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的挑战有三:短期疫情的直接与间接冲击;中期全球化3.0的冲击;长期“塔西佗陷阱”的冲击。
“短期疫情的直接冲击”指的是新冠病毒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一系列冲击,包括初始(第一波)冲击、二爆冲击、外部输入冲击,以及2020年秋季可能出现的第二波、2021年春季可能出现的第三波的冲击。只要存在着疫情,就有可能出现对经济的冲击。而对经济最大的冲击来自于封城隔离这样的“休克疗法”。
“短期疫情的间接冲击”有三:其一是外需冲击,由于疫情蔓延至世界各国,进而影响到中国的外需(如一季度中国出口同比下降11.4%);其二是内需冲击,由于疫情影响导致大量失业、收入下降、未来预期恶化,从而令消费下滑;其三是供应链不畅,目前许多国家开始限制出口,包括16国限制粮食出口,就是供应链不畅的表现。
疫情带来的这些冲击让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即便复工也很难复产,即便复产也不能保证有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灾后恢复很难一帆风顺,中国经济相当一段时间下滑、低迷无法避免。
值得庆幸的是,除黑龙江等个别省份外,目前全国的疫情总体处于稳定态势。另外,北京等地也开始降低防疫级别,与此同时,疫苗方面也不断传来一些利好消息。希望检测技术以及检测能力能不断上升;只有检测跟上,人们才能对“抗疫”有基本的信心。
最令人忧虑的是,中小企业大面积倒闭进而引发失业大潮的风险正在出现。中小企业一旦倒闭,重新恢复起来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可能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包括经济的恶性循环。
可惜的是,尽管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都在大声疾呼政府出面帮助,但到目前为止,各方面为中小微企业实实在在做的事情并不多,根本无法保障它们活下来。这不能不让人对未来充满忧患意识。
4月17日政治局会议上首提“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保基层运转),足见已对形势的严峻性有清楚意识。然而,保中小微企业才是最重要的,可惜却没加以强调。
其实,唯有保障中小微企业,才能保居民就业(中小企业是就业主体)、保基本民生(没有就业就没有民生)、保市场主体(中小企业是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小企业是供应链重要部分)和保基层运转(县以下基层几乎全是中小企业提供税收)。
4月28日,中国饭店业协会表示:大陆餐饮企业正陷入复工不复市的窘境之中,70.59%的被调查企业表示,最困难的时间是4月至5月;截至目前,已经关闭部分或者全部门店的餐饮企业占36.28%;38.76%的企业被迫面临部分裁员或解散员工的问题;虽然全国门店逐步开业,但在被调查的5451家门店中,超过90%餐饮企业的客流量较去年下降了一半,营业额不足去年同期一半……
4月28日,央行也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87.2%的银行家和75.5%的企业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偏冷”。由此可见,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复苏之路仍很漫长。
中小微企业到底有多难?日前,甘肃省长唐仁健在甘肃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进会上罕见喊话称:甘肃的经济到了“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的地步。“很多企业开了门没有客或客很少”,远没有达到正常的生产经营水平,尤其是规模以下工业、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疲弱不振,“个别企业甚至命悬一线”。
对于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危机,唐仁健表示:“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不是一般之急,而是十万火急。”“目前全省有176.5万户市场主体,这背后的从业人员数以千万计。如果过不了这个‘坎’,它所带来的风险绝对会是一种‘蝴蝶效应’,引发银行坏账、群众失业、合同违约那是肯定的,经济大循环的不畅乃至梗阻也是大概率的事情。更严重的是,很可能演化衍生为民生问题,甚至社会领域的风险。”
可以想象,再拖下去,国运也罢,中国人的命运也罢,都恐将面临大的风险;再次建议政府赶紧出手帮助中小微企业!
