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践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专家和同行的帮助下通过深刻分析和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相应的教育教学经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地获得重组和建构,提升专业水平。下面是教师在三次设计和组织打击乐《啤酒桶波尔卡》活动中的反思和调整过程。
实录(一)
目标:
1.初步学习用打击乐器演奏乐曲《啤酒桶波尔卡》,感知、理解乐曲的旋律并掌握∣× ×∣×× ×∣的节奏型。
2.借助图谱及“小老鼠与啤酒桶”的故事情节(见附),选择合适的乐器为乐曲的某些句段配奏。
3.集中注意看教师指挥,并能与同伴协调一致地演奏。
准备:
1.图谱一幅(如图)。
2.铃鼓、小铃、圆舞板等打击乐器若干,分组摆放。
过程:
1.看图谱听教师讲故事,理解图谱所表达的意思。
师: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主人家的地窖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小朋友听故事。
(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在讲到“不对、不对……”及“打开了啤酒桶的盖子”时做相应的动作。幼儿专注地听故事。)
2.看图谱听音乐讲故事,让音乐与图谱建立联系。
师:有一段音乐也讲了这个故事,我们一边看图谱一边听音乐(教师有节奏地指图谱)。
(幼儿专注地倾听音乐,在听到“不对、不对”时觉得有趣而开心地大笑。)
3.看图谱在教师指挥下听音乐拍节奏,感受相应的节奏型。
师:你们也来讲这个故事,不过你们不用嘴巴说,用拍手来表现这个故事。先来试一试小老鼠跳舞怎么表现?啤酒从桶里流出来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呢?
(幼儿练习拍打∣× ×∣×× ×∣的节奏。一个幼儿用抖动手部的动作来表现啤酒流出,其余幼儿模仿。)
师:我们跟着音乐边看图谱边用拍手来表现这个故事(教师有节奏地指图谱)。
(幼儿随音乐完整地拍节奏。)
4.用打击乐器演奏,感受加入打击乐器后乐曲的音响效果,体验集体演奏的乐趣。
(1)探索在乐曲的某些句段用合适的乐器演奏。
师:在“不对、不对”的地方用什么乐器演奏合适?我们来试一试。
(开始幼儿都说用自己拿的乐器演奏合适,在分别用三种乐器试奏后,大部分幼儿觉得用铃鼓演奏合适。)
(2)讨论在什么时候所有乐器集体演奏。
师:怎样演奏能表现小老鼠用很大的力气打开啤酒桶盖子的样子?是用小铃、圆舞板、铃鼓单独演奏,还是用三种乐器一起演奏?
(幼儿分别试奏,最后确定三种乐器一起演奏比较合适。)
(3)看教师的指挥演奏打击乐器。
这次活动比较流畅,活动推进富有节奏感,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师的指挥下演奏乐曲。但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远远多于幼儿,教师的主导地位明显,幼儿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虽然打击乐活动有看指挥演奏的特点,相对地对幼儿的表现有所限制,活动中教师也留给了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如根据乐曲旋律特点及图谱提示探索合适的演奏方式。但活动中幼儿缺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的指导也只是蜻蜓点水。
音乐具有指向性也具有不确定性,它的魅力在于能带给每个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与遐想。而图谱中的小老鼠与啤酒桶的形象指向性太强,幼儿通过感受自由地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受到限制,他们会误认为《啤酒桶波尔卡》等同于小老鼠与啤酒桶。
发现问题以后,教师对活动设计作了修改,增加了幼儿讨论、探索为乐曲配器演奏的环节,并修改了图谱。
实录(二)
目标:
1.初步学习用打击乐器演奏乐曲《啤酒桶波尔卡》,感知、理解乐曲的旋律并掌握∣× ×∣×× ×∣节奏型。
2.借助“小老鼠与啤酒桶”的故事情节,并根据乐曲旋律特点及图谱提示,探索乐曲的配器方案。
3.集中注意看教师指挥,并能与同伴协调一致地演奏。
准备:
1.图谱一幅(如图)。
2.铃鼓、小铃、圆舞板等打击乐器若干,分组摆放。
3.铃鼓、小铃、圆舞板图标若干。
过程:
1.看图谱听老师讲故事,理解图谱所表达的意思。
师:这是一张图谱,这个像什么?(手拉手的小动物。)是什么小动物呢?听老师讲一个《小老鼠与啤酒桶》的故事。
(幼儿专注地倾听故事。)
2.看图谱听音乐讲故事,让音乐与图谱提示的节奏型及故事情节线索建立联系。
师:有一段音乐也讲了这个故事,我们一边看图谱一边听音乐。
(幼儿专注地倾听音乐。)
3.看图谱在老师指挥下听音乐拍手,感受相应的节奏型。
师:你们也来讲这个故事,不过你们不用嘴巴说,用拍手来表现这个故事。先来试一试小老鼠跳舞怎么表现。
(幼儿练习拍打∣××∣×× ×∣的节奏。)
师:啤酒从桶里流出来可以做什么动作呢?
