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庆有“鱼”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n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除了为人们的美膳之食,又因鱼谐音同“余”,故古人喜用鱼表示美好的愿望,用玉鱼做佩饰,以示富贵有余、前途美好、吉庆有余、夫妻恩爱等,这也成为我国流传至今的传统习惯。其造型、纹饰等在我国传统佩饰中应用得很多,不仅生动有趣,更洋溢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鱼又和“玉”同音,含有浓郁的吉祥寓意和情趣,所谓“金玉满堂”,即寄寓了人们的生活乐趣和意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鱼形玉器出现,但大量出现还是在商、西周、春秋、宋、辽金、元、明、清几个时期,尤以宋之后为盛。凡此种种,鱼这个熟悉的传统吉祥寓意图案,直到今日仍然讨人欢喜,佩戴、赠送两相宜。2016年春节之前,安徽省文物商店在合肥举办了一场古字画、古玉器展销会。经过认真挑选,精心准备,将店内多年珍藏之200多件各个时代的玉器精品,推向市场。在这举家欢庆、阖家团圆、“无鱼不成席”的春节里,笔者选拍了一些玉雕鱼形佩饰,与读者共庆佳节,品赏美玉。
  元·白玉鱼
  长8.1厘米 宽3.9厘米 厚1厘米
  白玉鱼,双面雕琢,头较大,嘴上翘,口微张,月形眼眶,鳃为双勾弧形阴线,腹下三鳍,尾鳍展开,体态肥厚,有松香沁和水银沁,浑厚古朴。背鳍琢有一穿孔,以便佩戴。元代玉器虽然吸收了宋、金时期的高超雕琢技艺,但有些玉器作品尚有不甚求精,如这件白玉鱼,其抛光之粗,玉之精美明显欠佳。
  明·青玉鱼 长6.2厘米 宽1.8厘米 厚0.4厘米
  明代,是中国琢玉史上相当繁荣的发展时期。明代玉器多采用新疆和田玉料制造,其中以青玉居多,白玉次之。此件青玉鱼为长条形,扁平体,正背图案一致,细密光亮,有松香沁,是为明代早期作品。嘴上翘,背鳍展开,腹鳍有残,尾鳍分叉,身饰“米”字纹,嘴部对穿一孔,线条流畅简练,整体造型呈流动状,样子像条鲤鱼。汉代以来风俗相传,说在黄河中部有个大瀑布,叫做“龙门”,鱼类如能跳上去便可变龙,俗称“鲤鱼跳龙门”。后来将跳龙门比喻科举及第者,成为幸运者的象征。
  明·青白玉鱼
  长4.8厘米 宽1.9厘米 厚0.8厘米
  青白玉鱼,体形较小,也是双面雕琢。嘴前伸微张,尾鳍展开,腹两侧分别浮雕双鳍,呈游水状。背鳍琢一穿孔,鱼身饰有“米”字形花纹,样子像是鳜鱼。鳜鱼,也称“桂鱼”,寓意“富贵有余”。鳜鱼,肉质肥美鲜嫩,为名贵的食用鱼之一。更有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中描绘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脍炙人口的诗句。
  明·白玉双鱼
  长4.6厘米 宽2.6厘米 厚0.8厘米
  白玉双鱼,一大一小合雕而成。洁白纯净,温润细腻。大鱼翘嘴抿口,鳃饰花点,尾鳍上翘,背鳍琢有穿孔。小鱼紧贴大鱼后腹部,跟随游动,姿态可爱动人。中国传统风俗中,认为鱼的繁殖能力强,而迎合了中国传统多子多福、人丁旺盛的幸福生活期盼。
  明·荷叶白玉双鱼
  长7厘米 宽4.2厘米 厚1.4厘米
  这也是一大一小合雕而成的玉双鱼。大鱼嘴上翘,胸鳍、尾鳍呈摆动状,体阴刻盛开荷叶,背鳍琢一小穿孔。小鱼紧随大鱼(背面),吻部与大鱼平齐,尾巴翘起,似在摆动甩起一片水花,欢快地游弋在水中。
  明·白玉“米”字纹鱼
  长7.2厘米 宽3厘米 厚1厘米
  此玉鱼体长颈健,嘴尖向下,口紧抿。鳃琢削二道凹线,尾鳍上翘,一条阴刻流畅线条从鳃直达尾部,鱼身阴刻作“米”字纹,腹部衬托一朵怒放的莲花,“鱼儿离不开水”,富有含蓄的艺术魅力。
  这件玉鱼很像鲤鱼。我国人民历来把鲤鱼和飞雁作为传递信息的标志。“鱼雁传书”想象丰富,流传极广,如“双鲤尺素”之说。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曰:“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所以,书信古时也称“鱼书”。
  明·白玉鱼
  长7.4厘米 宽4.6厘米 厚1.2厘米
  白玉鱼纯洁温润,浮雕鱼嘴上翘、微张,对穿孔。双圈眼,腹部肥满,背饰“米”字纹。尾弯曲,腹底衬托荷花,背面浮雕荷叶,荷茎缠绕顶部。构思巧妙,抛光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明·白玉鱼
