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活动区创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要关注儿童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关注儿童学习的结果”这一观点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对不少教师来说,要把这一观念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可能不知关注什么,有的可能不知如何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有的虽然关注了但不知如何解读观察中获得的信息,或者有的能够解读但不知如何作出恰当的回应。自2009年9月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周欣教授率领她的研究团队与上海市四所幼儿园的教师一起探索如何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方法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评价和回应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表现性评价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评价儿童的新的理念和方法。它要求评价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力求反映儿童在真实情景中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倡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不同的手段来评价儿童。本研究拟以学前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作为切入点,探讨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结合表现性评价的方法来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观察和了解个别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表现性评价技术中最核心的元素。为此,本刊以专辑的形式反映课题组有关如何系统地运用观察的方法来了解和评价儿童的数学学习并作出恰当回应的研完成果。本课题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刊登在同期《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请参阅。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叙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就表现性评价而言,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和区域活动中注意观察和了解幼儿。在数学教育中,为幼儿创设富有情景性的活动区环境,提供适宜的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小班幼儿具有以动作思维为主、爱模仿、注意集中时间短等年龄特点,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依赖于感性经验,而这种感性经验是在操作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与集体数学教育活动相比,在数学活动区中,教师能通过预设的蕴含相关数学元素的操作材料。为幼儿提供更多选择、摆弄、操作的机会。从而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因此。数学活动区活动也就成为小班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
  在为小班幼儿创设数学活动区环境时,教师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这些材料应该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能引起他们的操作兴趣。教师在创设活动区环境时若能注意情景的创设,则更有助于幼儿在感性材料和抽象数学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逐渐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那么,如何创设情景,如何投放小班数学活动区材料,如何使活动区材料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呢?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正确理解情景性,避免单纯地“为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
  
  所谓数学活动区创设的情景性,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是基于一定情景的,而且幼儿的操作或体验是和情景紧密联系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情景有时可以是再现幼儿生活的真实情景。例如,糖果是幼儿熟悉的材料,糖果的颜色、形状各不相同,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为糖果分类的问题。于是,教师将真实的糖果投放到了活动区中,这些好看又好吃的糖果吸引了孩子们,他们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区分糖果,形成了自然融合糖果分类任务的情景。
  有时情景也可以是模拟生活的游戏情景。例如,我们在数学活动区创设了一个“我家的鞋柜”的场景(见图),让孩子们在模拟成人生活的游戏情景中给鞋子分类。这样的材料投放满足了幼儿对游戏的心理需求,使幼儿在游戏性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对“情景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免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而走人误区。例如,在为幼儿提供模式排序的材料时,有的教师设置了“给妈妈串项链”等类似活动情景。虽然教师提供了一个立体的妈妈头像让幼儿挂“项链”(见图),但实际上孩子们仅仅是用教师提供的串项链操作材料。按照教师给出的模式底板进行模式排序的重复练习。这样的练习显然与教师设置的情景是分离的,并不能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幼儿的结构化操作,是幼儿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枯燥练习。因此,这种单纯“为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的做法是对“情景性”的误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体现“情景性”。教师应当明白,只有创设将任务要求和幼儿的操作需要真正融合在一起的情景,才有助于幼儿体验和感知材料,获取相关数学经验。在上述“为妈妈串项链”的活动中,教师其实不必投放妈妈的头像,也不用提供若干模式排序卡让幼儿反复排列不同的模式,只需启发幼儿为妈妈串漂亮的彩链。幼儿可以串一种颜色的、几种颜色间隔的项链甚至是没有规律的五彩缤纷的项链,教师则通过引导幼儿比较操作结果理解简单模式排序的规律。
  
  二、关注幼儿年龄特点,合理把握材料的适宜度
  
  在为小班幼儿创设数学活动区环境和提供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分析和预估材料蕴含的认知要求以及这个年龄段幼儿在操作此类材料时的特点,合理地把握材料的适宜度。如果缺少了这样的分析。有可能导致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无效或低效。例如,有的教师在给小班幼儿创设涉及分类学习内容的活动区环境时,创设了一个“钓鱼”的活动情景(见图),这个活动情景虽然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但受幼儿求新、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小肌肉发育尚不完善的生理特点所限,他们关注的是怎样把“鱼”钓上来。由于几个幼儿可以同时站在“岸边钓鱼”,他们在操作中就很可能产生鱼钩互相搅在一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操作行为就演变成了要么是拥在一起试图把鱼竿分开,要么是因为钓不上鱼而着急地直接用手抓,要么是钓到鱼就直接放进筐里而顾不上分类。可见,在这样的活动区环境中,非认知层面的因素恰恰成了幼儿学习相关数学内容的干扰因素。教师若能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进行理性分析,就要重新调整和设计材料,如可以将上述“钓鱼”活动改为“给小猫分鱼(或喂鱼)”活动。
  
