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练命题一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张岱在《四书遇》中写道:“不知不可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圣人也。”
对于“知其不可”,你有怎样的认识与理解?请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或者“知其不可而不为”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明知所从事的事情不可能取得成功,却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的人无疑是理想主义者。他们那种为信念和理想而拼搏奋斗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他人学习。
2.为了所做事情的价值、道义,为了全局的、长久的利益,勇于担当,积极履行职责,“知其不可”却挺身而“为之”,这是一种敢于担当、实现道义的使命感。
3.在某些涉及个人良知、社会道德、民族大义的问题上,有的人“知其不可”,但为了一己之私,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之”。这不仅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
4.“知其不可”就干脆“不为”,如同遇到困难挫折就不坚持,只是一味退让或放弃,这是一种听天由命的消极行为。我们不要轻易“知其不可而不为”,而要勇于“知其不可而为之”。
5.“知其不可”可能只是凭经验作出的判断,不一定准确,究竟可不可为,唯有通过“为之”来验证。
6.“知其不可”就“不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往往依然如故;“知其不可”但能积极“为之”,或许可以力挽狂澜、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7.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要根据“其”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合理的就赞成,不合理的加以反对,进而得出理性的结论。
8.对于那些只关注事情的成败,只关注局部的、暂时的利益的人而言,“不为”是因为“其”无法实现,是费力不讨好的,是没有必要去做的。
9.对于那些有悖生活常理、有违于客观规律的事情,知道不该做仍去做,“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10.知道不该做就不做,“知其不可而不为”是懂得一般规律的表现,比如遵循道德、遵纪守法。
素材一:
“迂腐”让他成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以色列科学家谢赫特曼在1982年就发现准晶体了,但没人认同,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准晶体违背科学界常识、规则。这些规则被视为真理,因此没人认同他的观点。著名化学家、两届诺奖得主鲍林甚至斥之“胡言乱语”“伪科学家”。在世人皆不认可的情况下,谢赫特曼没有改变自己的理论,反而变得更加“迂腐”,顽固地坚持了自己的主见,他坚信自己的专业水准。就这样谢赫特曼“迂腐”了30年,也孤独地等待了30年。在2011年10月,他终于用“迂腐”赢得了认可,他因发现准晶体而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素材化用】世人“知其不可”,而谢赫特曼并没有被“规则”所吓倒,不为“常识”所束缚,在没人认同的情况下,大胆“为之”,最终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成功。
素材二:
不肯丢掉良心的林肯
1836年,林肯当上律师,在当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虽然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但只要是正义的,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一天,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听了客户的陈述,发现他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就说:“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
客户说:“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只要我胜诉,您要多少酬劳都可以。”
林肯严肃地说:“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林肯,你在撒谎。’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大声地说出口。我不能丢掉良心,也不可能说谎话。所以,请您另请高明,我没有能力为您效劳。”
客户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林肯的办公室。
【素材化用】面对“容易胜诉”的案子,林肯却不接,他勇于“不为”,因为他懂得在现实利益面前不失良知,坚守职责,才能有一个健康而美丽的灵魂。
素材三:
有“前科”的巴西女总统
2010年当选为巴西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的迪尔玛·罗塞夫,在巴西有着“铁娘子”之称,19岁时她就加入了反对当时巴西军事独裁统治的游击队。罗塞夫曾参与了一起震惊整个巴西的“盗窃案”——从被认为涉嫌贪污的前圣保罗州州长保险柜里盗走250万美元,并在现场留下了字条:“尽管州长的这些钱是‘偷’来的,但我们把它用在了正道上。”事后她被捕了。她遭到连续22天的包括棍打、电刑在内的酷刑折磨,但她守口如瓶,保护了其他同志。她在牢房里度过了整整三年时光。这段坚强的经历也使她被称为巴西的“圣女贞德”“铁娘子”。当选总统之后,她激动地说:“我希望女孩们的父母亲今天能够看着自己女儿的眼睛,说‘是的,女人也行’。”
【素材化用】偷,本是不应该“为之”的,但罗塞夫把偷来的钱“用在了正道上”,并且她偷的对象是个大贪污犯,因此巴西人民不仅没有把她当成罪犯,反而更加喜欢她,拥护她。
素材四:
朱棣诛杀方孝孺“十族”
燕王朱棣下南京后,自即皇帝位,大行屠杀,并实行族诛之法。燕王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
