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27日,普华永道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的并购活动交易金额增长了30%,达到7338亿美元,是自20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按照交易量和交易额计算,中国约占全球并购市场的15%,在全球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一步对外开放政策、产业升级、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政策和战略正在影响中国并购市场。”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私募股权基金业务主管合伙人刘晏来称。他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为中国和东亚国家带来机会,大幅提升中国优势产业和优秀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推动更多有实力的中资企业走出去。
中国的宏观环境和政策推动并影响着并购趋势
“中国的并购交易金额在2020年2月由于疫情影响导致的下滑后保持稳定,后续几个月强势反弹,后半年显著反超上年同期。2020年并购交易金额的增长得益于国有企业对境内战略和私募股权(具有国资背景的基金)并购交易的大力参与,而跨境并购的急剧下降减缓了增长的趋势。”刘晏来表示。
并购中的超大型交易尤其受到关注。刘晏来说,2020年发生了93宗超大型并购交易(单宗10亿美元以上),这反映了国企改制进程的加快以及政府主导的对金融行业的注资。其中,中国内地超大型海外并购交易只有8宗。
谈到政府政策和中国的经济大环境如何影响并购市场,刘晏来表示,政策提出对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实施范围更大、领域更宽、层次更深,目前得益的是金融服务和汽车行业,未来则有更多行业获益。另外,近几年,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号召,体现了中国未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大方向,也意味着工业4.0、数字高科技、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并购活动将增多。“中国经济政策制定时鼓励按区域集群发展,例如长三角一体化,大湾区,京津冀,成渝、西部走廊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带动并购交易的发生。”此外,他提到,2020年12月30日,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对中欧双边关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可能会增加中欧跨境交易。
“中国于2020年年底签署了RCEP,这清楚地表明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仍然充满生机。作为‘十四五’规划最重要的亮点之一,对消费品,数字新媒体和基础设施等国内行业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微观层面,对于企业的业务发展将带来深远影响。”刘晏来说。他认为,RCEP的签订和实施在企业层面带来的变化包括: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重视对RCEP等各类开放平台的规则研究,提高企业战略规划水平。企业将充分利用RCEP协定来安排重新评估并整合现有商业模式,评估现有产业链,优化供应链安排,持续关注RCEP各成员国的规则落地更新作出应对,并且积极申请RCEP各成员国的便利措施及优惠政策。
工业、消费品、高科技和医疗健康四大行业受追捧
谈到主要行业并购交易的趋势,刘晏来说,为响应双循环和产业升级,国内消费品、先进工业品和基础设施的交易增多,战略投资者并购交易金额在消费品和工业领域均创下历史新高。
“政策利好变化加上市场对资本、流动性的需求,一些大规模的私有化企业交易和一些大规模的国企和政府主导的投资,使得2020年私募股权基金的并购交易金额创下新高,达到3324亿美元。高科技、工业品、金融服务、消费品和医疗健康行业的交易金额也创下新高。从交易数量上看,私募股权基金在高科技、工业品和消费品行业也很活跃,这一趋势与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各种刺激政策相一致。”普华永道中国北方区融资与并购部主管合伙人陈志坚表示。
具体到工业领域的并购交易主要涉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拉动以国有资产重组和混改为目的的大额并购交易;受《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拉动,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关注;资本市场助力新能源汽车,多个国产品牌成功上市,引领更多投资机构入局;政策推进汽车行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预计将出现更多跨境交易与合作;传统工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可能出现基于困境和重组的交易活动。
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并购交易涉及:部分中小型银行、保险及信托机构风险暴露,引致多项国资主导的并购重组;证券公司并购势头强盛;银行将出现更多的通过定增补充资本金的交易;而互联网金融监管加强,投资热度预期下降;监管趋严使保险业将出现更高比例的业内并购及国有资本入场。随着加速对外开放,预计未来或有更多跨境业内并购。
在高科技领域的并购交易主要涉及:几笔互联网公司私有化大额交易大幅推高了增长趋势;疫情加速推动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促进了全数字化、电子商务的趋势形成,为线上零售、教育、服务等领域创造了新的投资机会;国家政策大力鼓励科技创新,半导体、硬件、电子设备及包括5G、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基建产业链持续成投资热点。
