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屏蔽父母,不妨平常心看待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eb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不容易学会用智能手机,春节加了女儿的微信,没想到她把我屏蔽了,想想也挺难受的。”2017年2月8日,家住浙江宁波的刘阿姨向记者吐槽,女儿的朋友圈,连做美甲的小妹都能看,却把亲妈屏蔽了。记者做了个小调查,发现朋友圈内容对父母完全开放的子女不到四成。(澎湃新闻)
  朋友圈要不要对父母开放,其实是传统父母关系遭遇的新问题。以往在朋友圈等在线交流工具出现之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与情感隔阂,往往会因为物理距离上的阻隔而被遮蔽和缓解。但在朋友圈时代,由于实现了即时化的交流,这一方面令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能够更高效,但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原有代际冲突、观念碰撞的可能性。于此现实下,子女朋友圈对父母屏蔽,未尝不是对彼此分歧的主动“管控”。
  说到底,子女屏蔽的并非是父母的亲情,而只是规避可能导致双方冲突显性化或放大的那一部分内容。这包括观念的代沟、生活方式的差异,等等。换言之,屏蔽与否,关键还是在于子女是否真的能够与父母在朋友圈保持“朋友”式的互动。正如有网友所指出的,朋友圈的前两个字,是“朋友”。如果你觉得你和你父母是朋友,那你就不屏蔽;相反,如果你和你父母是传统的上下级亲情关系,你们很少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那你肯定想屏蔽了。而双方在观念上能否成为“朋友”,其实是朋友圈交往的基本法则,对其他群体也同样如此,而非专门针对父母。
  更何况,一些屏蔽行为,本身恰恰就是出于善意为父母着想。比如,受访者表示,朋友圈内容对父母进行分组管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避免父母担心,“父母可能担心或唠叨的内容,一般屏蔽”。这其实与不少人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传统习惯是一致的。子女能够主动去减少父母对自己不必要的担心,父母也未尝不能理解这种善意的表达。
  某种程度上,朋友圈正是对传统亲情界限的重新界定。传统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朋友圈的规则下,得以被重新把握与审视。比如,它或以一种子女主动的方式,让父母意识到,子女的成长其实必将同时伴随着对父母的疏离,这是为人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所必须要接受的代价,若不能正视这一点,则可能反倒加大彼此之间的矛盾。当然,子女从中也有必要意识到,一味地屏蔽父母并不意味着原有的代沟就消除了,更为积极的做法是与父母有更多的主动沟通,帮助父母朝着“朋友”的方向发展。
  (选自《华西都市报》2017年2月10日)
  本文将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放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大家有共同经验的小背景下进行分析。本文并未停留在“朋友圈屏蔽父母”这一个事件的表面,而是对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作者不仅挖掘了代际沟通这一问题,更為重要的是挖掘了亲情最珍贵的东西,不仅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更有子女对父母的爱,有深度、有力度。
  不少考生在看到关于亲情的话题时,思维停留在亲情呵护和关爱的表层,对于爱的内涵挖掘不深,因此写出的作文力度不够。考生可以借鉴本文思考亲情问题的角度。
其他文献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在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  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满嘴冰激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令之捧着课本吟诵“燕山雪花大如席”,会不会牙疼呢?  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  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
期刊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生活在“北上广深”的人们进行调查。调查显示,85.5%的受访者有“悬”在大城市的感觉,44.1%的受访者产生“悬空感”的原因是没有解决户口问题,67.4%的受访者认为“落地”的生活需要有自己的住房,43.6%的受访者希望在30~35岁时实现心目中的“落地”生活。(2017年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大城市,不仅意味着机会多、待遇高、设施好,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清代道光年间,四川自贡有一对挚友名唤董光明和颜蕴山。后来颜蕴山经营盐业发了家,董光明仍靠放牛为生。为了帮董光明脱困,颜蕴山特意将其带在身边做厨师,帮他成了婚,并把家乡那套青瓦房送给了董光明。颜蕴山去世前嘱托董光明回老家为其守墓,董光明欣然应允。  1899年,颜蕴山去世。董光明携妻儿回老家为恩人守墓。每逢清明,他就召集全家人到墓前祭奠。董光明
期刊
据媒体报道,近日,新加坡正开展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其涵盖面甚广,就连华人的婚嫁礼饼制作也被纳入其中。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给人高大上的感觉,新加坡把华人婚嫁礼饼的制作纳入非遗保护,令人顿感诧异。可仔细分析,源自福建的五色糖、豆沙饼、老妈糕等传统礼饼虽本身很微小,但它所传承的百年制作工艺,以及背后承载的中华传统婚俗文化却很有价值。一块香甜的礼饼,饱含着花好月圆的祝福,夹杂着浓浓的人情味
期刊
不知是哪位勤勉的早行人,在鬓发上,或须眉间,有幸承接了今天绝早的第一朵雪花儿;那小小的结晶体呢,想必也倏地融进他或她的蒸腾着的体温里了……等我出了家门,只见那街心草坪,护着草坪的柏墙,柏墙间的立体交叉公路桥,都蒙上了厚厚的一层,那么洁白,醒目。  不知不觉地,一串儿关联雪的句子,随着飘落在我襟袖间的雪花儿,潜入了我的心底——“撒盐空中”或是“柳絮因风”么?那些比喻,名则名矣,却未免旧了些。“雪满天
期刊
又到一年一考时,高考对于中国学生的一生来说,可谓关系重大,是决定命运的时刻。从未经历过高考大考的学生,不免会产生一些紧张情绪,作为一个长年带高三毕业班的老师,我提供一些考前备考经验和方法。  从心理减压方面而言,我的经验或方法是:  首先是树立信心。信心是最重要的,做什么事都要有信心,没有信心,可以说,任何事情都做不好。当然,信心来自哪呢?信心来自平时的“武功”(扎实的基础),来自对知识的把握和灵
期刊
2016年6月中旬,某知名网站举办“网红节”,邀请到大大小小的网络红人集体亮相,这再度引起网民的热议。从“张大奕”到“Papi酱”,从“同道大叔”到“skm破音”,从“天才小熊猫”到“香喷喷的小烤鸡”……一夜之间冒出的“网络红人”让人应接不暇。  英国文化研究大师威廉斯曾经给文化下过一个定义,大意为“文化是平常的,它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媒体时代,媒介内容的生产一直处于国家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主
期刊
素材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受争议者之一。很多人批评过他,有人因为他行为怪癖,竟怀疑他精神是否正常;有人因为他思想独特,称他为“晦涩哲人”;有人还给他冠以“哭泣的哲学家”的称号,因为,据说赫拉克利特在认识到“万物常流,万物常驻”的道理时,曾十分悲痛地痛哭了一场。  赫拉克利特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他是祭司王巴斯鲁的儿子,原本可以承袭王位,但他却让给了他的兄弟。他也可以应邀前去宫廷,
期刊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注]狃:习惯。  参考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
期刊
用于觀点、结论明确型作文题,巧妙化用、阐释关键句。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前面两句话蕴含了明显的辩证关系,却不能从这两句话中明确写作方向,但抓住最后一句的关键词“个性”“创新”,命题者的意图就非常明显了。再理解“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句就好理解了:“有话则短,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