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是扩大社会生产规模、推进技术进步、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财政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推进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目前基本建设资金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本文仅就基本建设资金管理的一些“常见病”及其如何防控作一探讨。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基本建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证,尤其是政府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对加速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发展,基本建设资金投资总量呈逐年递增态势。由于基本建设是固定资产的再生产活动,即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在遵循一般经济活动的核算管理原则下,有其特殊的管理要求,特别是对基本建设资金管理提出的要求更高。
一、基本建设资金管理的“常见病”
(一)项目投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
主要表现为:投资结构不合理、盲目扩张要求强,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多,建设项目效益差,设备闲置浪费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上引入市场机制,从宏观管理到微观运行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建筑市场有序化的格局。但是,仍然存在投资方向不准确,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
(二)项目概(预)算不准确,建设工程超计划、超概算、超预算现象普遍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建设项目概算超估算(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相当普遍和严重,在计划执行中大部分项目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概算情况,有的多次调概。“三超”现象使得一些建设项目越建资金缺口越大,形成欲建不能,欲罢不能的局面。一些建设单位从部门利益出发,通过不同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不重视项目前期的基础工作,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提高项目档次,造成资金浪费。
(三)不重视项目资金管理,财务管理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项目投资责任不明,造成损失无人负责。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投资管理的决策失误,对投资主体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约束机制,造成了很多“半拉子”工程。有些项目盲目决策,投资失误,形成了“胡子”工程。实践中,不少单位从领导到财务人员不熟悉新的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不重视项目资金管理,一些建设单位忽视单位财务管理,注重争项目、争建设、争速度,不抓内部财务管理,不抓财经制度贯彻执行,基建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失控。
(四)财政专项资金监管乏力,被挤占挪用现象屡查不禁。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财政法规明确规定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但从实践看,执行效果不甚理想,财政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现象普遍存在,屡查不禁,金额惊人。被挤占挪用的专项资金多用于弥补经费不足、发放福利和补贴、建设职工住宅及办公楼等公用或福利性支出。
二、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常见病”的防控措施
(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项目决策控制制度
首先以提高投资效益为核心,以政府的财政性资金管理为重点,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财政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管理,投资项目财务管理和投资效益监督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投资调控管理体系。其次要建立科学的项目决策控制制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应当建立工程项目决策环节的控制制度,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项目决策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项目决策科学、合理。2.应当组织工程、技术、财会等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完整性、客观性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评审,出具评审意见。3.应当建立工程项目的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过程应有完整的书面记录。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工程项目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4.应当建立工程项目决策及实施的责任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责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二)建立健全“三算”(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竣工决算)审查制度
凡财政预算内基建投资的建设项目,财政部门要对其工程概算、预算、决算组织审查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其审查。建设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决算是实施财政监督管理,杜绝“三超”的重要手段,是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财政部门应围绕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基建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对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的投资全过程管理。此外,为了及时了解工程概(预)算执行情况,还应实行工程概预(结)算、竣工决算定期报告制度。建设项目工程概预(结)算、竣工决算定期报告制度是各级财政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直接或委托其他审查机构审查方式,对开展建设项目工程概预(结)算、竣工决算审查工作情况,逐级上报的一项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要重视这项工作,确定专人负责,保证项目实施与投资概算的一致性。
(三)强化投资责任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要强化投资责任机制,大力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制和投资风险机制,谁决策、谁负责、谁受益,出问题的,一定要追究其行政、经济和法律责任。其次,应建立和完善与项目财务管理有关的岗位分工与授权审批控制、决策控制、概算执行控制、价款支付控制、竣工决算控制等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为项目的资金运行和支付安全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
(四)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力度及监督力度
首先,应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力度。一是各级部门应加强部门预算调研工作,细化专项资金预算,不留硬缺口。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审查,同时建立健全专项资金项目库,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时间安排、资金总量等要严格控制,避免虚列项目或多要讨要资金等现象。二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应纳入政府采购的项目必须实行政府采购,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同时,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对专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减少资金拨付环节,避免资金挤占挪用。三是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大处罚力度,引入领导责任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领导、财务人员的管理意识。其次,要加大专项资金的监督力度。审计监督部门要结合预算监督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等,加大专项审计工作安排,强化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力度,促进财政资金规范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基本建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证,尤其是政府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对加速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发展,基本建设资金投资总量呈逐年递增态势。由于基本建设是固定资产的再生产活动,即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在遵循一般经济活动的核算管理原则下,有其特殊的管理要求,特别是对基本建设资金管理提出的要求更高。
