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进行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目前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理论课程和单证操作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课程设置上,单证操作实践课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尤其是国际结算理论课相脱节。当前高职院校大多借鉴本科教育的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主要采取按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上通常是必须先学习一至两个学期专业基础理论课,然后再进行操作实践训练。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基础理论课时由于目标不明确,不知所学知识有何用处,加之理论课程普遍具有的抽象、难于理解、枯燥乏味,因而学习兴趣不够浓厚、态度不够认真,导致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边学边忘。等到上操作实践课时,由于理论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再加上正常遗忘,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操作时又无从下手。
2.在教学方法上手段单一,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国际结算需要在学习中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单证操作训练,边干边学。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存在的局限性,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讲授完课程的全部内容,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条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上,授课教师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听课、记录,面对许多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抽象、陌生的名词和知识无法形成感性的认识;而上单证操作实践课时,针对需要操作的内容,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始终无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在教学内容上交叉重复,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国际结算课程与外贸单证实务理论课程存在部分交叉重复的内容。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实务及其他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同一内容多次重复而产生厌倦情绪、教师教学质量下降及教学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在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课和实践课逐渐忽视的同时却出现了考证热,这其中也包括了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培训认证考试。学生认为:考证有利于就业,培训有利于考证,因此要上培训班;而理论课与就业无关,实践课对就业无直接帮助,因此与其上课还不如花钱上培训班。笔者在教学中就碰见过一些学生不上理论课而上培训班的事情。这样的恶性循环背后却存在着一个事实:国际结算、单证实训和单证员考试是统一的,即单证员考试的理论部分正是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专业基础理论课所学习的内容,而单证员考试的实务部分则正是单证操作实践课程所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如果顺应高职教育中出现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趋势,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指导下,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整合国际结算理论课与单证操作实践课,构建与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培训认证相衔接的综合实践课程,就可以使国贸、报关专业的学生在单证员资格认证考试的牵引下,系统地进行职业资格能力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的理论部分基本涵盖了《国际结算》和《外贸单证实务》的教学内容,实务部分与单证实训教学科目相一致。以此为切入点,完全有条件将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与单证实训整合为综合实践课程,其设计思路是:综合实践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研究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和单证实训等教学科目和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首先分解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认证考试知识点,然后根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特点,结合各教学科目的内容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在巩固学生已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国际结算与单证操作的职业能力,同时为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又能顺利通过单证员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课程整合的方法探讨
在进行课程整合时,可以从课程目标、设置、内容、结构、教学方法、评价等多方面入手。
1.在设定综合实践课程目标时,要注意把握“一般技术目标”向“岗位就业目标”转化,形成“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教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上岗所需的技术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国际结算和外贸单证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形成基本的职业素质,继而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外贸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掌握结算工作和单证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操作,提高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通用能力,同时为考证作准备,为通过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考试、获取《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打基础。
2.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由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化,将单证员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以该职业所需能力为主线,不再片面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转而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
研究表明,对于一线工作人员来说,工作经验最为重要,他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多通过工作实践获得,因此重视“实际、实用、实践”的高职教育课程不应根据学科系统性原则,而应根据个体学习心理规律和职业活动原则来组织。由于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等用人单位培养实践型、操作型、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重在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在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才能使学生在走向职业岗位时能胜任所担任的工作。
3.在课程结构及内容上,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通过模块化设计分解、整合国际结算与单证实训,增强课程弹性,并对职业化课程进行优化。
根据单证员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工作任务过程为线索,将职业能力培养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按计划有步骤地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实现纵向组织职业岗位技能与横向组织各个学科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统一。同时把国际商务单证员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内容体系,促进综合实践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为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顺利通过单证员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设计课程结构及内容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文化层次水平,以实践为中心,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发挥,这将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4.在教学方法上,摸索出一套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讨论、模拟情境教学、上机实际操作与关键模块双语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力求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整合学科知识、岗位技能和通用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操作提高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通用能力。把学习过程设计成工作过程,将“做中学”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在一些关键模块上适当地进行“双语”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读懂各种相关的英文文件,并运用英文制作相关单据及使用英文进行表达。
5.在课程实施与评价上,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过程,以教学管理、学习资源、教学评价等的开放,推动教学过程的全面开放,并对职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传统的课程评价多是采取笔试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过于重视学生对教师课堂所授知识的掌握,却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存在明显的缺陷。课程整合之后的评价方法必须能够全面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各个方面,将学生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岗位技能、职业通用能力等各方面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各项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提升,使学生应具备的许多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职业能力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得以展现并提高,形成由智力因素决定的职业能力的有益补充,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谢爱林
