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鳞癌SIB-IMRT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t_to_d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食管鳞癌患者同期推量调强放疗(SIB-IMRT)的疗效并对其相关预后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2009—2015年间101例食管鳞癌患者接受SIB-IMRT,PTV处方剂量5 040 cGy分28次(180 cGy/次),PGTV 6 020 cGy分28次(215 cGy/次)或6 160 cGy分28次(220 cGy/次),1次/d,5次/周,全程放疗时间为5.5周。观察其不良反应、治疗失败方式及LC和OS率。

结果

1、3、5年样本数分别为101、84、45例。1、3、5年LC率分别为81.6%、70.4%、68.4%,OS率分别为72.3%、49.4%、45.2%,中位生存期36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临床分期(Ⅰ/Ⅱ/Ⅲ期)、近期疗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缓解)为影响OS的因素(P=0.016、0.000、0.005、0.000)。单次分割215 cGy和220 cGy组LC和OS相近(P=0.283、0.951)。全组1、2、3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0.9%、2.0%、2.0%,1、2、3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63.4%、10.9%、4.0%,无一发生急性食管穿孔和出血。5例患者出现晚期放射性肺炎(2例死亡),1例晚期食管狭窄,2例食管穿孔并出血,2例单纯食管出血。220 cGy组急性放射性肺炎、上消化道反应发生率高于215 cGy组(P=0.062、0.024)。肿瘤局部未控和复发占总治疗失败的62.5%。

结论

食管癌SIB-IMRT不良反应可耐受,长期疗效较佳,单次分割220 cGy较215 cGy的LC和OS未提高且增加了不良反应。临床分期、近期疗效为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明确相关,多个研究显示血浆EBV-DNA对于鼻咽癌的诊断分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我院患者进行了血浆EBV-DNA的检测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2013—2016年连续性鼻咽癌患者471例,分析其治疗前EBV-DNA水平与分期、肿瘤负荷的相关性,并对治疗前、治疗末EBV-DNA进行生存相关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数137 copies/ml (0
目的对同步放化疗后达到cCR)及术后pCR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以评价核磁及直肠超声在预测pCR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42例同步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获得临床完全缓解及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进行核磁、超声及病理比较。结果同步放化疗后12例患者达到cCR,7例患者达pCR。MRI评估的cCR与EUS一致率为3/12(25%),与pCR一致率为4/12(33%),MRI联
目的探讨和建立准确检测后装治疗机放射源驻留位置及时间精度的质控方法。方法利用治疗室内安装的高清视频影像、EBT3免洗胶片及钢尺等组成后装放射源驻留检测装置,采集放射源在每个驻留点停留的视频图像和曝光胶片。通过分析图像采样率与每一驻留位置图像帧数方法,准确测量放射源驻留的几何位置及计时精度,包括计时的绝对误差和线性误差。对曝光胶片作黑度分布分析,比较胶片的灰度峰值位置与上述测量得到的驻留点几何位置,
对于不能手术的胸腺瘤患者常采用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或综合治疗。对于局部晚期胸腺瘤,首选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化疗;不能手术的患者可先行诱导治疗,再予以手术治疗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目前,胸腺瘤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临床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本研究就胸腺瘤非手术治疗的预后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BT技术较传统腔内BT技术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剂量学优势,提供一种更加有利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28例经过体外放疗后仍残留巨大肿块(肿瘤> 5 cm)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接受CT引导下的组织间插植BT。将该研究的剂量学结果,包括总剂量(体外放疗和BT)的HR-CTV D90和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的D2cc,与之前一组接受传统腔内BT (宫腔管+卵圆体对)的30例患者进
施源器的精准植入是宫颈癌BT的关键步骤,影像引导的加入保证了施源器植入的准确性。目前用于引导施源器植入的影像主要包括超声、CT、X线,部分单位也报道了MRI、腹腔镜的应用,但国际上无标准推荐影像。本文查阅近50篇文献及调查研究,发现各引导影像中超声引导具有突出的临床价值及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针对超声引导施源器植入在宫颈癌BT的应用作一综述。
目的评价术前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治疗胸段食管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2—2011年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行术前放化疗的胸段食管鳞癌共86例,根据术前放疗分割方式分为大分割放疗组(A组,41例,30 Gy分10次2周)和常规分割放疗组(B组,45例,40 Gy分20次4周),放疗结束后2—6周手术。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并Logrank检验。结果A组与B组病理降期率分别为68%和
目的探讨局部增量照射(Boost)能否提高WBRT对小细胞肺癌脑转移(SCLC-BM)患者的OS和无颅内进展生存。方法回顾分析2013—2015年首次诊治SCLC-BM 166例。除外PCI史(16例)或SRT (10例)或单纯局部脑照射(1例),入组142例。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平均年龄59.6岁,女性23%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易瑞沙治疗不能手术且不能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客观有效率、生存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不能手术且不能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接受胸部IMRT,同期易瑞沙250 mg 1次/d。结果2014—2017年入组30例,可分析29例。疗后1个月疗效评价CR、PR、SD、PD分别0、21、6、2例,疾病控制率(CR+PR+SD)为93%,客观有效率(CR+PR)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