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范畴。学前教育的成功,能为幼儿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应该把习惯养成课程渗透在孩子的一日生活教育中,将习惯培养中的每一个细节力求转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让习惯在细致入微中逐步养成。也就是说,如果能成功地把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融入幼儿教育中去,就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与习惯,这就提高了他们的人际智能,增强了社会的和谐度,还减少了幼儿今后可能遭遇的人际矛盾。
关键词:习惯养成;幼儿教育;融入
一、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的定位和目标
要更好地开展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就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确定教育目标时,要结合幼儿生理、心理以及幼儿园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幼儿的实际情况。在确定目标的时候,可以综合考虑学前课程和礼仪教育等相关资料。教师的目标要具备阶段性,便于核实自己目标的实现情况,可以立足总目标,然后围绕总目标设立月目标、周目标等。如,教师确定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课程总目标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月目标可以定为引导幼儿养成自理能力的良好习惯;周目标可以确定为引导幼儿学会自己穿衣服。教师的课程总目标是不变的,但是月目标以及周目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周目标是月目标的子课题,在一个目标达成之后,教师就可以确定下一个目标。
二、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融入幼儿教育中的途径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也具备教育的功能。具备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潜课程。因此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融入幼儿教育中时,应该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比如教室课程墙上展示着幼儿自己洗手、喝水的照片;设置书架、图书角,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打卡课程活动;在游戏区里,可以看到一些礼仪课程巧妙渗透在幼儿教育环境中,比如“地铁”中的“礼让老、弱、病、残、孕”,“餐厅”中的“光盘行动”等,让幼儿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课程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通过引导增强幼儿习惯意识。幼儿无论是行为意识,还是耐性,或是明辨是非能力都是匮乏的,所以意识是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如果幼儿对习惯有一定的意识,自然会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师开展的习惯养成课程融入幼儿教育中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开展课程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增强幼儿的习惯意识。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需要明确告知幼儿哪些做法是讲卫生的,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认知。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去引导幼儿,如教师在开展课程活动的时候可以给幼儿讲“小熊吃水果没有清洗,又用脏的手去吃,所以肚子疼,看了医生”。通过此类生活化的故事课程引导,增强幼儿的卫生意识。在开展幼儿习惯意识课程的时候,为了增强幼儿的习惯意识,要运用直接、生动的方法开展教育,而且要不断进行强化训练。如在关于习惯养成的课程中,每次睡觉前给幼儿示范叠衣服的正确做法,在每次起床的时候给幼儿示范穿衣服的正确做法,通过一次次的训练增强幼儿的习惯意识。
三、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融入幼儿教育中的实践
把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更好地融入幼儿教育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显性教育”,又要有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因此实施它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們以班级为主,创设了一门又一门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为更好地融入幼儿教育中提供了多维度的实践与发展的空间,巧妙地将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渗透到幼儿平日的教育中,多渠道、多方位地促进幼儿深切感受、习得运用。
我们把习惯养成课程融于幼儿园教育中,每周开展一次关于习惯养成课程的活动课,根据每月制定的“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系列”以及班级幼儿的品性情况,选择适合幼儿行为规范养成的教学内容,尝试把习惯养成的内容与课程活动相结合;通过有趣的情境表演、角色扮演等游戏方式,使幼儿在游戏中充分感受,进一步理解幼儿园习惯养成的蕴意,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并将习惯养成落实在行动上。如我们开展了习惯养成课程“我会自己摆好鞋”,幼儿先用表征的方式来告诉大家摆鞋子的方法,然后进行分享,尝试自己去摆好鞋头、鞋尾,通过儿歌《小鞋找朋友》《小船靠岸》,幼儿熟悉了摆鞋的方法,挑战“有序摆鞋”比赛小游戏,在娃娃家进行“我来帮你摆好鞋”的情境表演,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培养。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坚持,家长积极配合老师一起培养幼儿的好习惯,每天坚持在群里发孩子摆鞋子的照片、视频,与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好习惯的进步。
总之,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融入幼儿教育中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也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只有掌握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地将习惯养成课程融入幼儿教育中,抓住一切机会,逐步教育幼儿,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慧萍.浅谈如何在幼儿养成教育中培养良好习惯[J]. 新课程(小学),2015(6):211.
