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雄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长江、黄河、澜沧江从这里发源,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将这里环抱,塔尔寺、日月山、青海湖天下罕见。有人说青海是“千山之宗、万水之源”,这并不过分,而对我来说,体会到的却是“一次青海行,终生青海情”!
走进塔尔寺
时值8月中旬,京津地区正值酷暑盛夏,而到了西宁,却感觉有几分凉意,便又加了一件外套。当地人却还一再叮嘱,夜里温度还会下降,睡觉一定要盖被子,不然要感冒的。我们真正领略了“夏都”这个别称的确切含义。
那天晴空万里,天气特别好。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从西宁乘大巴出发,沿着新修的高速公路,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到达了塔尔寺。远远望去,塔尔寺掩映在山峦重叠的天地之间,显得神圣、妙曼。美轮美奂。走进塔尔寺,那宏伟的建筑、庄严的寺院、众多的僧侣,让人眼花缭乱。最吸引我的是大金瓦殿里那座11.26米高的菩提大银塔。塔内珍藏着历代皇帝御赐、封诏和名人敬献的珍品、匾额等稀世精品以及多种藏本古籍文献……驻足在绿意婆娑的菩提树前,手抚树干。心中禁不住有点纳闷:终日不见阳光,没有光合作用,怎么就能生存了600多年呢?步出大殿,见到一株蓊郁的大菩提树,才硬解了心中的谜团。原来,殿外的一棵是母树,殿内的一棵是子树,两棵树母子连心,同生共长着呢!
塔尔寺不仅有脍炙人口的传说,而且这里珍存的艺术真品也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在大经堂、讲经院。那些构图独特、技法精湛、用笔精细、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大型壁画,使用的颜料是用矿物质和植物研磨而成并配以金粉等贵重金属,虽经日月侵蚀,但历久弥新。塔尔寺内以酥油花技法塑造的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形象逼真,造型精巧,堪称艺术奇葩。绣在布幔上的堆绣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看上去栩栩如生,具有明显的立体感,是很特别的宗教艺术品。有人说“到了青海,不去塔尔寺是遗憾:去了塔尔寺,不看三绝更遗憾”。由壁画、酥油花和堆绣组成的“塔尔寺三绝”,让我们大开眼界。
情系日月山
日月山位于祁连山支脉,在西宁市以西90公里处,古称赤岭,是东南沿海通往西北边陲的咽喉要道,也是汉藏民族友好往来、互市贸易的枢纽。早在汉代,日月山就已成为“丝绸辅道”的一大驿站,到了唐代,更成为蕃古道的必经之路。
相传唐太宗将文成公主许配藏王松赞干布,公主从京都长安一路西行。来到此山登上峰顶翘首远望,勾起了远离家乡的愁思,她取出临行时帝后赐予的日月宝镜,从镜中看到了长安的繁华街市、美丽宫殿和亲人旧友,禁不住悲喜交加。但是,她又想到汉藏联姻通好的重任,毅然将日月宝镜掷下赤岭。从此,宝镜变成了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公主的泪水汇集成了倒淌河,赤岭则改名为日月山。
因这个美丽的传说,引起了大家对日月山的极大兴致。10点离开塔尔寺,我们乘大巴上青藏公路继续西行,直奔日月山。汽车随着高原的起伏行驶在宽阔的柏油路上,透过车窗极目远望,蓝天白云、良田阡陌、村庄农舍,还有不时出现的青藏铁路,给人的感觉是一派祥和与美丽。从西宁跟来的导游小姐,普通话说得很标准:“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人民解放军响应毛主席‘一边进军,一边修路’的号召,在和平解放西藏的同时,开始修建这条公路。有了这条路,西藏人民结束了几千年来人背畜驮的原始交通方式。1985年,青藏公路全线完成黑色路面铺筑改造任务,创造了世界高寒冻土区铺设黑色路面工程的先例。从此,路面越修越好,来往的车辆越来越多,青藏公路运输效率也越来越高。目前,85%的进藏物品和90%的出藏物品都要经过这条公路。”
