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各种知识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增多。对于中学生而言,获取知识财富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因此,要与时俱进,就得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的提高,正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下面,我仅谈谈自己从教几年来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作法。
一、导督“查”、“读”、“记”
“查”,即语文教师积极指导督促学生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阻拦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文字障碍,从而帮助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体文和文言文的文字意义较为艰深,语言障碍较大,不扫除这些语言障碍,便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韵内容。
“读”,即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所要学习的文章。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学生示范朗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等方式。
“记”,即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如此,学习中更该如此。阅读的时候,应留心文中词语的搭配、语言的运用,留心作者观点的表述、文章结构的安排、写作上的特点等,说得好的好在什么地方,不尽理解的有什么疑问,一一圈点批画之。读后再将好词好句、精彩语段摘录下来,将心得体会叙写下来,做成读书笔记。
二、坚持复述文章内容
“复述文章内容”就是学生在“查”“读”“记”之后,按照文章的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能力训练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方式:
1.详细复述,即要求学生按照文章的原意全面细致地讲述;
2.扼要复述,即要求学生用概括而简洁的语言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创造性复述,适合于中学较高年级的学生。在这种讲述训练中,或改变文章的人称进行讲述,或改变文章的角度进行讲述,或换成另一种体裁进行讲述,或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充……形式多样,自由灵活。然而,不管如何改变复述方式,都要对文章进行一点评论。
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以上各种阅读复述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注重讨论与综合归纳
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同座位讨论,小组讨论,自由结合讨论,学生与教师研讨等等。讨论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是学生要有一定的准备。如果学生事先没有准备,很可能造成“冷场”局面,从而就难以收到预期的实效。
2.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提得适当。讨论的问题难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并且这些这些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说来,这些问题应该在所学的知识范围之内,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能解答为宜。
3.是在讨论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当学生思维和活动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到所要讨论的问题上来。当讨论无法深入进行时,教师不妨及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新的疑难问题或观点加以讨论。
综合归纳,既是语文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也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总结评价。综合归纳的作用在于教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这种训练的方式有:列提纲训练,画图表训练,缩写训练,总结归纳出某些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训练,这点颇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不出声就读不了文章,因为他理解“读”就是出声诵读。其实“读”更应该是通过视觉记忆获取材料。还有的读完一篇文章,合上书,头脑中空空如也,教师可适当点拨,能够使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如理解语义的能力,结合不同语境体会语言的能力,比较文学作品的能力……从入学一开始教师就应依据教材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逐步具备阅读的基本知识。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技巧;精读与略读的方法;按照一定的依据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大意,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文章中心,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段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善于欣赏优秀篇章学习其长处的能力。
四、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普遍的阅读技巧
课内阅读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课外阅读。语文教学中有限的文章已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中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和应试的需要,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内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课外阅读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中外名篇,有的短小通俗,有的则艺术性强,有的充满时代特色。学生对此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因此我每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集体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自测阅读速度和质量;或把文章分配好,每次有一人朗读,一人评析,其他同学可自由发言。
总而言之,阅读课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的方法,培养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的能力,达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深入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增加对生活感受的积累。我深知,阅读教学要想达到以上教学目标并非一日两日之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竭尽努力,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魏红,野晓航.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J]中国教育学刊.
[2]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3]语文教学通讯.
(作者单位:河南省封丘县第一初级中学)
一、导督“查”、“读”、“记”
“查”,即语文教师积极指导督促学生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阻拦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文字障碍,从而帮助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体文和文言文的文字意义较为艰深,语言障碍较大,不扫除这些语言障碍,便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韵内容。
“读”,即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所要学习的文章。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学生示范朗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等方式。
“记”,即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如此,学习中更该如此。阅读的时候,应留心文中词语的搭配、语言的运用,留心作者观点的表述、文章结构的安排、写作上的特点等,说得好的好在什么地方,不尽理解的有什么疑问,一一圈点批画之。读后再将好词好句、精彩语段摘录下来,将心得体会叙写下来,做成读书笔记。
二、坚持复述文章内容
“复述文章内容”就是学生在“查”“读”“记”之后,按照文章的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能力训练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方式:
1.详细复述,即要求学生按照文章的原意全面细致地讲述;
2.扼要复述,即要求学生用概括而简洁的语言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创造性复述,适合于中学较高年级的学生。在这种讲述训练中,或改变文章的人称进行讲述,或改变文章的角度进行讲述,或换成另一种体裁进行讲述,或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充……形式多样,自由灵活。然而,不管如何改变复述方式,都要对文章进行一点评论。
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以上各种阅读复述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注重讨论与综合归纳
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同座位讨论,小组讨论,自由结合讨论,学生与教师研讨等等。讨论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是学生要有一定的准备。如果学生事先没有准备,很可能造成“冷场”局面,从而就难以收到预期的实效。
2.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提得适当。讨论的问题难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并且这些这些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说来,这些问题应该在所学的知识范围之内,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能解答为宜。
3.是在讨论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当学生思维和活动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到所要讨论的问题上来。当讨论无法深入进行时,教师不妨及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新的疑难问题或观点加以讨论。
综合归纳,既是语文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也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总结评价。综合归纳的作用在于教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这种训练的方式有:列提纲训练,画图表训练,缩写训练,总结归纳出某些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训练,这点颇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不出声就读不了文章,因为他理解“读”就是出声诵读。其实“读”更应该是通过视觉记忆获取材料。还有的读完一篇文章,合上书,头脑中空空如也,教师可适当点拨,能够使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如理解语义的能力,结合不同语境体会语言的能力,比较文学作品的能力……从入学一开始教师就应依据教材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逐步具备阅读的基本知识。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技巧;精读与略读的方法;按照一定的依据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大意,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文章中心,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段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善于欣赏优秀篇章学习其长处的能力。
四、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普遍的阅读技巧
课内阅读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课外阅读。语文教学中有限的文章已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中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和应试的需要,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内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课外阅读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中外名篇,有的短小通俗,有的则艺术性强,有的充满时代特色。学生对此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因此我每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集体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自测阅读速度和质量;或把文章分配好,每次有一人朗读,一人评析,其他同学可自由发言。
总而言之,阅读课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的方法,培养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的能力,达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深入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增加对生活感受的积累。我深知,阅读教学要想达到以上教学目标并非一日两日之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竭尽努力,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魏红,野晓航.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J]中国教育学刊.
[2]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3]语文教学通讯.
(作者单位:河南省封丘县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