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有效性教学是取得成功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本文详细分析了“先学、后交、再教”教学模式以及构建有效评价体系,以活泼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教学
有效性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能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有效性教学的核心体现在教学效益上,即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目前,课堂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课堂没有达到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等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助状态和师生之间的互动状态。部分课堂只存在着“点”与“点”的互动,即教师只与成绩优秀的学生互动、只与少数被提问的学生互动的幣端,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因此,构建课堂有效性教学就显得很重要。那么,如何构建课堂有效性教学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两种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入“先学、后交、再教”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先学、后交、再教”项目教学模式的含义。
“先学”,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自学课程知识;“后交”,是课堂教学的第二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展示和交流,这是学生在经历了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之后,以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这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自己破难点、释疑点、互勉互励,在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共享思维成果;“再教”是课堂教学的第三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和学生在回答问题、讨论等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而进行释疑解难、点拨启发和评价激励等。
“先学、后交、再教”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先学”后,教师不急于“教”,而是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后教师再“教”,即提倡“交”后再“教”。
(二)构建“先学”课堂,让学生自主发展。
1.通过设疑激趣,引入“先学”阶段。
“先学者须疑”。疑,是深入探究知识的起点,有疑才能有问,才能有“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在“先学”的第一阶段,通过巧设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把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之处,通过巧设问题,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引起悬念。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标新立异,运用智慧和能力,主动探求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组建民主互助的合作学习小组,实施“先学”。
根据民主、平等、自愿、互助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每小组4位成员。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学习基础等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与此同时,迅速结成组内“一帮一”小对子,实现学习合作与互助。由学生选出一位学习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负责人。在“先学”的第一阶段,教师把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巧设为“问题任务书”,并下发给学生。学生接到“问题任务书”后,自己破难点、释疑点,互勉互励;在交流中,进一步激发的探究欲望,共享思维成果,积极主动地到自我发展的活动中,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
(三)构建“后交”课堂,生生、师生互动。
1.发挥“领头羊”效应,实施“后交”互助课堂的第一阶段。
心理学家约翰·卡西波认为,情绪会互相感染,光是看到别人表达情感就会引发自己产生相同的情绪,尽管你并不自觉在模仿对方的表情。这种情绪的舞动传递与协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人际互动的顺利与否便取决于这种情绪的协调。领头羊效应一旦形成,你追我赶、人人参与的群体学风相互舞动,课堂教学绩效立竿见影。要实现有效的“生生互助”,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关键环节是小组长的选拔和培养,真正能够使小组长成为各合作小组的核心和领导人物,成为项目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课堂学习效率如何,与“领头羊”效应发挥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如何开展对“领头羊”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笔者以为,教师应该着力从几点去培养“领头羊”:一是让“领头羊”认识到自己位置的价值;二是采取“领头羊”的名字命名小组名称;三是“领头羊”的综合表现与综合平时成绩挂钩;四是小组定期进行业绩发布会,让“领头羊”所有成员荣辱与共;五是经常开展“课堂知识大比拼”等竞赛活动,让“领头羊”有更多出头露面进行自我展现的机会。总之,通过充分发挥“领头羊”效应,让课堂呈现出“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生生互动的局面。
2.在“有无”转换中发散学生思维,实施“后交”互助课堂的第二阶段。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生成大量变化的独特新信息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思维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呈散射型或分叉型发散。学生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能在瞬间内“思接千载”,对问题“一目了然”,这是学生产生发散思维的一个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历“有中生无” “无中生有”的思维转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有无”转换中发散学生思维是“后交”教学阶段的重要保证。
首先,“有中生无”是创新教学的内涵之一。是指根据已有的材料、资料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来消除疑问、生发新的思维。其次,“无中生有”是创新的又一内涵,是指通过对自己感兴趣但又比较陌生的某一问题的研究生发出新思维的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先学”阶段,将遇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记录成“问题资料库”。到“后交”阶段,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会议的讨论与探索,设计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让其他小组观摩与破解。抢答成功的小组上台演示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剖析更进一步理解、深刻,并生发出更多的发散性思维。通过“有中生无” “无中生有”的教学方法交替运用,学生的思维被积极启动,使整个课堂既紧张严肃,又生动活泼。
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高效课堂最鲜明的标志。只有生生之间实现了有效互动,课堂上才会实现智慧和创造力的“涌流”;通过学生之间智慧和情感的“抛接”,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斑斓的色彩。