在感觉历史的厚重感的同时,又想起了曾经唱过的那首歌——《金珠玛米——呀咕嘟!》。车速不断加快,我们的情绪也在不断升温,不知是谁领头,大家开始引吭高歌,唱起了韩红的《天路》——“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大巴行驶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闻名遐迩的日月山。其实,日月山并没有什么奇特的景观,它高不及昆仑,险不如积石,既无苍翠的森林,又无嶙峋的怪石,映入眼帘的只是一派苍茫。然而,从古到今,无数行人过客都愿到此一游。因为这里不仅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内流河水系与外流河水系的分界,而且也是黄土高原的最西边缘,以日月山为界东西两侧的地理景观截然不同——西边牧草丰茂,牛羊成群;东边村镇散落,麦浪滚滚。天下河水向东流,这里却还真有一条向西淌的小溪,也许真就是当年文成公主路过时打下的印记?在蔚蓝的天空下,我们登上日月山,看到当地政府为纪念文成公主进藏1343周年修建的日月二亭,在阳光照射下金碧辉煌,更显出几分庄严和肃穆。文成公主的汉白玉塑像,洁白无瑕,婷婷玉立。公主手握宝镜凝视远方的神态,激起了我们对那段美好传说的遐想。山口迎风矗立的“日月山修路纪念碑”更是感人至深——它记载了人民解放军修建青藏公路的英雄业绩,见证了汉藏人民的友谊生生不息、渊远流长……
由是,日月山这座象征民族团结的历史名山,让我们情意绵绵,久久不忍离去。
感受青海湖
是先有青海湖,还是先有的青海省?导游说是先有青海湖,青海省是因青海湖而得名。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青海是北魏时才开始使用的名字。
那天,我们从日月山一路扑向青海湖。辽阔的大草原,绿茵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花,迎风飘香;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游动如云。青海湖畔奇丽的景色,让大家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西部风情。我们到达时已是中午12点半,一群载歌载舞的藏族小姑娘手捧雪白的哈达迎接我们,给了我们莫大的欢喜。青海湖海拔3260米。比西宁市区整整高出1000米,只是头部稍微感觉有点发紧,身体其他部位并没有太大的不适。在藏包匆匆用完午餐,就开始了对青海湖的亲近。
先是在广场观看了一场文艺演出。能歌善舞的藏家儿女在青海湖畔的演唱别开生面。他们以蓝天白云和湖面为背景,以凸起的草原为舞台,悠扬的乐曲声中,藏族少女拖着水红色的长袖舞动腰肢,款款登上舞台;藏家小伙则迈着刚毅的舞步激情奔放地飞扬上场。仙境般的舞蹈,天籁般的歌喉,令大家如痴如醉。我身边个女同伴赞不绝口地说:“真好,真好,高原上是景美,人美,歌舞更美!”许多人拿出相机不停地拍照,要把这精美的瞬间留作永恒的纪念,要把这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传递给亲朋好友。
因为赶时间,没等文艺节目结束,我们就登上了青海湖上的游船。游船上的导游告诉我们,青海湖四面环山,东面是日月山。西面是橡皮山,南面是毒海南山,北面是大通山。水域面积4456平方公里,比太湖大一倍,相当于4个香港那么大。站在甲板上,满眼是蓝蓝的湖水,清澈明亮,一望无际。因为季节不巧,在湖面上没有见到鸟群,倒是听到了一个关于“水怪”的故事。“水怪”的传说在环湖而居的牧民中流传了几百年。据说早在清乾隆初年编修的《西宁府新志》中就有记载:“青海住牧蒙古,见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质黑文,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鹊,近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其为何兽也。”近年来,有关青海湖“水怪”的流传也络绎不绝:1982年有一条机帆船在湖面作业,船上的人见到前方不远处,有形似渔船的动物沉浮戏水,正准备靠近仔细观察,那物却很快就潜入水中失去了踪迹。1987年,西宁某旅行社一位先生在湖边拍照时,忽然发现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冒出一个大怪物,背部呈灰褐色,原以为是条大鱼,没想到刹那间那怪物却昂起个像鸵鸟般细长的脖颈,头部呈三角形,似有水珠喷射。他猛地意识到这可能是蛇颈龙,抢拍了一张黑白照片,再拍肘怪物又已沉入水中。听了这些,不禁遐想无边。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览胜地。离开青海湖前,青海省的同志又告诉我们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青海省已经于2008年5月正式启动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近16亿元,要在10年内最大程度地恢复青海湖的原生态。我们盼望着青海省的崛起,同时也期盼着青海湖美丽依旧,青春到永远。
