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轴性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测算的影响因素及目标屈光度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轴长度>29.0 mm的轴性超高度近视白内障72例(84眼)。术前使用IOL?Master进行生物测量,应用优化Haigis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并个性化选择患者目标屈光度。术后3个月计算平均绝对屈光度误差值(MAE)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术后3个月,MAE为(0.37±0.25)D,其中65眼(77.38%)<0.50 D,患者总体满意度为97.22%。若以A超测量眼轴结果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MAE为(1.52±0.59)D,与IOL Master测量眼轴计算结果(0.37±0.25)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137,P<0.01);若使用Haigis公式优化前人工晶状体常数计算,MAE为(0.90±0.35)D,与使用优化后常数计算结果(0.37±0.25)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300,P<0.01)。
结论对于轴性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应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进行术前测量、优化人工晶状体常数计算并个性化选择目标屈光度,则测算误差小、患者满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