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四川文艺故事 传播四川文艺声音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on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但书中的文字印在泛黄的时间里,因为某种信仰,某种守望,永不褪色,永不剥落……
  对于20岁的《现代艺术》来说,也是如此。伴着千禧年的曙光,《现代艺术》在2000年的时候创刊了。岁月不居,时光荏苒,2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四川省文艺舆论的宣传主阵地,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省文联的领导下,《现代艺术》传承初心之志,创造文艺之美,以“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推出优秀文艺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助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强省强国文化力量。
  “正青春,在路上”,作为四川省的一名文艺工作者,我2011年从杭州回到成都,先后在成都画院和四川美术馆工作。曾经好几次看到过这本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杂志,但真正第一次接触是在成都画院的一次展览开幕式上,杂志社的采编人员对我进行了采访,并详细地询问了展览内容。他们热情、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展览后及时全面的宣传与发布都让我看到了一群文艺媒体人的专业与素质,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以来的主要工作是美术理论研究和艺术评论,因此,后来也多次与《现代艺术》有过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近年来《现代艺术》主动策划的一系列重要活动,更加突显出他们对于自身发展的思考与努力,这种主动出击来建设文艺阵地和打造话语权的举措,更使她区别于其他纯粹进行学术研究和新闻报道的杂志属性,使之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号召力。而我与《现代艺术》的故事,也在这之中慢慢展开……
  2015年,《现代艺术》首次推出“年度百家”评选,我有幸成为“2015年度10家策展人”之一,我的策展风格强调思想性的引导、学术性的梳理、故事性的线索,而这些似乎冥冥之中也与这本文艺类期刊的风格相一致。
  2017年,《现代艺术》策划了“初心·绽放一一诗书画女性作品展暨诗歌艺术沙龙”,我作为美术类的女性艺术家受邀参与。而当时我的艺术风格也正处在“小槽春酒,琥珀香浓”的阶段,我钟情那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古典关照方式,我喜欢读清少纳言《枕草子》中敏感细腻的四季之美。花鸟折枝的题材、明朗清新的色彩、单纯简约的构图、轻烟朦胧的氛围,这些似乎还带着一丝曾经的年少清愁,让我回到了那“片时梦醒”的“江南天阔”。2016年,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个展“彼时·彼岸”举行,而刊登在杂志上的作品都是那场个展中的部分。2019年,《现代艺术》策划了“新时代,聊聊她们的故事一一致敬女性艺术家”,我再次受邀撰写了《“第二性”的思考一一四川的女性艺术家》一文,对艺术中是否仍存在“女性特质”,或者在艺术评论时是否要贴上一个“女性”标签等问题展开思考。而我自己的作品也有幸作为了当期杂志的封面。
  2018年,《现代艺术》首次推出了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我有幸被邀请为第一期的开讲嘉宾。同年,我的课题“入蜀方知画意浓-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的‘人川’现象与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人选了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我便以其中的子课题“近现代山水画家的‘蜀漂’写生”为主题,举办了那次讲座,并在《现代艺术》上发表了子课题的成果论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抗战原因,我国的主要美术院校、社团和美术家都从不同地方云集到大后方,四川在那时一跃成为全国文化艺术的中心,带来四川美术的辉煌时期,当时几乎20世纪上半葉中国重要的国画大家都来到过四川,他们在四川与四川本地的艺术家交流有无,成为艺坛佳话,也深深影响了四川本土艺术的发展。他们共同构成了20世纪四川画坛群星闪耀、蔚为大观的局面,而这段时期发生的事情也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带来了重要的契机。建国后,在全国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导的采风写生热潮下,大批美术大师走向西部,来到四川,灵山秀水,民族风情,也带给艺术家全新的视觉感受。课题以20世纪“人川”现象为主题,以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包含两个时间段内容:建国前(1930年-1949年)、建国后(1949年至今),注重两条线索的梳理:一是外地艺术家来到四川受到四川自然人文的影响而艺术风格产生变化;二是四川籍艺术家及四川艺术生态受到外来艺术影响而发生变化。
  至今,《现代艺术》的“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已经举办了三十多期,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许多四川艺术界的名人都曾作客这一品牌。“讲好四川文艺故事,传播四川文艺声音”,讲坛每期邀请一位省内、国内知名文艺家,走上讲坛为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爱好者提供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进文艺创作生产,共创四川文艺新辉煌。
  2017年开始,四川省文联主办,《现代艺术》杂志社承办一年一度的“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年度百家‘推优工程”’。2018年我的文艺评论《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大意义与新时代美术发展特色》、2019年岩彩作品《丝路传薪》分别获得殊荣。
  在写这篇小文时,我看着书架上的一期期《现代艺术》杂志,有着各种感慨与欣慰。可以说,我伴随与见证了近些年来她的困惑、成长与蜕变,从开始的筚路蓝缕到后来的砥砺前行,再到今天成为四川省文艺宣传的主阵地和重要品牌,《现代艺术》也越来越明确自身的业界定位与发展方向:把握文艺方向,推动文艺思潮,涵盖多种艺术门类,使她相较于专业美术类期刊更具有前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今天,《现代艺术》已经与四川的众多重要文艺机构、艺术家进行了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文艺项目和文艺作品。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20岁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共同期待她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美好!