目前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理论课程和单证操作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课程设置上,单证操作实践课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尤其是国际结算理论课相脱节。当前高职院校大多借鉴本科教育的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主要采取按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上通常是必须先学习一至两个学期专业基础理论课,然后再进行操作实践训练。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基础理论课时由于目标不明确,不知所学知识有何用处,加之理论课程普遍具有的抽象、难于理解、枯燥乏味,因而学习兴趣不够浓厚、态度不够认真,导致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边学边忘。等到上操作实践课时,由于理论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再加上正常遗忘,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操作时又无从下手。
2.在教学方法上手段单一,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国际结算需要在学习中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单证操作训练,边干边学。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存在的局限性,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讲授完课程的全部内容,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条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上,授课教师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听课、记录,面对许多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抽象、陌生的名词和知识无法形成感性的认识;而上单证操作实践课时,针对需要操作的内容,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始终无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在教学内容上交叉重复,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国际结算课程与外贸单证实务理论课程存在部分交叉重复的内容。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实务及其他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同一内容多次重复而产生厌倦情绪、教师教学质量下降及教学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在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课和实践课逐渐忽视的同时却出现了考证热,这其中也包括了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培训认证考试。学生认为:考证有利于就业,培训有利于考证,因此要上培训班;而理论课与就业无关,实践课对就业无直接帮助,因此与其上课还不如花钱上培训班。笔者在教学中就碰见过一些学生不上理论课而上培训班的事情。这样的恶性循环背后却存在着一个事实:国际结算、单证实训和单证员考试是统一的,即单证员考试的理论部分正是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专业基础理论课所学习的内容,而单证员考试的实务部分则正是单证操作实践课程所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如果顺应高职教育中出现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趋势,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指导下,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整合国际结算理论课与单证操作实践课,构建与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培训认证相衔接的综合实践课程,就可以使国贸、报关专业的学生在单证员资格认证考试的牵引下,系统地进行职业资格能力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的理论部分基本涵盖了《国际结算》和《外贸单证实务》的教学内容,实务部分与单证实训教学科目相一致。以此为切入点,完全有条件将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与单证实训整合为综合实践课程,其设计思路是:综合实践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研究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和单证实训等教学科目和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首先分解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认证考试知识点,然后根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特点,结合各教学科目的内容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在巩固学生已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国际结算与单证操作的职业能力,同时为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又能顺利通过单证员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课程整合的方法探讨
在进行课程整合时,可以从课程目标、设置、内容、结构、教学方法、评价等多方面入手。
1.在设定综合实践课程目标时,要注意把握“一般技术目标”向“岗位就业目标”转化,形成“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教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上岗所需的技术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国际结算和外贸单证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形成基本的职业素质,继而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外贸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掌握结算工作和单证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操作,提高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通用能力,同时为考证作准备,为通过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考试、获取《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打基础。
2.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由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化,将单证员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以该职业所需能力为主线,不再片面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转而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
研究表明,对于一线工作人员来说,工作经验最为重要,他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多通过工作实践获得,因此重视“实际、实用、实践”的高职教育课程不应根据学科系统性原则,而应根据个体学习心理规律和职业活动原则来组织。由于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等用人单位培养实践型、操作型、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重在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在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才能使学生在走向职业岗位时能胜任所担任的工作。
3.在课程结构及内容上,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通过模块化设计分解、整合国际结算与单证实训,增强课程弹性,并对职业化课程进行优化。
根据单证员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工作任务过程为线索,将职业能力培养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按计划有步骤地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实现纵向组织职业岗位技能与横向组织各个学科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统一。同时把国际商务单证员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内容体系,促进综合实践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为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顺利通过单证员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设计课程结构及内容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文化层次水平,以实践为中心,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发挥,这将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4.在教学方法上,摸索出一套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讨论、模拟情境教学、上机实际操作与关键模块双语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力求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整合学科知识、岗位技能和通用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操作提高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通用能力。把学习过程设计成工作过程,将“做中学”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在一些关键模块上适当地进行“双语”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读懂各种相关的英文文件,并运用英文制作相关单据及使用英文进行表达。
5.在课程实施与评价上,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过程,以教学管理、学习资源、教学评价等的开放,推动教学过程的全面开放,并对职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传统的课程评价多是采取笔试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过于重视学生对教师课堂所授知识的掌握,却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存在明显的缺陷。课程整合之后的评价方法必须能够全面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各个方面,将学生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岗位技能、职业通用能力等各方面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各项能力的充分发挥和提升,使学生应具备的许多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职业能力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得以展现并提高,形成由智力因素决定的职业能力的有益补充,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谢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