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大会船
每年的清明节期间,位于苏北里下河腹地的姜堰、兴化、东台三市交会处的水乡古镇溱潼,都要在溱湖国家湿地公园隆重展开全国规模最大的水上狂欢——清明大会船,今年至少多达600多条船只和上万名会船选手将参加溱湖会船表演。据说无论身在何处的当地溱湖周边的儿女们,清明节必定赶回家中。这是当地的一种风俗,百年不变。目前这一独特的清明文化使得溱潼会船节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并列入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之一、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溱潼会船在溱潼、兴泰、俞垛、淤溪、叶甸、港口、罡扬、桥头、苏陈、洪林等乡镇盛行,极盛时,参赛会船多达千余条,篙手上万,观众逾10万人。这是一项地道的民俗活动,也是一场属于民间的盛大狂欢。与其他地方的民俗活动相比,这一项活动有两处与众不同:一是参加的人数有几万人之多,当地人几乎都是全家出动;二是活动主要在水上举行。
活动当天,上千条赛船云集十里湖面,数以万计的乡民自发汇集两岸,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音乐声、鞭炮声、摊贩叫卖声此起彼伏。河面上,插着各式彩旗的篙船、桨船、花船、贡船云集一处,鼓乐齐鸣,载歌载舞,一片欢腾。
会船的船只形式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装扮出引人注目的华丽的贡船;还有一个就是篙子船、划子船等船队参加比赛。一般来说在贡船上竖起旗幡,就意味着会船的开始。随后是选船、试水、铺船,准备完成后,等待会船大赛。
装扮贡船同时进行的,是祭祀。当地人的祭祀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家里先人的祭祀;另外一种很独特的是,村里人会准备一口大锅放在村口,收集“百家饭”,用以祭奠村外的孤魂野鬼。祭祀是要乘船去的。伴随着低沉的锣声,天渐渐亮了。石桥外有一处长满柳树的水垛,村民说那就是祭祀的目的地。村民们在乱坟茔中撒出“百家饭”,一一为乱坟添一个坟头。然后从墓地最老的柳树上折枝,这样春天的好运就开始了。
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
清晨,会船祭扫完毕,随锣声驶进赛区。此时,赶集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两岸人声鼎沸,河面上,插着各式彩旗的篙船、划船、花船、贡船云集,场面壮观。
会船以篙为主,每船30个,人手一篙,篙尾扎红布,篙手头扎毛巾,青衣白裤,并裹白布绑腿,腰围红绸。现在篙手的服饰以船为单位各式各样。船上插青龙或彩旗,有的旗上标村名,亦有写“敬香大吉”的。站船头的为头篙,负责指挥,另有一敲锣的,“扬锣”传达号令,现时更有以口哨代锣的。另一种是划船,每船9名女划手,人手一桨,桨柄扎红布,中年妇女白衣蓝裤,头顶粉红毛巾,腰系红绸。姑娘则上红下蓝,戴红花,扎红腰带,打红绑腿,扬锣的披红披风。以后又增设花船、供船,多以两船相并,船上搭台,张灯结彩,悬挂横幅楹联,并有乐队歌队演奏演唱或僧人诵经。一作表演节目供人娱乐,一作供奉菩萨或祭祀亡人,祈求消灾降福,均不参赛。更有一种“拐妇船”,由三只小片儿船组成,在会船之间东躲西藏,扮演一对老夫妻追私奔的女儿,并有一官老爷坐堂调解,滑稽逗趣。
晌午,随着“当!当!”两声锣响,篙手们齐声大喊:“下!下!”扬篙如长矛列阵,下篙如巨蟒入水。会船立即从水面腾起,随着节奏越来越紧的锣声飞驶向前,划船亦随女将们手起手落,前俯后仰,如海燕飞掠水面。当听到“当!当!当!当!”一阵锣响,获得优胜的会船,发出停篙的号令!