(幼儿根据图谱提示创编啤酒流动的动作。)
师:我们跟着音乐边看图谱边用拍手来表现这个故事。
(幼儿随音乐完整地拍节奏。)
4.用打击乐演奏,感受加入打击乐器后乐曲的音响效果,体验集体演奏的乐趣。
(1)集体演奏,满足演奏的愿望,初步尝试与感受加入乐器演奏后乐曲的音响变化。
师:想不想用乐器来表现这个故事?
(幼儿边看教师指图谱,边用乐器演奏。)
(2)倾听演奏录音,分析自己的演奏与录音的区别,引发配器演奏的愿望。
师:其他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用乐器演奏,他们的演奏与我们刚才的演奏有什么不同呢?
(幼儿听录音。)
幼:我们是三种乐器一起演奏,他们有时用小铃演奏,有时用圆舞板演奏,有时用铃鼓演奏,有时一起演奏。
(3)为乐曲配器演奏,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以及图谱提示进行探索。
师:我们来讨论一下演奏方案。“1、2不对、不对,3、4不对、不对”谁来演奏?
幼:数啤酒桶时用小铃演奏,说“不对不对”时用铃鼓演奏。
(教师在图谱的相应位置贴上小铃、铃鼓的图标。)
师:“5、6不对、不对”用什么演奏呢?
幼:用圆舞板演奏。
(教师在图谱的相应位置贴上圆舞板的图标。)
师:两个小老鼠跳舞用什么演奏?
幼:用铃鼓演奏。(在图谱的相应位置贴上铃鼓的图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说出“三个小老鼠跳舞”用圆舞板演奏,“小老鼠扳开啤酒桶的盖子”用圆舞板演奏,“啤酒哗地流出来”用铃鼓演奏,“主人的脚步声”用小铃演奏,并分别在图谱的相应位置贴上相应的图标。)
师:按照小朋友的意见我们一起演奏。
(幼儿看教师的指挥分声部演奏。)
(4)进一步讨论乐曲的配器,力求准确、细致地表现乐曲。
师:我们怎样演奏才能表现小老鼠很用力打开啤酒桶盖子的样子?
幼:三种乐器一起演奏。
师:为什么要一起演奏?
幼:声音响,表示很用力。(贴上小铃、铃鼓、圆舞板的图标。)
师:我们来一起演奏。
(幼儿看教师的指挥演奏。)
(5)看教师的指挥,演奏打击乐器,充分表现乐曲。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的发言、讨论、表现的时间比率有了较大提高。幼儿通过听故事、看图谱、反复听音乐,建立起故事、图谱、音乐三者间的联系,能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选择合适的乐器来表现音乐。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师幼互动良好。但经过进一步反思、分析,发现全班幼儿共同讨论如何给乐曲配器时,能力强的幼儿的抢答剥夺了能力较弱幼儿思考与讨论的机会,能力较弱幼儿基本以模仿学习为主,他们自主探索的需要往往被能力强的幼儿所营造的热烈气氛所淹没,教师容易忽略他们。
因此,教师对活动方案再次作了修改。在为乐曲配器演奏的环节中,幼儿每四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教师为每个研究小组提供一幅图谱、若干乐器图标以及打击乐器。每组推选出小指挥,幼儿倾听音乐,共同讨论,尝试用乐器演奏。小指挥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将乐器图标贴在图谱的相应位置,最后确定乐曲的配器方案。接着,教师组织各组幼儿按照确定的方案演奏,大家相互交流、分享。相应地,第3个活动目标改为:能与研究小组的同伴共同讨论,并协调地演奏。下面是调整部分的实录。
实录(三)
……
为乐曲配器演奏。(幼儿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借助图谱的提示进行初步的探索。)
师:大家来讨论一下演奏方案。每四位小朋友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然后推选一个小指挥,拿好图谱、乐器图标和乐器,找一个与别的小组不相互干扰的地方讨论演奏方案。
(幼儿每四人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为自己的小组取名,并推选出小指挥。)
(教师连续播放《啤酒桶波尔卡》的乐曲,巡回观察各组活动情况,必要时作适当指导。各研究小组积极讨论,并作相应的试奏,小指挥根据讨论结果,在图谱上贴上乐器图标。教师请各个研究小组把图谱挂在黑板上,然后请每组的小指挥根据图谱上的配器方案指挥小组成员演奏。)
……
师:我们今天用打击乐器讲了《小老鼠与啤酒桶》的故事,这段音乐还可以讲什么故事呢?