走进塔尔寺
时值8月中旬,京津地区正值酷暑盛夏,而到了西宁,却感觉有几分凉意,便又加了一件外套。当地人却还一再叮嘱,夜里温度还会下降,睡觉一定要盖被子,不然要感冒的。我们真正领略了“夏都”这个别称的确切含义。
那天晴空万里,天气特别好。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从西宁乘大巴出发,沿着新修的高速公路,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到达了塔尔寺。远远望去,塔尔寺掩映在山峦重叠的天地之间,显得神圣、妙曼。美轮美奂。走进塔尔寺,那宏伟的建筑、庄严的寺院、众多的僧侣,让人眼花缭乱。最吸引我的是大金瓦殿里那座11.26米高的菩提大银塔。塔内珍藏着历代皇帝御赐、封诏和名人敬献的珍品、匾额等稀世精品以及多种藏本古籍文献……驻足在绿意婆娑的菩提树前,手抚树干。心中禁不住有点纳闷:终日不见阳光,没有光合作用,怎么就能生存了600多年呢?步出大殿,见到一株蓊郁的大菩提树,才硬解了心中的谜团。原来,殿外的一棵是母树,殿内的一棵是子树,两棵树母子连心,同生共长着呢!
塔尔寺不仅有脍炙人口的传说,而且这里珍存的艺术真品也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在大经堂、讲经院。那些构图独特、技法精湛、用笔精细、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大型壁画,使用的颜料是用矿物质和植物研磨而成并配以金粉等贵重金属,虽经日月侵蚀,但历久弥新。塔尔寺内以酥油花技法塑造的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形象逼真,造型精巧,堪称艺术奇葩。绣在布幔上的堆绣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看上去栩栩如生,具有明显的立体感,是很特别的宗教艺术品。有人说“到了青海,不去塔尔寺是遗憾:去了塔尔寺,不看三绝更遗憾”。由壁画、酥油花和堆绣组成的“塔尔寺三绝”,让我们大开眼界。
情系日月山
日月山位于祁连山支脉,在西宁市以西90公里处,古称赤岭,是东南沿海通往西北边陲的咽喉要道,也是汉藏民族友好往来、互市贸易的枢纽。早在汉代,日月山就已成为“丝绸辅道”的一大驿站,到了唐代,更成为蕃古道的必经之路。
相传唐太宗将文成公主许配藏王松赞干布,公主从京都长安一路西行。来到此山登上峰顶翘首远望,勾起了远离家乡的愁思,她取出临行时帝后赐予的日月宝镜,从镜中看到了长安的繁华街市、美丽宫殿和亲人旧友,禁不住悲喜交加。但是,她又想到汉藏联姻通好的重任,毅然将日月宝镜掷下赤岭。从此,宝镜变成了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公主的泪水汇集成了倒淌河,赤岭则改名为日月山。
因这个美丽的传说,引起了大家对日月山的极大兴致。10点离开塔尔寺,我们乘大巴上青藏公路继续西行,直奔日月山。汽车随着高原的起伏行驶在宽阔的柏油路上,透过车窗极目远望,蓝天白云、良田阡陌、村庄农舍,还有不时出现的青藏铁路,给人的感觉是一派祥和与美丽。从西宁跟来的导游小姐,普通话说得很标准:“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人民解放军响应毛主席‘一边进军,一边修路’的号召,在和平解放西藏的同时,开始修建这条公路。有了这条路,西藏人民结束了几千年来人背畜驮的原始交通方式。1985年,青藏公路全线完成黑色路面铺筑改造任务,创造了世界高寒冻土区铺设黑色路面工程的先例。从此,路面越修越好,来往的车辆越来越多,青藏公路运输效率也越来越高。目前,85%的进藏物品和90%的出藏物品都要经过这条公路。”