  长7厘米 宽3.8厘米 厚1.2厘米
  这件白玉鱼,构思巧妙,正面浮雕弓鱼身,嘴上翘,背鳍为波浪形,尾鳍呈锯齿状,腹鳍为三朵花叶形。背面饰连体叶形反卷。此鱼与众不同,似正在水塘里活蹦乱跳嬉戏之鱼。
  明·水草纹白玉鱼
  长5.1厘米 宽1.8厘米 厚1.2厘米
  白玉温润柔和,有松香沁。嘴微翘,重圈眼,背鳍矮,呈流线状。腹下各有两只鳍,尾鳍上翘展开,形体饱满。腹部浅浮雕水草纹,富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据文物商店工作人员介绍,这件有松香沁的白玉雕水草纹鱼佩饰,是出土的传世文物,距今约600年的历史。
  清·玉双鱼磬
  长12.9厘米 宽3.3厘米 厚0.7厘米
  清代玉器在明代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玉器作坊星罗棋布,名匠层出不穷,其玉器作品之精,为清一代主要标志,由玉双鱼磬可见一斑。
  玉双鱼磬,白洁纯净,扁平体,双面镂雕,两鱼对吻,鱼与花纹左右对称。顶部中间饰卷草纹,两边饰荷纹。下部中间饰荷花纹,两边为荷枝、莲蓬、灵芝。两面图案一致,镂雕精致,抛光细腻,端庄素雅,装饰味浓,寓意为“吉祥如意”。
  我国传统玉雕鱼形佩饰,遗存内容丰富,来源于生活。人类开始使用火以后,鱼类就成为原始人的主要食物之一。我国目前发现人类最早利用鱼类的遗物,是在距今18000多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鱼骨。远古时期,人们是在自然淡水河塘用手捉或石块、木棒击鱼。据研究,我国人工养鱼约在3000年前的商代就开始了,秦汉发展到大规模饲养,唐宋时期池塘养鱼更普遍,养鱼、食鱼、赏鱼、画鱼、佩饰鱼等成为古往今来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古玩之玉雕鱼形佩饰,也正是来自于生活创作之源泉。(责编:禹默)
其他文献
1、女性主题在你创作中占据了很重要位置,我想知道这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在我20几岁协助朋友参加一个国际服装比赛在后台接触到真实的服装模特时,有个画面在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个很干瘦的模特蹲在一个角落里抽着烟,素颜在排练,很疲惫的样子,面容里带着忧郁,长的不美,但很特别。比赛那天我认出她来了,和台下判若两人,完美而优雅。这一强烈的反差画面,我一直记忆犹新。后来我也接触服装和一些都市美女,随着对她们了
期刊
2011年北京匡时秋季拍卖会现场,人潮涌动,举牌不断,大家都是为了一幅吕凤子的《竺道生说法图》进行一场激烈的争夺战,显示屏上的价格不断往上升,最终定格在了97.75万元的高价,刷新了吕凤子以往个人最高价,离百万元大关仅一步之遥,让藏家们大跌眼镜。然而,此价格还明显与其个人画坛地位与艺术价值不符,正处于价值洼地。  吕凤子是近代造诣深厚的一代绘画宗师和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他曾三度毁家办学,担任国立艺术
期刊
唐吟仙先生(1910-1998)出生于重庆市合川区(原合川县)双凤镇一个民间艺术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幼喜好绘画与书法。  1927年,唐吟仙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市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在名师的指导下,他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画的画理和技法,临习和研究了众多的历代名人佳作,特别是对石涛、郑板桥、吴昌硕等大师的画技画法有较深的研究。除静心钻研课程理论、伏案作画外,他还对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同时代名家
期刊
在王进的职业生涯中,有几年专门和亡灵打交道,有几年在歌厅、酒吧当职业歌手,因此对于亡灵与灯红酒绿下的孤魂野鬼有深切的感悟,并最终呈现在他的作品中。  人经常是由常态的一面和变态的一面组成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通常呈现常态的一面,在歌厅、酒吧经常暴露变态的一面:酒精和环境的作用导致平时被压抑的潜意识得以释放,因此歌厅、酒吧成为单身的孤魂野鬼们销魂的地方。李占洋的雕塑作品《大丽都》就是这种场景的真实写