按惯例,赛船前,各大村庄的头面人物,早就张罗着在露天搭台唱戏谢神的事宜。扬剧、淮剧、京剧、杂技……各庄花钱请戏班子,在赛船结束的当晚开演。也有不请戏班子的,则由本庄的文娱爱好者组织起来。到20世纪80年代,也有请电影队放电影的。一个庄,这天晚上要是没有演出活动,庄上人就会觉得不痛快,不尽兴。当然,晚上,各船的篙手们还要举行会餐,纵谈赛事欢乐。餐后,篙手还得带一碗饭回去让家人吃上几口,以示吉祥如意。会船的头篙,则作为吉祥物,敲锣打鼓送给婚后未育的好友,祝愿其早生贵子,接受头篙人家要鸣放鞭炮迎接,得子后那就热闹了,首先要为这一船的篙手每人添一根新篙,富裕者还自动置办酒席,宴请全体篙手。可以想见,一条会船有一根头篙,一个村庄上,多少船,多少头篙,牵动着多少处欢乐的人群。不仅要宴请篙手致谢,还得买篙还愿。有些村庄放焰火,搭台演戏祈天谢神,以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会船节前10天就要做选船、试水、铺船三项准备。纵横数百平方公里的里下河地区村村竖起会船大旗,选用既新又轻的船,将参赛的船打扮得特别鲜艳,有的人还自愿买新船供选,以争荣耀。撑篙都是精选,若试水时损坏,可向竹厂无偿调换。有会船的村子即竖旗杆,杆上插青苗或旗幡。试水,即操练,多为18岁以上青壮年,自告奋勇,每天下4时上船练体力、习动作,以整齐一致,行船快速。在此期间,篙手们有足够体力参赛。凡参赛篙手皆自愿报名,连续参赛3年,若中途退出,即为不祥。临近清明时,即洗刷船只,在船上铺稻草,搁跳板,保证篙手站立平稳。花船、供船也同时搭台及排练。所有费用,均由各人自愿出资。会船节前一天,家家裹粽子,制糕点。港口、叶甸、洪林等地水手,还要在赛前下活水河洗澡净身,以免亵渎神灵。
会船节的由来
关于“会船节”的由来,还有各种版本的历史传说呢!一个说法与抗金有关。传说,南宋时,山东义民张荣、贾虎与金人转战溱潼时,大战喜鹊湖,迫使金兵逃奔楚州。义民也伤亡很多,溱潼百姓埋葬了阵亡将士,并于每年清明节撑篙子船,争先祭扫,久而久之,便成撑会船的习俗。
另一个传说的主角是朱元璋。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清明节要祭扫祖坟。但因为多年打仗,百姓流离失所,他的父母死于何处,坟墓又在什么地方,一时无处找寻。后来军师刘基想出了一个寻找祖坟的办法。按中国民间风俗,每年清明节这天,大家小户都要给自家的祖坟添土,烧钱化纸。刘基说,过了清明,第二天派人四处查访,凡是有主的坟,坟前都会留下烧钱化纸的痕迹,剩下的无主孤坟中,就不难找到皇帝先人的坟墓了。朱元璋觉得刘基的话有道理,就乔装打扮,坐着船在江淮一带寻找祖坟。他嫌船行得慢,下令添船加篙子,一只船上十几个人,十几根篙子,快速行进。最后,朱元璋到底找到祖坟没有,不得而知,但是朱元璋寻孤坟的诚心,感动了江淮一带的百姓,一方传一方,一直传到泰县里下河一带。老百姓就在清明节第二天,撑船去祭孤坟,从此便演变成后来撑会船的习俗。
还有一种传说与抗倭斗争有关。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入神童关一带骚扰,朝廷派官兵抵抗,官兵又动员周围村庄的民众助战。于是各庄的青壮农民,纷纷组织船队前去杀敌,每条船上数十人,各执一根竹篙,行船赶路时,大家一齐撑船,到达战地,又以篙子作武器,与倭寇搏斗(《续纂泰州志》载,神童关为明朝侯必成将军防倭驻兵处)。由于竹篙下面的篙钻是个铁头子,容易粘泥,行动不快,他们就拔掉篙钻,因此撑会船的篙子一律不带篙钻……
以上的传说,比见于文字记载的提前了几百年。民国时期写成的《港口竹枝词》中写道:“清初,下河多海匪,各处组织民团,守望相助,均以快船报告匪警或剿匪之用,迨后匪踪消灭,而团体未散,即改为东岳会戏,港口每年三月十八日举行一次,快船改名会船。”就是说,会船至迟在清朝初期就产生了。
