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各国在中东的利益共融,将使得各国逐渐达成共识,给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带来和平的曙光。
本来就不平静的中东局势进一步风起云涌。就在各国对极端组织的打击初步取得成效的时候,在稳定之路上刚有些起色的中东再次陷入“风暴之眼”。
针对中东局势的急转直下,东西方各国都提出希望双方保持克制,能通过政治对话解决争端的呼吁,如此的“口径一致”,折射出各国在这样的呼吁背后的考量,以及全球化局势下各国交织在中东的利益网。
美国:不能出手的无奈
在伊朗与沙特之间的局势越绷越紧之时,诸多目光自然地落在了万里之外,对中东局势却一直高度关注的美国身上。
尽管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口号一直没有停过,但资源财富与战略意义并重,与美国石油储备荣辱共存的中东地区何时少了美国关切的目光?
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约翰·柯比在1月4日的发布会上表示,美方就什叶派教士谢赫·尼米尔被处决一事向沙特方面表达了高度关切,并对沙特驻伊朗大使馆遭袭一事表示谴责。他表示,希望沙伊问题的双方通过双边对话的形式来自行解决争端,美国并不会在其中充当调停者的角色。
此次美国对于沙伊危机所作出的反应,有些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的是,美国没有在这个节点出来调停危机,并对中东进行深化部署,掌控住局势,从而遏制俄罗斯步步为营的“什叶派之弧”,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均有倾向俄罗斯之际,美国有些“难得”地没有立即出手阻止普京对中东意图“如此明显”的回归。
除了广为外界质疑的对于极端组织打击活动的力不从心,而使得美国没有办法偏向任何一方的另外一个顾虑,恐怕是前不久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才与伊朗达成的核协议。在这样的背景的影响下,美国很难如俄罗斯一般干脆果断地挑选“代言人”, 而由此将带来对于中东的话语权的减弱则是美国不愿看到的现实。
“对一个大国来说最坏的处境就是每个人都对我们说‘不’,同时不用承担代价或后果。”在威尔逊国际中心学者米勒看来,这就是面对沙特-伊朗危机加剧之时的美国的现状。“原因在于奥巴马政府将伊朗核协议视为中东的一个稳定因素,因此将美伊关系置于优先地位。 “伊朗人将奥巴马的遗产攥在了自己手中。”
法新社援引专家的话称,“美国在与宿敌什叶派的德黑兰改善关系的同时没有处理好与该地区传统逊尼派盟友的关系,点燃了海湾地区危机。”
而奥巴马政府在“通过地区反恐,构建和谐中东”的打击极端组织的行动中已经流露出疲软之势,此次的冲突升级又让美国高举的反恐大旗蒙上几许阴影。
对于沙特与伊朗紧张关系升级,美国一些官员表示,“可能影响到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行动以及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外交努力,甚至影响实现中东和平的更广泛努力。”
美国中东地区媒体研究所副所长费尔南德斯表示,“美国为平息海湾国家对美国改变伊朗和叙利亚政策的不满,提出各种倡议,包括向海湾国家增加出售武器以保持平衡,但毫无效果。”他说,“为了抵消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竞争,美国做得不够,而且美国做多少都不够。”
因为担忧局势进一步动荡,美国鼓励沙特和伊朗外交接触,并呼吁地区领导人采取措施缓和局势。
但是与往日那介入中东乱局自信的姿态相比,美国如今发出这样的呼吁,似乎也陡增几分无奈的意味。
俄罗斯:背后的复兴之路
与美国“难得”的不参与的态度形成对比,在对于沙伊危机的态度上,俄罗斯“勇挑重担”,表示:莫斯科愿意充当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冲突的调解人。
而在这“摩拳擦掌”的姿态背后,各国似乎看到一个正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俄罗斯。只是人们不免注意到,存在于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之间的真正的渊源,伊朗与俄罗斯密切相关的利益关系,以及俄罗斯的中东战略规划对于其复兴之路的意义。
俄罗斯和中东的关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刚结束的时候,这其中不得不提俄罗斯和叙利亚之间的“革命友谊”。
1946年,苏联与叙利亚签署了一项秘密协议,承诺给叙利亚政府军提供政治和军事支持;上世纪50年代末,叙利亚与苏联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前者成为苏联对抗美国的前沿。1970年,夺取叙利亚最高权力的阿萨德紧紧依靠苏联的军事援助。在苏联解体以后,前苏联在叙利亚设立的海军基地得以保留。目前,它是俄罗斯在独联体国家以外设立的唯一军事基地。叙利亚可以说是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唯一一块真正意义上的“立足之地”。
在中东地区,大多数国家在叙利亚问题上从未支持过俄罗斯的立场。大多数阿拉伯人信奉逊尼派,这使属什叶派阿拉维支派的叙利亚成为他们的天敌。而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共识,成为了伊朗和俄罗斯的共同对抗美国的“着力点”,也是俄伊合作的重要基础之一。
据法新社2015年11月23日报道称,11月2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面,会面后,一名俄罗斯官员称,俄罗斯和伊朗将联合反对试图罢黜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的“外部力量”。
本来就不平静的中东局势进一步风起云涌。就在各国对极端组织的打击初步取得成效的时候,在稳定之路上刚有些起色的中东再次陷入“风暴之眼”。
针对中东局势的急转直下,东西方各国都提出希望双方保持克制,能通过政治对话解决争端的呼吁,如此的“口径一致”,折射出各国在这样的呼吁背后的考量,以及全球化局势下各国交织在中东的利益网。
美国:不能出手的无奈
在伊朗与沙特之间的局势越绷越紧之时,诸多目光自然地落在了万里之外,对中东局势却一直高度关注的美国身上。
尽管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口号一直没有停过,但资源财富与战略意义并重,与美国石油储备荣辱共存的中东地区何时少了美国关切的目光?
