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巧妙的设疑,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有效的课堂提问,在生态课堂状态下,能够把学生带进一个神奇的世界,使学生产生积极思考的冲动,从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适应生态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的提问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其有效性也是课堂生态回归的关键因素。
一、课堂提问现状
在实际课堂教学提问中经常会出现下面的两种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益。
1.问题设计的层面狭窄,提出的问题不具普遍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往往建立在自身对问题理解程度基础上,提问的对象大部分集中在优生身上,一堂课下来, 通常只有六七个学生被提问到,有的学生从来没被提问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只适合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回答。另一个原因是即使老师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大,适合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回答,但是这部分学生由于没有优生反应快,他们还没来得及回答,就被好的学生抢先答了。
2.为了维持课堂教学环节连续性而提出的问题缺乏预设性
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连续的教学形式,设计了一些表面空洞、简单甚至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这类问题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当我们正在讲课时,有学生分心了,或者打瞌睡了,这时候教师突然提问这个学生,这种带着惩罚意味的提问,随意性大,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生对被提问的一种畏惧心理,适得其反。
二、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初中英语教材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课堂提问也不再局限于针对语法、句型和短语等基础知识而设计,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积极互动、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所以课堂中的教学提问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问题的设计要倾向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面,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不是紧紧围绕知识点提问。对问题的导入设计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这样才不会出现一个班每节课只有六七个学生能够回答问题的情况。例如在学习牛津7A Unit 2 “My day”的Reading“Millie’s school life”时,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鼓励学生使用预习的新词和词组。为了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我设计了如下的三个问题:①Do you like your school life? ②What do you like about your school? ③What do you often do at school? 学生对于贴近生活的问题,总有说不完的话,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教师这个时候再提问学生,就会有很多学生抢着要回答。
教师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角色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即由原来的授课者变为设计者和组织者,而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该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学生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教师在当好组织者的同时,还要扮演一个顾问的角色,当学生之间的交流遇到障碍或者观点不一致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解答,并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进行激励,起到评估者的作用。
2.掌握提问技巧 ,重视问题的多元性
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各种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重视问题的多元性,掌握提问技巧,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提问的方式上,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技巧,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循序渐进,这样的设计既能培养学生的答题信心,也能为下一步提出更难的问题做好铺垫。在进行7A Unit 6“Food” Reading的教学时,教师先提问:“What’s your favorite food?”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复习有关食物的名词。为给更多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可以预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设定答题规则,比如进行小组答题比赛,采取循环制的方式,每一轮问题每个学生只有一次答题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提问的参与度。接着上面的问题,教师继续问道:Do you like eggs? 生1:I love them very much. 师:What about you? 生2:I like them.师:What about you? 生3:I dislike them. 师:What about you? 生4:I hate them.这样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对表示喜好的love, like, dislike和 hate作了系统的复习。对优生,可以提高问题的难度,差生降低问题难度,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除此之外,教师对于课堂生成性问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设问,教师对问题加以适当归纳后,再让其他同学回答,或者进行角色互换,学生问老师答。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增进师生感情,可谓事半功倍,一举三得。
(责任编辑周侯辰)
一、课堂提问现状
在实际课堂教学提问中经常会出现下面的两种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益。
1.问题设计的层面狭窄,提出的问题不具普遍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往往建立在自身对问题理解程度基础上,提问的对象大部分集中在优生身上,一堂课下来, 通常只有六七个学生被提问到,有的学生从来没被提问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只适合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回答。另一个原因是即使老师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大,适合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回答,但是这部分学生由于没有优生反应快,他们还没来得及回答,就被好的学生抢先答了。
2.为了维持课堂教学环节连续性而提出的问题缺乏预设性
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连续的教学形式,设计了一些表面空洞、简单甚至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这类问题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当我们正在讲课时,有学生分心了,或者打瞌睡了,这时候教师突然提问这个学生,这种带着惩罚意味的提问,随意性大,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生对被提问的一种畏惧心理,适得其反。
二、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初中英语教材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课堂提问也不再局限于针对语法、句型和短语等基础知识而设计,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积极互动、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所以课堂中的教学提问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问题的设计要倾向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面,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不是紧紧围绕知识点提问。对问题的导入设计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这样才不会出现一个班每节课只有六七个学生能够回答问题的情况。例如在学习牛津7A Unit 2 “My day”的Reading“Millie’s school life”时,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鼓励学生使用预习的新词和词组。为了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我设计了如下的三个问题:①Do you like your school life? ②What do you like about your school? ③What do you often do at school? 学生对于贴近生活的问题,总有说不完的话,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教师这个时候再提问学生,就会有很多学生抢着要回答。
教师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角色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即由原来的授课者变为设计者和组织者,而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该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学生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教师在当好组织者的同时,还要扮演一个顾问的角色,当学生之间的交流遇到障碍或者观点不一致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解答,并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进行激励,起到评估者的作用。
2.掌握提问技巧 ,重视问题的多元性
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各种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重视问题的多元性,掌握提问技巧,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提问的方式上,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技巧,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循序渐进,这样的设计既能培养学生的答题信心,也能为下一步提出更难的问题做好铺垫。在进行7A Unit 6“Food” Reading的教学时,教师先提问:“What’s your favorite food?”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复习有关食物的名词。为给更多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可以预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设定答题规则,比如进行小组答题比赛,采取循环制的方式,每一轮问题每个学生只有一次答题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提问的参与度。接着上面的问题,教师继续问道:Do you like eggs? 生1:I love them very much. 师:What about you? 生2:I like them.师:What about you? 生3:I dislike them. 师:What about you? 生4:I hate them.这样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对表示喜好的love, like, dislike和 hate作了系统的复习。对优生,可以提高问题的难度,差生降低问题难度,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除此之外,教师对于课堂生成性问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设问,教师对问题加以适当归纳后,再让其他同学回答,或者进行角色互换,学生问老师答。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增进师生感情,可谓事半功倍,一举三得。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