近年来,溱潼清明会船节的规模之大已蜚声海内外,并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四大民间传统旅游项目之一,有诗赞曰:“天下会船数溱潼,溱潼会船甲天下”。
每年的清明节期间,位于苏北里下河腹地的姜堰、兴化、东台三市交会处的水乡古镇溱潼,都要在溱湖国家湿地公园隆重展开全国规模最大的水上狂欢——清明大会船,今年至少多达600多条船只和上万名会船选手将参加溱湖会船表演。据说无论身在何处的当地溱湖周边的儿女们,清明节必定赶回家中。这是当地的一种风俗,百年不变。目前这一独特的清明文化使得溱潼会船节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并列入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之一、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溱潼会船在溱潼、兴泰、俞垛、淤溪、叶甸、港口、罡扬、桥头、苏陈、洪林等乡镇盛行,极盛时,参赛会船多达千余条,篙手上万,观众逾10万人。这是一项地道的民俗活动,也是一场属于民间的盛大狂欢。与其他地方的民俗活动相比,这一项活动有两处与众不同:一是参加的人数有几万人之多,当地人几乎都是全家出动;二是活动主要在水上举行。
活动当天,上千条赛船云集十里湖面,数以万计的乡民自发汇集两岸,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音乐声、鞭炮声、摊贩叫卖声此起彼伏。河面上,插着各式彩旗的篙船、桨船、花船、贡船云集一处,鼓乐齐鸣,载歌载舞,一片欢腾。
会船的船只形式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装扮出引人注目的华丽的贡船;还有一个就是篙子船、划子船等船队参加比赛。一般来说在贡船上竖起旗幡,就意味着会船的开始。随后是选船、试水、铺船,准备完成后,等待会船大赛。
装扮贡船同时进行的,是祭祀。当地人的祭祀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家里先人的祭祀;另外一种很独特的是,村里人会准备一口大锅放在村口,收集“百家饭”,用以祭奠村外的孤魂野鬼。祭祀是要乘船去的。伴随着低沉的锣声,天渐渐亮了。石桥外有一处长满柳树的水垛,村民说那就是祭祀的目的地。村民们在乱坟茔中撒出“百家饭”,一一为乱坟添一个坟头。然后从墓地最老的柳树上折枝,这样春天的好运就开始了。
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
清晨,会船祭扫完毕,随锣声驶进赛区。此时,赶集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两岸人声鼎沸,河面上,插着各式彩旗的篙船、划船、花船、贡船云集,场面壮观。
会船以篙为主,每船30个,人手一篙,篙尾扎红布,篙手头扎毛巾,青衣白裤,并裹白布绑腿,腰围红绸。现在篙手的服饰以船为单位各式各样。船上插青龙或彩旗,有的旗上标村名,亦有写“敬香大吉”的。站船头的为头篙,负责指挥,另有一敲锣的,“扬锣”传达号令,现时更有以口哨代锣的。另一种是划船,每船9名女划手,人手一桨,桨柄扎红布,中年妇女白衣蓝裤,头顶粉红毛巾,腰系红绸。姑娘则上红下蓝,戴红花,扎红腰带,打红绑腿,扬锣的披红披风。以后又增设花船、供船,多以两船相并,船上搭台,张灯结彩,悬挂横幅楹联,并有乐队歌队演奏演唱或僧人诵经。一作表演节目供人娱乐,一作供奉菩萨或祭祀亡人,祈求消灾降福,均不参赛。更有一种“拐妇船”,由三只小片儿船组成,在会船之间东躲西藏,扮演一对老夫妻追私奔的女儿,并有一官老爷坐堂调解,滑稽逗趣。
晌午,随着“当!当!”两声锣响,篙手们齐声大喊:“下!下!”扬篙如长矛列阵,下篙如巨蟒入水。会船立即从水面腾起,随着节奏越来越紧的锣声飞驶向前,划船亦随女将们手起手落,前俯后仰,如海燕飞掠水面。当听到“当!当!当!当!”一阵锣响,获得优胜的会船,发出停篙的号令!