燕王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号啕,声彻殿庭,燕王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方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 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方孝孺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十族!”朱棣一面将其关至狱中,一面搜捕其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
最终,朱棣就在九族之上又加一族,连方孝孺的学生朋友也因此而受牵连。这就是亘古未有的“灭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
【素材化用】明知道将给自己的家族带来灭顶之灾,方孝孺却誓死不写诏书。“便十族奈我何!”一句狠话、一句气话,见证了方孝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道义。
素材五:
氧气的发现
1774年,英国有位叫普列斯特列的科学家,他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发现从中分解出的纯粹气体可以促使物体燃烧。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普列斯特列习惯地从“燃素说”的常识出发,将它命名名“失燃素的空气”。
同年10月,普列斯特列带着他的实验到法国游历,受到化学家拉瓦锡的接待。当拉瓦锡得知普列斯特列的实验后,他立即重做一遍得到了那种新的气体,并第一个命名为“氧”,再通过思考研究建立了燃烧的氧化理论,这是化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我们对拉瓦锡敢于从“常识”头上迈过一步的勇敢精神表示钦佩外,也对普列斯特列被“常识”像梦魇一样拉着,不能不为之叹息。
【素材化用】从“常识”头上迈过一步,“知其不可而为之”, 拉瓦锡的成功绝非偶然;被“常识”拉着,“知其不可而不为”,普列斯特列的失败理所必然。
导练命题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那些永不服输的人,大家会赞誉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攀登的精神,却鲜有人为那些服输者唱赞歌。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1.“不撞南墙不回头”,认定死理盲目蛮干是不可取的。服输,不是为了输掉,而是为了获胜,不是为了赢得一时一地,而是为了赢得长远和全局。
2.勇于服输,及时调整规划。每一个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当我们由于种种因素,无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时,就应该服输,校正原来错误的选择,及时调整人生坐标。
3.勇于服输,急流勇退,避其锋芒。避免无谓的牺牲,不去付出无益的精力与时间,这有助于我们转攻为守,以退为进,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4.社会竞争无处不在,相当激烈甚至残酷,如果深知自己竞争不过对手,就应该服输。我们要冷静下来去寻找差距,虚心向对手学习,从而转败为胜。
5.勇于服输,不去做那些吃力不讨好或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以免精力大量空耗,为自己赢得时间,把握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和潜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6.服输,就是要善识时务,实事求是,是我们生存的需要。
7.服输,需要的是勇气,表现的是理性,显示的是智慧。
8.凡事都永不言败、永不服输,最后反而可能会惨遭失败,彻底输掉自己。
9.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困难和挫折都可以逾越,并不是所有的机遇和好运都可以把握,当明知败局已定,无力回天时,就应该服输。
10.不能轻易服输。遇到困难、挫折,不可立刻放弃,不可轻易服输,而要想方设法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素材一:
东山再起的日立公司
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发展生产,日本大型综合性电机跨国公司日立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新建厂房建筑材料,新添置一些设备。不料却赶上了20世纪60年代初整个日本经济萧条时期,现有产品滞销严重,扩大企业规模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日立公司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路是继续投资;另一条路停止投资施工。经过认真地讨论、分析、研究,日立公司决定走后一条路,停止继续投资,把资金投放到其他方面,积蓄财力,待机发展。
日立公司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从1962年开始,日本三大电器公司中的东芝公司和三菱公司的营业额都有明显下降,但是日立公司则一直到1964年仍在继续上升。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一个新的经营繁荣时期来到了,蓄势已久的日立公司不失时机地积极投资,1967年投入了102亿日元,1968年上半年就突破了千亿大关,达1220亿日元。从效益上看,1966至1970年,5年内销售额提高了1.7倍,利润提高了1.8倍。
【素材化用】面对严峻的状况,日立公司对现实低头,敢于服输,果断停止继续投资,实行战略目标转移,最终在新的经营繁荣时期来到时蓄势而发,成功地转危为安。
素材二: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7年,吴越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大夫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并不听从伍子胥的劝告。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素材化用】为了报仇雪恨,越王勾践勇于服输,避开了无谓的纷争和意外的伤害,更好地保全自己,发展自己。他甘当亡国之君,获得了夫差的信任,以一时的屈辱换得了养精蓄锐、重整旗鼓的时间,最终成就了复国大业。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低姿态,这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素材三: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其诺防线以A、B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德军的主攻方向选在左翼的A集团军群,指挥强大的装甲部队,在马其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发动进攻。这让向比利时进军迎战德军右翼B集团军群的英法联军大失所料,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北部的联军事实上已经被包围在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地区。