期刊
江敉(1912年-1989年)同志,中国共产党员、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版画家、漫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协会会员、美协四川分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重庆漫画学会顾问、原重庆市人民代表、原四川美術学院绘画系副主任。
期刊
同样是一把做得很好的紫砂壶,可以仅仅是一件日用品,也可以是一件千古流芳的艺术杰作。这是由一个作者的文化素养,艺术水平和思想水平決定的。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很高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水平,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出高水平的艺术杰作,反之,壶做得再好也仅仅是一个工匠。方华萍深知这一点,几十年一直在刻苦努力地学习和积累,顺着艺术道路不断前进。  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这
期刊
我国传统的古陶瓷鉴定方法,被称为眼学鉴定。鉴定者在不借助仪器设备的情况下,通过手摸、眼看、听声音、闻气味、掂重量等基本方法,然后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对器物的真伪、年代、窑口和价值做出判断。  这种传统的眼学鉴定方法,沿袭使用了上千年。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各类有关陶瓷鉴定的专著、图录及期刊论文大量涌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出版高潮。但是,目前所谓的古陶瓷鉴定眼学,发展并不成熟。多
期刊
明清瓷器中的“花捧字”,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纹样类别。它们的基本造型是:下面一朵盛开之花,捧举着上面一个字。从花的种类来看,有莲花、灵芝、牡丹等;从字的种类来看,有“福”、“寿”、“喜”等汉字,也有佛教梵文字、“”字。这一类纹样称它为“花捧字”还是比较形象的。  一、“花捧字”纹饰的起源  如果我们追溯“花捧字”的源头,可以发现这种纹样首先在瓷器上大量出现是在明代的前期。这时期的“花捧字”,花基本上是
期刊
编者按:  2015年最具轰动效应的国内考古发现,大概莫过于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发掘了。  海昏侯墓也称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位于江西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东南约1000米的墩山上,整个墓园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海昏侯墓是中国迄今发掘的保存最好的列侯等级墓葬,其主墓、墓园及周边侯国都城遗址的完整性在国内独一无二。近期,本刊有幸获得了海昏侯墓发掘现场的一些珍贵资料和照片,第一时间予以刊载,以供读者了解发
期刊
汉楚王墓群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和铜山县境内的楚王山、小龟山、东洞山、北洞山、南洞山、卧牛山、驮篮山、狮子山处。共八处二十余座,是西汉十二代楚王的墓。已发掘或清理的有小龟山、北洞山、东洞山、驮篮山、南洞山和狮子山汉墓等。其中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器极为精美,现收藏于徐州博物馆,供社会大众参观赏析。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纹饰和工艺,并有所变化和发展。其中礼仪性玉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