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从腌制腊八蒜到写春联、煮汤圆、包饺子,家家都在准备迎接新年。从电视的广告里飞出一个甜美的声音,要过年了!这时,我翻看日历,才觉察还有几天就是春节。然而,无论生活有多忙碌,年越来越近。
不管大人小孩,都会在春节前理个干净利索的头。男人,理个寸头,或是修个深点的边,女人则来个梨花烫,或是大波浪,彰显出女人的味道,若是搭配黑色羊绒大衣,外加一条到膝盖的大红围巾,那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这一些,都是寓意辞旧迎新,新的一年从“头”开始。
记得小时候,好几个村子才有一个理发店。理发店、信用社、邮电局,一般在镇政府驻地,那时经济不好,理发需要排队。电信局也要排队,每打一分钟电话5毛钱,有时电话打过去,对方没人接,也会收5毛钱。记得我在城里上学,父亲电话打到宿舍,还没等我说话,他三两句就急忙挂断,我眼前电话机上显示59秒……
大多的理发店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几乎把黑夜当成白天,甚至连喝水的时间也没有,忙到年三十。都是为了我们新一年的“开头”。从前,正月里几乎没有开门的理发店,或许大家都忌讳那个讹传的民间传说吧。
阳光是那么珍贵,从高楼中挤出半个笑脸,穿透雾霾。洒在老房子上,洒在灰墙红瓦之间,也洒进父亲的皱纹里。院子里那棵老槐树,盘绕岁月的年轮,陪伴父亲和母亲。
记得爷爷每次理发,恰似过年,父亲搬来木板凳,放到空旷的院子间,给爷爷的脖子围上条蓝涤卡布的围裙,塞到爷爷上衣领子里。蓝涤卡布结实,不像毛巾会钻进头发渣,一抖搂,就都掉在地上。
多少年,那些被父亲剪掉的岁月,封存在时光里,也留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记忆越来越清晰,仿佛在眼前,父亲拿着那把推子,站在院子里发愣,院子看不到木板凳,也没有爷爷了。
长大后,一家人都迁居到城市,然而,父亲却没有来。我理解父亲,他舍不得那个四合院和院子里的阳光。家人几次让父亲过来住,他总是说在城里嘈杂,睡不踏实。我感觉,他有些事情没有说出来。
爷爷身板坐得挺直,双手扶在膝盖上,但听奶奶说,一九三五年,家家户户的壮男都要抓去当兵,爷爷藏起来,他的几个弟弟被抓走。从此爷爷挑起家庭所有的担子,毫无怨言。
父亲梳起爷爷长的头发,再用老式的剪刀,剪掉梳起的头发,就这样三番几次梳理,同时不停地剪。我发现,父亲那双粗大的手,当他拿起那么小的推子,竟然那么轻灵,还带着节奏感。在咔嗒咔嗒的声音中,我看到了父亲的内心世界。父亲带有温度的手握着冰凉的推子,他每次按动,都是父亲与爷爷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血脉的接通。在咔嗒咔嗒的声音中,我听到血液里流淌出无声的感情,把生命的情感传递下去。
老人说,三十年前父敬子,三十年后子敬父。父亲的动作看上去并不专业,他看着哪里不顺眼就修剪几下,有时爷爷会“哎哟”一声,伸长脖子。爷爷的头不太好理,他自己说,好像斗过的鸡,被啄了一样,长短不齐。父亲似乎什么都沒听见,继续在爷爷的亮头顶上忙碌。我时常不懂,可以花两块钱去理发店,干嘛这么费劲,可爷爷总是微笑,说这样舒服。当父亲从爷爷的脖子里摘下蓝涤卡布,抖搂头发时,地上落满爷爷的白发,爷爷眼中流露出纯净的目光,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洗头,而是倒背着手,中指敲打着食指,哼着小曲,向门外走去。外面响起鞭炮声,年越来越近了。
现在,父亲坐在院子里,双手端着水杯,背影和爷爷极其相似。我看到他脖子里花白的毛发。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个午后,阳光依旧照在院子的每个角落,我拿起剪刀,父亲搬出那个比他年龄还大,中间张开大嘴,褪色的老榆木凳子,坐在上面。我找来旧布,围在他脖子上,父亲弓起腰,自然和随意。父亲拉开抽屉,拿出那把手动推子,抽屉的把手,在时间中被摸得圆滑,那是爷爷年轻时手工打的唯一家具。推子没有跟随爷爷一起埋葬,三九严寒的冬日里,我的手接触到冰凉的推子,瞬间冷热的交融使它有了温度。我拿着推子,在父亲的头顶上忙碌着。
夕阳洒在父亲的脸上,我突然发现,自己生活在他每一道皱纹里,三十几年也没有数清楚。
时间一年年过去,父亲对女儿的爱总是含蓄、内敛的,当时间划破那些岁月,品味到父爱的浓醇。不管他曾经背负多大压力,留给我的始终是颗坚毅的心。
