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不可能在金融以外的领域备受煎熬的同时,拥有繁荣兴旺的华尔街;在这个国家,我们患难与共。
—奥巴马
在奥巴马宣誓就职之前,越来越多的文章热衷讨论和分析奥巴马时代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走向,因为金融危机的枷锁实在太沉重,而解开这个枷锁的要求实在太迫切。但不要太乐观,奥巴马并不能一夜之间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
确实,奥巴马的胜利代表着一种重视科技的姿态和政策倾向的胜利。如果说得更实在一点,奥巴马的当选使得整个互联网为之兴奋。从一开始,奥巴马就选择了以互联网作为主战场,面对普通大众,以草根为主要诉求对象,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其实你也可以亲近总统。这种战略的结果就是,到2008年10月15日为止,奥巴马成功募集的6.4亿美金87%来自互联网,而且有很大部分是1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款。
除了从互联网募集竞选资金之外,奥巴马比对手希拉里和麦凯恩更多地利用互联网亲近选民。众所周知的,奥巴马甚至将Facebook网站的创始人之一Chris Hughes拉进了他的竞选班子,后者为他在Facebook上建立了竞选网站—这个竞选网站吸引了100万拥护者。而这仅仅是奥巴马在互联网的第一步。
奥巴马不仅有自己的博客,总是在第一时间公布自己的观点和行程,及时迅速,成为公共关系的“第一窗口”,他还建立了许多互动式的网络工具,比如说网络宣传短片、游戏;他还在MySpace、YouTube等网站都开设个人主页,与网民互动交流,拉近距离,将其鲜活的形象展示给公众。竞选正日趋白热化的时候,他却放下手头的工作去探望自己的外婆,这件事也被奥巴马的网络营销顾问们巧妙地塑造成最打动人的情感光环。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和迅猛发展与克林顿政府的推动密切相关;而在戈尔与小布什的竞争中,“互联网之父”Vinton Cerf、施乐、苹果、网景、Real等IT和互联网科技的CEO们均表态支持戈尔。
我们或许可以推测,如果当年戈尔胜出,那么今天的互联网也许远胜于互联网的今天。从这个角度来看,奥巴马对互联网的影响决不是轻易可以预测的;我们不应该将眼光仅仅停留在搜索、视频、Web2.0/3.0等现有互联网技术的扩展和延续上,也不能局限于数字地球、电子商务和云计算,而是可以发挥想象力,期待更富有创新意义和颠覆现有价值的互联网变革。会是什么呢?我无从知晓,说不定是互联网现存模式和状态的消亡,从而换取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架构甚至全新的互联网生活方式。
在我看来,科技也许是用非金融因素拯救金融和经济的最优手段。首先今天的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的年代相隔甚远;全球化导致更少的隔阂、信息化导致更快的传播,这些都使得两者的环境大不相同。
相比之下,上世纪70年代道琼斯工业指数在24个月跌去45%,而在这场金融风暴中,道琼斯工业指数在一年内跌落40%,看起来这两者更有相通之处。整个70年代,美国股市都萎靡不振,并且通货膨胀严重;然而就是这样的经济环境,滋生了如今如雷贯耳的Microsoft(1975)、Apple(1976)、Intel(1969)、AMD(1969)和Oracle(1977)等一大批IT科技的主力军。
70年代是美国经济低迷的年代,但70年代的技术创新却大都发展成了新的产业力量;其中不仅包括软硬件的发明创造,还包括了硅谷的风险投资模式,恰恰正是这种模式催生了后来越来越多影响世界的技术变革。
与70年代相似,当选总统很可能将在美国的税收、储蓄和货币政策上采取措施,奥巴马的年轻与活力更将加大变革的力度。这也意味着经济的低迷必然刺激年轻一代的创业激情向非传统领域寻求突破,创业者将获得最好的收益,在创业企业中可以找到最好的职业道路。科技的繁荣反过来将刺激经济的重振。
奥巴马的确创造了神话。也许世界太需要一个神话了,于是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奥巴马出现了。正如获胜演说中奥巴马所说,“我们不可能在金融以外的领域备受煎熬的同时,拥有繁荣兴旺的华尔街。”金融不能独立生存,经济复兴也必须依靠科技的强大变革能力。因此,无论奥巴马是否有这个能力,我们都有理由期待互联网的、科技的、经济的,新的奥巴马神话的诞生。