幼:讲水里的故事,讲天上的故事。
师:还可以讲别的小动物的故事,讲小朋友自己的故事。下次我们再来演奏好吗?
幼:好!
本次活动增加了幼儿讨论、确定乐曲配器演奏方案的环节,使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目标得以落实。小组讨论的活动形式增加了幼儿发言的机会,使幼儿的思维发生碰撞。能力弱的幼儿消除了胆怯心理,在自然宽松的气氛中,在同伴的影响下,他们自然地参与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这一环节的安排似乎打乱了原本较为工整、紧凑的活动节奏,但较好地体现了幼儿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同伴互动,幼儿在活动中主动获得音乐技能,并体验到挑战自我的满足感,我想这应该是教师追求的教育目标。
附 小老鼠与啤酒桶
主人家的地窖里有许多啤酒桶。一天晚上,来了一群小老鼠,它们一看,哇!这么多啤酒桶呀!一只老鼠数起啤酒桶。1、2,不对,不对,3、4,不对,不对,5、6,不对,不对,7、8,不对,不对……数来数去,数也数不清楚。后来,小老鼠围着啤酒桶跳起舞来。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一只老鼠爬上啤酒桶,打开了啤酒桶的盖子。嘭!哗……嘭!哗……嘭!哗……突然,传来了主人咚咚的脚步声,小老鼠赶紧趴下,一动也不动。
实录(一)
目标:
1.初步学习用打击乐器演奏乐曲《啤酒桶波尔卡》,感知、理解乐曲的旋律并掌握∣× ×∣×× ×∣的节奏型。
2.借助图谱及“小老鼠与啤酒桶”的故事情节(见附),选择合适的乐器为乐曲的某些句段配奏。
3.集中注意看教师指挥,并能与同伴协调一致地演奏。
准备:
1.图谱一幅(如图)。
2.铃鼓、小铃、圆舞板等打击乐器若干,分组摆放。
过程:
1.看图谱听教师讲故事,理解图谱所表达的意思。
师: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主人家的地窖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小朋友听故事。
(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在讲到“不对、不对……”及“打开了啤酒桶的盖子”时做相应的动作。幼儿专注地听故事。)
2.看图谱听音乐讲故事,让音乐与图谱建立联系。
师:有一段音乐也讲了这个故事,我们一边看图谱一边听音乐(教师有节奏地指图谱)。
(幼儿专注地倾听音乐,在听到“不对、不对”时觉得有趣而开心地大笑。)
3.看图谱在教师指挥下听音乐拍节奏,感受相应的节奏型。
师:你们也来讲这个故事,不过你们不用嘴巴说,用拍手来表现这个故事。先来试一试小老鼠跳舞怎么表现?啤酒从桶里流出来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呢?
(幼儿练习拍打∣× ×∣×× ×∣的节奏。一个幼儿用抖动手部的动作来表现啤酒流出,其余幼儿模仿。)
师:我们跟着音乐边看图谱边用拍手来表现这个故事(教师有节奏地指图谱)。
(幼儿随音乐完整地拍节奏。)
4.用打击乐器演奏,感受加入打击乐器后乐曲的音响效果,体验集体演奏的乐趣。
(1)探索在乐曲的某些句段用合适的乐器演奏。
师:在“不对、不对”的地方用什么乐器演奏合适?我们来试一试。
(开始幼儿都说用自己拿的乐器演奏合适,在分别用三种乐器试奏后,大部分幼儿觉得用铃鼓演奏合适。)
(2)讨论在什么时候所有乐器集体演奏。
师:怎样演奏能表现小老鼠用很大的力气打开啤酒桶盖子的样子?是用小铃、圆舞板、铃鼓单独演奏,还是用三种乐器一起演奏?