(四)构建“再教”课堂,教师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叶圣陶说过:“谓教师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不绝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教师要善于做“导师”,不要只做“讲师”,这对构建课堂有效性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导”。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审视和反思问题。那些经过学生间的合作或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问题就让学生在课堂里自己完成,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且很重要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要提练出来并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路系统、醒目,将其“导”入研究轨道。
2.在探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交接处教师要“导”。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可以得出结果,但是有些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单靠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一定能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此时,教师就要“巧导妙引”,伺机“布道”。
3.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要“导”。
教师如果一时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轨道时,不要着急,欲速则不达,先放一下,并顺势把学生导向一个“岔路口”,当学生看到那是个死胡同时再把学生“导”回来,这样就能达到“欲擒故纵”、迂回指导的教学效果。
4.把思维推向深入时教师要“导”。
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把学生思维推向深入的问题,需要教师层层引进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知识的探究轨道。
总之,教师善于发现、挖掘教学目标的关键知识点,就会“一石激起千重浪”,形成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出现“满堂彩”的局面。教师能让每位学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起点,能保证学生人人能够解决属于自己的学习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志。
二、构建有效评价体系,实现有效性课堂教学
教学在于营造一种氛围,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构建有效评价体系,课堂才会快乐、精彩而高效。
(一)信息卡即时反馈。
即时反馈是强调师生要在课堂上现场进行反馈,而且这种反馈是双向的。教师设计一组选择题,要求全班学生举信息卡(同一答案颜色相同)进行回答,从而可以立即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实施有效教学。对于学生的回答,请全班评分,即时计入现场评价表。
课堂上,教师通过注意学生举信息卡的快慢、动作、表情、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状态,对教学效果作出适当的评价和反馈。学生为了争创佳绩,使尽全身解数,从而使课堂气氛达到另一高潮,充分展现集体智慧。
(二)“捆绑式”教学评价。
1.根据每个组员的性别、能力等特点制定不同的捆绑奖惩办法。
根据平时成绩从高到低把每个小组成员按账套主管、财务主管、采购主管、销售主管进行1、2、3、4的编号。同一问题,若每小组的1号或2号答对了,加0.5分,3号或4号答对了,就加1分。这种做法正是为了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努力学、认真听,鼓励学习较好的学生主动帮助同学学会知识。另外,如果小组某一同学做对了题目,便可获得加分,即自己得分的同时,也同样会给本组加上相应的分数;反之,某个同学如果不认真听讲,或不参与交流合作,便要被扣分,同时,他“一帮一”的结对者、所在小组都要被扣分。加分与减分的标准要因人而异。这样一来,厌学的乐学了,担心因帮助同学耽误自己学习的优秀生不保守了,甚至更优秀了,因为他在给同学讲解的同时,自己的知识也更扎实了。优秀生通过帮助同学,还为小组挣到了分,他们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如此循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互帮互助、相互交流中成长,自然也就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把学习小组合作程度列为小组考评的重要指标。
制定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主要有小组分工合作的融洽程度、小组成员完成任务书的速度、小组完成任务的准确度、小组成员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四项。评价小组分工合作的融洽程度是指小组成员分工合理、协调有序,评价目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的风气;小组成员完成任务书的速度这个指标是指小组最后一位成员都已完成工作任务书,才算完成任务。评价的目的是为提升学困生的进步速度,把学生的互助、互爱、互学精神落到实处;小组完成项目任务的准确度是指小组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展示交流解决有价值的问题。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小组成员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是指学生遇到疑难点问题能否自己破难点、释疑点、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评价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
3.由教师评价转变为师生互评。
教师对小组评价的分值占70%,教师把学生课堂精彩表现、参入学习的积极状态、进步幅度、小组合作情况进行有重点的详细记录,每周做一次总评。学生评价项目经理进行记录整合,在评价中分值占30%。通过这种方法给每个小组一个学习的认定结果,同时也是让每个小组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深刻而快乐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任务业绩公布后,教师创设多元化教学手段,如小组长台上发言,台下生生、师生多元对话,让学生体验与感受团队沟通、项目教学课堂的感悟,生生与师生的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呼唤将衍生出各种灵感,绽放出生命对话的灵光。采用小组成绩共享法可激励所有组员风雨同舟,为小组争取尽可能多的分数。这种计分办法强调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只做纵向比较,只要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就是进步,就是成功者。
教师通过构建学生的发展性有效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获得期望的信息后,使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并产生鼓励效应,于是积极行动起来并给老师以反馈。教师越是见到学生们这种反应,越是会把自己的感情及所期望的特性投射(移情)到学生身上,感到他们更加顺眼与可爱,于是激起更大的教育热情。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引入“先学、后交、再教”的有效教学模式,教师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构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有机整合为一体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工贸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微,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冯旭初.全脑激发的高效课堂[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赖俊辰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教学
