑壮阔,充分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呼唤,有人评价道:“在湟水中,我们找到了血脉;在黄河里获得了人生精神;额尔齐斯河、永定河塑造着、完善着我们的性格;而黑龙江显示的气势和景观就是我们的前途。”意蕴充实,才能表达出自然内在的精神。
2、奇人奇事。学生在这方面的佳作甚少,令人遗憾。可向同学们推荐名作家写的通俗小故事,如莫言的《茂腔与戏迷》、冯骥才的《绝盗》、高晓声的《雪夜赌冻》,体会其尺幅千里,令人拍案叫绝的技法。
3、天人对话。《遥望星空》曾作高考试题,结果由于学生的“空对空”而导致怨声载道,佳作寥寥。1998年,特级教师皋玉蒂将流星雨光顾地球作为一次让学生感受宇宙博大精深的天然机缘,虽然最终与流星暴雨失之交臂,但同学们依然收获不菲,或感受到星空的“神奇美妙”,或反思了自我的浮躁心理。我们可能无数次地遥望浩瀚的星空,但只有首先充实自我,才能读出宇宙丰盈的内涵。
4、文化苦旅,在文坛阴柔之气弥漫的今天,大文化散文的刚性、豪情弥足珍贵。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能分明感到有种外在世界与内在宇宙的双度掘进,感受到生命意识的激越博响。于是,白发苏州,读出了无限沧桑;水乡周庄,读出了深深城府。近来文坛流行“行走的文学”,只要前期准备充分,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六朝古都前读出雄浑的博大、厚重的韵味。就是普普通通的地方,也能读出独特的情调。
5、心灵追问。只要打开广阔的心灵空间,无尽的思绪就会纷至沓来。奥古斯丁与卢梭的两本《忏侮录》曾经感动了多少代人?福克纳发现“我家乡的那块邮票般小小的地方……只怕我一辈子也写它不完。”应炯的《假如我只有十天可活》就写得质朴感人。
6、美的探寻。纯净无瑕的优美、浓烈醉人的壮美、怪异奇特的后现代美……对美的领悟能力的增强,使学生感觉逐渐细腻,内蕴日益丰厚。我曾引导学生欣赏李伯安的巨作《走出巴颜喀拉》,努力读出其中生活的斑斓与历史的峻增,学生的心灵震撼引出了不少佳作。而韩智勇的《另一种音乐——摇滚》,则让人对中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不敢小觑。
对策之三:注意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创造性想象的能力。在现代心理学上,想象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是凭记忆与联想的融合来感知与理解某些抽象事物的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创造力的高下,在写作上,就反映在文章独特的新形象和新概念。
面对一只被咬过一口的红苹果,有的学生想到小朋友的脸蛋,想到胜利的成果,想到饥渴,想到损坏……有的学生想到了每个生命都被上帝咬过一口,想到争执的希腊女神,想到痛感后的荒谬……比较一下,前一类学生的想象未能走出以往的经验,是一种复制式(或称聚敛性)的想象,这种想象下写出的文章也少有新意。而后一类学生的想象结合了自己个人的具体感受,摆脱了那些陈旧的框框,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创造性(或称扩散性)想象能使笔下的文章具有独特的表达方法,表现作者自己的新思维和真切的体验。如果我们翻看近年来涌现的优秀作品,可以看到大多数的“新”就新在想象的独创性,这些新形象使这些文章清新有趣,令人爱不释手。如徐洁舫的《一只堕落的老鼠的手记》、徐慧妮的《日子在发霉》、刘澍的《涂色游戏》,这三篇文章的想象力无可怀疑,独创标新的联想使文章具有一种视觉冲击力,令人一读即感到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活动在眼前。不管是那位变成了人所不齿的老鼠的(而且还是“堕落”的)作者,还是那些像夹在巨大的汉堡中的无聊的高三生活,还有那些染料似的考试分数,任意任性地涂抹着如今许多学生的内心世界……都因为其独一无二而让我们留下深深的印象。这三位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如果他们泛泛而谈,充其量也只是几篇平庸的议论文,但是当他们从这些感受联想到“老鼠”、“汉堡”以及“颜色”等,笔下的文章就有了特殊的说服力,使读者具体真切地感知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他们独创性地想象而产生的独特的形象,因其清新脱俗,尤为读者喜爱。由此可见,这种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是学生写出寓有新意的作文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必须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摆脱一些前人想象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对一些影响深刻的文学作品的有意无意的模仿,尽可能超越这些“陈旧”的想象,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寻找联想的对象,独创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为想象的独创性离不开鲜明的时代性,不能总是停留在过去的一些陈旧的相关对应物上。
