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6年以来,新媒介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与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和手机等新的媒介形式以其自身的传播优势更能得到受众的青睐,传统媒介在担忧焦虑之余苦于寻求新的立足之地。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纽约时报》这两所传统媒介的成功转型为日渐沉寂的传统媒介指明了新的方向。传统媒介该如何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下实现新的突破,成功蜕变!
【关键词】: BBC ;《纽约时报》; 传统媒介;媒介融合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出现让传统媒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新媒介的冲击下,传统媒介举步维艰。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融合的这种形式在非媒介行业早已存在,美国飞机制造生产线遍布全球各地,小米手机采用的电子渠道加物流合作分销渠道模式的网络直销模式亦让我们大开眼界。“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在媒介传播界引起巨大旋风,这让传统媒介再次看到希望的曙光。以报社、广播、电视为主导的多家传统媒介在媒介融合的新路上蠢蠢欲试,这其中包括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BBC和美国老牌的权威报纸《纽约时报》。和其他传统媒介一样,BBC和《纽约时报》也曾面临着受众流失和发行量下降的现象。这两家可谓是在世界范围内走在媒介融合前端的传统媒介,早在06年,BBC便敏锐的嗅到了传统媒介要发展必须要实现转型的信号,开始尝试转型,《纽约时报》的转型之路更是路漫漫而修远,在转型的路上摸索了多年,然而对于很多传统媒介尤其国内的多家传统媒介而言,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不可逆转,这也是传统媒介突破自身,摆脱生存困境的必由之路,媒体融合历程非常复杂,并非旦夕之功。
一、以内容为王,以受众为天
内容生产是传统媒介的优势所在,BBC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理念就是内容生产与数字化转型并重。2014年BBC的新闻部门进行新一轮的重组,提高原创新闻的质量,聘用专家型编辑、记者,2015年3月,BBC将内容制作力量整合起来,成立与广播、电视部门并列的内容制作部门,以提升内容生产能力,从2013-2014年度的员工分工来看,80%员工的工作直接与内容相关。《纽约时报》一直是新闻内容的忠实拥护者,在《纽约时报》的数字化道路上,虽然信息传播的介质变化多样,但对内容的坚守一直未变。2012年,《纽约时报》的网络版建立起付费墙制度,采取报纸对网站收费的方式来向不负责媒介划清界限。靠内涵取胜是传统媒介转型路上的明智之举,内容为王永不过时。
许多商店都挂有一句相同的经营理念:顾客是上帝。对于媒介而言,受众便是上帝,它甚至可以决定着一家媒体的兴衰存亡。BBC有20%的岗位人员为受众分析人员,其核心业务部门中的一类便是市场与受众部门,负责市场推广与受众分析,并且其内容的生产都是以受众的兴趣为基准。《纽约时报》对受众的分析更细致。从2009年的数据分析中,《纽约时报》便将印刷版的《纽约时报》读者的平均年龄定位在62岁,网络版的《纽约时报》读者的平均年龄定位在37岁。且作出分析,网络版要吸引年轻人,保证网络版的长久之主,对用户、读者、受众资源进行深入分析。[1]
二、以技术力量为后盾
BBC中文总监李文说:“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现在做媒体,我们不要光想着我们把内容做好就行,的确内容为王,但是我们也相信渠道为后。”再精彩的新闻内容也必须通过渠道输送给受众,并且这个渠道应该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这就离不开媒介技术的强大支持。
从 2008 年起,BBC 便启动了名为 DMI(Digital Media Initiative)的数字媒体工程,这项最终耗资 1.3 亿英镑的技术工程,是 BBC 面向数字时代的主要战略项目之一。这项工程使 BBC 的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桌面电脑而不是过去那种专门的编辑间来完成内容的创建、编辑、发布和共享。BBC 所有的视频、音频播出设备都实现了彻底的数字化,并且它的整个编辑、制作系统都随着2012年新大楼的搬迁升级换代。2006 年底到 2007 年,《纽约时报》的重要举措是搬入新大厦,并和北电信公司合作,斥资 1000 万美元,在新的时代大厦布局了最先进的网络通信设备,从局域网接口到数据库中心,从网络基础设施配置到网络安全服务,全部用了北电信的解决方案,使时报的数字平台“更容易管理,给使用者提供更多媒体资源”,到2014年初《纽约时报的》的IT部门人员已经迅速扩张到500人,成为保障其他部门有效工作的强大后盾。
三、媒介融合产生的是一种新的文化
