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幸福教育”
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或结果是为了人的幸福;另一方面,教育的过程是人体验幸福的过程——这,就是我们眼中的“幸福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总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为维护一定政治集团的利益,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素养和能力素养对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教育所具有的这种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就是人们在普通意义上所认识和理解的教育的社会价值,也就是教育的“有用性”。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将“有用性”的教育目标确定为教育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教育如果过于强烈地追求直接的“有用性”,人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单纯工具,就极可能导致教育本质异化和精神失落,导致功利主义。那么,教育的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南京师范大学刘次林博士所撰写的论文《幸福教育论》,其中对“幸福教育”的阐述摒弃了很长时间以来国内教育所带有的那种强烈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这正契合了我内心深处对教育的追寻。2007年5月,我成为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入室研究员,在第五工作室特聘导师吴国通校长与学院导师陈丽教授指导下,与其他三位校长一起学习、研究,对“幸福教育”有了认识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我校成立了“幸福教育”研究小组,先后组织干部和教师们深入阅读了刘次林博士的《幸福教育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学校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肖川教授的《教师职业幸福与专业成长》、沙洪泽校长的《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王永红的《低头找幸福》,Alan Carr著的《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朱永新的《享受与幸福》……
通过学习与研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的对象是人,幸福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的目的回归到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关照,其目的是培养人的幸福情感和幸福能力,培养能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教育既不是一种口号,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追求和教育理想。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或结果是为了人的幸福,另一方面,教育的过程是人体验幸福的过程。换句话说,为了学生的明天,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为了学生的今天,学生正在接受的教育过程本身应该是幸福的。简言之,教育就是幸福地教育学生如何获得幸福的生活。幸福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幸福之间的内在统一、学生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之间的内在统一、教育的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内在统一、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的统一。
幸福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注教师幸福、构建和谐校园、实施主体性德育、创设自主开放的课堂、‘育体、育心、育人’统一的体育、‘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这,就是我们实施幸福教育的途径。
1.关注教师幸福
幸福教育是为“人”的幸福,它是师生双方的实践,既包括学生的幸福,也包括教师的幸福。教师幸福与学生幸福之间的内在统一,是幸福教育的基本特征。学校实施幸福教育,师生间的幸福交往,是形成学生幸福的重要基础。因此,关心教师幸福,是幸福教育的起点。
首先,教师幸福是教育的需要。没有教师方面“幸福地教”,也就无法真正有学生“幸福地学”。孩子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是不可能让学生幸福的。其次,教师幸福是自己的需要。教育活动本身也是教师的主要生活方式,如果教师在教育中不能感受到幸福,他的人生也很难是幸福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幸福感,我校努力创造优质和谐的校园环境、制定人文科学的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同时,我们强调,作为教师,需要用自身积极、健康且富有多方面活力的精神、才华及个性来支持自己的事业,构建自己的职业理想: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生活本身。进而实现个性自我与教材、学生、角色自我的融合统一,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2. 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主要是指以和谐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以校园为载体,整体优化教书育人的氛围,以形成学生、教职工和学校之间科学、互动发展为宗旨,协调运转学校教育的各个系统和要素,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和谐校园建设的宗旨是为师生的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和谐校园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幸福。构建和谐校园让师生感受幸福、体验幸福是师生的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教师关系、干群关系,让师生在人与人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幸福;坚持师生主体性原则,让师生在自主参与中感受人与校园的和谐与幸福。
构建和谐的校园还要坚持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原则,关注师生幸福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关注师生自身内外和谐统一,关注学校的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充分发挥学校师生的主体作用,让师生积极参与到和谐校园的构建中来。
和谐校园中的学生体验着校园生活的幸福愉悦,和谐校园中的教师感受着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和谐校园成为师生幸福生活的家园。
3.实施主体性德育
主体性德育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基本特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需求,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把学生作为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性的养成。
主体性德育是对学生心灵的呼唤,是顺应学生的天性,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真正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唤醒他们的道德生命,激活生命力量,彰显德育更多的灵性与个性。主体性德育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性理解,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需要与选择,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主体性德育应该是“内外互化、人己互惠”的过程。内外互化是指人的外在道德实践经验要积淀为德性素质,人的内在的德性素质又要表现为道德行为。人己互惠是指人的道德应该使自己和他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有所惠益。
我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过程,是以学生和教师为双重主体,这两者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作为学生主体是:参与、体验、感悟、内化;作为教师主体是:组织、管理、协调、引领。
4.创设自主开放课堂
自主开放的课堂是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提问权,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评议权”。“开放”,涉及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的实践、教学方法的选择、师生关系的营造等方面。“开放”的课堂要实现三个方面的沟通:即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三个基本元素。创设自主开放的课堂可以使这三个基本元素之间形成和谐而合理的科学关系,这三个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幸福程度。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它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幸福。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活价值的体现,它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而关系到教师的人生幸福。对于教学内容而言,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幸福能力的过程积累,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载体。