创新思维关键在于打破观念枷锁。为了解放学生的思维,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发散思维——头脑风暴。由中心点振荡发散,由此及彼连锁展开。距离中心越远,联想就越奇特,对作文构思的价值也越大。如《绿色》一文,有人想到军装绿,有人想到二绿工程,有人则将高雅音乐比作“沉闷的灰色”、“骚动的红色”中“清纯的绿色”,有人竟想到殷墟出土铜鼎的绿斑,并由此继续联想,铺陈出了一篇斑斓的文字,从而巧夺桂冠。提高发散思维的手段有:①专题讲座,比如我在总结《(呐喊)自序》时,拈出“梦”与“寂寞”两个关键饲语,由鲁迅小说总体结构到鲁迅思想结构再到国人心理结构,通过大量实例具体阐释这两个主题概念的含义,努力展示新的时代视野中鲜活的鲁迅形象,引导学生用磁场效应将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如此,逆向的发散才更有力。②急骤联想。在规定时间内对同一信号作出最多的联想,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广阔性。
2、辩证思维——批判品质。逆向思维必然迭出新意。对习以为常的观点,我们不妨都从反面观察一下。于是,高枕有忧、旁观者未必清……都成了可写的题目。逆向笔法,则会令人耳目一新。如《如何毒化地球》,以冷嘲的笔法将毒化地球的手段层层剥皮,令人震惊。训练手法可有两种:①名言配对。即找出截然相反的名人名言。如荀子说“人定胜天”,而帕斯卡则说“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②辩驳列点。推荐《辩论家手册》之类的书籍,确定几个论点请学生根据自我的立场拟写立论的思路。
结束语
把作文训练的重心从动笔练习移到动笔以前的酝酿阶段,是一种写作训练的新概念,其核心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欲望,帮助学生养成从自己生发开去,写出具有个性特色作品的习惯,把学生正在学习掌握的作文基础知识引导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的兴趣上来,从而改变一些学生仅仅为了掌握作文基础知识而练笔的状况。当然,我们在加强学生写前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文字功夫的提高,这才是完整的作文训练方法。如果捧着西瓜捡西瓜,捡起地上的瓜,却丢掉怀里的瓜,其实并没有收获。作文教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只有以满腔的热情与清醒的头脑来领悟新课标理念,接受作文教学改革浪潮的澎湃形势,才会真正开创作文的新天地。
单位:浙江文成中学
现状探析
时下不少学校流行的写作教学经验是:把历届升学考试的作文试题分成“亲情”、“师生情”、“祖国情”、“好人好事”、“祖国新貌”、“我的理想”、“一次难忘的经历”、“一个对我最有影响的人”、“一本足以影响我一生的书”、“在逆境中奋进”、“四季景色描写”等十几种类型,从一些《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中选出几十篇让学生熟读背透,以应付各类作文比赛、作文考试。这种“高效”的训练方式在无数学校盛行,学生们反复练笔中滚瓜烂熟了《历届高考优秀作文选》中的范文,在具体的写作时甚至背熟了《分类描写辞典》、《警句格言汇编》中的精彩语句,任你出什么题目,他们都经过严格的猜题、拟题、选题、破题训练,他们会熟练地按照题意要求从大脑库存中搜索现成的话语、情节甚至主题思想,砌砖头似地组装出一篇篇文章来,致使作文成了“套圈”游戏,结果出现了一些滑稽的现象:
“在学习雷锋的日子里”,有一半学生凑巧“捡”到了装有巨款的钱包,另一半学生则正好有机会“搀”老太太过马路;
一个班里的学生为表现家庭困难,有四十几个人恶狠狠地“迫使”父母失业;
为表现独生子女的困惑,有一半以上的人果断地让父母“离婚”;
为表现一种难忘的亲情,有三分之二的人让父母中的一个“潇洒死一回”……
陈旧的写作教学模式衍生出的“新八股”像一块沉重的大石头压迫着学生们的心灵,使青少年在识字之初、涉世之初,就活生生地把原本活泼、彩色、充满张力的思想硬塞入一个统一的模子,流水线似地生产出一种通用的流行语言。写作的练笔被这种“八股”式的“套子”污染了,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弥漫在学生们的笔端。
意义探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目标中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新课标呼唤作文教学的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写深刻透彻的文章,写生动形象有文采的文章,写有创见、有个性的文章。我们应该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走契合时代精神之路,改变旧的观念,寻求一条新的作文教学之路。
对策探讨