不少的学者和媒体人对媒介融合的观念提出质疑,称其实则是一个伪命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这样说道:“互联网是一个无限性的平台,在这样无限的传播平台上,传统媒体与机构打造自己影响力的方式,却是传统的方式——即用有限市场的逻辑和空间的概念去搏无限的互联网,那你就显得是极其可笑的一种方式。”[2]他的論述或许回答了很多传统媒介深藏已久的疑问,一直致力于媒介融合,却为何仍旧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何为是真正的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并不是新旧两种媒介的简单碰撞,而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质的飞跃,这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它不仅需要内容和技术这些物质层面的变革,也是精神和思维理念上的一场革命。传统媒介的传播形式和管理模式是线性和链条结构的,从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到信息的传播都是一条龙服务,这是一条大规模的产业链,这种媒介模式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和封闭性。而互联网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媒介融合是对传统媒介传播形式的完全打破。BBC于2007年至今一直在完善多媒体新闻编辑室的建设,将各个平台内容生产人员整合起来由一名主管负责,打破了原来的垂直式层级管理,更加保证时效性,在空间上实施全开放性,增强部门之间的机动性。《纽约时报》更是将内部所有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成为《纽约时报》重要的“造血库”,将各个部门有效地联结在一起,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链条结构,而是成为一个立体的,有弹性的组织架构。
我们必须用互联网的思维来看待媒介融合,这种思维是一种拿来主义,是共享的思维,整个社会是一个整体,模块化、拼接式、智能化和定制化是它的特质。BBC和《纽约时报》的成功告诉我们,传统媒介转型之路不仅仅是“融合”,而更应该是发生“化合”作用。媒介融合的过程是不断渐进深入,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生物性融合是媒介融合的最高层次,它是一种复杂的观念融合和整体融合,目的是实现内容、技术、管理模式和互联网思维的整合,产生既有精神内涵又有物质形态,融合所有媒介功能的全新的“高级生命体”。[3]如尼尔·波兹曼所言:“当一种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介进入一个文化时,结果并不是旧文化和新媒介的简单混合,而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
注释:
[1]赵一默.纽约时报》的媒介融合新趋势[J].记者摇篮,2016(4).
[2]喻国明.新闻与写作.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5年,第二期,第41页。
[3]邵鹏.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刘洁(1994-),女,汉族,山东淄博人,聊城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媒体.
【关键词】: BBC ;《纽约时报》; 传统媒介;媒介融合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出现让传统媒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新媒介的冲击下,传统媒介举步维艰。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融合的这种形式在非媒介行业早已存在,美国飞机制造生产线遍布全球各地,小米手机采用的电子渠道加物流合作分销渠道模式的网络直销模式亦让我们大开眼界。“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在媒介传播界引起巨大旋风,这让传统媒介再次看到希望的曙光。以报社、广播、电视为主导的多家传统媒介在媒介融合的新路上蠢蠢欲试,这其中包括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BBC和美国老牌的权威报纸《纽约时报》。和其他传统媒介一样,BBC和《纽约时报》也曾面临着受众流失和发行量下降的现象。这两家可谓是在世界范围内走在媒介融合前端的传统媒介,早在06年,BBC便敏锐的嗅到了传统媒介要发展必须要实现转型的信号,开始尝试转型,《纽约时报》的转型之路更是路漫漫而修远,在转型的路上摸索了多年,然而对于很多传统媒介尤其国内的多家传统媒介而言,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不可逆转,这也是传统媒介突破自身,摆脱生存困境的必由之路,媒体融合历程非常复杂,并非旦夕之功。
一、以内容为王,以受众为天
内容生产是传统媒介的优势所在,BBC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理念就是内容生产与数字化转型并重。2014年BBC的新闻部门进行新一轮的重组,提高原创新闻的质量,聘用专家型编辑、记者,2015年3月,BBC将内容制作力量整合起来,成立与广播、电视部门并列的内容制作部门,以提升内容生产能力,从2013-2014年度的员工分工来看,80%员工的工作直接与内容相关。《纽约时报》一直是新闻内容的忠实拥护者,在《纽约时报》的数字化道路上,虽然信息传播的介质变化多样,但对内容的坚守一直未变。2012年,《纽约时报》的网络版建立起付费墙制度,采取报纸对网站收费的方式来向不负责媒介划清界限。靠内涵取胜是传统媒介转型路上的明智之举,内容为王永不过时。