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40万英法联军开始全部集中向敦刻尔克撤退。5月26日到6月4日,英国政府趁机紧急调集了所有能抽调的军舰和民船,无数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也应召而来,他们驾着驳船、货轮、汽艇、渔船,甚至花花绿绿的游艇,冒着德国飞机、潜艇和大炮的打击,往返穿梭于海峡之间,将一批批联军官兵送回到英国本土。从5月26日到6月4日,短短10天时间,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5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素材化用】退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为了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在德军的穷追猛打之下被逼无奈的逃亡之举,但正是这一时的“服输”,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主力,为将德意日法西斯最终送上断头台奠定了基础。
素材四:
打不过就跑
据说乾隆年间一次开科考试,两考生脱颖而出,伯仲难分。考官将试卷呈乾隆皇帝钦定。乾隆皇帝阅后说:“朕明日题一对,命二生续,对者即状元。”昱日晨,乾隆见西湖风拂垂柳,烟雾袅袅,便写出“烟锁池塘柳”的上联。二考生举目观瞧,甲生大惊失色转身而去。结果乾隆皇帝钦点甲生为状元。众人不解其因,乾隆皇帝道:“联乃绝对,谁人能续?其能在瞬间断定,才华必高也!”原来此上联五个字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偏旁,要续此对,也需五行,这就绝非一般了。第一个说放弃的考生肯定思维敏捷,很快就看出了其中的难度,而敢于说放弃,又说明他有自知之明,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上。
“童话大王”郑渊洁也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才能区,除非他是白痴。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竞争,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素材化用】该放弃的时候就要放弃,在取胜无望的情况下作战略性撤退,不作无谓的牺牲,看似“懦弱”的服输,实际上是智者所为。打不过就跑,有时也不失为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张岱在《四书遇》中写道:“不知不可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圣人也。”
对于“知其不可”,你有怎样的认识与理解?请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或者“知其不可而不为”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明知所从事的事情不可能取得成功,却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的人无疑是理想主义者。他们那种为信念和理想而拼搏奋斗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他人学习。
2.为了所做事情的价值、道义,为了全局的、长久的利益,勇于担当,积极履行职责,“知其不可”却挺身而“为之”,这是一种敢于担当、实现道义的使命感。
3.在某些涉及个人良知、社会道德、民族大义的问题上,有的人“知其不可”,但为了一己之私,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之”。这不仅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
4.“知其不可”就干脆“不为”,如同遇到困难挫折就不坚持,只是一味退让或放弃,这是一种听天由命的消极行为。我们不要轻易“知其不可而不为”,而要勇于“知其不可而为之”。
5.“知其不可”可能只是凭经验作出的判断,不一定准确,究竟可不可为,唯有通过“为之”来验证。
6.“知其不可”就“不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往往依然如故;“知其不可”但能积极“为之”,或许可以力挽狂澜、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7.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要根据“其”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合理的就赞成,不合理的加以反对,进而得出理性的结论。
8.对于那些只关注事情的成败,只关注局部的、暂时的利益的人而言,“不为”是因为“其”无法实现,是费力不讨好的,是没有必要去做的。
9.对于那些有悖生活常理、有违于客观规律的事情,知道不该做仍去做,“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10.知道不该做就不做,“知其不可而不为”是懂得一般规律的表现,比如遵循道德、遵纪守法。
素材一:
“迂腐”让他成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以色列科学家谢赫特曼在1982年就发现准晶体了,但没人认同,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准晶体违背科学界常识、规则。这些规则被视为真理,因此没人认同他的观点。著名化学家、两届诺奖得主鲍林甚至斥之“胡言乱语”“伪科学家”。在世人皆不认可的情况下,谢赫特曼没有改变自己的理论,反而变得更加“迂腐”,顽固地坚持了自己的主见,他坚信自己的专业水准。就这样谢赫特曼“迂腐”了30年,也孤独地等待了30年。在2011年10月,他终于用“迂腐”赢得了认可,他因发现准晶体而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素材化用】世人“知其不可”,而谢赫特曼并没有被“规则”所吓倒,不为“常识”所束缚,在没人认同的情况下,大胆“为之”,最终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成功。