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约翰·柯比在1月4日的发布会上表示,美方就什叶派教士谢赫·尼米尔被处决一事向沙特方面表达了高度关切,并对沙特驻伊朗大使馆遭袭一事表示谴责。他表示,希望沙伊问题的双方通过双边对话的形式来自行解决争端,美国并不会在其中充当调停者的角色。
此次美国对于沙伊危机所作出的反应,有些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的是,美国没有在这个节点出来调停危机,并对中东进行深化部署,掌控住局势,从而遏制俄罗斯步步为营的“什叶派之弧”,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均有倾向俄罗斯之际,美国有些“难得”地没有立即出手阻止普京对中东意图“如此明显”的回归。
除了广为外界质疑的对于极端组织打击活动的力不从心,而使得美国没有办法偏向任何一方的另外一个顾虑,恐怕是前不久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才与伊朗达成的核协议。在这样的背景的影响下,美国很难如俄罗斯一般干脆果断地挑选“代言人”, 而由此将带来对于中东的话语权的减弱则是美国不愿看到的现实。
“对一个大国来说最坏的处境就是每个人都对我们说‘不’,同时不用承担代价或后果。”在威尔逊国际中心学者米勒看来,这就是面对沙特-伊朗危机加剧之时的美国的现状。“原因在于奥巴马政府将伊朗核协议视为中东的一个稳定因素,因此将美伊关系置于优先地位。 “伊朗人将奥巴马的遗产攥在了自己手中。”
法新社援引专家的话称,“美国在与宿敌什叶派的德黑兰改善关系的同时没有处理好与该地区传统逊尼派盟友的关系,点燃了海湾地区危机。”
而奥巴马政府在“通过地区反恐,构建和谐中东”的打击极端组织的行动中已经流露出疲软之势,此次的冲突升级又让美国高举的反恐大旗蒙上几许阴影。
对于沙特与伊朗紧张关系升级,美国一些官员表示,“可能影响到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行动以及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外交努力,甚至影响实现中东和平的更广泛努力。”
美国中东地区媒体研究所副所长费尔南德斯表示,“美国为平息海湾国家对美国改变伊朗和叙利亚政策的不满,提出各种倡议,包括向海湾国家增加出售武器以保持平衡,但毫无效果。”他说,“为了抵消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竞争,美国做得不够,而且美国做多少都不够。”
因为担忧局势进一步动荡,美国鼓励沙特和伊朗外交接触,并呼吁地区领导人采取措施缓和局势。
但是与往日那介入中东乱局自信的姿态相比,美国如今发出这样的呼吁,似乎也陡增几分无奈的意味。
俄罗斯:背后的复兴之路
与美国“难得”的不参与的态度形成对比,在对于沙伊危机的态度上,俄罗斯“勇挑重担”,表示:莫斯科愿意充当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冲突的调解人。
而在这“摩拳擦掌”的姿态背后,各国似乎看到一个正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俄罗斯。只是人们不免注意到,存在于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之间的真正的渊源,伊朗与俄罗斯密切相关的利益关系,以及俄罗斯的中东战略规划对于其复兴之路的意义。
俄罗斯和中东的关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刚结束的时候,这其中不得不提俄罗斯和叙利亚之间的“革命友谊”。
1946年,苏联与叙利亚签署了一项秘密协议,承诺给叙利亚政府军提供政治和军事支持;上世纪50年代末,叙利亚与苏联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前者成为苏联对抗美国的前沿。1970年,夺取叙利亚最高权力的阿萨德紧紧依靠苏联的军事援助。在苏联解体以后,前苏联在叙利亚设立的海军基地得以保留。目前,它是俄罗斯在独联体国家以外设立的唯一军事基地。叙利亚可以说是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唯一一块真正意义上的“立足之地”。
在中东地区,大多数国家在叙利亚问题上从未支持过俄罗斯的立场。大多数阿拉伯人信奉逊尼派,这使属什叶派阿拉维支派的叙利亚成为他们的天敌。而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共识,成为了伊朗和俄罗斯的共同对抗美国的“着力点”,也是俄伊合作的重要基础之一。
据法新社2015年11月23日报道称,11月2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面,会面后,一名俄罗斯官员称,俄罗斯和伊朗将联合反对试图罢黜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的“外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