我似乎明白,父亲为什么给爷爷理发。那是情感的交流,接通着父子的血脉。
不管大人小孩,都会在春节前理个干净利索的头。男人,理个寸头,或是修个深点的边,女人则来个梨花烫,或是大波浪,彰显出女人的味道,若是搭配黑色羊绒大衣,外加一条到膝盖的大红围巾,那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这一些,都是寓意辞旧迎新,新的一年从“头”开始。
记得小时候,好几个村子才有一个理发店。理发店、信用社、邮电局,一般在镇政府驻地,那时经济不好,理发需要排队。电信局也要排队,每打一分钟电话5毛钱,有时电话打过去,对方没人接,也会收5毛钱。记得我在城里上学,父亲电话打到宿舍,还没等我说话,他三两句就急忙挂断,我眼前电话机上显示59秒……
大多的理发店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几乎把黑夜当成白天,甚至连喝水的时间也没有,忙到年三十。都是为了我们新一年的“开头”。从前,正月里几乎没有开门的理发店,或许大家都忌讳那个讹传的民间传说吧。
阳光是那么珍贵,从高楼中挤出半个笑脸,穿透雾霾。洒在老房子上,洒在灰墙红瓦之间,也洒进父亲的皱纹里。院子里那棵老槐树,盘绕岁月的年轮,陪伴父亲和母亲。
记得爷爷每次理发,恰似过年,父亲搬来木板凳,放到空旷的院子间,给爷爷的脖子围上条蓝涤卡布的围裙,塞到爷爷上衣领子里。蓝涤卡布结实,不像毛巾会钻进头发渣,一抖搂,就都掉在地上。
多少年,那些被父亲剪掉的岁月,封存在时光里,也留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记忆越来越清晰,仿佛在眼前,父亲拿着那把推子,站在院子里发愣,院子看不到木板凳,也没有爷爷了。
长大后,一家人都迁居到城市,然而,父亲却没有来。我理解父亲,他舍不得那个四合院和院子里的阳光。家人几次让父亲过来住,他总是说在城里嘈杂,睡不踏实。我感觉,他有些事情没有说出来。
爷爷身板坐得挺直,双手扶在膝盖上,但听奶奶说,一九三五年,家家户户的壮男都要抓去当兵,爷爷藏起来,他的几个弟弟被抓走。从此爷爷挑起家庭所有的担子,毫无怨言。
父亲梳起爷爷长的头发,再用老式的剪刀,剪掉梳起的头发,就这样三番几次梳理,同时不停地剪。我发现,父亲那双粗大的手,当他拿起那么小的推子,竟然那么轻灵,还带着节奏感。在咔嗒咔嗒的声音中,我看到了父亲的内心世界。父亲带有温度的手握着冰凉的推子,他每次按动,都是父亲与爷爷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血脉的接通。在咔嗒咔嗒的声音中,我听到血液里流淌出无声的感情,把生命的情感传递下去。
老人说,三十年前父敬子,三十年后子敬父。父亲的动作看上去并不专业,他看着哪里不顺眼就修剪几下,有时爷爷会“哎哟”一声,伸长脖子。爷爷的头不太好理,他自己说,好像斗过的鸡,被啄了一样,长短不齐。父亲似乎什么都沒听见,继续在爷爷的亮头顶上忙碌。我时常不懂,可以花两块钱去理发店,干嘛这么费劲,可爷爷总是微笑,说这样舒服。当父亲从爷爷的脖子里摘下蓝涤卡布,抖搂头发时,地上落满爷爷的白发,爷爷眼中流露出纯净的目光,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洗头,而是倒背着手,中指敲打着食指,哼着小曲,向门外走去。外面响起鞭炮声,年越来越近了。
现在,父亲坐在院子里,双手端着水杯,背影和爷爷极其相似。我看到他脖子里花白的毛发。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个午后,阳光依旧照在院子的每个角落,我拿起剪刀,父亲搬出那个比他年龄还大,中间张开大嘴,褪色的老榆木凳子,坐在上面。我找来旧布,围在他脖子上,父亲弓起腰,自然和随意。父亲拉开抽屉,拿出那把手动推子,抽屉的把手,在时间中被摸得圆滑,那是爷爷年轻时手工打的唯一家具。推子没有跟随爷爷一起埋葬,三九严寒的冬日里,我的手接触到冰凉的推子,瞬间冷热的交融使它有了温度。我拿着推子,在父亲的头顶上忙碌着。
夕阳洒在父亲的脸上,我突然发现,自己生活在他每一道皱纹里,三十几年也没有数清楚。
时间一年年过去,父亲对女儿的爱总是含蓄、内敛的,当时间划破那些岁月,品味到父爱的浓醇。不管他曾经背负多大压力,留给我的始终是颗坚毅的心。
我似乎明白,父亲为什么给爷爷理发。那是情感的交流,接通着父子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