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的存在形式是可感知可触摸到的一种实体,在城市的建筑群中,建筑造型的艺术作用于城市,人们对其形式的美感的追求是一个重点,事物的存在往往是辩证容易的,对于建筑也是这样。在对建筑的造型形式美注重的过程中,其内在的精神内容也是人们所关注的。它们之间构成了精神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建筑造型;形式美;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J06文獻标识码: A
一、建筑造型的概念
建筑造型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空间的表现形式,是被人直观感觉的建筑空间的物化形态,包括立面、体型、质感、色彩、细部等;广义的是指,建筑物创作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技术、功能和审美等内容。
建筑造型具有显著的空间特征和环境特征。由于建筑本身的固定性,要求建筑造型要与周围环境或其他建筑有机配合,相映成趣。是园林景观、城市美化、建筑空间和建筑艺术形象的组成部分。从建筑物的外观看,它是三维的立体形态,其立体构成必须受内部空间的制约。从中外建筑史来看,建筑造型形式虽有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的关系,但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民族传统、自然条件、生活习惯、技术条件,及建筑师的气质、修养等,形成不同建筑造型形式。
建筑造型的基本原则,在构思和设计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在宏观的制约下经营部分乃至细部的设计,这样才能使规划、设计的一些建筑物,既新颖独特,由于整体统一协调,给人们有一种整体感、尺度干和节奏感。从古今中外诸多建筑来看,建筑造型的类别十分繁多,主要有结构类、组合类、装饰类、雕塑类、广告型、拟人型、未来型等等。
二、建筑形式美的表现
(一)对称与均衡
美的法则之一就是对称美,对称通常是在一个中心轴的两侧有着相同特点的形式。我国是建筑造型形式中通常都是有着对称的形式。比如,北京故宫中的房屋和天安门城楼都是利用堆成的形式。我国传统的建筑和民居布置中都是利用传统的手法。对称一般包括四种形式,分别是反射、平移、旋转、扩大。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均衡,可以使构图在各个方面都能保持一定的平衡,能在视觉中产生安定感。形态也就是点、线、面的平衡,涉及数量以及重量和色彩等几个方面。在两点之间的支点是平衡点;水平线能给人们带来安定感;堆城中心的面,带来的安定感更强。建筑物以及其装饰,大的表示中,小为轻,暗色为重,亮色则为轻;粗糙的表示中、光洁的表示轻。在建筑物的立面四周之间的关系,应该给人的感觉是平衡的感觉,可以在造型上安排一边用一个大体积和一边用几个小体积,或一边竖向高起和一边低矮平铺,以取得数量和体积上的均衡。
(二)比例与稳定
比例和尺度是建筑物与人体、建筑物的整体与局部自检产生的一种关系,比如,中国的庙宇是横长形,而西方的是纵长型,在一定形式上都有很好的比例。合适恰当的尺度能给人带来一种美感。通常,尺度的效果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按照人体的大小来衡量建筑的大小。第二种就是夸张性的尺度,一般就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利用凝重以及崇高的效果来满足需要。第三种就是亲切尺度,和实际的生活尺度相比比较小,能够显示出亲切以及舒适和温和。
对于建筑来说,稳定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原则。通常,建筑在人们的视觉中的感受是:建筑上小下大以及上轻下重的表现形式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杆。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等,给人感觉是具有稳定庄重的感觉。包括上海的金茂大厦等都是按照层次向上慢慢的收缩,不仅丰富了建筑的形象,还给人带来稳定高耸的感觉。
(三)节奏与韵律
节奏的表现都是有规律的进行重复,然而韵律是在节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节奏主要表现在长短、大小以及强弱等,然而韵律则是表现在高高低低、低高低高的形式,所以,韵律更生动,也更具有感情色彩。
节奏美以及韵律美在当前的建筑艺术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建筑物的阳台以及门窗和楼梯灯都是有规律的进行重复。例如,北京人们大会堂整齐的柱廊就给人在水平方向带来节奏感。
(四)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对差异进行对比,然而调和是表现一致。
在建筑艺术中,不能没有对比,对比是建筑物中各个部分之间表现出的差异,起到作用是进行强调和夸张。表现对比的主要有长短、多少、大小以及厚薄、黑白等等。如果对比使用的好就会产生一种清新、鲜明的感觉,让建筑物的形象表现的特别突出。调和的作用是为了能达到一致性,和对比比较,其强调的是共同因素,追求一致。一致性也就是进行统一性,使得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外部形象和其使用功能进行有机的统一,建筑形式的基本规律就是统一,但是建筑在统一的基础上还会产生变化,又有在变化中华追求统一,这样就不会导致其显得比较单调。
三、精神内涵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 利用其艺术形象的独特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但是,如果仅仅只将目光停留在其外在形式,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精神的外壳而已,形象要深入人心,一定要在其内在具备特有的精神属性。人们对建筑的审美是一种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由于在建筑内在的精神表达的是艺术的层次,对社会面貌以及时代精神进行反应,表现着人类的发展以及进步。从多个方面进行对建筑的感染力进行强化,将一系列信息与素质蕴涵在建筑语汇之中,带给人精神上的文化濡染与熏陶,让建筑作为一种城市的语言活跃了人们的意识里。