有效性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能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有效性教学的核心体现在教学效益上,即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目前,课堂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课堂没有达到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等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助状态和师生之间的互动状态。部分课堂只存在着“点”与“点”的互动,即教师只与成绩优秀的学生互动、只与少数被提问的学生互动的幣端,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因此,构建课堂有效性教学就显得很重要。那么,如何构建课堂有效性教学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两种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入“先学、后交、再教”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先学、后交、再教”项目教学模式的含义。
“先学”,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自学课程知识;“后交”,是课堂教学的第二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展示和交流,这是学生在经历了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之后,以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这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自己破难点、释疑点、互勉互励,在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共享思维成果;“再教”是课堂教学的第三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和学生在回答问题、讨论等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而进行释疑解难、点拨启发和评价激励等。
“先学、后交、再教”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先学”后,教师不急于“教”,而是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后教师再“教”,即提倡“交”后再“教”。
(二)构建“先学”课堂,让学生自主发展。
1.通过设疑激趣,引入“先学”阶段。
“先学者须疑”。疑,是深入探究知识的起点,有疑才能有问,才能有“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在“先学”的第一阶段,通过巧设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把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之处,通过巧设问题,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引起悬念。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标新立异,运用智慧和能力,主动探求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组建民主互助的合作学习小组,实施“先学”。
根据民主、平等、自愿、互助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每小组4位成员。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学习基础等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与此同时,迅速结成组内“一帮一”小对子,实现学习合作与互助。由学生选出一位学习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负责人。在“先学”的第一阶段,教师把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巧设为“问题任务书”,并下发给学生。学生接到“问题任务书”后,自己破难点、释疑点,互勉互励;在交流中,进一步激发的探究欲望,共享思维成果,积极主动地到自我发展的活动中,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
(三)构建“后交”课堂,生生、师生互动。
1.发挥“领头羊”效应,实施“后交”互助课堂的第一阶段。
心理学家约翰·卡西波认为,情绪会互相感染,光是看到别人表达情感就会引发自己产生相同的情绪,尽管你并不自觉在模仿对方的表情。这种情绪的舞动传递与协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人际互动的顺利与否便取决于这种情绪的协调。领头羊效应一旦形成,你追我赶、人人参与的群体学风相互舞动,课堂教学绩效立竿见影。要实现有效的“生生互助”,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关键环节是小组长的选拔和培养,真正能够使小组长成为各合作小组的核心和领导人物,成为项目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课堂学习效率如何,与“领头羊”效应发挥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如何开展对“领头羊”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笔者以为,教师应该着力从几点去培养“领头羊”:一是让“领头羊”认识到自己位置的价值;二是采取“领头羊”的名字命名小组名称;三是“领头羊”的综合表现与综合平时成绩挂钩;四是小组定期进行业绩发布会,让“领头羊”所有成员荣辱与共;五是经常开展“课堂知识大比拼”等竞赛活动,让“领头羊”有更多出头露面进行自我展现的机会。总之,通过充分发挥“领头羊”效应,让课堂呈现出“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生生互动的局面。
2.在“有无”转换中发散学生思维,实施“后交”互助课堂的第二阶段。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生成大量变化的独特新信息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思维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呈散射型或分叉型发散。学生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能在瞬间内“思接千载”,对问题“一目了然”,这是学生产生发散思维的一个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历“有中生无” “无中生有”的思维转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有无”转换中发散学生思维是“后交”教学阶段的重要保证。
首先,“有中生无”是创新教学的内涵之一。是指根据已有的材料、资料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来消除疑问、生发新的思维。其次,“无中生有”是创新的又一内涵,是指通过对自己感兴趣但又比较陌生的某一问题的研究生发出新思维的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先学”阶段,将遇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记录成“问题资料库”。到“后交”阶段,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会议的讨论与探索,设计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让其他小组观摩与破解。抢答成功的小组上台演示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剖析更进一步理解、深刻,并生发出更多的发散性思维。通过“有中生无” “无中生有”的教学方法交替运用,学生的思维被积极启动,使整个课堂既紧张严肃,又生动活泼。
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高效课堂最鲜明的标志。只有生生之间实现了有效互动,课堂上才会实现智慧和创造力的“涌流”;通过学生之间智慧和情感的“抛接”,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斑斓的色彩。