(幼儿分别试奏,最后确定三种乐器一起演奏比较合适。)
(3)看教师的指挥演奏打击乐器。
这次活动比较流畅,活动推进富有节奏感,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师的指挥下演奏乐曲。但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远远多于幼儿,教师的主导地位明显,幼儿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虽然打击乐活动有看指挥演奏的特点,相对地对幼儿的表现有所限制,活动中教师也留给了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如根据乐曲旋律特点及图谱提示探索合适的演奏方式。但活动中幼儿缺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的指导也只是蜻蜓点水。
音乐具有指向性也具有不确定性,它的魅力在于能带给每个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与遐想。而图谱中的小老鼠与啤酒桶的形象指向性太强,幼儿通过感受自由地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受到限制,他们会误认为《啤酒桶波尔卡》等同于小老鼠与啤酒桶。
发现问题以后,教师对活动设计作了修改,增加了幼儿讨论、探索为乐曲配器演奏的环节,并修改了图谱。
实录(二)
目标:
1.初步学习用打击乐器演奏乐曲《啤酒桶波尔卡》,感知、理解乐曲的旋律并掌握∣× ×∣×× ×∣节奏型。
2.借助“小老鼠与啤酒桶”的故事情节,并根据乐曲旋律特点及图谱提示,探索乐曲的配器方案。
3.集中注意看教师指挥,并能与同伴协调一致地演奏。
准备:
1.图谱一幅(如图)。
2.铃鼓、小铃、圆舞板等打击乐器若干,分组摆放。
3.铃鼓、小铃、圆舞板图标若干。
过程:
1.看图谱听老师讲故事,理解图谱所表达的意思。
师:这是一张图谱,这个像什么?(手拉手的小动物。)是什么小动物呢?听老师讲一个《小老鼠与啤酒桶》的故事。
(幼儿专注地倾听故事。)
2.看图谱听音乐讲故事,让音乐与图谱提示的节奏型及故事情节线索建立联系。
师:有一段音乐也讲了这个故事,我们一边看图谱一边听音乐。
(幼儿专注地倾听音乐。)
3.看图谱在老师指挥下听音乐拍手,感受相应的节奏型。
师:你们也来讲这个故事,不过你们不用嘴巴说,用拍手来表现这个故事。先来试一试小老鼠跳舞怎么表现。
(幼儿练习拍打∣××∣×× ×∣的节奏。)
师:啤酒从桶里流出来可以做什么动作呢?
(幼儿根据图谱提示创编啤酒流动的动作。)
师:我们跟着音乐边看图谱边用拍手来表现这个故事。
(幼儿随音乐完整地拍节奏。)
4.用打击乐演奏,感受加入打击乐器后乐曲的音响效果,体验集体演奏的乐趣。
(1)集体演奏,满足演奏的愿望,初步尝试与感受加入乐器演奏后乐曲的音响变化。
师:想不想用乐器来表现这个故事?
(幼儿边看教师指图谱,边用乐器演奏。)
(2)倾听演奏录音,分析自己的演奏与录音的区别,引发配器演奏的愿望。
师:其他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用乐器演奏,他们的演奏与我们刚才的演奏有什么不同呢?
(幼儿听录音。)
幼:我们是三种乐器一起演奏,他们有时用小铃演奏,有时用圆舞板演奏,有时用铃鼓演奏,有时一起演奏。
(3)为乐曲配器演奏,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以及图谱提示进行探索。
师:我们来讨论一下演奏方案。“1、2不对、不对,3、4不对、不对”谁来演奏?
幼:数啤酒桶时用小铃演奏,说“不对不对”时用铃鼓演奏。
(教师在图谱的相应位置贴上小铃、铃鼓的图标。)
师:“5、6不对、不对”用什么演奏呢?
幼:用圆舞板演奏。
(教师在图谱的相应位置贴上圆舞板的图标。)
师:两个小老鼠跳舞用什么演奏?