谈到疫情影响下备受关注的医疗健康和消费品领域的并购交易趋势,刘晏来说,第二批集采、医保目录调整等系列重磅政策落地,资本市场的助推,大型制药公司对生物技术领域的持续兴趣,加上市场对疫苗、体外诊断等高需求,推动了制药和医疗器械板块并购交易,交易金额和交易数量均创新高。另外,医疗服务行业大浪淘沙,资本偏好专科医院和互联网医疗赛道,并向头部企业集中,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快消品和生鲜超市逆势增长,新零售实质落地,并促进冷链物流和智慧物流规模扩大,成为热门赛道;传统零售及酒店旅游业大受打击;全渠道布局、数字化技术赋能、新生代本土品牌、消费升级已成为趋势。”刘晏来在谈到消费领域并购交易趋势时说,他认为,在双循环新格局之下,预计未来政策将会确保居民收入持续稳定提高,进一步激活居民消费活力。他进一步提到,如今能源结构持续向低碳、零碳转型,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热度不减,主导着电力行业总交易,光伏、新能源交易较为活跃。氢能、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碳市场等相关新兴领域将受到更多关注。油价冲击继续影响油气价值链并导致交易下活跃度大幅下降。但电力能源领域的跨境投资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RCEP协定下,可能会逐步恢复。
延伸阅读:2021海外投资的复苏尚需时日
“2020年中国内地企业海外投资的数据相对惨淡。”刘晏来说。他表示,疫情在国外的肆虐和某些政治因素严重打击了中国内地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使跨境交易变得异常困难,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市场。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跌至 420亿美元,是自2010年以来的最低值,并购交易数量跌至403宗,是自2015年以来的最低值。从数量上来说,民营企业仍然是最活跃的海外买家,尽管这些并购交易的总额有一定下降。国有企业将注意力转向了国内市场,导致海外投资额非常低,金额仅有2016年峰值的十分之一。相对而言,虽然高科技行业对中国买家的吸引力还是很大,但是几乎所有行业仍受到了打击。“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下降40%,所有地区的交易金额都非常低,只有欧洲地区交易数额保持坚挺。同时几乎所有行业都受到影响。”刘晏来说。
疫情无疑是导致海外并购交易在全球各区域交易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谈到对2021年的展望,刘晏来说,中国企业对海外并购交易仍有兴趣,但疫情限制了并购实地考察活动,而由于国际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使得企业在美国和欧洲等主要发达市场进行大规模交易变得非常困难。刘晏来认为,影响2021年中企海外并购的乐观因素一是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此外,亚洲的交易可能会更被青睐,如疫情稳定下来,交易应该会增加。从中期来看,RCEP協议的签订是另一个积极因素。他说,从2021年开始,海外投资的总体水平可能会增加,然而复苏尚需时日,目前暂时无法确定能否超越2019年的水平。
“按照交易量和交易额计算,中国约占全球并购市场的15%,在全球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一步对外开放政策、产业升级、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政策和战略正在影响中国并购市场。”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私募股权基金业务主管合伙人刘晏来称。他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为中国和东亚国家带来机会,大幅提升中国优势产业和优秀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推动更多有实力的中资企业走出去。
中国的宏观环境和政策推动并影响着并购趋势
“中国的并购交易金额在2020年2月由于疫情影响导致的下滑后保持稳定,后续几个月强势反弹,后半年显著反超上年同期。2020年并购交易金额的增长得益于国有企业对境内战略和私募股权(具有国资背景的基金)并购交易的大力参与,而跨境并购的急剧下降减缓了增长的趋势。”刘晏来表示。
并购中的超大型交易尤其受到关注。刘晏来说,2020年发生了93宗超大型并购交易(单宗10亿美元以上),这反映了国企改制进程的加快以及政府主导的对金融行业的注资。其中,中国内地超大型海外并购交易只有8宗。
谈到政府政策和中国的经济大环境如何影响并购市场,刘晏来表示,政策提出对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实施范围更大、领域更宽、层次更深,目前得益的是金融服务和汽车行业,未来则有更多行业获益。另外,近几年,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号召,体现了中国未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大方向,也意味着工业4.0、数字高科技、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并购活动将增多。“中国经济政策制定时鼓励按区域集群发展,例如长三角一体化,大湾区,京津冀,成渝、西部走廊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带动并购交易的发生。”此外,他提到,2020年12月30日,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对中欧双边关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可能会增加中欧跨境交易。
“中国于2020年年底签署了RCEP,这清楚地表明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仍然充满生机。作为‘十四五’规划最重要的亮点之一,对消费品,数字新媒体和基础设施等国内行业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微观层面,对于企业的业务发展将带来深远影响。”刘晏来说。他认为,RCEP的签订和实施在企业层面带来的变化包括: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重视对RCEP等各类开放平台的规则研究,提高企业战略规划水平。企业将充分利用RCEP协定来安排重新评估并整合现有商业模式,评估现有产业链,优化供应链安排,持续关注RCEP各成员国的规则落地更新作出应对,并且积极申请RCEP各成员国的便利措施及优惠政策。