(四)构建“再教”课堂,教师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叶圣陶说过:“谓教师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不绝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教师要善于做“导师”,不要只做“讲师”,这对构建课堂有效性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导”。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审视和反思问题。那些经过学生间的合作或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问题就让学生在课堂里自己完成,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且很重要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要提练出来并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路系统、醒目,将其“导”入研究轨道。
2.在探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交接处教师要“导”。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可以得出结果,但是有些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单靠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一定能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此时,教师就要“巧导妙引”,伺机“布道”。
3.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要“导”。
教师如果一时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轨道时,不要着急,欲速则不达,先放一下,并顺势把学生导向一个“岔路口”,当学生看到那是个死胡同时再把学生“导”回来,这样就能达到“欲擒故纵”、迂回指导的教学效果。
4.把思维推向深入时教师要“导”。
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把学生思维推向深入的问题,需要教师层层引进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知识的探究轨道。
总之,教师善于发现、挖掘教学目标的关键知识点,就会“一石激起千重浪”,形成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出现“满堂彩”的局面。教师能让每位学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起点,能保证学生人人能够解决属于自己的学习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志。
二、构建有效评价体系,实现有效性课堂教学
教学在于营造一种氛围,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构建有效评价体系,课堂才会快乐、精彩而高效。
(一)信息卡即时反馈。
即时反馈是强调师生要在课堂上现场进行反馈,而且这种反馈是双向的。教师设计一组选择题,要求全班学生举信息卡(同一答案颜色相同)进行回答,从而可以立即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实施有效教学。对于学生的回答,请全班评分,即时计入现场评价表。
课堂上,教师通过注意学生举信息卡的快慢、动作、表情、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状态,对教学效果作出适当的评价和反馈。学生为了争创佳绩,使尽全身解数,从而使课堂气氛达到另一高潮,充分展现集体智慧。
(二)“捆绑式”教学评价。
1.根据每个组员的性别、能力等特点制定不同的捆绑奖惩办法。
根据平时成绩从高到低把每个小组成员按账套主管、财务主管、采购主管、销售主管进行1、2、3、4的编号。同一问题,若每小组的1号或2号答对了,加0.5分,3号或4号答对了,就加1分。这种做法正是为了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努力学、认真听,鼓励学习较好的学生主动帮助同学学会知识。另外,如果小组某一同学做对了题目,便可获得加分,即自己得分的同时,也同样会给本组加上相应的分数;反之,某个同学如果不认真听讲,或不参与交流合作,便要被扣分,同时,他“一帮一”的结对者、所在小组都要被扣分。加分与减分的标准要因人而异。这样一来,厌学的乐学了,担心因帮助同学耽误自己学习的优秀生不保守了,甚至更优秀了,因为他在给同学讲解的同时,自己的知识也更扎实了。优秀生通过帮助同学,还为小组挣到了分,他们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如此循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互帮互助、相互交流中成长,自然也就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把学习小组合作程度列为小组考评的重要指标。
制定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主要有小组分工合作的融洽程度、小组成员完成任务书的速度、小组完成任务的准确度、小组成员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四项。评价小组分工合作的融洽程度是指小组成员分工合理、协调有序,评价目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的风气;小组成员完成任务书的速度这个指标是指小组最后一位成员都已完成工作任务书,才算完成任务。评价的目的是为提升学困生的进步速度,把学生的互助、互爱、互学精神落到实处;小组完成项目任务的准确度是指小组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展示交流解决有价值的问题。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小组成员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是指学生遇到疑难点问题能否自己破难点、释疑点、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评价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
3.由教师评价转变为师生互评。
教师对小组评价的分值占70%,教师把学生课堂精彩表现、参入学习的积极状态、进步幅度、小组合作情况进行有重点的详细记录,每周做一次总评。学生评价项目经理进行记录整合,在评价中分值占30%。通过这种方法给每个小组一个学习的认定结果,同时也是让每个小组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深刻而快乐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任务业绩公布后,教师创设多元化教学手段,如小组长台上发言,台下生生、师生多元对话,让学生体验与感受团队沟通、项目教学课堂的感悟,生生与师生的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呼唤将衍生出各种灵感,绽放出生命对话的灵光。采用小组成绩共享法可激励所有组员风雨同舟,为小组争取尽可能多的分数。这种计分办法强调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只做纵向比较,只要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就是进步,就是成功者。
教师通过构建学生的发展性有效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获得期望的信息后,使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并产生鼓励效应,于是积极行动起来并给老师以反馈。教师越是见到学生们这种反应,越是会把自己的感情及所期望的特性投射(移情)到学生身上,感到他们更加顺眼与可爱,于是激起更大的教育热情。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引入“先学、后交、再教”的有效教学模式,教师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构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有机整合为一体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工贸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微,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冯旭初.全脑激发的高效课堂[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