[2]朱喆.浅谈幼儿园环境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作用[J].新课程(上),2012(3).
[3]张健美.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行为习惯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93.
关键词:习惯养成;幼儿教育;融入
一、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的定位和目标
要更好地开展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就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确定教育目标时,要结合幼儿生理、心理以及幼儿园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幼儿的实际情况。在确定目标的时候,可以综合考虑学前课程和礼仪教育等相关资料。教师的目标要具备阶段性,便于核实自己目标的实现情况,可以立足总目标,然后围绕总目标设立月目标、周目标等。如,教师确定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课程总目标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月目标可以定为引导幼儿养成自理能力的良好习惯;周目标可以确定为引导幼儿学会自己穿衣服。教师的课程总目标是不变的,但是月目标以及周目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周目标是月目标的子课题,在一个目标达成之后,教师就可以确定下一个目标。
二、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融入幼儿教育中的途径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也具备教育的功能。具备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潜课程。因此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融入幼儿教育中时,应该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比如教室课程墙上展示着幼儿自己洗手、喝水的照片;设置书架、图书角,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打卡课程活动;在游戏区里,可以看到一些礼仪课程巧妙渗透在幼儿教育环境中,比如“地铁”中的“礼让老、弱、病、残、孕”,“餐厅”中的“光盘行动”等,让幼儿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课程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通过引导增强幼儿习惯意识。幼儿无论是行为意识,还是耐性,或是明辨是非能力都是匮乏的,所以意识是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如果幼儿对习惯有一定的意识,自然会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师开展的习惯养成课程融入幼儿教育中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开展课程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增强幼儿的习惯意识。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需要明确告知幼儿哪些做法是讲卫生的,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认知。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去引导幼儿,如教师在开展课程活动的时候可以给幼儿讲“小熊吃水果没有清洗,又用脏的手去吃,所以肚子疼,看了医生”。通过此类生活化的故事课程引导,增强幼儿的卫生意识。在开展幼儿习惯意识课程的时候,为了增强幼儿的习惯意识,要运用直接、生动的方法开展教育,而且要不断进行强化训练。如在关于习惯养成的课程中,每次睡觉前给幼儿示范叠衣服的正确做法,在每次起床的时候给幼儿示范穿衣服的正确做法,通过一次次的训练增强幼儿的习惯意识。
三、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融入幼儿教育中的实践
把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更好地融入幼儿教育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显性教育”,又要有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因此实施它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們以班级为主,创设了一门又一门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为更好地融入幼儿教育中提供了多维度的实践与发展的空间,巧妙地将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渗透到幼儿平日的教育中,多渠道、多方位地促进幼儿深切感受、习得运用。
我们把习惯养成课程融于幼儿园教育中,每周开展一次关于习惯养成课程的活动课,根据每月制定的“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系列”以及班级幼儿的品性情况,选择适合幼儿行为规范养成的教学内容,尝试把习惯养成的内容与课程活动相结合;通过有趣的情境表演、角色扮演等游戏方式,使幼儿在游戏中充分感受,进一步理解幼儿园习惯养成的蕴意,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并将习惯养成落实在行动上。如我们开展了习惯养成课程“我会自己摆好鞋”,幼儿先用表征的方式来告诉大家摆鞋子的方法,然后进行分享,尝试自己去摆好鞋头、鞋尾,通过儿歌《小鞋找朋友》《小船靠岸》,幼儿熟悉了摆鞋的方法,挑战“有序摆鞋”比赛小游戏,在娃娃家进行“我来帮你摆好鞋”的情境表演,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培养。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坚持,家长积极配合老师一起培养幼儿的好习惯,每天坚持在群里发孩子摆鞋子的照片、视频,与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好习惯的进步。
总之,幼儿园习惯养成课程融入幼儿教育中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也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只有掌握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地将习惯养成课程融入幼儿教育中,抓住一切机会,逐步教育幼儿,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慧萍.浅谈如何在幼儿养成教育中培养良好习惯[J]. 新课程(小学),2015(6):211.
[2]朱喆.浅谈幼儿园环境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作用[J].新课程(上),2012(3).
[3]张健美.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行为习惯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