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阅读教学为基点,做个有心的“插柳者”,根据教材的特点、写作训练的要点,精心选择读写的结合点,练精、练准、练活、练实,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写作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9-0039-01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但目前我们看到,阅读课中教师常常把写的训练忽略掉,或只是蜻蜓点水,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几乎互不联系,成了两张皮,只在作文课上才讨论怎样作文,进行写作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是难以培养起来的。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重视在阅读教学中见缝插针地渗透写作训练。
一、驰骋想象——让思绪飞扬起来
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滋生想象的肥沃土壤,营造出激发想象的语言环境。给课文补白就是催生想象、鼓舞表达的肥沃土壤。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个性化的补白,能唤起学生对写作的感觉。让学生的思维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准确表达自己的心声,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得与悟。
如《地震中父与子》有一位教师是这样激活学生想象:36个小时,这位父亲一直就坚持做着一件事,那就是挖!看看他是怎样挖的?
生1:我看到这位父亲跪在废墟上,不停地用双手挖啊挖,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挖了好长时间,他疲惫不堪……
生2:就在父亲不停的挖掘的过程中,余震不断,不断的有瓦砾落下来,砸在父亲身上……
生3:父亲的双手都流血了,手肿像个馒头,身上也受伤了……
师:父亲就这样不停的挖着,挖了12小时,24小时……此时父亲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生1:父亲心里想:时间就是生命,我要和时间赛跑!
生2:父亲心里想多延长一分钟,就意味着我儿子多添一分危险,我一定要努力!
师:此时有许多好心人来劝这位父亲,父亲又是怎样说的?同学们,展开想象,写写这36小时背后最感人的一幕。
通过想象父亲“挖”画面,把学生带到地震的现场,填补课文36小时后面感人的一幕。学生流淌的不仅仅是对父亲怎样挖的过程,更是对父亲的重新认识。教师挖掘有价值的空白点,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从“单薄”的文字中悟出“色彩”,学生自然兴致盎然,创意无限,在“无声”处写出“心声”,学生的思绪也在想象中飞扬起来。
二、激活情感——让体验深刻起来
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人之于事,则必动于情”,教师构筑起阅读教学的“情感场”,让学生在“情感元素”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轻轻松松地投入到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中去。写在理解的深入处,写在情感的共鸣处。有一位教师教学《桥》这一课,完成课文教学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是啊,英雄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在人们的心里铸造了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桥。请你们拿起笔,用饱含深情的语句写下你们对老汉的哀伤和敬意吧。
生:在凶恶的洪水面前,老汉像一座山地站着,在洪水咆哮,村民们乱成一团的时候,他依然沉着冷静。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如此大公无私,留下自己的儿子,他是多么令人敬佩的党员啊!他的儿子有如此伟大的父亲,是多么值得骄傲啊!村民们有着如此优秀的村长,是多么幸福!老汉为了群众利益而舍弃了个人利益,它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面对这样一个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汉,学生心里有无限的感动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和空间,以此作为练笔的支点,一定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以说,此时的读写训练好像就给同学们找到了宣泄情感的喷射口,所以人人想写,越写越感人。学生的写作激情被点燃,以“情”激“情”,胸中喷礴的情感就会流淌笔尖。
三、借助资源——让仿创结合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在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学生有了内容却不知如何下笔,或者是文章语言表达平淡。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很正常的。如何解决这样的教学问题呢?我认为可以借助课文的表达资源入手:
王荣生先生针对选文不同特性,把选入课文中的文本分为四类“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其中样本这类文章适合供学生模仿。如一位教师让学生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1)外面的雨真大啊!(2)今天的午餐可真丰盛啊!就是模仿《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第六段的结构来写的。因而模仿样本的结构风格是学会表达的一种方法。如我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从题目“爱”字入手,提出这样四个问题:(1)故乡的杨梅是什么样的?(2)作者为什么喜爱故乡的杨梅?(3)故乡的杨梅有哪些地方惹人喜爱?(4)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杨梅的?让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感悟作者写作思路和方法。而后我便安排学生模仿练笔《我爱故乡的……》。学生们选择生活中的实物来写,如草莓、橘子……,在写作指导中,我将水果的实物和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指导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然后品尝其味道。在观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相像:“葡萄的形状像一串亮晶晶珍珠玛瑙……”,“橘子像一盏盏小灯笼……”等等,同学们沿着“阅读—仿照—创造”的轨迹,便能推陈出新。
在教学过程中,以阅读教学为基点,做个有心的“插柳者”,根据教材的特点、写作训练的要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练精、练准、练活、练实,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写作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9-0039-01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但目前我们看到,阅读课中教师常常把写的训练忽略掉,或只是蜻蜓点水,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几乎互不联系,成了两张皮,只在作文课上才讨论怎样作文,进行写作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是难以培养起来的。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重视在阅读教学中见缝插针地渗透写作训练。
一、驰骋想象——让思绪飞扬起来
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滋生想象的肥沃土壤,营造出激发想象的语言环境。给课文补白就是催生想象、鼓舞表达的肥沃土壤。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个性化的补白,能唤起学生对写作的感觉。让学生的思维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准确表达自己的心声,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得与悟。
如《地震中父与子》有一位教师是这样激活学生想象:36个小时,这位父亲一直就坚持做着一件事,那就是挖!看看他是怎样挖的?