幼:用铃鼓演奏。(在图谱的相应位置贴上铃鼓的图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说出“三个小老鼠跳舞”用圆舞板演奏,“小老鼠扳开啤酒桶的盖子”用圆舞板演奏,“啤酒哗地流出来”用铃鼓演奏,“主人的脚步声”用小铃演奏,并分别在图谱的相应位置贴上相应的图标。)
师:按照小朋友的意见我们一起演奏。
(幼儿看教师的指挥分声部演奏。)
(4)进一步讨论乐曲的配器,力求准确、细致地表现乐曲。
师:我们怎样演奏才能表现小老鼠很用力打开啤酒桶盖子的样子?
幼:三种乐器一起演奏。
师:为什么要一起演奏?
幼:声音响,表示很用力。(贴上小铃、铃鼓、圆舞板的图标。)
师:我们来一起演奏。
(幼儿看教师的指挥演奏。)
(5)看教师的指挥,演奏打击乐器,充分表现乐曲。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的发言、讨论、表现的时间比率有了较大提高。幼儿通过听故事、看图谱、反复听音乐,建立起故事、图谱、音乐三者间的联系,能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选择合适的乐器来表现音乐。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师幼互动良好。但经过进一步反思、分析,发现全班幼儿共同讨论如何给乐曲配器时,能力强的幼儿的抢答剥夺了能力较弱幼儿思考与讨论的机会,能力较弱幼儿基本以模仿学习为主,他们自主探索的需要往往被能力强的幼儿所营造的热烈气氛所淹没,教师容易忽略他们。
因此,教师对活动方案再次作了修改。在为乐曲配器演奏的环节中,幼儿每四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教师为每个研究小组提供一幅图谱、若干乐器图标以及打击乐器。每组推选出小指挥,幼儿倾听音乐,共同讨论,尝试用乐器演奏。小指挥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将乐器图标贴在图谱的相应位置,最后确定乐曲的配器方案。接着,教师组织各组幼儿按照确定的方案演奏,大家相互交流、分享。相应地,第3个活动目标改为:能与研究小组的同伴共同讨论,并协调地演奏。下面是调整部分的实录。
实录(三)
……
为乐曲配器演奏。(幼儿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借助图谱的提示进行初步的探索。)
师:大家来讨论一下演奏方案。每四位小朋友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然后推选一个小指挥,拿好图谱、乐器图标和乐器,找一个与别的小组不相互干扰的地方讨论演奏方案。
(幼儿每四人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为自己的小组取名,并推选出小指挥。)
(教师连续播放《啤酒桶波尔卡》的乐曲,巡回观察各组活动情况,必要时作适当指导。各研究小组积极讨论,并作相应的试奏,小指挥根据讨论结果,在图谱上贴上乐器图标。教师请各个研究小组把图谱挂在黑板上,然后请每组的小指挥根据图谱上的配器方案指挥小组成员演奏。)
……
师:我们今天用打击乐器讲了《小老鼠与啤酒桶》的故事,这段音乐还可以讲什么故事呢?
幼:讲水里的故事,讲天上的故事。
师:还可以讲别的小动物的故事,讲小朋友自己的故事。下次我们再来演奏好吗?
幼:好!
本次活动增加了幼儿讨论、确定乐曲配器演奏方案的环节,使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目标得以落实。小组讨论的活动形式增加了幼儿发言的机会,使幼儿的思维发生碰撞。能力弱的幼儿消除了胆怯心理,在自然宽松的气氛中,在同伴的影响下,他们自然地参与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这一环节的安排似乎打乱了原本较为工整、紧凑的活动节奏,但较好地体现了幼儿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同伴互动,幼儿在活动中主动获得音乐技能,并体验到挑战自我的满足感,我想这应该是教师追求的教育目标。
附 小老鼠与啤酒桶
主人家的地窖里有许多啤酒桶。一天晚上,来了一群小老鼠,它们一看,哇!这么多啤酒桶呀!一只老鼠数起啤酒桶。1、2,不对,不对,3、4,不对,不对,5、6,不对,不对,7、8,不对,不对……数来数去,数也数不清楚。后来,小老鼠围着啤酒桶跳起舞来。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一只老鼠爬上啤酒桶,打开了啤酒桶的盖子。嘭!哗……嘭!哗……嘭!哗……突然,传来了主人咚咚的脚步声,小老鼠赶紧趴下,一动也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