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不仅关系课外阅读本身的阅读质量,还促进课内阅读的理解和推进,本文聚焦“教科书”延伸出的课外阅读指导实践。
一、时间:介入的关键点
课外阅读的时间,有其最佳介入的时间。从教科书中延伸出的课外读物,有些适合在课前介入,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外阅读的内容及其特点;有些适合在课中介入,当课本内容交流渐入阅读佳境时,水到渠成地引入课外阅读;有些适合在课后介入,作为完整地、全面地认知性阅读。
1.引子:读在课前,丰富认知
【案例】五年级上册第12课《伊索寓言》
推荐阅读:《伊索寓言》《中国寓言故事》。
课前交流:(1)“寓言”有什么特点?(2)《伊索寓言》有什么特点? (3)《中国寓言故事》与《伊索寓言》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
《伊索寓言》《中國寓言故事》置于课前阅读,意在促进学生思考“中外寓言”的异同之处。这样的课外阅读前期介入,很好地推进了学生对于“寓言”这一特殊文体的理解和探究。
2.比较:读在课中,建立图式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把教材作为例子,适时引入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做出比较、联系,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类文章的语言表达方法,或是文章构段方式。例如,《黄山奇松》,在课内教学中,引入《黄山奇石》《庐山云雾》两篇课外阅读,使学生清楚了解写景类散文的表现形式。
3.实践: 得法课内,得益课外
更多的课外阅读,是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外的,作为对课堂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例如,《装满昆虫的衣袋》讲述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的故事,学生们感受了童年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和执着。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不仅全面了解法布尔的研究生活,更感受到富有情趣的昆虫世界。
二、内容:阅读的核心点
课外阅读的内容推荐,需要谨慎的态度和研究的视野。在课堂教学中的课外阅读内容,更显得重要,是阅读的核心点。阅读内容可以是短文,或是长文节选,也可以整本书,或是系列书籍。
1.读短文
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短文、片段”式的课外阅读的介入。这样的课外阅读,帮助理解课内阅读内容,帮助体验课内阅读的情感。
2.读整本书
我们倡导学生读整本书,尤其是经典的著作,更是需要阅读“原著”。整本书的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初步形成语言思维和逻辑思维。
3.读系列文,系列书
学生的阅读生活需要建立“系统”的概念,“系列”阅读给予学生的立体、多元的阅读感受。这样的“系列阅读”,促进学生对某一作者,某一主题有更鲜活、更完整地认识。
【案例】六年级第11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推荐阅读“历险类系列小说”的目标:(1)以“比较阅读”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历险小说的兴趣,推进学生课外阅读思维的发展;(2)引导儿童初步学会自主筛选阅读书籍,自由确定阅读方式,让阅读成为儿童一种常态的生活状态。
三、形式:阅读的兴奋点
儿童阅读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是适合儿童阅读需要的,都是可以的。阅读形式也不是单一存在的,更多时候是交织存在的。
1.自主读
儿童课外阅读,几乎以自主阅读的形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丰富,儿童更愿意自主阅读。从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品质的培养来看,自主阅读也有利于习惯养成与品质培养。
2.互动读
在班级共读过程中呈现出基本的形式——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这是三个相对区别又关联的步骤。“有向开放”是教师指向阅读目标提出的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交互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内、组与组之间、一人与全班之间发生。“集聚生成”是一个总结反思、整理汇报的过程。
3.亲子师生读
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存在于日常的阅读生活。上述案例,充分发挥了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家长、老师、儿童共同参与,丰富了阅读的认识和体验。
课外阅读,不是孤立存在的阅读行为。从“教科书”中寻找课外阅读的“影子”,使其将“课内外”的阅读推向融通、和谐、发展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223002)
一、时间:介入的关键点
课外阅读的时间,有其最佳介入的时间。从教科书中延伸出的课外读物,有些适合在课前介入,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外阅读的内容及其特点;有些适合在课中介入,当课本内容交流渐入阅读佳境时,水到渠成地引入课外阅读;有些适合在课后介入,作为完整地、全面地认知性阅读。
1.引子:读在课前,丰富认知
【案例】五年级上册第12课《伊索寓言》
推荐阅读:《伊索寓言》《中国寓言故事》。
课前交流:(1)“寓言”有什么特点?(2)《伊索寓言》有什么特点? (3)《中国寓言故事》与《伊索寓言》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
《伊索寓言》《中國寓言故事》置于课前阅读,意在促进学生思考“中外寓言”的异同之处。这样的课外阅读前期介入,很好地推进了学生对于“寓言”这一特殊文体的理解和探究。
2.比较:读在课中,建立图式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把教材作为例子,适时引入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做出比较、联系,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类文章的语言表达方法,或是文章构段方式。例如,《黄山奇松》,在课内教学中,引入《黄山奇石》《庐山云雾》两篇课外阅读,使学生清楚了解写景类散文的表现形式。
3.实践: 得法课内,得益课外
更多的课外阅读,是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外的,作为对课堂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例如,《装满昆虫的衣袋》讲述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的故事,学生们感受了童年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和执着。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不仅全面了解法布尔的研究生活,更感受到富有情趣的昆虫世界。
二、内容:阅读的核心点
课外阅读的内容推荐,需要谨慎的态度和研究的视野。在课堂教学中的课外阅读内容,更显得重要,是阅读的核心点。阅读内容可以是短文,或是长文节选,也可以整本书,或是系列书籍。
1.读短文
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短文、片段”式的课外阅读的介入。这样的课外阅读,帮助理解课内阅读内容,帮助体验课内阅读的情感。
2.读整本书
我们倡导学生读整本书,尤其是经典的著作,更是需要阅读“原著”。整本书的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初步形成语言思维和逻辑思维。
3.读系列文,系列书
学生的阅读生活需要建立“系统”的概念,“系列”阅读给予学生的立体、多元的阅读感受。这样的“系列阅读”,促进学生对某一作者,某一主题有更鲜活、更完整地认识。
【案例】六年级第11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推荐阅读“历险类系列小说”的目标:(1)以“比较阅读”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历险小说的兴趣,推进学生课外阅读思维的发展;(2)引导儿童初步学会自主筛选阅读书籍,自由确定阅读方式,让阅读成为儿童一种常态的生活状态。
三、形式:阅读的兴奋点
儿童阅读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是适合儿童阅读需要的,都是可以的。阅读形式也不是单一存在的,更多时候是交织存在的。
1.自主读
儿童课外阅读,几乎以自主阅读的形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丰富,儿童更愿意自主阅读。从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品质的培养来看,自主阅读也有利于习惯养成与品质培养。
2.互动读
在班级共读过程中呈现出基本的形式——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这是三个相对区别又关联的步骤。“有向开放”是教师指向阅读目标提出的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交互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内、组与组之间、一人与全班之间发生。“集聚生成”是一个总结反思、整理汇报的过程。
3.亲子师生读
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存在于日常的阅读生活。上述案例,充分发挥了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家长、老师、儿童共同参与,丰富了阅读的认识和体验。
课外阅读,不是孤立存在的阅读行为。从“教科书”中寻找课外阅读的“影子”,使其将“课内外”的阅读推向融通、和谐、发展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2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