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儿童无乳链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细菌耐药模式,为临床经验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查询7家三甲医院(浙江4家、上海2家、重庆1家)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血液和脑脊液培养为无乳链球菌的患儿,回顾分析临床特点、耐药模式、治疗及转归。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
结果确诊无乳链球菌血流感染181例,男86例,女95例。患儿年龄1 d~9岁,中位数13 d,早产儿30例。自然分娩127例(70.2%)。早发型(<7 d)患儿自然分娩[81.7%(58/71)比62.3%(66/106)]、胎膜早破[25.4%(18/71)比3.8%(4/106)]、气促呻吟[43.7%(31/71)比15.1%(16/106)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晚发型(7~89 d),而发热[25.4%(18/71)比85.8%(91/106)]、合并化脓性脑膜炎[29.6%(21/71)比53.8%(57/106)]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晚发型(P均<0.05)。78例(43.1%)患儿合并化脓性脑膜炎。159例(87.8%)患儿血培养前未使用过抗生素。菌株对青霉素、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的敏感率分别为98.9%、99.0%、99.0%,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敏感,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高达68.0%和34.0%。研究中仅39例(22.0%)采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单药治疗,80例(45.2%)用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61例(34.5%)病原明确后仍应用美罗培南或头孢哌酮-舒巴坦。154例治愈或好转,19例死亡,其中13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8例自动出院后失访。
结论儿童无乳链球菌血流感染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高,病死率较高,青霉素是治疗该菌感染的有效抗生素,临床应根据该菌的耐药特点合理选择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