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忧患意识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楚国入侵随国,还没怎么打就派人议和,并且故做一副军容不整的样子,假意示弱,以麻痹对手。幸而随侯手下有个贤臣季梁,这位定海神针般的肱股大臣义正辞严地提醒国君,勿因对方主动议和而掉以轻心,只有恪守正道,“修政而亲兄弟之国”,才能有望幸免于劫难。随侯听了大为震动,惧而修政。
  小国在大国之侧求生存,常怀忧惧,励精图治,这倒也可以理解。可是,强国也时刻提防,唯恐不久的将来要大难临头。
  郑庄公时的郑国,俨然春秋初期第一大國。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郑和齐、鲁联合伐许。明明是打了胜仗、占据邻国土地,这位雄主在战后告诫留守许国的大臣时,言语之间反倒充满了对自己国家的深深忧虑:
  “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
  “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岂能与许争乎!”
  周室东迁之后江河日下,威风不再,或许在郑庄公的眼中,郑作为周天子的同姓诸侯,也已失去了老天的眷顾,那么,他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忧也可说是在情理之中。然而,我们从《尚书》《诗经》等等那些中华民族的早期文献中看到,即使事业蒸蒸日上的开国创业之君或者承平时代的太平天子,也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常怀“戒慎恐惧”之心。
  大禹留给夏朝子孙的遗训:“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我面对天下百姓,紧张得就像用快要腐烂的绳索驾着六匹马拉的大车,怎么能不提心吊胆、充满敬畏呢?
  周武王即位三天后,姜尚为他讲古圣王之道,武王听罢,“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把古书上的箴言铭刻在宫室的角角落落,铭刻在剑、弓、矛等日用的兵器上。
  《易经》处处讲趋利避害、如何在困境中自处的道理,如“君子以恐惧修省”;《礼记》上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诗经·小雅·小旻》则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古人强调在治理国家和日常生活中保持“戒慎恐惧”的例子,在传统经典中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统治者这忧虑和戒惧背后,是明确而深刻的自省精神和自我管理、自我改善的意识。他们懂得畏惧天命和民意,保持“戒慎恐惧”的心态,而不是妄自尊大,以为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即可压制和解决一切,从而认真执政,不敢懈怠,不敢放纵私欲、为所欲为。历史证明,那些强大昌盛的朝代,或者历朝历代那些相对繁荣、安定的时期,君主必然有这份敬畏之心和自省精神,而君主不再“戒慎恐惧”、不能自我管理之时,也就到了王朝末路、走向灭亡的阶段。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就我们现代人而言,“戒慎恐惧”,意味着生活中多一份克制和检点,对可能的危机保持警醒,对未来有一份长远的打算——健康时,记得督促自己活动和锻炼,不在电脑前久坐,不抱着手机躺在床上熬夜;离考试还远的时候,努力学习,假期作业早早完成,不必等到开学前临时抱佛脚;年轻工作时,努力攒钱,用心理财,不必等老去之后和疾病来时捉襟见肘、窘迫绝望……这应该也是很有必要的吧!
