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宫腔出血456例原因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cer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了解绝经后官腔出血的病理类型,分析绝经后阴道流血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探讨诊治方法。方法:分析456例绝经后官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456例绝经后官腔出血病人中,非器质性病变61例,占12.15%:良性病变占77.14%:恶性病变占19.97%。患者年龄>60岁、流血距绝经时间>10年、子宫内膜厚度>7nma者,恶性肿恶瘤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大部分是良性病变,年龄越大,出血距绝经时间越长,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越高。
  
  关键词 绝经 阴道流血 官腔出血
  
  月经改变是女性进入更年期的重要标志之一。70%的女性进入更年期后会发生月经紊乱。此时排卵率明显下降,月经从规律变为不规律,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最后月经停止称绝经。据统计,女性在40~50岁时月经不规律为16%~30%;45岁以后约为30%~51%。部分女性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部分女性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绝经前女性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除器质性病变外,主要为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更年期出血70%~80%为功能性出血,约90%的出血不是由于恶性肿瘤引起的。
  更年期女性停经1年可确定为绝经。停经1年后发生子宫出血者称为绝经后出血。月经紊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不能按期排卵,逐渐地不排卵而引起性激素变化所致。女性绝经年龄与绝经方式很不相同。月经紊乱虽是更年期女性的生理变化之一,但又是多种疾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的症状之一,因此更年期女性出现月经紊乱应及早就医,并定期作妇科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及时诊断,早期治疗。
  绝经后阴道流血(PMB)为围绝经期及老年妇女常见临床症状,绝经后的子宫内膜是引起阴道流血的重要部位。为探讨子宫内膜引起的绝经后阴道流血病因及诊断手段,对1999年1月~2005年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及住院的456例PMB病人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文456例绝经后官腔出血患者均是门诊及住院病人。年龄最小49岁,最大75岁,平均56岁。从绝经至第1次阴道流血时间,为1~22年之间,平均8年。456例患者均做了诊断性刮宫(包括分段诊刮),术前皆未使用药物治疗。统计学方法:不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运算。
  
  结果
  
  