一、基本建设资金管理的“常见病”
(一)项目投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
主要表现为:投资结构不合理、盲目扩张要求强,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多,建设项目效益差,设备闲置浪费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上引入市场机制,从宏观管理到微观运行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建筑市场有序化的格局。但是,仍然存在投资方向不准确,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
(二)项目概(预)算不准确,建设工程超计划、超概算、超预算现象普遍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建设项目概算超估算(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相当普遍和严重,在计划执行中大部分项目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概算情况,有的多次调概。“三超”现象使得一些建设项目越建资金缺口越大,形成欲建不能,欲罢不能的局面。一些建设单位从部门利益出发,通过不同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不重视项目前期的基础工作,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提高项目档次,造成资金浪费。
(三)不重视项目资金管理,财务管理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项目投资责任不明,造成损失无人负责。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投资管理的决策失误,对投资主体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约束机制,造成了很多“半拉子”工程。有些项目盲目决策,投资失误,形成了“胡子”工程。实践中,不少单位从领导到财务人员不熟悉新的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不重视项目资金管理,一些建设单位忽视单位财务管理,注重争项目、争建设、争速度,不抓内部财务管理,不抓财经制度贯彻执行,基建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失控。
(四)财政专项资金监管乏力,被挤占挪用现象屡查不禁。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财政法规明确规定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但从实践看,执行效果不甚理想,财政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现象普遍存在,屡查不禁,金额惊人。被挤占挪用的专项资金多用于弥补经费不足、发放福利和补贴、建设职工住宅及办公楼等公用或福利性支出。
二、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常见病”的防控措施
(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项目决策控制制度
首先以提高投资效益为核心,以政府的财政性资金管理为重点,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财政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管理,投资项目财务管理和投资效益监督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投资调控管理体系。其次要建立科学的项目决策控制制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应当建立工程项目决策环节的控制制度,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项目决策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项目决策科学、合理。2.应当组织工程、技术、财会等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完整性、客观性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评审,出具评审意见。3.应当建立工程项目的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过程应有完整的书面记录。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工程项目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4.应当建立工程项目决策及实施的责任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责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二)建立健全“三算”(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竣工决算)审查制度
凡财政预算内基建投资的建设项目,财政部门要对其工程概算、预算、决算组织审查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其审查。建设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决算是实施财政监督管理,杜绝“三超”的重要手段,是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责。财政部门应围绕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基建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对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的投资全过程管理。此外,为了及时了解工程概(预)算执行情况,还应实行工程概预(结)算、竣工决算定期报告制度。建设项目工程概预(结)算、竣工决算定期报告制度是各级财政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直接或委托其他审查机构审查方式,对开展建设项目工程概预(结)算、竣工决算审查工作情况,逐级上报的一项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要重视这项工作,确定专人负责,保证项目实施与投资概算的一致性。
(三)强化投资责任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要强化投资责任机制,大力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制和投资风险机制,谁决策、谁负责、谁受益,出问题的,一定要追究其行政、经济和法律责任。其次,应建立和完善与项目财务管理有关的岗位分工与授权审批控制、决策控制、概算执行控制、价款支付控制、竣工决算控制等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为项目的资金运行和支付安全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
(四)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力度及监督力度
首先,应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力度。一是各级部门应加强部门预算调研工作,细化专项资金预算,不留硬缺口。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审查,同时建立健全专项资金项目库,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时间安排、资金总量等要严格控制,避免虚列项目或多要讨要资金等现象。二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应纳入政府采购的项目必须实行政府采购,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同时,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对专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减少资金拨付环节,避免资金挤占挪用。三是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大处罚力度,引入领导责任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领导、财务人员的管理意识。其次,要加大专项资金的监督力度。审计监督部门要结合预算监督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等,加大专项审计工作安排,强化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力度,促进财政资金规范管理,提高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