  (编辑
其他文献
回乡下,在村口,遇到一位大娘,停住,攀谈了一会儿。她喊了我的乳名,然后又紧接着说,嗨嗨,你看我,总是记不住,不该喊你小名呢,你都这么大了,过几年就是能当爷爷的年纪了。我忙说,大娘,我年纪再大,在您跟前,还是小辈,您还是喊我小名吧,那样亲切。  是的,这样亲切。虽然我的乳名听起来很土,但我听到老家人喊,还是由衷地感到亲切。在城市里,从没人喊我的乳名,只有妻子知道,但從未喊过,她只会连名带姓称呼我。所
我家有一块田地,与大路为邻。每年夏天,播种了玉米,路边的那一行常因过往行人的踩踏,总是出苗最晚,好不容易长上来几片弱弱的叶子,又被贪嘴的牛羊吃得稀里哗啦,侥幸存活下来的,到了秋天结出的玉米棒子只有鸡蛋那么大,偶尔有几株身强体壮的,结出大棒子,还未成熟就被行人顺手牵羊掰去煮着吃了,只留下光秃秃的玉米秆杵在地边。  有人建议父亲少种一行玉米,也省得白费劳力,父亲摇摇头说,哪能让这么肥的田白白荒废?有人
一段不长不短的小假期,这美好轻松的小时光做什么事好呢?古人书房里的那句简短的对联是心中最好的答案——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当别人欢喜雀跃查路线购票去外面看世界,寻找诗和远方的时候,我在网上寻寻觅觅,把平常记录在笔记本上要读的书一一选好,下单,等待它们如期而至,以丰盈这段短暂的自由随心的快乐时光。  平常的日子,每天也必然会读一点书,但没有假期这样大块的时间,可以慢慢地、细细地品读。而读书又是日常
毛泽东与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张悟真(前排右)和田方(前排左)等人合影  1942年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毛泽东具体分管延安文艺界的整风,其重要成就是通过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帮助知识分子确定为无产阶级政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前进方向。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座谈会,而是一次极富成效的调查研究活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背景■  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处在最艰难时期的历史背景下
祖母是84岁那年进城随我爸妈居住的,她几乎是被我们硬生生“绑架”进城的,她曾经发誓要在山里生活到死。  祖母进城以后,一切还是按照山里的节奏生活,她在阳台上望太阳的方向算计着时间,天黑就睡,天不亮就起床,吃饭时就夹一種菜,打雷时就习惯性地冲出门说要去抢晾晒的粮食,等明白过来以后自己傻傻地笑。  马路上,苍翠绿树中的麻雀叽叽喳喳叫成一片,祖母停下脚步,拍打着双手使劲跺着脚叫出声:“嚯,嚯,嚯!”那是
陈独秀、王明、博古等,在中共早期领导层中都是以理论出名的。反观毛泽东,一直在国内搞革命,而且长期从事实际工作,也就没有太多的时间专心去学习理论,所以早先几乎没有人认为他是理论权威。当时扣在他头上的帽子名称就是“狭隘经验论”和“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  但毛泽东确实在山沟沟里探索出不少“狭隘经验”:1927年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开辟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930年5月撰写《
圣地向我们铺展。漫漫冰原之上,皑皑白雪,之间,涌动着生命的热烈与大自然造物的神奇。那个从没有发生过地震的地方,那个极寒之地依然有温泉流淌的地方,那个地球上最后的宝库,那个充满诱惑的星球两端。看似寒冷、遥远的两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我们面对它时,危机与希望一同升起。  北极爱斯基摩人的祖先曾留下一张图:一个手掌,手心有个窟窿,意思是说,打猎时要手下留情。面对极地;人类最终会打开哪个盒子,答案就
芦荟——这种多汁的沙漠植物具有药用功效。虽然,芦荟对于烧伤的疗效还存有争议,不过,芦荟改善皮肤干燥问题的功效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干性皮肤病,如皮炎,芦荟的部分用途是通过传输多糖以锁住皮肤水分。多糖成分具有显著提高皮肤水合状态,同时降低经皮失水的功效。芦荟活性多糖的保湿机制可能在于其含有大量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等,可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而键合锁水,同时多糖分子链相互交织成网状,从而有很强的锁水作用。
当时,中国革命正在探索正确道路,遇到百怪千难的事情。毛泽东在“山沟里”急于读到一些能够用作实践指导和参鉴的马列著作,却非常困难;一些在“洋楼里”能够遍读马列著作的教条主义者,因照搬书本上的词句而一再坏事。  于是,毛泽东花相当大的精力如饥似渴地去读另一本“无字大书”——中国农村社会,并写了大量调查报告。从1927年上井冈山到离开中央苏区,毛泽东作了10多次社会调查。1930年写的《寻乌调查》,有8
第34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于3月27日至3月30日在北京工商大学良乡校区举行。  大赛以“感悟与分享——我的科学梦”为主题,通过封闭答辩与评审、公开展示与交流、科普报告会、中外师生论坛、专项奖颁奖典礼、“科学·梦的N次方”优秀科技成果展示及开闭幕式等环节,使广大青少年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在感受科技进步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通过创新大赛这个舞台,与更多的同龄人分享追逐科学梦的成功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