生1:我看到这位父亲跪在废墟上,不停地用双手挖啊挖,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挖了好长时间,他疲惫不堪……
生2:就在父亲不停的挖掘的过程中,余震不断,不断的有瓦砾落下来,砸在父亲身上……
生3:父亲的双手都流血了,手肿像个馒头,身上也受伤了……
师:父亲就这样不停的挖着,挖了12小时,24小时……此时父亲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生1:父亲心里想:时间就是生命,我要和时间赛跑!
生2:父亲心里想多延长一分钟,就意味着我儿子多添一分危险,我一定要努力!
师:此时有许多好心人来劝这位父亲,父亲又是怎样说的?同学们,展开想象,写写这36小时背后最感人的一幕。
通过想象父亲“挖”画面,把学生带到地震的现场,填补课文36小时后面感人的一幕。学生流淌的不仅仅是对父亲怎样挖的过程,更是对父亲的重新认识。教师挖掘有价值的空白点,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从“单薄”的文字中悟出“色彩”,学生自然兴致盎然,创意无限,在“无声”处写出“心声”,学生的思绪也在想象中飞扬起来。
二、激活情感——让体验深刻起来
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人之于事,则必动于情”,教师构筑起阅读教学的“情感场”,让学生在“情感元素”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轻轻松松地投入到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中去。写在理解的深入处,写在情感的共鸣处。有一位教师教学《桥》这一课,完成课文教学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是啊,英雄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在人们的心里铸造了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桥。请你们拿起笔,用饱含深情的语句写下你们对老汉的哀伤和敬意吧。
生:在凶恶的洪水面前,老汉像一座山地站着,在洪水咆哮,村民们乱成一团的时候,他依然沉着冷静。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如此大公无私,留下自己的儿子,他是多么令人敬佩的党员啊!他的儿子有如此伟大的父亲,是多么值得骄傲啊!村民们有着如此优秀的村长,是多么幸福!老汉为了群众利益而舍弃了个人利益,它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面对这样一个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汉,学生心里有无限的感动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和空间,以此作为练笔的支点,一定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以说,此时的读写训练好像就给同学们找到了宣泄情感的喷射口,所以人人想写,越写越感人。学生的写作激情被点燃,以“情”激“情”,胸中喷礴的情感就会流淌笔尖。
三、借助资源——让仿创结合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在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学生有了内容却不知如何下笔,或者是文章语言表达平淡。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很正常的。如何解决这样的教学问题呢?我认为可以借助课文的表达资源入手:
王荣生先生针对选文不同特性,把选入课文中的文本分为四类“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其中样本这类文章适合供学生模仿。如一位教师让学生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1)外面的雨真大啊!(2)今天的午餐可真丰盛啊!就是模仿《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第六段的结构来写的。因而模仿样本的结构风格是学会表达的一种方法。如我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从题目“爱”字入手,提出这样四个问题:(1)故乡的杨梅是什么样的?(2)作者为什么喜爱故乡的杨梅?(3)故乡的杨梅有哪些地方惹人喜爱?(4)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杨梅的?让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感悟作者写作思路和方法。而后我便安排学生模仿练笔《我爱故乡的……》。学生们选择生活中的实物来写,如草莓、橘子……,在写作指导中,我将水果的实物和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指导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然后品尝其味道。在观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相像:“葡萄的形状像一串亮晶晶珍珠玛瑙……”,“橘子像一盏盏小灯笼……”等等,同学们沿着“阅读—仿照—创造”的轨迹,便能推陈出新。
在教学过程中,以阅读教学为基点,做个有心的“插柳者”,根据教材的特点、写作训练的要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练精、练准、练活、练实,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