创设自主开放的课堂,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入手。其他课堂教学的元素,诸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等在上述三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之上产生或选择。首先,要构建和谐的、新型的课堂师生角色,这是师生感受人生幸福的源动力。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教师感受职业幸福的捷径,也是学生获取幸福能力的必要准备。第三,要构建多元的教学内容,这是教师感受职业幸福的载体,也是学生获取幸福能力的平台。第四,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教师感受职业幸福的技巧,也是学生获取幸福能力的途径。
5.“育体、育心、育人”统一的体育
我们认为,幸福观下的学校体育,应该包括“育体、育心、育人”三个层面的涵义。“育体”是学生体验幸福的生物基础。所谓“育体”就是通过身体练习,提高学生健康指数,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技巧。健康的身体是获得幸福的物质基础。“育心”是学生体验幸福的德行基础。所谓“育心”就是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品质及道德的全面发展。体育活动除了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技巧外,还有提升人格魅力,提高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其他社会功能。“育人”是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所谓“育人”就是通过体育活动,实现增强学生体质与促进学生品质提升的内在统一,为社会培养健康向上的合格人才。学校体育只有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并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验幸福,才是我们追求的“幸福体育”。也就是说,只有“育体”与“育心”有机结合,形成内在的统一,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才是具有幸福意义的体育。我校实施的具体措施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改革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乐学、会学,达到未来幸福与现在幸福的内在统一;保障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组织好课间操及30分钟跑步活动;设立体育校本课程,补充教材不足,激发学生锻炼热情;举办好每年一届的体育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兴办密云二小体育俱乐部,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体育特色。
6.“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
学校艺术教育作为面向学生心灵的课程,对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幸福教育观下的学校艺术教育,应该以美启真,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体验幸福。“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艺术教育模式,即通过艺术的手段,美的熏陶,启发学生掌握真知,培养真情,学做真人,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幸福,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其最高宗旨在于通过艺术教育,一方面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某种艺术形式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通过艺术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悟性和创造精神,使学生在享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幸福。我们通过让学生吹拉弹唱,能歌善舞、能写会画、能说会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经过艺术的熏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带动右脑的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在学校实践中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艺术教育在课外活动时间内全面展开,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与行动,并以此创设整个校园的艺术氛围。其次,以艺术教育启动教育艺术,将艺术教育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彻底改革陈旧乏味的教学方式,使教育体现艺术的魅力,让儿童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陶冶情操。第三,加大艺术教育含量,改革现有课程结构,真正建立起适应全面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模式。
通过“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我校实现了“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更重要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幸福,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或结果是为了人的幸福;另一方面,教育的过程是人体验幸福的过程——这,就是我们眼中的“幸福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总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为维护一定政治集团的利益,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素养和能力素养对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教育所具有的这种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就是人们在普通意义上所认识和理解的教育的社会价值,也就是教育的“有用性”。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将“有用性”的教育目标确定为教育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教育如果过于强烈地追求直接的“有用性”,人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单纯工具,就极可能导致教育本质异化和精神失落,导致功利主义。那么,教育的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南京师范大学刘次林博士所撰写的论文《幸福教育论》,其中对“幸福教育”的阐述摒弃了很长时间以来国内教育所带有的那种强烈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这正契合了我内心深处对教育的追寻。2007年5月,我成为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入室研究员,在第五工作室特聘导师吴国通校长与学院导师陈丽教授指导下,与其他三位校长一起学习、研究,对“幸福教育”有了认识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我校成立了“幸福教育”研究小组,先后组织干部和教师们深入阅读了刘次林博士的《幸福教育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学校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肖川教授的《教师职业幸福与专业成长》、沙洪泽校长的《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王永红的《低头找幸福》,Alan Carr著的《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朱永新的《享受与幸福》……
通过学习与研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的对象是人,幸福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的目的回归到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关照,其目的是培养人的幸福情感和幸福能力,培养能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教育既不是一种口号,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追求和教育理想。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或结果是为了人的幸福,另一方面,教育的过程是人体验幸福的过程。换句话说,为了学生的明天,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为了学生的今天,学生正在接受的教育过程本身应该是幸福的。简言之,教育就是幸福地教育学生如何获得幸福的生活。幸福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幸福之间的内在统一、学生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之间的内在统一、教育的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内在统一、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的统一。
幸福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注教师幸福、构建和谐校园、实施主体性德育、创设自主开放的课堂、‘育体、育心、育人’统一的体育、‘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这,就是我们实施幸福教育的途径。
1.关注教师幸福
幸福教育是为“人”的幸福,它是师生双方的实践,既包括学生的幸福,也包括教师的幸福。教师幸福与学生幸福之间的内在统一,是幸福教育的基本特征。学校实施幸福教育,师生间的幸福交往,是形成学生幸福的重要基础。因此,关心教师幸福,是幸福教育的起点。
