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通过使用麦氏点横切口及分层缝合减少术后疲痕及切口感染。方法:首先标记好麦氏点斜切位置,然后将标志线旋转至与皮肤纹理一致形成横切口位置,通过该横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腹外斜肌腱膜后,使用斜切口的投影位置切开逐层入腹,阑尾手术方法与常规方法一致。结果:使用横切口及分层缝合切口后。对切口周围组织损伤明显减少,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凹陷及瘢痕增生。结论:通过使用横切口阑尾切除能够减少切口瘢痕增生及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 麦氏点横切口 阑尾
资料与方法
材料:2006~2008年,我们随机选取了60例患者行麦氏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其中单纯性阑尾炎患者38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18例,阑尾穿孔患者4例,平均年龄17~35岁,男42例,女18例。
方法:常规标记麦氏点斜切口位置,切口长度根据腹壁的厚度决定(3~5cm)。将斜切口标志线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至与皮纹一致后,标记横切口位置,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腹外斜肌腱膜,在此沿斜切口标记线的投影切开逐层入腹。关腹时皮下脂肪组织用可吸收线缝合腹壁两层脂肪交界处组织,然后行真皮层减张缝合,最后予以用5~0缝线连续缝合切口。
麻醉方法同常规方法,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包扎和换药:术毕用油性敷料覆盖创面,加压包扎。术后第1天换药用双氧水清洗干净切口处血迹,继续使用油性敷料包扎,5天予以拆线。
评价标准:所有患者均随访3~6个月,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伤口Ⅰ期愈合并无红肿增生的痊愈,出现切口红肿、隆起的瘢痕增生。
结果
60例患者经随访3~6个月,57例切口愈合良好,无瘢痕增生,2例为切口Ⅱ期愈合,局部凹陷,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瘢痕愈合。
讨论
麦氏点横切口:麦氏点横切口的选择及设计充分利用了常规阑尾切除术的手术位置及皮肤的可伸缩性。采用该切口线沿皮纹切开完全符合整形外科手术的原则,减少了对皮肤弹力纤维的横断,减少了对皮肤的损伤,抑制了瘢痕的形成。
切口分层缝合:切口位置与腹外斜肌腱膜切口不一致,减少了术后切口内瘢痕收缩的程度,从而减少了切口凹陷的发生率,改变了过去对皮下组织缝合时将脂肪缝合造成脂肪的损伤及坏死,而使用可吸收缝线,缝合两层脂肪间的结缔组织,既不损伤脂肪血运,又不致遗留皮下死腔,还可以使皮下脂肪组织准确对位、愈合。采用真皮层减张缝合。可以充分将切口拉拢,减少切口皮肤的张力,也可以减少皮下脂肪之间的间隙,使皮肤及皮下脂肪达到无张力愈合,充分减少脂肪液化感染及皮肤切口瘢痕形成。
包扎及换药:切口在湿润的环境下最易愈合,因而我们在包扎时采用油性敷料覆盖创面,促进表皮细胞的生长。切口血迹如同细菌的培养基,术后第1天换药时充分清洗切口处的血迹,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细菌的存活条件,减少切口感染,同时清除血痂后,避免了切口间形成的凝血块,阻碍上皮细胞向对侧爬伸,促进伤口的早期愈合。
结论:使用麦氏点横切口及分层缝合切口,不仅减少了组织损伤,明显降低了切口感染率及切口瘢痕增生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麦氏点横切口 阑尾
资料与方法
材料:2006~2008年,我们随机选取了60例患者行麦氏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其中单纯性阑尾炎患者38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18例,阑尾穿孔患者4例,平均年龄17~35岁,男42例,女18例。
方法:常规标记麦氏点斜切口位置,切口长度根据腹壁的厚度决定(3~5cm)。将斜切口标志线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至与皮纹一致后,标记横切口位置,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腹外斜肌腱膜,在此沿斜切口标记线的投影切开逐层入腹。关腹时皮下脂肪组织用可吸收线缝合腹壁两层脂肪交界处组织,然后行真皮层减张缝合,最后予以用5~0缝线连续缝合切口。
麻醉方法同常规方法,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包扎和换药:术毕用油性敷料覆盖创面,加压包扎。术后第1天换药用双氧水清洗干净切口处血迹,继续使用油性敷料包扎,5天予以拆线。
评价标准:所有患者均随访3~6个月,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伤口Ⅰ期愈合并无红肿增生的痊愈,出现切口红肿、隆起的瘢痕增生。
结果
60例患者经随访3~6个月,57例切口愈合良好,无瘢痕增生,2例为切口Ⅱ期愈合,局部凹陷,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瘢痕愈合。
讨论
麦氏点横切口:麦氏点横切口的选择及设计充分利用了常规阑尾切除术的手术位置及皮肤的可伸缩性。采用该切口线沿皮纹切开完全符合整形外科手术的原则,减少了对皮肤弹力纤维的横断,减少了对皮肤的损伤,抑制了瘢痕的形成。
切口分层缝合:切口位置与腹外斜肌腱膜切口不一致,减少了术后切口内瘢痕收缩的程度,从而减少了切口凹陷的发生率,改变了过去对皮下组织缝合时将脂肪缝合造成脂肪的损伤及坏死,而使用可吸收缝线,缝合两层脂肪间的结缔组织,既不损伤脂肪血运,又不致遗留皮下死腔,还可以使皮下脂肪组织准确对位、愈合。采用真皮层减张缝合。可以充分将切口拉拢,减少切口皮肤的张力,也可以减少皮下脂肪之间的间隙,使皮肤及皮下脂肪达到无张力愈合,充分减少脂肪液化感染及皮肤切口瘢痕形成。
包扎及换药:切口在湿润的环境下最易愈合,因而我们在包扎时采用油性敷料覆盖创面,促进表皮细胞的生长。切口血迹如同细菌的培养基,术后第1天换药时充分清洗切口处的血迹,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细菌的存活条件,减少切口感染,同时清除血痂后,避免了切口间形成的凝血块,阻碍上皮细胞向对侧爬伸,促进伤口的早期愈合。
结论:使用麦氏点横切口及分层缝合切口,不仅减少了组织损伤,明显降低了切口感染率及切口瘢痕增生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