—奥巴马
在奥巴马宣誓就职之前,越来越多的文章热衷讨论和分析奥巴马时代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走向,因为金融危机的枷锁实在太沉重,而解开这个枷锁的要求实在太迫切。但不要太乐观,奥巴马并不能一夜之间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
确实,奥巴马的胜利代表着一种重视科技的姿态和政策倾向的胜利。如果说得更实在一点,奥巴马的当选使得整个互联网为之兴奋。从一开始,奥巴马就选择了以互联网作为主战场,面对普通大众,以草根为主要诉求对象,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其实你也可以亲近总统。这种战略的结果就是,到2008年10月15日为止,奥巴马成功募集的6.4亿美金87%来自互联网,而且有很大部分是1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款。
除了从互联网募集竞选资金之外,奥巴马比对手希拉里和麦凯恩更多地利用互联网亲近选民。众所周知的,奥巴马甚至将Facebook网站的创始人之一Chris Hughes拉进了他的竞选班子,后者为他在Facebook上建立了竞选网站—这个竞选网站吸引了100万拥护者。而这仅仅是奥巴马在互联网的第一步。
奥巴马不仅有自己的博客,总是在第一时间公布自己的观点和行程,及时迅速,成为公共关系的“第一窗口”,他还建立了许多互动式的网络工具,比如说网络宣传短片、游戏;他还在MySpace、YouTube等网站都开设个人主页,与网民互动交流,拉近距离,将其鲜活的形象展示给公众。竞选正日趋白热化的时候,他却放下手头的工作去探望自己的外婆,这件事也被奥巴马的网络营销顾问们巧妙地塑造成最打动人的情感光环。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和迅猛发展与克林顿政府的推动密切相关;而在戈尔与小布什的竞争中,“互联网之父”Vinton Cerf、施乐、苹果、网景、Real等IT和互联网科技的CEO们均表态支持戈尔。
我们或许可以推测,如果当年戈尔胜出,那么今天的互联网也许远胜于互联网的今天。从这个角度来看,奥巴马对互联网的影响决不是轻易可以预测的;我们不应该将眼光仅仅停留在搜索、视频、Web2.0/3.0等现有互联网技术的扩展和延续上,也不能局限于数字地球、电子商务和云计算,而是可以发挥想象力,期待更富有创新意义和颠覆现有价值的互联网变革。会是什么呢?我无从知晓,说不定是互联网现存模式和状态的消亡,从而换取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架构甚至全新的互联网生活方式。
在我看来,科技也许是用非金融因素拯救金融和经济的最优手段。首先今天的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的年代相隔甚远;全球化导致更少的隔阂、信息化导致更快的传播,这些都使得两者的环境大不相同。
相比之下,上世纪70年代道琼斯工业指数在24个月跌去45%,而在这场金融风暴中,道琼斯工业指数在一年内跌落40%,看起来这两者更有相通之处。整个70年代,美国股市都萎靡不振,并且通货膨胀严重;然而就是这样的经济环境,滋生了如今如雷贯耳的Microsoft(1975)、Apple(1976)、Intel(1969)、AMD(1969)和Oracle(1977)等一大批IT科技的主力军。
70年代是美国经济低迷的年代,但70年代的技术创新却大都发展成了新的产业力量;其中不仅包括软硬件的发明创造,还包括了硅谷的风险投资模式,恰恰正是这种模式催生了后来越来越多影响世界的技术变革。
与70年代相似,当选总统很可能将在美国的税收、储蓄和货币政策上采取措施,奥巴马的年轻与活力更将加大变革的力度。这也意味着经济的低迷必然刺激年轻一代的创业激情向非传统领域寻求突破,创业者将获得最好的收益,在创业企业中可以找到最好的职业道路。科技的繁荣反过来将刺激经济的重振。
奥巴马的确创造了神话。也许世界太需要一个神话了,于是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奥巴马出现了。正如获胜演说中奥巴马所说,“我们不可能在金融以外的领域备受煎熬的同时,拥有繁荣兴旺的华尔街。”金融不能独立生存,经济复兴也必须依靠科技的强大变革能力。因此,无论奥巴马是否有这个能力,我们都有理由期待互联网的、科技的、经济的,新的奥巴马神话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