在感觉历史的厚重感的同时,又想起了曾经唱过的那首歌——《金珠玛米——呀咕嘟!》。车速不断加快,我们的情绪也在不断升温,不知是谁领头,大家开始引吭高歌,唱起了韩红的《天路》——“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大巴行驶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闻名遐迩的日月山。其实,日月山并没有什么奇特的景观,它高不及昆仑,险不如积石,既无苍翠的森林,又无嶙峋的怪石,映入眼帘的只是一派苍茫。然而,从古到今,无数行人过客都愿到此一游。因为这里不仅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内流河水系与外流河水系的分界,而且也是黄土高原的最西边缘,以日月山为界东西两侧的地理景观截然不同——西边牧草丰茂,牛羊成群;东边村镇散落,麦浪滚滚。天下河水向东流,这里却还真有一条向西淌的小溪,也许真就是当年文成公主路过时打下的印记?在蔚蓝的天空下,我们登上日月山,看到当地政府为纪念文成公主进藏1343周年修建的日月二亭,在阳光照射下金碧辉煌,更显出几分庄严和肃穆。文成公主的汉白玉塑像,洁白无瑕,婷婷玉立。公主手握宝镜凝视远方的神态,激起了我们对那段美好传说的遐想。山口迎风矗立的“日月山修路纪念碑”更是感人至深——它记载了人民解放军修建青藏公路的英雄业绩,见证了汉藏人民的友谊生生不息、渊远流长……
由是,日月山这座象征民族团结的历史名山,让我们情意绵绵,久久不忍离去。
感受青海湖
是先有青海湖,还是先有的青海省?导游说是先有青海湖,青海省是因青海湖而得名。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青海是北魏时才开始使用的名字。
那天,我们从日月山一路扑向青海湖。辽阔的大草原,绿茵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花,迎风飘香;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游动如云。青海湖畔奇丽的景色,让大家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西部风情。我们到达时已是中午12点半,一群载歌载舞的藏族小姑娘手捧雪白的哈达迎接我们,给了我们莫大的欢喜。青海湖海拔3260米。比西宁市区整整高出1000米,只是头部稍微感觉有点发紧,身体其他部位并没有太大的不适。在藏包匆匆用完午餐,就开始了对青海湖的亲近。
先是在广场观看了一场文艺演出。能歌善舞的藏家儿女在青海湖畔的演唱别开生面。他们以蓝天白云和湖面为背景,以凸起的草原为舞台,悠扬的乐曲声中,藏族少女拖着水红色的长袖舞动腰肢,款款登上舞台;藏家小伙则迈着刚毅的舞步激情奔放地飞扬上场。仙境般的舞蹈,天籁般的歌喉,令大家如痴如醉。我身边个女同伴赞不绝口地说:“真好,真好,高原上是景美,人美,歌舞更美!”许多人拿出相机不停地拍照,要把这精美的瞬间留作永恒的纪念,要把这原汁原味的藏族文化传递给亲朋好友。
因为赶时间,没等文艺节目结束,我们就登上了青海湖上的游船。游船上的导游告诉我们,青海湖四面环山,东面是日月山。西面是橡皮山,南面是毒海南山,北面是大通山。水域面积4456平方公里,比太湖大一倍,相当于4个香港那么大。站在甲板上,满眼是蓝蓝的湖水,清澈明亮,一望无际。因为季节不巧,在湖面上没有见到鸟群,倒是听到了一个关于“水怪”的故事。“水怪”的传说在环湖而居的牧民中流传了几百年。据说早在清乾隆初年编修的《西宁府新志》中就有记载:“青海住牧蒙古,见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质黑文,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鹊,近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其为何兽也。”近年来,有关青海湖“水怪”的流传也络绎不绝:1982年有一条机帆船在湖面作业,船上的人见到前方不远处,有形似渔船的动物沉浮戏水,正准备靠近仔细观察,那物却很快就潜入水中失去了踪迹。1987年,西宁某旅行社一位先生在湖边拍照时,忽然发现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冒出一个大怪物,背部呈灰褐色,原以为是条大鱼,没想到刹那间那怪物却昂起个像鸵鸟般细长的脖颈,头部呈三角形,似有水珠喷射。他猛地意识到这可能是蛇颈龙,抢拍了一张黑白照片,再拍肘怪物又已沉入水中。听了这些,不禁遐想无边。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览胜地。离开青海湖前,青海省的同志又告诉我们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青海省已经于2008年5月正式启动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近16亿元,要在10年内最大程度地恢复青海湖的原生态。我们盼望着青海省的崛起,同时也期盼着青海湖美丽依旧,青春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