其他文献
中国印,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是融合书法与篆刻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传统艺术。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治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艺术宝库的艺术珍品。2009年,中国篆刻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篆刻艺术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篆刻艺术从古代印章发现而来,从现存最早的商代玺印至今三千余年间未曾断绝,由实用到艺术亦曾经历
一  《刁窗》为川剧传统经典剧目“江湖十八本”之一的《荆钗记》中的一折。川剧《荆钗记》源自南戏同名剧目,因剧中主人公宋人王十朋以木荆钗为聘礼而与钱玉莲结为夫妇,故该剧也名《木荆钗》。《刁窗》紧接王家晚母一计逼嫁玉莲不成,复又擅自修改报喜家书为休书,再逼玉莲改嫁的《逼嫁》一折之后,钱玉莲不从继母意愿——改嫁富豪孙员外,受到逼迫毒打,并被锁在柴房之中,心中万分悲痛,最终被迫刁窗而逃。一路之上,观月影而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川派评论一一文艺理论与实践系列学术研讨会之“川北论坛”,在美丽的川北重镇广元召开。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和部署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未来十五年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时,明确提出,到2035年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提出文化强国理念后,对“五位一体”发展目标的正式部署。四川是未来文化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建设文化强省,川派评论当是应有之议
辞赋,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体式,源远流长。从本质上讲,它应是诗与散文结合的衍生体。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诸子短赋,楚辞骚赋,直到汉代,因司马相如、扬雄等一代大师倡导,形成辞赋创作的一代高峰,使辞赋的文学体例正式确立。  2021年6月9日,建党百年华诞前夕,适逢国际档案日,四川省档案馆举行“赋史”佳作《中共百年华诞赋》入馆收藏仪式, 该长卷由刘昌文创作文本、黎光成创作书法。  辞赋,是我国特有的一种
1 980年6月5日,在时任成都市长米建书的亲自倡导下,成都画院正式成立,为成都艺术界再添重镇。成都画院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四川省成立的第一家政府画院,其前身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后蜀主孟昶在成都建立的“西蜀翰林图画院”,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画院”。中国国家画院也视“西蜀翰林图画院”为我国画院之始祖。如今这所四川地区成立最早的现代公立画院,已走过整整40年,亭亭如盖、枝繁叶茂。  建院40年以来
吴逝冰《徐氏泥彩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泥彩塑”第二代传人徐兴国,四川大英县人,生于1953年,自幼随其父徐得亲学雕塑、绘画、书法。徐得亲是清末民初享有“杨塑罗画盖过天下”的川中塑像名师杨子园、罗体成的关门弟子。  徐兴国父子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努力探索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泥塑工藝。近年,徐兴国潜心立著,将从艺三十余年的经验和体会整理汇编成二十多万字的《徐氏泥彩塑技法》,为后人留下了宝
苏晓苑  著名编剧、优秀青年女作家。  1995年,凭借科幻小说《“幽灵”列车》获得第7届中国科幻银河奖三等奖。1996年至今在成都电视台工作。2015年,被评为四川省第九届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创作了警匪剧《生命逃亡》、家庭伦理剧《芙蓉花开》、爱情剧《楼市丽人行》、都市情感剧《婚姻时差》、古代传奇剧《花木兰传奇》、年代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十余部优秀的电视剧剧本。  一部影视剧的成功播出,我们首先
引言:2016年12月27日,“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在成都拉开大幕,为成都及旅游的人们送上一份辛酉年春节艺术盛宴。当我们走进展览大厅,端详着一件件精美文物,聆听一行行动人解说时,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20世纪90年代参观敦煌博物馆时情景。目睹一代巨匠张大千用3年时间绘制的敦煌壁画,荡人心脾的艺术馨香扑面而来。回川后,我们从四川省博物馆馆藏200多幅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中国书法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中国的文化精神,这是源于儒家祖师孔子学说的“学以致用”理论,所以书写表达的是汉字的意义,而所说的书写美,诸如墨色枯湿、线条流畅旷达、笔墨一波三折、字形端庄典雅等等审美标准无不与中国的文化精神有关联,随着书法历史的进程,中国的文化精神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书法的文化精神。  书法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书法不可背离文化精神。  然而,当今书法却轻道而重术,将书法技法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