工业、消费品、高科技和医疗健康四大行业受追捧
谈到主要行业并购交易的趋势,刘晏来说,为响应双循环和产业升级,国内消费品、先进工业品和基础设施的交易增多,战略投资者并购交易金额在消费品和工业领域均创下历史新高。
“政策利好变化加上市场对资本、流动性的需求,一些大规模的私有化企业交易和一些大规模的国企和政府主导的投资,使得2020年私募股权基金的并购交易金额创下新高,达到3324亿美元。高科技、工业品、金融服务、消费品和医疗健康行业的交易金额也创下新高。从交易数量上看,私募股权基金在高科技、工业品和消费品行业也很活跃,这一趋势与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各种刺激政策相一致。”普华永道中国北方区融资与并购部主管合伙人陈志坚表示。
具体到工业领域的并购交易主要涉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拉动以国有资产重组和混改为目的的大额并购交易;受《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拉动,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关注;资本市场助力新能源汽车,多个国产品牌成功上市,引领更多投资机构入局;政策推进汽车行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预计将出现更多跨境交易与合作;传统工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可能出现基于困境和重组的交易活动。
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并购交易涉及:部分中小型银行、保险及信托机构风险暴露,引致多项国资主导的并购重组;证券公司并购势头强盛;银行将出现更多的通过定增补充资本金的交易;而互联网金融监管加强,投资热度预期下降;监管趋严使保险业将出现更高比例的业内并购及国有资本入场。随着加速对外开放,预计未来或有更多跨境业内并购。
在高科技领域的并购交易主要涉及:几笔互联网公司私有化大额交易大幅推高了增长趋势;疫情加速推动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促进了全数字化、电子商务的趋势形成,为线上零售、教育、服务等领域创造了新的投资机会;国家政策大力鼓励科技创新,半导体、硬件、电子设备及包括5G、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基建产业链持续成投资热点。
谈到疫情影响下备受关注的医疗健康和消费品领域的并购交易趋势,刘晏来说,第二批集采、医保目录调整等系列重磅政策落地,资本市场的助推,大型制药公司对生物技术领域的持续兴趣,加上市场对疫苗、体外诊断等高需求,推动了制药和医疗器械板块并购交易,交易金额和交易数量均创新高。另外,医疗服务行业大浪淘沙,资本偏好专科医院和互联网医疗赛道,并向头部企业集中,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快消品和生鲜超市逆势增长,新零售实质落地,并促进冷链物流和智慧物流规模扩大,成为热门赛道;传统零售及酒店旅游业大受打击;全渠道布局、数字化技术赋能、新生代本土品牌、消费升级已成为趋势。”刘晏来在谈到消费领域并购交易趋势时说,他认为,在双循环新格局之下,预计未来政策将会确保居民收入持续稳定提高,进一步激活居民消费活力。他进一步提到,如今能源结构持续向低碳、零碳转型,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热度不减,主导着电力行业总交易,光伏、新能源交易较为活跃。氢能、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碳市场等相关新兴领域将受到更多关注。油价冲击继续影响油气价值链并导致交易下活跃度大幅下降。但电力能源领域的跨境投资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RCEP协定下,可能会逐步恢复。
延伸阅读:2021海外投资的复苏尚需时日
“2020年中国内地企业海外投资的数据相对惨淡。”刘晏来说。他表示,疫情在国外的肆虐和某些政治因素严重打击了中国内地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使跨境交易变得异常困难,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市场。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跌至 420亿美元,是自2010年以来的最低值,并购交易数量跌至403宗,是自2015年以来的最低值。从数量上来说,民营企业仍然是最活跃的海外买家,尽管这些并购交易的总额有一定下降。国有企业将注意力转向了国内市场,导致海外投资额非常低,金额仅有2016年峰值的十分之一。相对而言,虽然高科技行业对中国买家的吸引力还是很大,但是几乎所有行业仍受到了打击。“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下降40%,所有地区的交易金额都非常低,只有欧洲地区交易数额保持坚挺。同时几乎所有行业都受到影响。”刘晏来说。
疫情无疑是导致海外并购交易在全球各区域交易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谈到对2021年的展望,刘晏来说,中国企业对海外并购交易仍有兴趣,但疫情限制了并购实地考察活动,而由于国际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使得企业在美国和欧洲等主要发达市场进行大规模交易变得非常困难。刘晏来认为,影响2021年中企海外并购的乐观因素一是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此外,亚洲的交易可能会更被青睐,如疫情稳定下来,交易应该会增加。从中期来看,RCEP協议的签订是另一个积极因素。他说,从2021年开始,海外投资的总体水平可能会增加,然而复苏尚需时日,目前暂时无法确定能否超越2019年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