四、建筑造型的形式美与精神内涵的相互渗透关系
(一) 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 建筑造型的形式美与精神内涵相互作用, 共同反映功能
建筑最基本的就是对个人或者家庭生活需要的一种满足,以及对整个社会需求的满足。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建筑的功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同形式的建筑造型纷纷出现。由于建筑的功能差别很大,对功能的表现形式也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说,医院、学校等建筑,按照功能的特点来设置一条走道来对各个房间进行连接;而对于火车站或者展览馆等建筑,需要以穿套的形式以及连续的形式来进行组织,以满足其功能的需求。而在精神内涵方面,供居住的建筑的平静轻松,学校等的文化建筑内在的幽雅清朗,政治性的建筑的庄严以及体育类的建筑都表现的活泼有力,这些都是人们对各建筑造型的内在精神面貌的感受。
(二) 从物质材料方面来看,建筑技术材料的运用体现着人类的精神文明
随着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对建筑材料和构造的展示慢慢的成为建筑造型设计的表现方法,更表达着精神内涵的意义。西方古典建筑时期应用最多的两种建筑材料分别是石材和砖,它所构成的建筑,所表现的质感给人一种亲切,具有自然气息以及真实感,它所表现出的形象具有很强大的地域特性,在新建筑中,使用这两种建筑材料,可以使建筑在与老旧建筑之间的形象表现的很是协调,同样,也能表现出现代的建筑气质。除了精神层面上的表达的意义之外,其实,砖、石也是表现建筑形式的有效元素, 精神与形式得到了很好的配合。
结语
在当前时代的发展中,对新建筑改造以及旧建筑的改造层出不穷,很多建筑都表现的比之前更具有美感,利用当前现代化的技术,使其更具有技术含量。但是,我们却有一种只见外形不明内涵的感觉。其实这些模式化的建筑因为没有民族、地域文化关怀等精神内容,没有创造者的人文追求与特色, 存在的只是建筑空间造型、意象的雷同, 才会让建筑呈现无特色的“个性”。所以, 建筑造型对精神内涵的“塑造”刻不容缓, 它要与形式紧密结合, 互相支配, 才能创造出特定时代的建筑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谢浩. 建筑造型的形式美——兼谈现代岭南建筑的造型设计特点[J]. 上海建材,2013,03:34-36.
[2]张兴亚. 高层居住建筑造型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3.
[3]冒亚龙. 高层建筑美学价值研究[D].重庆大学,2006.
[4]张文贵. 对建筑造型艺术的探讨[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04:62-63+66.
关键词:建筑造型;形式美;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J06文獻标识码: A
一、建筑造型的概念
建筑造型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空间的表现形式,是被人直观感觉的建筑空间的物化形态,包括立面、体型、质感、色彩、细部等;广义的是指,建筑物创作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技术、功能和审美等内容。
建筑造型具有显著的空间特征和环境特征。由于建筑本身的固定性,要求建筑造型要与周围环境或其他建筑有机配合,相映成趣。是园林景观、城市美化、建筑空间和建筑艺术形象的组成部分。从建筑物的外观看,它是三维的立体形态,其立体构成必须受内部空间的制约。从中外建筑史来看,建筑造型形式虽有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的关系,但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民族传统、自然条件、生活习惯、技术条件,及建筑师的气质、修养等,形成不同建筑造型形式。
建筑造型的基本原则,在构思和设计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在宏观的制约下经营部分乃至细部的设计,这样才能使规划、设计的一些建筑物,既新颖独特,由于整体统一协调,给人们有一种整体感、尺度干和节奏感。从古今中外诸多建筑来看,建筑造型的类别十分繁多,主要有结构类、组合类、装饰类、雕塑类、广告型、拟人型、未来型等等。
二、建筑形式美的表现
(一)对称与均衡
美的法则之一就是对称美,对称通常是在一个中心轴的两侧有着相同特点的形式。我国是建筑造型形式中通常都是有着对称的形式。比如,北京故宫中的房屋和天安门城楼都是利用堆成的形式。我国传统的建筑和民居布置中都是利用传统的手法。对称一般包括四种形式,分别是反射、平移、旋转、扩大。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均衡,可以使构图在各个方面都能保持一定的平衡,能在视觉中产生安定感。形态也就是点、线、面的平衡,涉及数量以及重量和色彩等几个方面。在两点之间的支点是平衡点;水平线能给人们带来安定感;堆城中心的面,带来的安定感更强。建筑物以及其装饰,大的表示中,小为轻,暗色为重,亮色则为轻;粗糙的表示中、光洁的表示轻。在建筑物的立面四周之间的关系,应该给人的感觉是平衡的感觉,可以在造型上安排一边用一个大体积和一边用几个小体积,或一边竖向高起和一边低矮平铺,以取得数量和体积上的均衡。
(二)比例与稳定