除了疫情冲击的近忧外,“全球化3.0”显现出来的“去中国化”,将是中国经济中期发展应首重考虑并应对的最大挑战。
笔者在《全球化3.0与中国的抉择》中谈道:全球化1.0是武力和殖民地驱动的全球化,全球化2.0是金钱和市场化驱动的全球化,全球化3.0将在金钱(市场)的动力上,加上安全的刹车以及价值观的方向盘。
笔者并预计:全球化3.0将在疫情后按三观重组群,重出发。对于中国来说,一个大的风险和挑战就是现在很多国家在讨论的“去中国化”的问题。
信任,其实在经济学中是与技术和资本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今天,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国家的人不信任我们了,这就是所谓的“去中国化”。
当今西方世界,从政界到知识界、商界、企业界,人们普遍认为:美中对峙,已全面展开、迅速升级,可称之为一场“新冷战”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尼尔·弗格森研究员认为:第二次冷战在未来历史学家的眼里,会是从2019年开始的。
“新冷战”大幕不断展开后,世界势必重新洗牌,世界各国势必重新排队;而排排坐的分群局势一定,对决就会开启。
但正如华为任正非所坦陈的:抛开了全球开放市场环境下的技术进步,华为的操作系统“鸿蒙”想要赶上美国谷歌,那“用不了”300年可见我们技术差距之大。
开放带动改革,没有开放,改革从何谈起?没有改革,中国的经济活力从何谈起呢?
除了短期、中期的挑战外,中国经济还面临长期的挑战,那就是千万不要陷入到历史的治乱循环中去,否则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将彻底中断,甚至走向倒退。未来的中國究竟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国家、现代文明?这与全球化等问题完全可以分开,但必须慎重考虑、认真回答。而“塔西佗陷阱”告诉我们,中国历史还从来没有跳出过塔西佗信任陷阱。
中国上下数千年历史的启示就是,即便没有短期和中期的风险与挑战,中国社会自身能否超越“历史周期律”或说历史上的治乱循环,跨越唐德纲所说的“历史三峡”,也仍旧是一件充满挑战,稍不留心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则通,通则发展;否则经济发展的动力迟早将一点点失去!我们,作何选择呢?
责任编辑:李靖
短期挑战:疫情的直接与间接冲击
“短期疫情的直接冲击”指的是新冠病毒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一系列冲击,包括初始(第一波)冲击、二爆冲击、外部输入冲击,以及2020年秋季可能出现的第二波、2021年春季可能出现的第三波的冲击。只要存在着疫情,就有可能出现对经济的冲击。而对经济最大的冲击来自于封城隔离这样的“休克疗法”。
“短期疫情的间接冲击”有三:其一是外需冲击,由于疫情蔓延至世界各国,进而影响到中国的外需(如一季度中国出口同比下降11.4%);其二是内需冲击,由于疫情影响导致大量失业、收入下降、未来预期恶化,从而令消费下滑;其三是供应链不畅,目前许多国家开始限制出口,包括16国限制粮食出口,就是供应链不畅的表现。
疫情带来的这些冲击让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即便复工也很难复产,即便复产也不能保证有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灾后恢复很难一帆风顺,中国经济相当一段时间下滑、低迷无法避免。
值得庆幸的是,除黑龙江等个别省份外,目前全国的疫情总体处于稳定态势。另外,北京等地也开始降低防疫级别,与此同时,疫苗方面也不断传来一些利好消息。希望检测技术以及检测能力能不断上升;只有检测跟上,人们才能对“抗疫”有基本的信心。
保不了中小微企业,就实现不了“六保”!
