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影响颇深,相当大部分学校仍基本保持着传统的授课方式,但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弊端,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什么,又面临怎样的角色转换呢?
【关键词】新课改传统教学弊端教师角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影响颇深,相当大部分学校仍基本保持着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一幅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或“板书 挂图”的传统模式。通常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它注重于教师“教”的技艺,较少地顾及学生“学”的规律。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自我表演的天地,较少有学生参与的机会。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存在着以下弊端:
1、只重学不重用。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但对于哪些知识用处大,哪些用处小,在什么条件下怎样用以及知识之间如何配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等没有足够重视,结果在所难免地培养出了很多 高分低能的学生。造成这一结果的症结在于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
2、只重教师不生学生。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后进生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独奏”角色,教学不可避免地成了制造“失败者”、“自卑者”、“高分低能者”的机器。
3、只重计划不重开放。以教育为本位,是传统计划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一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课时任务),使得课堂教学仅仅成为教师把设计好的教案进行展示,没有任何生机和活力。课堂枯燥乏味,教师和学生没有创造力。
4、只重认知不重情感。传统教学将学生视为认知工具,不重视学生作为人本主体的最重要的感受、情感、价值和潜能。事实上,情感发展不仅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
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在于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个体。[1]
新课改中,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以独立为基础,如果小组成员盲目听从“优生”,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千人一面,合作就没有意义。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这个本身就是价值,不管论证结果是实是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是受益者。
新课改中强调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笔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学而学。
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会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教师可以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学习,感到学习的快乐。总之,要增强学生主体性,扩大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必须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
如何才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生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上一节好的课应该从课前准备到课上讲述,到师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都需要精心设计,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学习,不再是机械训练的产物,而是要从学习中锻炼他们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就布置好预习题,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分组展示,而教师除了事先准备好的资料外,还可以尽可能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来展示,使学生接触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识,而是直接吸收知识,品尝自己动手动脑的果实。主动学习将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无论是查阅资料的成功,还是对疑问的完整准确的解释。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她们的不学无术。”在合作学习时,遇到困惑或不懂得事情,教师不能碍于面子,怕难为情,应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要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或失误,留给学生课外思维的空间,也留给自己重新思维的机会。因而让课堂焕发活力,必将是学生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长。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可以定位为一名顶级的编剧。电影电视工作中,编剧首先要写好剧本,而后导演才有戏可导,演员才有戏可演。同样,新课改中每节课就是一场戏,教师要将自己定位成一名顶级编剧,编好每节课的剧本(教案)。这相当于先前的备课,但又不等同于备课,高于备课。教师的课改教案要具备剧本一样的功能,能够使学生像演员拿着剧本揣摩饰演角色那样,主动钻研教案。教案既能使学生有案可循,又能让学生充分地去探索教案的韵味。
总而言之,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李军靠. 传统教学的弊端与矫治[J] .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3月
【关键词】新课改传统教学弊端教师角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影响颇深,相当大部分学校仍基本保持着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一幅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或“板书 挂图”的传统模式。通常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它注重于教师“教”的技艺,较少地顾及学生“学”的规律。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自我表演的天地,较少有学生参与的机会。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存在着以下弊端:
1、只重学不重用。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但对于哪些知识用处大,哪些用处小,在什么条件下怎样用以及知识之间如何配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等没有足够重视,结果在所难免地培养出了很多 高分低能的学生。造成这一结果的症结在于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
2、只重教师不生学生。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后进生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独奏”角色,教学不可避免地成了制造“失败者”、“自卑者”、“高分低能者”的机器。
3、只重计划不重开放。以教育为本位,是传统计划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一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课时任务),使得课堂教学仅仅成为教师把设计好的教案进行展示,没有任何生机和活力。课堂枯燥乏味,教师和学生没有创造力。
4、只重认知不重情感。传统教学将学生视为认知工具,不重视学生作为人本主体的最重要的感受、情感、价值和潜能。事实上,情感发展不仅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
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在于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个体。[1]
新课改中,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以独立为基础,如果小组成员盲目听从“优生”,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千人一面,合作就没有意义。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这个本身就是价值,不管论证结果是实是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是受益者。
新课改中强调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笔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学而学。
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会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教师可以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学习,感到学习的快乐。总之,要增强学生主体性,扩大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必须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
如何才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生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上一节好的课应该从课前准备到课上讲述,到师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都需要精心设计,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学习,不再是机械训练的产物,而是要从学习中锻炼他们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就布置好预习题,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分组展示,而教师除了事先准备好的资料外,还可以尽可能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来展示,使学生接触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识,而是直接吸收知识,品尝自己动手动脑的果实。主动学习将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无论是查阅资料的成功,还是对疑问的完整准确的解释。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她们的不学无术。”在合作学习时,遇到困惑或不懂得事情,教师不能碍于面子,怕难为情,应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要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或失误,留给学生课外思维的空间,也留给自己重新思维的机会。因而让课堂焕发活力,必将是学生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长。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可以定位为一名顶级的编剧。电影电视工作中,编剧首先要写好剧本,而后导演才有戏可导,演员才有戏可演。同样,新课改中每节课就是一场戏,教师要将自己定位成一名顶级编剧,编好每节课的剧本(教案)。这相当于先前的备课,但又不等同于备课,高于备课。教师的课改教案要具备剧本一样的功能,能够使学生像演员拿着剧本揣摩饰演角色那样,主动钻研教案。教案既能使学生有案可循,又能让学生充分地去探索教案的韵味。
总而言之,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李军靠. 传统教学的弊端与矫治[J] .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