如何引导学生找回自我,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来展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凸显自己的心态,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呢?笔者认为应该跳出写作传统训练的围墙,把作文训练的重心从动笔练习移到动笔以前的酝酿阶段,即用“功在笔先”的作文训练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写作。下面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对策之一: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审美感受能力,激发写作情感。学习写作,必须加强学生的练笔,这对于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作用无疑是十分明显的,但我认为首先要解决为什么拿起笔的问题。
早在《毛诗序》中就有关于写作的根本性质的体悟:“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汉书·艺文志》也提出写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写作的推动力源于一种对社会的感受。而现在学生练笔中的那些“套子”忽略了写作须有感而为的要旨,也窒息了学生能动的天性,原本应该才情飞扬的写作变成了毫无灵气的操作,个人的真情实感被粗暴地遗弃在一边,误入了机械麻木的死胡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第一要着是解脱“套”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使他们释放出本属于青少年的灵气来。灵气来自哪里?灵气来自年轻纯净之心对生活和社会的真切感受,对生活和社会的真切情感。所有的好文章,都是以写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其发端的。如刘嘉俊的《物理班》,作者自信自如地驱动了当代高中生在高考压力下的压抑感和在异性面前朦胧的异样感觉,写出了一曲洋溢青春活力的人生短歌。这种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使其渗透到字里行间的叙述上,比起直接抒情,具有更吸引人的美感,更强的文字感染力。
因此,我在教授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文(章)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调动情绪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摆脱经验,学会用新的“眼睛”去观察熟悉的生活,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从而激发自己写作的冲动,推动文思和情感的奔涌,在笔下流出动人的文字,涌动着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体验。
1、爱情的憧憬。大量文章直接抒写或间接涉及初恋情怀,然而情境笔调绝不雷同,有情纯的向往,有凄美的迷惘,或是理智的克制,或是激情的辩护。那一份骚动焦虑是最真实的当代青春文本,它的真挚足以令人感动。
2、世态的冷看。友情的失落令人惆怅,《时间会变,只友情不变?》写出了隔膜带来的伤感。世态的炎凉催人早熟,少年的热泪更能反衬世情的残酷,《泪,流在心里》拉出了悲情的强音。
3、两难的无奈。《当一个“人”死的时候》,展示了一个矛盾的场景:杀死浣熊,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获得一辆“至关重要”的汽车;然而浣熊绝望的抗争,使他在直面自己的残忍时,对着善良纯真的天赋意识热泪盈眶。人性与兽性的抗争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真实地描写悖论,能够克服肤浅之弊、体现强大的张力,引发人们的深沉思考。
4、激情的抗争。有损身心健康、压抑创造能力的应试教育虽已四面楚歌,但对莘莘学子而言依然是无法摆脱的围城,而学生们“救救孩子”的呐喊就更为真切而悲怆。《我能行》,则写出了一个截肢少年对他人过度同情的深刻反感,她在心中激动地喊出了“他们截取了我的腿,不是我的脑袋”。
5、宽容的豁达。生活的苦难能够压垮一些人,却也能使另一些人坚强起来,痛苦的眼泪能使心灵变得异常的丰饶。《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一文中叙述了离婚父亲的种种狠心行为,但孩子在结尾处表达出的宽容令人倍感酸楚,这种超越苦难的大度实在是可贵的心灵财富。
对策之二:注重阅读,提高写作“悟性”。中国的读书人,从来特别讲究做文章。而古人学做文章,却从来没有《写作宝典》、《作文大全》之类的教材。大多在读书过程中自己渐渐感悟,读的书多了,学而思之也多了,慢慢地掌握了做文章的规律。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写作是个悟性的体验活动。其实,文无定法,抽象的写作法则和技巧终究难以求全。万物更新,表现方法也不断发展,即使吃透背熟了所有的法则和技巧,但具体写作时并非依赖理性的选择用何种表现手法,经常是靠灵感的感性选择而信笔写去。这种“感性选择”的基础就是平日读书中“悟”的积累,因此古人学写作重在读书。宋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万卷书悟出写之道,比死记几条作文诀窍、强背几篇典范佳作更能得写作之精髓。