最令人忧虑的是,中小企业大面积倒闭进而引发失业大潮的风险正在出现。中小企业一旦倒闭,重新恢复起来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可能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包括经济的恶性循环。
可惜的是,尽管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都在大声疾呼政府出面帮助,但到目前为止,各方面为中小微企业实实在在做的事情并不多,根本无法保障它们活下来。这不能不让人对未来充满忧患意识。
4月17日政治局会议上首提“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保基层运转),足见已对形势的严峻性有清楚意识。然而,保中小微企业才是最重要的,可惜却没加以强调。
其实,唯有保障中小微企业,才能保居民就业(中小企业是就业主体)、保基本民生(没有就业就没有民生)、保市场主体(中小企业是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小企业是供应链重要部分)和保基层运转(县以下基层几乎全是中小企业提供税收)。
警惕复工不复市的窘境
4月28日,中国饭店业协会表示:大陆餐饮企业正陷入复工不复市的窘境之中,70.59%的被调查企业表示,最困难的时间是4月至5月;截至目前,已经关闭部分或者全部门店的餐饮企业占36.28%;38.76%的企业被迫面临部分裁员或解散员工的问题;虽然全国门店逐步开业,但在被调查的5451家门店中,超过90%餐饮企业的客流量较去年下降了一半,营业额不足去年同期一半……
4月28日,央行也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87.2%的银行家和75.5%的企业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偏冷”。由此可见,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复苏之路仍很漫长。
帮助中小微企业,已是十万火急!
中小微企业到底有多难?日前,甘肃省长唐仁健在甘肃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进会上罕见喊话称:甘肃的经济到了“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的地步。“很多企业开了门没有客或客很少”,远没有达到正常的生产经营水平,尤其是规模以下工业、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疲弱不振,“个别企业甚至命悬一线”。
对于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危机,唐仁健表示:“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不是一般之急,而是十万火急。”“目前全省有176.5万户市场主体,这背后的从业人员数以千万计。如果过不了这个‘坎’,它所带来的风险绝对会是一种‘蝴蝶效应’,引发银行坏账、群众失业、合同违约那是肯定的,经济大循环的不畅乃至梗阻也是大概率的事情。更严重的是,很可能演化衍生为民生问题,甚至社会领域的风险。”
可以想象,再拖下去,国运也罢,中国人的命运也罢,都恐将面临大的风险;再次建议政府赶紧出手帮助中小微企业!
中期挑战:警惕全球化3.0下的“新冷战”
除了疫情冲击的近忧外,“全球化3.0”显现出来的“去中国化”,将是中国经济中期发展应首重考虑并应对的最大挑战。
笔者在《全球化3.0与中国的抉择》中谈道:全球化1.0是武力和殖民地驱动的全球化,全球化2.0是金钱和市场化驱动的全球化,全球化3.0将在金钱(市场)的动力上,加上安全的刹车以及价值观的方向盘。
笔者并预计:全球化3.0将在疫情后按三观重组群,重出发。对于中国来说,一个大的风险和挑战就是现在很多国家在讨论的“去中国化”的问题。
信任,其实在经济学中是与技术和资本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今天,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国家的人不信任我们了,这就是所谓的“去中国化”。
当今西方世界,从政界到知识界、商界、企业界,人们普遍认为:美中对峙,已全面展开、迅速升级,可称之为一场“新冷战”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尼尔·弗格森研究员认为:第二次冷战在未来历史学家的眼里,会是从2019年开始的。
“新冷战”大幕不断展开后,世界势必重新洗牌,世界各国势必重新排队;而排排坐的分群局势一定,对决就会开启。
但正如华为任正非所坦陈的:抛开了全球开放市场环境下的技术进步,华为的操作系统“鸿蒙”想要赶上美国谷歌,那“用不了”300年可见我们技术差距之大。
开放带动改革,没有开放,改革从何谈起?没有改革,中国的经济活力从何谈起呢?
长期挑战:如何跳出“塔西佗陷阱”?!
除了短期、中期的挑战外,中国经济还面临长期的挑战,那就是千万不要陷入到历史的治乱循环中去,否则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将彻底中断,甚至走向倒退。未来的中國究竟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国家、现代文明?这与全球化等问题完全可以分开,但必须慎重考虑、认真回答。而“塔西佗陷阱”告诉我们,中国历史还从来没有跳出过塔西佗信任陷阱。
中国上下数千年历史的启示就是,即便没有短期和中期的风险与挑战,中国社会自身能否超越“历史周期律”或说历史上的治乱循环,跨越唐德纲所说的“历史三峡”,也仍旧是一件充满挑战,稍不留心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则通,通则发展;否则经济发展的动力迟早将一点点失去!我们,作何选择呢?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