许多商店都挂有一句相同的经营理念:顾客是上帝。对于媒介而言,受众便是上帝,它甚至可以决定着一家媒体的兴衰存亡。BBC有20%的岗位人员为受众分析人员,其核心业务部门中的一类便是市场与受众部门,负责市场推广与受众分析,并且其内容的生产都是以受众的兴趣为基准。《纽约时报》对受众的分析更细致。从2009年的数据分析中,《纽约时报》便将印刷版的《纽约时报》读者的平均年龄定位在62岁,网络版的《纽约时报》读者的平均年龄定位在37岁。且作出分析,网络版要吸引年轻人,保证网络版的长久之主,对用户、读者、受众资源进行深入分析。[1]
二、以技术力量为后盾
BBC中文总监李文说:“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现在做媒体,我们不要光想着我们把内容做好就行,的确内容为王,但是我们也相信渠道为后。”再精彩的新闻内容也必须通过渠道输送给受众,并且这个渠道应该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这就离不开媒介技术的强大支持。
从 2008 年起,BBC 便启动了名为 DMI(Digital Media Initiative)的数字媒体工程,这项最终耗资 1.3 亿英镑的技术工程,是 BBC 面向数字时代的主要战略项目之一。这项工程使 BBC 的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桌面电脑而不是过去那种专门的编辑间来完成内容的创建、编辑、发布和共享。BBC 所有的视频、音频播出设备都实现了彻底的数字化,并且它的整个编辑、制作系统都随着2012年新大楼的搬迁升级换代。2006 年底到 2007 年,《纽约时报》的重要举措是搬入新大厦,并和北电信公司合作,斥资 1000 万美元,在新的时代大厦布局了最先进的网络通信设备,从局域网接口到数据库中心,从网络基础设施配置到网络安全服务,全部用了北电信的解决方案,使时报的数字平台“更容易管理,给使用者提供更多媒体资源”,到2014年初《纽约时报的》的IT部门人员已经迅速扩张到500人,成为保障其他部门有效工作的强大后盾。
三、媒介融合产生的是一种新的文化
不少的学者和媒体人对媒介融合的观念提出质疑,称其实则是一个伪命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这样说道:“互联网是一个无限性的平台,在这样无限的传播平台上,传统媒体与机构打造自己影响力的方式,却是传统的方式——即用有限市场的逻辑和空间的概念去搏无限的互联网,那你就显得是极其可笑的一种方式。”[2]他的論述或许回答了很多传统媒介深藏已久的疑问,一直致力于媒介融合,却为何仍旧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何为是真正的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并不是新旧两种媒介的简单碰撞,而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质的飞跃,这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它不仅需要内容和技术这些物质层面的变革,也是精神和思维理念上的一场革命。传统媒介的传播形式和管理模式是线性和链条结构的,从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到信息的传播都是一条龙服务,这是一条大规模的产业链,这种媒介模式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和封闭性。而互联网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媒介融合是对传统媒介传播形式的完全打破。BBC于2007年至今一直在完善多媒体新闻编辑室的建设,将各个平台内容生产人员整合起来由一名主管负责,打破了原来的垂直式层级管理,更加保证时效性,在空间上实施全开放性,增强部门之间的机动性。《纽约时报》更是将内部所有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成为《纽约时报》重要的“造血库”,将各个部门有效地联结在一起,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链条结构,而是成为一个立体的,有弹性的组织架构。
我们必须用互联网的思维来看待媒介融合,这种思维是一种拿来主义,是共享的思维,整个社会是一个整体,模块化、拼接式、智能化和定制化是它的特质。BBC和《纽约时报》的成功告诉我们,传统媒介转型之路不仅仅是“融合”,而更应该是发生“化合”作用。媒介融合的过程是不断渐进深入,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生物性融合是媒介融合的最高层次,它是一种复杂的观念融合和整体融合,目的是实现内容、技术、管理模式和互联网思维的整合,产生既有精神内涵又有物质形态,融合所有媒介功能的全新的“高级生命体”。[3]如尼尔·波兹曼所言:“当一种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介进入一个文化时,结果并不是旧文化和新媒介的简单混合,而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
注释:
[1]赵一默.纽约时报》的媒介融合新趋势[J].记者摇篮,2016(4).
[2]喻国明.新闻与写作.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5年,第二期,第41页。
[3]邵鹏.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刘洁(1994-),女,汉族,山东淄博人,聊城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