因此,我主张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一方面不把理科的教学模式照搬到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语文课堂中来。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学生不仅读中外古典文学名著,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也要读曾经给世界和中国文坛带来极大冲击的先锋小说,如英国作家沃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王蒙的《来劲》、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这些小说充满探索精神和奇妙的智慧,包含了许多古典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中所没有的因素,这些因素对于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旺盛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读”多了,“悟”多了,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和表达方法,创作的表现空间也就变得广阔。同时对学生加以必要的引导,提示他们注意以下几个写作角度。
1、异域风光。人类本能的好奇心理与强烈的求新欲望,使其对新鲜或神秘的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就算是对神奇地域的向往,也会让人心荡神驰。如《扎西德勒》就将西藏看作了“另一个对我来说更重要的生活支点。”如今国门大开,背起行囊游天下的经历,使学生的笔下流淌出新鲜的感觉,关键是引导学生不能止于猎奇,而应以形传神,写出自然的魂魄。《北方的河》写得雄浑壮阔,充分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呼唤,有人评价道:“在湟水中,我们找到了血脉;在黄河里获得了人生精神;额尔齐斯河、永定河塑造着、完善着我们的性格;而黑龙江显示的气势和景观就是我们的前途。”意蕴充实,才能表达出自然内在的精神。
2、奇人奇事。学生在这方面的佳作甚少,令人遗憾。可向同学们推荐名作家写的通俗小故事,如莫言的《茂腔与戏迷》、冯骥才的《绝盗》、高晓声的《雪夜赌冻》,体会其尺幅千里,令人拍案叫绝的技法。
3、天人对话。《遥望星空》曾作高考试题,结果由于学生的“空对空”而导致怨声载道,佳作寥寥。1998年,特级教师皋玉蒂将流星雨光顾地球作为一次让学生感受宇宙博大精深的天然机缘,虽然最终与流星暴雨失之交臂,但同学们依然收获不菲,或感受到星空的“神奇美妙”,或反思了自我的浮躁心理。我们可能无数次地遥望浩瀚的星空,但只有首先充实自我,才能读出宇宙丰盈的内涵。
4、文化苦旅,在文坛阴柔之气弥漫的今天,大文化散文的刚性、豪情弥足珍贵。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能分明感到有种外在世界与内在宇宙的双度掘进,感受到生命意识的激越博响。于是,白发苏州,读出了无限沧桑;水乡周庄,读出了深深城府。近来文坛流行“行走的文学”,只要前期准备充分,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六朝古都前读出雄浑的博大、厚重的韵味。就是普普通通的地方,也能读出独特的情调。
5、心灵追问。只要打开广阔的心灵空间,无尽的思绪就会纷至沓来。奥古斯丁与卢梭的两本《忏侮录》曾经感动了多少代人?福克纳发现“我家乡的那块邮票般小小的地方……只怕我一辈子也写它不完。”应炯的《假如我只有十天可活》就写得质朴感人。
6、美的探寻。纯净无瑕的优美、浓烈醉人的壮美、怪异奇特的后现代美……对美的领悟能力的增强,使学生感觉逐渐细腻,内蕴日益丰厚。我曾引导学生欣赏李伯安的巨作《走出巴颜喀拉》,努力读出其中生活的斑斓与历史的峻增,学生的心灵震撼引出了不少佳作。而韩智勇的《另一种音乐——摇滚》,则让人对中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不敢小觑。
对策之三:注意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创造性想象的能力。在现代心理学上,想象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是凭记忆与联想的融合来感知与理解某些抽象事物的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创造力的高下,在写作上,就反映在文章独特的新形象和新概念。
