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年)是古罗马时代的哲学家、政治家。因其口若悬河、能言善辩而被视为古罗马历史上最著名的雄辩家、演说家。他关心政治,曾参政执政,也在从政中遭到挫败,最终被捕杀。政治上和生活上的挫折创伤,使西塞罗转向哲学和宗教研究,他感到从中可以找到“快乐生活”的原则,并能明白如何“带着较好的希望去死”。
西塞罗一生致力于拉丁化哲学的创建,以使方兴未艾的拉丁文化走向高雅、为古典思想展示一种全新的发展。他认为用拉丁文撰写哲学是古代“学习智慧”的继续和发展,这对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民族极为重要。因此,为了这一民族的利益,也必须唤起其人民对哲学的兴趣,这甚至关涉其“民族的尊严和名声”,是该民族先进、优越的标志。
西塞罗认为,哲学既具有实用的价值,也有着形而上学的意义。由于其在政治中打拼已使之身心疲惫,所以他试图在哲学中找到一种心灵的安慰、精神的解脱。在这一层面上,他感悟到哲学的境界已超出人的能力之限,而乃是神赐的礼物,由此进而引发他对神性的探讨、对神圣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西塞罗正是从哲学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而领悟到哲学的心理治疗和精神升华意义;这里,他亦开始超越自我和现实,以寻求一种神性维度的终极意义和生活指导。这种对神圣的关注在他看来乃是哲学问题,因为对神之存在及其本质的询问也触及人的信仰及人生幸福,属于哲学关怀的范围。其代表性著作即他以叙说、对话方式所撰写的《论神性》,而相关著作则还包括《论占卜》和《论命运》等。
西塞罗对神性本质的探讨触及宗教的核心问题。一方面,他以一种开放性的研究态度来对待当时理解诸神性质及其存在的各种观点,其理论涵盖有神论、无神论和泛神论的立场及见解。另一方面,他则肯定了神性存在的意义及世人对神明的崇拜,认为人类宗教的本质就在于如何处理好神明与世界的关系,弄清人对神的态度和行为,而宗教则正是人对神明的真诚信仰和敬拜。
从这一视域,西塞罗以其对神圣的关注而深入到对宗教的思考、体悟,在当时正崛起的拉丁思想文化中为西方“宗教”概念的创立打下了重要基础。由此,西方“宗教”(religio)观念逐渐形成,并从人的这种“认真”、“关注”进而引申出人与神的重新“结合”、神人关系的重新“固定”等蕴涵,使西方的“宗教”观不断得以巩固和完善。
从神人关系之探、人对神明的关注及其认真态度,以及人所追求的与神“结合”、“相通”等意义上,我们理解到西方“宗教”概念的最初含义。这种表述可以追溯到西塞罗的思想及其拉丁文字的应用。可以说,西塞罗从人类对神圣的关注而去探讨古希腊罗马等地的宗教认识和崇拜活动,由此为西方思想界指出了理解“宗教”之途。
西塞罗一生致力于拉丁化哲学的创建,以使方兴未艾的拉丁文化走向高雅、为古典思想展示一种全新的发展。他认为用拉丁文撰写哲学是古代“学习智慧”的继续和发展,这对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民族极为重要。因此,为了这一民族的利益,也必须唤起其人民对哲学的兴趣,这甚至关涉其“民族的尊严和名声”,是该民族先进、优越的标志。
西塞罗认为,哲学既具有实用的价值,也有着形而上学的意义。由于其在政治中打拼已使之身心疲惫,所以他试图在哲学中找到一种心灵的安慰、精神的解脱。在这一层面上,他感悟到哲学的境界已超出人的能力之限,而乃是神赐的礼物,由此进而引发他对神性的探讨、对神圣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西塞罗正是从哲学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而领悟到哲学的心理治疗和精神升华意义;这里,他亦开始超越自我和现实,以寻求一种神性维度的终极意义和生活指导。这种对神圣的关注在他看来乃是哲学问题,因为对神之存在及其本质的询问也触及人的信仰及人生幸福,属于哲学关怀的范围。其代表性著作即他以叙说、对话方式所撰写的《论神性》,而相关著作则还包括《论占卜》和《论命运》等。
西塞罗对神性本质的探讨触及宗教的核心问题。一方面,他以一种开放性的研究态度来对待当时理解诸神性质及其存在的各种观点,其理论涵盖有神论、无神论和泛神论的立场及见解。另一方面,他则肯定了神性存在的意义及世人对神明的崇拜,认为人类宗教的本质就在于如何处理好神明与世界的关系,弄清人对神的态度和行为,而宗教则正是人对神明的真诚信仰和敬拜。
从这一视域,西塞罗以其对神圣的关注而深入到对宗教的思考、体悟,在当时正崛起的拉丁思想文化中为西方“宗教”概念的创立打下了重要基础。由此,西方“宗教”(religio)观念逐渐形成,并从人的这种“认真”、“关注”进而引申出人与神的重新“结合”、神人关系的重新“固定”等蕴涵,使西方的“宗教”观不断得以巩固和完善。
从神人关系之探、人对神明的关注及其认真态度,以及人所追求的与神“结合”、“相通”等意义上,我们理解到西方“宗教”概念的最初含义。这种表述可以追溯到西塞罗的思想及其拉丁文字的应用。可以说,西塞罗从人类对神圣的关注而去探讨古希腊罗马等地的宗教认识和崇拜活动,由此为西方思想界指出了理解“宗教”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