  三、创设开放、低结构的数学活动区环境
  
  教师在创设数学活动区环境和投放材料时。要避免仅从数学认知点的学习直接切入的思路。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开放、更具游戏性的环境,以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例如,教师可以在数学活动区辟出一块空地,投放积木等建构材料,孩子们在这个开放、低结构的活动环境中,尝试建造自己的房子,如何造得高、造得稳、造得美观(见图)就成为他们的学习需要,对大小、形状、对称、空间位置等的分析和比较也自然融入其中。虽然教师在投放这些活动材料时并没有特别创设情景,但是材料的低结构性和开放性激发了幼儿的操作欲望。孩子们在操作中自然地运用了数学的相关概念,表现出较高的行为水平。在开放、低结构的游戏活动中,不仅幼儿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教师也可以更多地在自然状态下获得对幼儿数学学习和发展的真实、充分而有效的信息。
其他文献
张 澜 田瑞清/指导    一天,小二班有三个小朋友从家中带来了图书。在区域活动时,他们先是各看各的书,过了一会儿,他们开始相互交换,后来还商量晚上要交换图书带回家看。这使教师想到,可以办一个班级图书馆,以收集和出借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图书。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各家的图书资源,也可以满足幼儿喜欢阅读同伴的书的心理需求,同时促进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    一、我们的“娃娃图书馆”    教师和孩子们
集体数学教育活动“我们喜欢的玩具”(见本期第19页附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导入主题并让幼儿确定自己喜欢的玩具;第二部分,幼儿分小组统计每样玩具有几个人喜欢,并交流分享记录和统计的方法;第三部分,大组统计,拓展幼儿的统计经验。  本次活动总的来说氛围比较轻松,幼儿比较感兴趣,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意犹未尽。我们觉得这可能跟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一是活动材料贴近幼儿生活。本次活动的材料是从幼儿日常生活
从教学活动过程来看,原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1 过程控制多,自主探究少  原方案从“讲故事、演示教具”导入到“发口令、组织游戏”巩固,教师一直控制着活动过程,幼儿始终处于被动应答或配合完成任务的状态。由于束缚较多,幼儿没有更多的自发学习和主动探索的机会。  2 知识讲授多,生活应用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要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学活动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验证教育理论和观念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而是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指的是通过教师实施的教学活动所达成的教育效能。    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调查结果    当被问及“一群新教师(刚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有效,还是一群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已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数年的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有效”时,人们也许会
材料准备:一次性塑料碗2只,60厘米长的粗铅丝1根,长棍1根,小纸筒2个。不干胶和透明胶带若干。  制作方法:  1.用双面胶将两只一次性塑料碗的底部相粘(如图一)。  2.用粗铅丝依次穿过小纸筒、塑料碗和另一个小纸筒(如图二)。  3.用钳子将粗铅丝两端弯成手柄形(如图三)。  4.用不干胶长条装饰长棍(如图四)。  5.将粗铅丝的两端手柄插入长棍并用胶带粘住(如图五)。  玩法:事先在地面上用
这个活动的主题是“动物朋友”。幼儿会对小鱼朋友的什么感兴趣呢?是它们的行动、繁殖和防御敌人的方式,还是跟别的动物不一样的食性或居住环境?教师应该支持并鼓励他们围绕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假如幼儿对“鱼儿怎样游动”感兴趣,教师不妨引导他们仔细看一看:鱼儿究竟借助身体上的什么部位在游动?背鳍、腹鳍、尾鳍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认真想一想:鱼鳍像什么(船桨)?大胆猜一猜:如果没有了鳍,鱼会怎样……不管怎样,都
上午不是我主班,所以在孩子们自由玩积木期间,我坐在空位子上,准备下午美术活动的范画,很多孩子把小脑袋凑过来看我画画。等我画出轮廓时,有个孩子小声说道:“真好看!”另外几个孩子也议论开了:“濮老师画的是飞机,我坐过飞机的。”“我还见过直升飞机呢!”“还有战斗机。可厉害了,可以打坏蛋的。”我没有打断他们的谈话,继续给飞机涂颜色。孩子们则继续看我画画。过了一会儿,琦琦忍不住说道:“哇,好漂亮啊!”其他孩
摘 要: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学校探索实施融合教育,通过习惯养成教育为促进孩子的融合奠定基础;通过多元活动,促进学生的情感认同;同时,注重整合家庭、学校和社区资源,拓展孩子的生活空间,为实现融合教育提供保障。由此,构建幸福家园,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77-
原方案的活动目标之一是“感受小动物被陌生人打扰后紧张不安的心理”,教师在活动中是通过谈话、表演游戏来帮助幼儿体验的,但是由于幼儿生活经验的限制,这样的活动方式并不一定能够帮助幼儿达成目标。建议选择相匹配的背景音乐来渲染文学作品的意境,可以时而低沉、时而轻快,时而紧张、时而沉静,直至杳无踪迹,使幼儿耳听心动,更容易进入儿歌所描绘的情景,加深对文学作品情感的体验和理解。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刘晓东:  须重视儿童教育学学科建设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刘晓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儿童教育改革的方向只能是现代化,而要做到中国儿童教育的现代化,理论工作必须先行,这其中,重视儿童教育学学科建设是当务之急。  刘晓东说,在我国的教育学学科分类中,没有儿童教育学这一学科,只有与学制体系中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基础教育相对应的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基础教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