素材二:
不肯丢掉良心的林肯
1836年,林肯当上律师,在当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虽然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但只要是正义的,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一天,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听了客户的陈述,发现他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就说:“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
客户说:“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只要我胜诉,您要多少酬劳都可以。”
林肯严肃地说:“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林肯,你在撒谎。’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大声地说出口。我不能丢掉良心,也不可能说谎话。所以,请您另请高明,我没有能力为您效劳。”
客户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林肯的办公室。
【素材化用】面对“容易胜诉”的案子,林肯却不接,他勇于“不为”,因为他懂得在现实利益面前不失良知,坚守职责,才能有一个健康而美丽的灵魂。
素材三:
有“前科”的巴西女总统
2010年当选为巴西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的迪尔玛·罗塞夫,在巴西有着“铁娘子”之称,19岁时她就加入了反对当时巴西军事独裁统治的游击队。罗塞夫曾参与了一起震惊整个巴西的“盗窃案”——从被认为涉嫌贪污的前圣保罗州州长保险柜里盗走250万美元,并在现场留下了字条:“尽管州长的这些钱是‘偷’来的,但我们把它用在了正道上。”事后她被捕了。她遭到连续22天的包括棍打、电刑在内的酷刑折磨,但她守口如瓶,保护了其他同志。她在牢房里度过了整整三年时光。这段坚强的经历也使她被称为巴西的“圣女贞德”“铁娘子”。当选总统之后,她激动地说:“我希望女孩们的父母亲今天能够看着自己女儿的眼睛,说‘是的,女人也行’。”
【素材化用】偷,本是不应该“为之”的,但罗塞夫把偷来的钱“用在了正道上”,并且她偷的对象是个大贪污犯,因此巴西人民不仅没有把她当成罪犯,反而更加喜欢她,拥护她。
素材四:
朱棣诛杀方孝孺“十族”
燕王朱棣下南京后,自即皇帝位,大行屠杀,并实行族诛之法。燕王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
燕王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号啕,声彻殿庭,燕王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方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 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方孝孺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十族!”朱棣一面将其关至狱中,一面搜捕其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
最终,朱棣就在九族之上又加一族,连方孝孺的学生朋友也因此而受牵连。这就是亘古未有的“灭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
【素材化用】明知道将给自己的家族带来灭顶之灾,方孝孺却誓死不写诏书。“便十族奈我何!”一句狠话、一句气话,见证了方孝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道义。
素材五:
氧气的发现
1774年,英国有位叫普列斯特列的科学家,他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发现从中分解出的纯粹气体可以促使物体燃烧。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普列斯特列习惯地从“燃素说”的常识出发,将它命名名“失燃素的空气”。
同年10月,普列斯特列带着他的实验到法国游历,受到化学家拉瓦锡的接待。当拉瓦锡得知普列斯特列的实验后,他立即重做一遍得到了那种新的气体,并第一个命名为“氧”,再通过思考研究建立了燃烧的氧化理论,这是化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我们对拉瓦锡敢于从“常识”头上迈过一步的勇敢精神表示钦佩外,也对普列斯特列被“常识”像梦魇一样拉着,不能不为之叹息。
【素材化用】从“常识”头上迈过一步,“知其不可而为之”, 拉瓦锡的成功绝非偶然;被“常识”拉着,“知其不可而不为”,普列斯特列的失败理所必然。
导练命题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那些永不服输的人,大家会赞誉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攀登的精神,却鲜有人为那些服输者唱赞歌。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1.“不撞南墙不回头”,认定死理盲目蛮干是不可取的。服输,不是为了输掉,而是为了获胜,不是为了赢得一时一地,而是为了赢得长远和全局。
2.勇于服输,及时调整规划。每一个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当我们由于种种因素,无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时,就应该服输,校正原来错误的选择,及时调整人生坐标。
3.勇于服输,急流勇退,避其锋芒。避免无谓的牺牲,不去付出无益的精力与时间,这有助于我们转攻为守,以退为进,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4.社会竞争无处不在,相当激烈甚至残酷,如果深知自己竞争不过对手,就应该服输。我们要冷静下来去寻找差距,虚心向对手学习,从而转败为胜。