面对一只被咬过一口的红苹果,有的学生想到小朋友的脸蛋,想到胜利的成果,想到饥渴,想到损坏……有的学生想到了每个生命都被上帝咬过一口,想到争执的希腊女神,想到痛感后的荒谬……比较一下,前一类学生的想象未能走出以往的经验,是一种复制式(或称聚敛性)的想象,这种想象下写出的文章也少有新意。而后一类学生的想象结合了自己个人的具体感受,摆脱了那些陈旧的框框,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创造性(或称扩散性)想象能使笔下的文章具有独特的表达方法,表现作者自己的新思维和真切的体验。如果我们翻看近年来涌现的优秀作品,可以看到大多数的“新”就新在想象的独创性,这些新形象使这些文章清新有趣,令人爱不释手。如徐洁舫的《一只堕落的老鼠的手记》、徐慧妮的《日子在发霉》、刘澍的《涂色游戏》,这三篇文章的想象力无可怀疑,独创标新的联想使文章具有一种视觉冲击力,令人一读即感到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活动在眼前。不管是那位变成了人所不齿的老鼠的(而且还是“堕落”的)作者,还是那些像夹在巨大的汉堡中的无聊的高三生活,还有那些染料似的考试分数,任意任性地涂抹着如今许多学生的内心世界……都因为其独一无二而让我们留下深深的印象。这三位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如果他们泛泛而谈,充其量也只是几篇平庸的议论文,但是当他们从这些感受联想到“老鼠”、“汉堡”以及“颜色”等,笔下的文章就有了特殊的说服力,使读者具体真切地感知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他们独创性地想象而产生的独特的形象,因其清新脱俗,尤为读者喜爱。由此可见,这种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是学生写出寓有新意的作文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必须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摆脱一些前人想象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对一些影响深刻的文学作品的有意无意的模仿,尽可能超越这些“陈旧”的想象,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寻找联想的对象,独创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为想象的独创性离不开鲜明的时代性,不能总是停留在过去的一些陈旧的相关对应物上。
创新思维关键在于打破观念枷锁。为了解放学生的思维,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发散思维——头脑风暴。由中心点振荡发散,由此及彼连锁展开。距离中心越远,联想就越奇特,对作文构思的价值也越大。如《绿色》一文,有人想到军装绿,有人想到二绿工程,有人则将高雅音乐比作“沉闷的灰色”、“骚动的红色”中“清纯的绿色”,有人竟想到殷墟出土铜鼎的绿斑,并由此继续联想,铺陈出了一篇斑斓的文字,从而巧夺桂冠。提高发散思维的手段有:①专题讲座,比如我在总结《(呐喊)自序》时,拈出“梦”与“寂寞”两个关键饲语,由鲁迅小说总体结构到鲁迅思想结构再到国人心理结构,通过大量实例具体阐释这两个主题概念的含义,努力展示新的时代视野中鲜活的鲁迅形象,引导学生用磁场效应将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如此,逆向的发散才更有力。②急骤联想。在规定时间内对同一信号作出最多的联想,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广阔性。
2、辩证思维——批判品质。逆向思维必然迭出新意。对习以为常的观点,我们不妨都从反面观察一下。于是,高枕有忧、旁观者未必清……都成了可写的题目。逆向笔法,则会令人耳目一新。如《如何毒化地球》,以冷嘲的笔法将毒化地球的手段层层剥皮,令人震惊。训练手法可有两种:①名言配对。即找出截然相反的名人名言。如荀子说“人定胜天”,而帕斯卡则说“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②辩驳列点。推荐《辩论家手册》之类的书籍,确定几个论点请学生根据自我的立场拟写立论的思路。
结束语
把作文训练的重心从动笔练习移到动笔以前的酝酿阶段,是一种写作训练的新概念,其核心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欲望,帮助学生养成从自己生发开去,写出具有个性特色作品的习惯,把学生正在学习掌握的作文基础知识引导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的兴趣上来,从而改变一些学生仅仅为了掌握作文基础知识而练笔的状况。当然,我们在加强学生写前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文字功夫的提高,这才是完整的作文训练方法。如果捧着西瓜捡西瓜,捡起地上的瓜,却丢掉怀里的瓜,其实并没有收获。作文教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只有以满腔的热情与清醒的头脑来领悟新课标理念,接受作文教学改革浪潮的澎湃形势,才会真正开创作文的新天地。
单位:浙江文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