按惯例,赛船前,各大村庄的头面人物,早就张罗着在露天搭台唱戏谢神的事宜。扬剧、淮剧、京剧、杂技……各庄花钱请戏班子,在赛船结束的当晚开演。也有不请戏班子的,则由本庄的文娱爱好者组织起来。到20世纪80年代,也有请电影队放电影的。一个庄,这天晚上要是没有演出活动,庄上人就会觉得不痛快,不尽兴。当然,晚上,各船的篙手们还要举行会餐,纵谈赛事欢乐。餐后,篙手还得带一碗饭回去让家人吃上几口,以示吉祥如意。会船的头篙,则作为吉祥物,敲锣打鼓送给婚后未育的好友,祝愿其早生贵子,接受头篙人家要鸣放鞭炮迎接,得子后那就热闹了,首先要为这一船的篙手每人添一根新篙,富裕者还自动置办酒席,宴请全体篙手。可以想见,一条会船有一根头篙,一个村庄上,多少船,多少头篙,牵动着多少处欢乐的人群。不仅要宴请篙手致谢,还得买篙还愿。有些村庄放焰火,搭台演戏祈天谢神,以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会船节前10天就要做选船、试水、铺船三项准备。纵横数百平方公里的里下河地区村村竖起会船大旗,选用既新又轻的船,将参赛的船打扮得特别鲜艳,有的人还自愿买新船供选,以争荣耀。撑篙都是精选,若试水时损坏,可向竹厂无偿调换。有会船的村子即竖旗杆,杆上插青苗或旗幡。试水,即操练,多为18岁以上青壮年,自告奋勇,每天下4时上船练体力、习动作,以整齐一致,行船快速。在此期间,篙手们有足够体力参赛。凡参赛篙手皆自愿报名,连续参赛3年,若中途退出,即为不祥。临近清明时,即洗刷船只,在船上铺稻草,搁跳板,保证篙手站立平稳。花船、供船也同时搭台及排练。所有费用,均由各人自愿出资。会船节前一天,家家裹粽子,制糕点。港口、叶甸、洪林等地水手,还要在赛前下活水河洗澡净身,以免亵渎神灵。
会船节的由来
关于“会船节”的由来,还有各种版本的历史传说呢!一个说法与抗金有关。传说,南宋时,山东义民张荣、贾虎与金人转战溱潼时,大战喜鹊湖,迫使金兵逃奔楚州。义民也伤亡很多,溱潼百姓埋葬了阵亡将士,并于每年清明节撑篙子船,争先祭扫,久而久之,便成撑会船的习俗。
另一个传说的主角是朱元璋。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清明节要祭扫祖坟。但因为多年打仗,百姓流离失所,他的父母死于何处,坟墓又在什么地方,一时无处找寻。后来军师刘基想出了一个寻找祖坟的办法。按中国民间风俗,每年清明节这天,大家小户都要给自家的祖坟添土,烧钱化纸。刘基说,过了清明,第二天派人四处查访,凡是有主的坟,坟前都会留下烧钱化纸的痕迹,剩下的无主孤坟中,就不难找到皇帝先人的坟墓了。朱元璋觉得刘基的话有道理,就乔装打扮,坐着船在江淮一带寻找祖坟。他嫌船行得慢,下令添船加篙子,一只船上十几个人,十几根篙子,快速行进。最后,朱元璋到底找到祖坟没有,不得而知,但是朱元璋寻孤坟的诚心,感动了江淮一带的百姓,一方传一方,一直传到泰县里下河一带。老百姓就在清明节第二天,撑船去祭孤坟,从此便演变成后来撑会船的习俗。
还有一种传说与抗倭斗争有关。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入神童关一带骚扰,朝廷派官兵抵抗,官兵又动员周围村庄的民众助战。于是各庄的青壮农民,纷纷组织船队前去杀敌,每条船上数十人,各执一根竹篙,行船赶路时,大家一齐撑船,到达战地,又以篙子作武器,与倭寇搏斗(《续纂泰州志》载,神童关为明朝侯必成将军防倭驻兵处)。由于竹篙下面的篙钻是个铁头子,容易粘泥,行动不快,他们就拔掉篙钻,因此撑会船的篙子一律不带篙钻……
以上的传说,比见于文字记载的提前了几百年。民国时期写成的《港口竹枝词》中写道:“清初,下河多海匪,各处组织民团,守望相助,均以快船报告匪警或剿匪之用,迨后匪踪消灭,而团体未散,即改为东岳会戏,港口每年三月十八日举行一次,快船改名会船。”就是说,会船至迟在清朝初期就产生了。
近年来,溱潼清明会船节的规模之大已蜚声海内外,并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四大民间传统旅游项目之一,有诗赞曰:“天下会船数溱潼,溱潼会船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