5.勇于服输,不去做那些吃力不讨好或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以免精力大量空耗,为自己赢得时间,把握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和潜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6.服输,就是要善识时务,实事求是,是我们生存的需要。
7.服输,需要的是勇气,表现的是理性,显示的是智慧。
8.凡事都永不言败、永不服输,最后反而可能会惨遭失败,彻底输掉自己。
9.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困难和挫折都可以逾越,并不是所有的机遇和好运都可以把握,当明知败局已定,无力回天时,就应该服输。
10.不能轻易服输。遇到困难、挫折,不可立刻放弃,不可轻易服输,而要想方设法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素材一:
东山再起的日立公司
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发展生产,日本大型综合性电机跨国公司日立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新建厂房建筑材料,新添置一些设备。不料却赶上了20世纪60年代初整个日本经济萧条时期,现有产品滞销严重,扩大企业规模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日立公司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路是继续投资;另一条路停止投资施工。经过认真地讨论、分析、研究,日立公司决定走后一条路,停止继续投资,把资金投放到其他方面,积蓄财力,待机发展。
日立公司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从1962年开始,日本三大电器公司中的东芝公司和三菱公司的营业额都有明显下降,但是日立公司则一直到1964年仍在继续上升。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一个新的经营繁荣时期来到了,蓄势已久的日立公司不失时机地积极投资,1967年投入了102亿日元,1968年上半年就突破了千亿大关,达1220亿日元。从效益上看,1966至1970年,5年内销售额提高了1.7倍,利润提高了1.8倍。
【素材化用】面对严峻的状况,日立公司对现实低头,敢于服输,果断停止继续投资,实行战略目标转移,最终在新的经营繁荣时期来到时蓄势而发,成功地转危为安。
素材二: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7年,吴越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大夫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并不听从伍子胥的劝告。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素材化用】为了报仇雪恨,越王勾践勇于服输,避开了无谓的纷争和意外的伤害,更好地保全自己,发展自己。他甘当亡国之君,获得了夫差的信任,以一时的屈辱换得了养精蓄锐、重整旗鼓的时间,最终成就了复国大业。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低姿态,这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素材三: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其诺防线以A、B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德军的主攻方向选在左翼的A集团军群,指挥强大的装甲部队,在马其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发动进攻。这让向比利时进军迎战德军右翼B集团军群的英法联军大失所料,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北部的联军事实上已经被包围在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地区。
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40万英法联军开始全部集中向敦刻尔克撤退。5月26日到6月4日,英国政府趁机紧急调集了所有能抽调的军舰和民船,无数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也应召而来,他们驾着驳船、货轮、汽艇、渔船,甚至花花绿绿的游艇,冒着德国飞机、潜艇和大炮的打击,往返穿梭于海峡之间,将一批批联军官兵送回到英国本土。从5月26日到6月4日,短短10天时间,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5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素材化用】退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为了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在德军的穷追猛打之下被逼无奈的逃亡之举,但正是这一时的“服输”,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主力,为将德意日法西斯最终送上断头台奠定了基础。
素材四:
打不过就跑
据说乾隆年间一次开科考试,两考生脱颖而出,伯仲难分。考官将试卷呈乾隆皇帝钦定。乾隆皇帝阅后说:“朕明日题一对,命二生续,对者即状元。”昱日晨,乾隆见西湖风拂垂柳,烟雾袅袅,便写出“烟锁池塘柳”的上联。二考生举目观瞧,甲生大惊失色转身而去。结果乾隆皇帝钦点甲生为状元。众人不解其因,乾隆皇帝道:“联乃绝对,谁人能续?其能在瞬间断定,才华必高也!”原来此上联五个字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偏旁,要续此对,也需五行,这就绝非一般了。第一个说放弃的考生肯定思维敏捷,很快就看出了其中的难度,而敢于说放弃,又说明他有自知之明,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上。
“童话大王”郑渊洁也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才能区,除非他是白痴。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竞争,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素材化用】该放弃的时候就要放弃,在取胜无望的情况下作战略性撤退,不作无谓的牺牲,看似“懦弱”的服输,实际上是智者所为。打不过就跑,有时也不失为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