首先,教师幸福是教育的需要。没有教师方面“幸福地教”,也就无法真正有学生“幸福地学”。孩子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是不可能让学生幸福的。其次,教师幸福是自己的需要。教育活动本身也是教师的主要生活方式,如果教师在教育中不能感受到幸福,他的人生也很难是幸福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幸福感,我校努力创造优质和谐的校园环境、制定人文科学的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同时,我们强调,作为教师,需要用自身积极、健康且富有多方面活力的精神、才华及个性来支持自己的事业,构建自己的职业理想: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生活本身。进而实现个性自我与教材、学生、角色自我的融合统一,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2. 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主要是指以和谐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以校园为载体,整体优化教书育人的氛围,以形成学生、教职工和学校之间科学、互动发展为宗旨,协调运转学校教育的各个系统和要素,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和谐校园建设的宗旨是为师生的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和谐校园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幸福。构建和谐校园让师生感受幸福、体验幸福是师生的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教师关系、干群关系,让师生在人与人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幸福;坚持师生主体性原则,让师生在自主参与中感受人与校园的和谐与幸福。
构建和谐的校园还要坚持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原则,关注师生幸福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关注师生自身内外和谐统一,关注学校的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充分发挥学校师生的主体作用,让师生积极参与到和谐校园的构建中来。
和谐校园中的学生体验着校园生活的幸福愉悦,和谐校园中的教师感受着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和谐校园成为师生幸福生活的家园。
3.实施主体性德育
主体性德育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基本特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需求,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把学生作为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性的养成。
主体性德育是对学生心灵的呼唤,是顺应学生的天性,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真正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唤醒他们的道德生命,激活生命力量,彰显德育更多的灵性与个性。主体性德育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性理解,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需要与选择,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主体性德育应该是“内外互化、人己互惠”的过程。内外互化是指人的外在道德实践经验要积淀为德性素质,人的内在的德性素质又要表现为道德行为。人己互惠是指人的道德应该使自己和他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有所惠益。
我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过程,是以学生和教师为双重主体,这两者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作为学生主体是:参与、体验、感悟、内化;作为教师主体是:组织、管理、协调、引领。
4.创设自主开放课堂
自主开放的课堂是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提问权,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评议权”。“开放”,涉及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的实践、教学方法的选择、师生关系的营造等方面。“开放”的课堂要实现三个方面的沟通:即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三个基本元素。创设自主开放的课堂可以使这三个基本元素之间形成和谐而合理的科学关系,这三个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幸福程度。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它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幸福。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活价值的体现,它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而关系到教师的人生幸福。对于教学内容而言,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幸福能力的过程积累,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载体。
创设自主开放的课堂,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入手。其他课堂教学的元素,诸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等在上述三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之上产生或选择。首先,要构建和谐的、新型的课堂师生角色,这是师生感受人生幸福的源动力。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教师感受职业幸福的捷径,也是学生获取幸福能力的必要准备。第三,要构建多元的教学内容,这是教师感受职业幸福的载体,也是学生获取幸福能力的平台。第四,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教师感受职业幸福的技巧,也是学生获取幸福能力的途径。
5.“育体、育心、育人”统一的体育
我们认为,幸福观下的学校体育,应该包括“育体、育心、育人”三个层面的涵义。“育体”是学生体验幸福的生物基础。所谓“育体”就是通过身体练习,提高学生健康指数,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技巧。健康的身体是获得幸福的物质基础。“育心”是学生体验幸福的德行基础。所谓“育心”就是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品质及道德的全面发展。体育活动除了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技巧外,还有提升人格魅力,提高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其他社会功能。“育人”是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所谓“育人”就是通过体育活动,实现增强学生体质与促进学生品质提升的内在统一,为社会培养健康向上的合格人才。学校体育只有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并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验幸福,才是我们追求的“幸福体育”。也就是说,只有“育体”与“育心”有机结合,形成内在的统一,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才是具有幸福意义的体育。我校实施的具体措施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改革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乐学、会学,达到未来幸福与现在幸福的内在统一;保障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组织好课间操及30分钟跑步活动;设立体育校本课程,补充教材不足,激发学生锻炼热情;举办好每年一届的体育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兴办密云二小体育俱乐部,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体育特色。
6.“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
学校艺术教育作为面向学生心灵的课程,对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幸福教育观下的学校艺术教育,应该以美启真,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体验幸福。“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艺术教育模式,即通过艺术的手段,美的熏陶,启发学生掌握真知,培养真情,学做真人,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幸福,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其最高宗旨在于通过艺术教育,一方面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某种艺术形式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通过艺术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悟性和创造精神,使学生在享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幸福。我们通过让学生吹拉弹唱,能歌善舞、能写会画、能说会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经过艺术的熏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带动右脑的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在学校实践中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艺术教育在课外活动时间内全面展开,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与行动,并以此创设整个校园的艺术氛围。其次,以艺术教育启动教育艺术,将艺术教育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彻底改革陈旧乏味的教学方式,使教育体现艺术的魅力,让儿童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陶冶情操。第三,加大艺术教育含量,改革现有课程结构,真正建立起适应全面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模式。
通过“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我校实现了“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更重要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幸福,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