比例和尺度是建筑物与人体、建筑物的整体与局部自检产生的一种关系,比如,中国的庙宇是横长形,而西方的是纵长型,在一定形式上都有很好的比例。合适恰当的尺度能给人带来一种美感。通常,尺度的效果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按照人体的大小来衡量建筑的大小。第二种就是夸张性的尺度,一般就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利用凝重以及崇高的效果来满足需要。第三种就是亲切尺度,和实际的生活尺度相比比较小,能够显示出亲切以及舒适和温和。
对于建筑来说,稳定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原则。通常,建筑在人们的视觉中的感受是:建筑上小下大以及上轻下重的表现形式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杆。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等,给人感觉是具有稳定庄重的感觉。包括上海的金茂大厦等都是按照层次向上慢慢的收缩,不仅丰富了建筑的形象,还给人带来稳定高耸的感觉。
(三)节奏与韵律
节奏的表现都是有规律的进行重复,然而韵律是在节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节奏主要表现在长短、大小以及强弱等,然而韵律则是表现在高高低低、低高低高的形式,所以,韵律更生动,也更具有感情色彩。
节奏美以及韵律美在当前的建筑艺术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建筑物的阳台以及门窗和楼梯灯都是有规律的进行重复。例如,北京人们大会堂整齐的柱廊就给人在水平方向带来节奏感。
(四)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对差异进行对比,然而调和是表现一致。
在建筑艺术中,不能没有对比,对比是建筑物中各个部分之间表现出的差异,起到作用是进行强调和夸张。表现对比的主要有长短、多少、大小以及厚薄、黑白等等。如果对比使用的好就会产生一种清新、鲜明的感觉,让建筑物的形象表现的特别突出。调和的作用是为了能达到一致性,和对比比较,其强调的是共同因素,追求一致。一致性也就是进行统一性,使得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外部形象和其使用功能进行有机的统一,建筑形式的基本规律就是统一,但是建筑在统一的基础上还会产生变化,又有在变化中华追求统一,这样就不会导致其显得比较单调。
三、精神内涵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 利用其艺术形象的独特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但是,如果仅仅只将目光停留在其外在形式,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精神的外壳而已,形象要深入人心,一定要在其内在具备特有的精神属性。人们对建筑的审美是一种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由于在建筑内在的精神表达的是艺术的层次,对社会面貌以及时代精神进行反应,表现着人类的发展以及进步。从多个方面进行对建筑的感染力进行强化,将一系列信息与素质蕴涵在建筑语汇之中,带给人精神上的文化濡染与熏陶,让建筑作为一种城市的语言活跃了人们的意识里。
四、建筑造型的形式美与精神内涵的相互渗透关系
(一) 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 建筑造型的形式美与精神内涵相互作用, 共同反映功能
建筑最基本的就是对个人或者家庭生活需要的一种满足,以及对整个社会需求的满足。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建筑的功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同形式的建筑造型纷纷出现。由于建筑的功能差别很大,对功能的表现形式也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说,医院、学校等建筑,按照功能的特点来设置一条走道来对各个房间进行连接;而对于火车站或者展览馆等建筑,需要以穿套的形式以及连续的形式来进行组织,以满足其功能的需求。而在精神内涵方面,供居住的建筑的平静轻松,学校等的文化建筑内在的幽雅清朗,政治性的建筑的庄严以及体育类的建筑都表现的活泼有力,这些都是人们对各建筑造型的内在精神面貌的感受。
(二) 从物质材料方面来看,建筑技术材料的运用体现着人类的精神文明
随着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对建筑材料和构造的展示慢慢的成为建筑造型设计的表现方法,更表达着精神内涵的意义。西方古典建筑时期应用最多的两种建筑材料分别是石材和砖,它所构成的建筑,所表现的质感给人一种亲切,具有自然气息以及真实感,它所表现出的形象具有很强大的地域特性,在新建筑中,使用这两种建筑材料,可以使建筑在与老旧建筑之间的形象表现的很是协调,同样,也能表现出现代的建筑气质。除了精神层面上的表达的意义之外,其实,砖、石也是表现建筑形式的有效元素, 精神与形式得到了很好的配合。
结语
在当前时代的发展中,对新建筑改造以及旧建筑的改造层出不穷,很多建筑都表现的比之前更具有美感,利用当前现代化的技术,使其更具有技术含量。但是,我们却有一种只见外形不明内涵的感觉。其实这些模式化的建筑因为没有民族、地域文化关怀等精神内容,没有创造者的人文追求与特色, 存在的只是建筑空间造型、意象的雷同, 才会让建筑呈现无特色的“个性”。所以, 建筑造型对精神内涵的“塑造”刻不容缓, 它要与形式紧密结合, 互相支配, 才能创造出特定时代的建筑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谢浩. 建筑造型的形式美——兼谈现代岭南建筑的造型设计特点[J]. 上海建材,2013,03:34-36.
[2]张兴亚. 高层居住建筑造型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3.
[3]冒亚龙. 高层建筑美学价值研究[D].重庆大学,2006.
[4]张文贵. 对建筑造型艺术的探讨[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04:6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