  结果见表1、表2。
  
  讨论
  
  绝经后阴道流血的原因:绝经后宫腔出血的发生原因有很多。本组资料显示:良性病变占第1位,为77.14%;子宫内膜癌占第2位,为19.97%;第3位者为不典型增生,为2.89%。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在绝经1~4年中阴道流血发生率最高,按其年龄及诊刮病理报告结果分组提示,随年龄增长和绝经时间延长,分泌期子宫内膜首先消失,继之增生期也减少,而由萎缩性内膜取代,说明绝经后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并未完全停止,有较长一段时间仍有性激素分泌,其主要来源为卵巢门细胞及特异性间质细胞和肾上腺皮质。55岁以前功能尚未衰竭,55-56岁为增生型内膜,体内少量雌激素由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在脂肪组织中转化而来,子宫内膜经过一段时间激素的积累刺激后,处于增生期,当激素波动时,即可导致阴道流血。少数病人尚有黄体形成并分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呈分泌期改变。绝经后阴道流血原因文献报道在绝经后阴道流血原因中炎症居首位,其次为肿瘤。本组资料中,炎症患者为109例,占总人数的23.9%。这可能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抵抗力降低有关。因此,对绝经后妇女进行适量的激素替代治疗,有望减少绝经后炎症所致的阴道流血。本资料中宫内节育器引起流血占6.01%,提示我们对绝经后妇女应及时取出宫内节育器,以防绝经后出血及感染。
  绝经后官腔出血的诊断:绝经后阴道流血与恶性肿瘤有明显的相关性,随年龄增长、绝经时间延长,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性增大。目前,对恶性肿瘤的预防还没有很好的措施,要重视妇科病普查,对于绝经>5年或绝经时年龄>50岁者,生殖器与年龄不符、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较厚者(≥5mm)应行诊断性刮宫(包括分段诊断)。该操作简便、损伤性小、准确率高,故应是绝经后官腔出血的首选方法。本文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均为诊断性刮宫确诊,而后手术病理检查得以证实,有条件的医院可行官腔镜协助诊断。以期早诊断、早治疗。
其他文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48    病历资料    患者,女 ,77岁,入院诊断:左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入院时神清语明,行走时出现下肢疼痛,之后出现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大声喊叫,同时诉左侧肢体麻木似针扎样,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左侧肢体皮温较右侧明显减低,左手及左足皮肤颜色变青紫。血管彩超:左侧颈动脉内膜不光滑,可见小斑块附壁,左侧桡动脉内膜不光滑,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使用麦氏点横切口及分层缝合减少术后疲痕及切口感染。方法:首先标记好麦氏点斜切位置,然后将标志线旋转至与皮肤纹理一致形成横切口位置,通过该横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腹外斜肌腱膜后,使用斜切口的投影位置切开逐层入腹,阑尾手术方法与常规方法一致。结果:使用横切口及分层缝合切口后。对切口周围组织损伤明显减少,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凹陷及瘢痕增生。结论:通过使用横切口阑尾切除能够减少切口瘢痕增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的菌种结构及其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法检测抗菌药物对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性。结果:从住院患者中(1387人)分离出病原菌475株。位居前6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9.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6.2%)、白色念珠菌(6.5%)、金黄色葡萄球菌(6.1%)、克雷伯杆菌(5.7%)、铜绿假单胞菌(5.7%)。超广谱B-内酰胺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要领、防治原则及预后情况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以来外伤性脑梗死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诊疗过程。结果:手术8例,非手术治疗12例,呈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随诊半年,10例遗留轻度偏瘫、语言功能及智能障碍,8例遗留较重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此类病例儿童多见,头部有明显外伤史,病人多亚急性起病,伤后症状与体征较明显,往往与受伤轻重不成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甲亢性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5例甲亢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4:1.15例均为不同程度发作性双上下肢及躯干软瘫,以下肢瘫痪更为常见,发作时血清钾均低于3.1mmol/L,15例FT3、FT4均升高,TSH均下降。结论:甲亢性周期性麻痹以青壮年男性多见,补钾后迅速缓解症状,积极有效的控制甲亢是预防周期性麻痹的关键。  关键词 甲状腺功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Sauve-kapandji手术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收治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20例,采用改良Sauve-kapandji手术矫正骨折畸形、减轻腕关节疼痛、改善前臂旋转功能,根据术后前臂旋转活动范围、截骨区旋转痛、冲击痛以及手腕部功能和负重情况有无改善等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17倒患者功能恢复良好,优良率85%。结论:改良S
期刊
吉妮环是一种新型无支架IUD,采用专用的放置器将IUD固定在子宫底的肌肉内,并悬吊于子宫腔内。自2003年试用于临床,并对60例人流术的自愿即时放置IUD者进行观察、随访,现将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60例受术者平均年龄24~37岁,均为已婚健康妇女,妊娠<10周,术前常规检查及妇科检查无手术禁忌证。术前签知情同意书。行负压吸宫术,确认已刮干净,子宫收缩好、出血不多,术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产科出血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长春地区10个县(市)、区,按国家统一要求,填报孕产妇死亡报告卡,逐级上报长春市妇幼保健所。结果:2002~2006年长春地区死亡孕产妇共96例。其中因产科出血死亡34例,占死亡的35.41%。而在产科出血死亡中,因产后宫缩乏力死亡的孕产妇22例;因家庭分娩死亡孕产妇2倒;因转院途中死亡孕产妇4例。结论:加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18例并评价疗效。结果:本组随访6~36个月,平均14.6个月,根据Otani分级方法评价疗效,优6例,良9例,可2例,差1例。结论: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 胸椎间盘突出 手术治疗    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体征变化较大,易延误诊断,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通辽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产科1948例腹部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抗感染、支持治疗,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液化与肥胖、贫血、术后咳嗽、糖尿病、妊高征水肿、滞产、缝合技术、术前未使用抗生素密切相关。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以减少妇产科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