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重视基础,要着眼语言的运用
长期以来,我们关于“双基”方面的语文考查习惯于单项的语言训练,削弱了语言的整体功能,不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测试应着力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是语言运用的能力。经过探讨,我们确定,语文考试命题仍然应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但是要加强整合,努力争取在有限的试题中做到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板块,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二、联系生活,要体现语文的本色
当我们把“语文”和“生活”这两个概念连在一起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在提倡回归语文本色的今天,“语文味”已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标准,当然,同时也应该成为评判考题编制水准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仍然重视“生活化试题”的编制,除了取材直接来自学生的生活,做到真实有趣,让学生认识到学语文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生活中运用,从而培养正确的语文学习观之外,更注重让学生增强“留心处处皆语文”、“语文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让试题充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儿,让“生活”与“语文”融为一体。
三、鼓励多元,要创设思维的空间
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因此,语文考查仍然应该鼓励多元解答和发散思维,但是,我们在编制试题的时候要避免走形式主义,应努力使考题确实能诱发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理解,注意创设多向思维的广阔空间从而走向真正的多元。
总之,我们的试题编制力求走向整合,走向生活,走向多元,走向运用,走向智慧,但是无论走向何方,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不变:必须把“语文的根”留住。只有这样,考试的“指挥棒”才会将语文教学引向真正“语文的路上”。
(注:2007年“教海探航”征文二等奖)
反思回望
前几年,新课程改革的触角更多地指向课堂教学,于是课堂教学研究进行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可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再高,终究要回到现实的地面:学生必须要应对一次次考试。假如锐意改革的老师们却要面临现实考试中的处处碰壁,试想,还有谁敢真正从学生的后续学习、终身发展来考虑课堂教学变革?那么,我们的教学除了公开课上大大方方“秀”一回之外,平时不可能逃避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学生可能收获的是高分,消磨的却是学习的热情和灵气。
我们学校敏锐地意识到了当前考题编制不慎重不严密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种种弊端,于是,就如何确定评价要求,如何编制试题。如何把教材、教学与考试有机融合起来等问题展开了务实性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力争通过对试题编制的改革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文章《考试的“指挥棒”,你将教学引向何方》应运而生。
从文章完成至今,我们在实践操作中按照文章中提到的3项改进策略进行了实施,感觉不但有效提高了试卷的内涵和品位,而且有效改善了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航和引领作用。具体表现在:对双基能力的考查走向整合、走向运用之后,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的教学环节中出现了“块状结构”,时有富于创意和智慧火花的闪现:生活化试题的编制使课堂教学更注重在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又特别关注体现语文的本来要义,洋溢着纯正的“语文味道”;发展性试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使学生在见仁见智中很好地得到了个性的张扬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一句话,智慧考试换来了智慧课堂,培养了智慧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关于“双基”方面的语文考查习惯于单项的语言训练,削弱了语言的整体功能,不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测试应着力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是语言运用的能力。经过探讨,我们确定,语文考试命题仍然应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但是要加强整合,努力争取在有限的试题中做到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板块,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二、联系生活,要体现语文的本色
当我们把“语文”和“生活”这两个概念连在一起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在提倡回归语文本色的今天,“语文味”已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标准,当然,同时也应该成为评判考题编制水准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仍然重视“生活化试题”的编制,除了取材直接来自学生的生活,做到真实有趣,让学生认识到学语文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生活中运用,从而培养正确的语文学习观之外,更注重让学生增强“留心处处皆语文”、“语文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让试题充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儿,让“生活”与“语文”融为一体。
三、鼓励多元,要创设思维的空间
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因此,语文考查仍然应该鼓励多元解答和发散思维,但是,我们在编制试题的时候要避免走形式主义,应努力使考题确实能诱发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理解,注意创设多向思维的广阔空间从而走向真正的多元。
总之,我们的试题编制力求走向整合,走向生活,走向多元,走向运用,走向智慧,但是无论走向何方,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不变:必须把“语文的根”留住。只有这样,考试的“指挥棒”才会将语文教学引向真正“语文的路上”。
(注:2007年“教海探航”征文二等奖)
反思回望
前几年,新课程改革的触角更多地指向课堂教学,于是课堂教学研究进行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可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再高,终究要回到现实的地面:学生必须要应对一次次考试。假如锐意改革的老师们却要面临现实考试中的处处碰壁,试想,还有谁敢真正从学生的后续学习、终身发展来考虑课堂教学变革?那么,我们的教学除了公开课上大大方方“秀”一回之外,平时不可能逃避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学生可能收获的是高分,消磨的却是学习的热情和灵气。
我们学校敏锐地意识到了当前考题编制不慎重不严密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种种弊端,于是,就如何确定评价要求,如何编制试题。如何把教材、教学与考试有机融合起来等问题展开了务实性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力争通过对试题编制的改革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文章《考试的“指挥棒”,你将教学引向何方》应运而生。
从文章完成至今,我们在实践操作中按照文章中提到的3项改进策略进行了实施,感觉不但有效提高了试卷的内涵和品位,而且有效改善了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航和引领作用。具体表现在:对双基能力的考查走向整合、走向运用之后,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的教学环节中出现了“块状结构”,时有富于创意和智慧火花的闪现:生活化试题的编制使课堂教学更注重在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又特别关注体现语文的本来要义,洋溢着纯正的“语文味道”;发展性试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使学生在见仁见智中很好地得到了个性的张扬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一句话,智慧考试换来了智慧课堂,培养了智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