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冷对两相宜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鲜明的观点是论说文的灵魂,充实的论据则是论说文的血肉。学生喜欢用热点素材做论据,可是热点素材数量有限,容易千篇一律。教师应不失时机给热点素材降降温。上道冷盘,或反语讽刺,或自我解嘲。爆个冷门,可改变聚焦点,可激发遗忘点。泼瓢冷水,有时众褒我贬,有时当头棒喝;放支冷箭,可以直逼本质,攻其不备。这样可以达到热点冷对两相宜的双赢效果。
  关键词:论据;热点素材;降温;两相宜
  鲜明的观点是论说文的灵魂,充实的论据则是论说文的血肉。实际中论据的使用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即趋古和趋热。趋古的极致就是掉书袋,言必及孔孟,动手就是屈原、李白、杜甫、苏轼、鲁迅。这种趋势被专家学者指摘后,智慧的教师和学生便转而研究使用热点素材做论据。可是热点素材数量有限,容易走向千篇一律的怪圈。这就需要我们思考给热点素材降降温,不失时机地上道冷盘,爆个冷门,泼瓢冷水,放支冷箭,以期达到热点冷对两相宜的双赢效果。
  一、上冷盘:一席凉拌小清新
  宴席之上,满桌荤腥山珍海味固然大气排场,可大鱼大肉也难免让人生厌起腻,加点冷盘也许会让人胃口大开。写议论文也是如此,一本正经高谈阔论固然好,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也会增添幽默轻松俏皮之趣。鲁迅先生的杂文历来被人称道,也是因为他能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上冷盘有时是反语讽刺,尽显麻辣之能事。鲁迅经典杂文《拿来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能结合当时的时政热点,说字画一路挂过去是“发扬国光”,说出卖祖宗的人“大度、丰富”等等,可谓妙语连珠。如果说鲁迅的杂文上得是文学的冷盘,那么春晚小品和相声上的则是另一道冷盘。当春晚成为鸡肋之后,始终保持较高收视率的就只剩下相声和小品了。我想众人喜欢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声小品贴近生活热点又尽显针砭时弊麻辣通俗之能事,用喜剧的形式表达正剧的诉求。这种喜剧手法有别于庸俗喜剧的无厘头搞笑与哗众取宠,和鲁迅的杂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我们写论述文的绝好参考。
  上冷盘还可以是自我解嘲、现身说法的妙解。深秋南京,裸女跳水轻生,施救者费尽心力将女子救起,自己因寒冷而无力上岸,众人不救救人者反围观并拍跳水裸女照片。新闻报道后,我就和学生及时分析了这则热点素材,也顺便分享了我用杂文笔法书写的一点感悟:
  当日我若在现场,想必定可以大饱眼福了。可以想象,轻生未遂的美女奄奄一息,一丝不挂,自然可以让眼睛为所欲为了。你看到她的脸蛋、乳房、美腿,我也看到了,和我以前见到的你的姐妹你的母亲的脸蛋、乳房和腿没有区别。我还可以看到救人的英雄哆嗦的身体和挣扎向上的身影。我更可以看到,围观的你们——尽管衣冠楚楚——也都一丝不挂,睁大了狼的眼,露出了虎的牙,张开了猪的嘴,挥舞着熊的掌,那一颗颗赤裸着的黑魆魆恶臭的心在阳光下招摇。(李新地《让我也来看一看》)
  二、爆冷门:横竖是岭自成峰
  网络时代,热点素材必然会引起热议。热议时的人们往往会有一个趋同的倾向,就是关注大是大非,而忽略细节与小节。如果我们使用热点素材论证时也习惯于走老路,这就需要一种爆冷门的思维,才可以盘活素材,出其不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爆冷门的一种方法是改变热点素材的聚焦点。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抒情歌手鲍勃·迪伦,有人甚至发出了“不想拿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不是好诗人”的慨叹。围绕此事的争议在世界范围内是空前激烈的,争论的焦点在于鲍勃·迪伦的身份与文学无直接关联。其实如果改变聚焦点,把视野引向诺贝尔文学奖的实质,那么“答案就在风中飘”。诺贝尔文学奖奖励的都是诗性表达、人文关怀、生命关照等人类共同、永恒而敏感的话题。从这个角度说,是诺贝尔文学奖需要他,而不是他需要诺贝尔文学奖。换句话说,鲍勃·迪伦在用他的原创歌词长期坚守并孜孜以求的正是诺贝尔文学奖秉承的一贯宗旨。由此我们顺势推论,他获得该奖无疑给那些无病呻吟风花雪月的畅销作家一记闪亮的耳光。这记耳光打得好,打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风格和水平。这种推论改变了热点素材运用的趋热化取向,通过改变聚焦点,把矛头指向当今世界文坛的不正之风,也可以让人耳目一新了。
  爆冷门的另一途径是激活热点素材的遗忘点。激活遗忘点不能靠热点素材本身达到,而是通过类比对比等途径引入其他论据达成。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国内媒体开始拼命挖掘这位医药学家是多么爱岗敬业、敬畏科学,人品和学识俱佳云云。我在与学生分析这个素材时对上述马后炮的做法一笔带过。我先向学生播放了屠呦呦获奖演讲视频,大家都進一步为科学家的精神折服,全场寂静。随即我把视频定格在主持人那里:在屠呦呦近二十分钟的演讲中,主持人始终保持跪姿面带微笑地为她举着话筒。屠呦呦获奖让人振奋喜悦,主持人跪举话筒令人感动和敬佩。主持人的跪姿是给眼前的这位医药学家的,也是给一个80多岁高龄身形佝偻的老太太的。既尊重了科学,也尊重了老人,我们焉能不为这样的主持人点赞?由此我进一步指出生活中“主持人”式的想法和做法太少,我们往往关注光环闪耀而忽略阴影,我们常常聚焦高大上而放弃细节,我们往往尊重科学、尊重教育而忘了尊敬科学家、尊敬人民教师。这样使用热点素材,就不愁无米下锅了。
  三、泼冷水:反弹琵琶奏天籁
  曾有人戏称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泼冷水。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自己比不过别人就说祖上阔气辉煌。这话虽然过了,但也反映出一个基本事实,我们说话写论述文还是很容易泼冷水以达到反弹琵琶的目的。对于写文章而言,反弹琵琶有时也能奏出天籁之音。尤其是在热点素材运用时,由于众说纷纭,褒扬很容易走火入魔,贬低更容易发酵变质。舆论很容易砍偏斧,我们运用热点素材难免被主流观点绑架而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借鉴祖先智慧,学会泼冷水。
  最简单的方法是众褒我贬。对于传得沸沸扬扬的王宝强离婚案,舆论总是偏袒受害者王宝强,铺天盖地的都是对马蓉不忠的口诛笔伐和对经纪人不义的鞭挞指摘。写作中,学生很喜欢运用这个素材,可是基本上都落入上述主流思想的窠臼。我在写作范例中就痛贬王宝强:   一打宝哥哥之头,头脑不清,自食其果。你知不知道当代女人的择偶标准概括起来就是“高富帅”?这三个字你占了几条?你对自己也缺乏认知,本为农民,会点功夫,机缘巧合,成了明星,还真以为是大咖了。婚姻开始就埋下祸根。二打宝哥哥之眼,遇人不淑,阅人不深。大家都知道你厚道得像“傻根”,你的妻子和经纪人自然也知道,如是他们狼狈为奸利用你的淳朴善良。你就不能多长个心眼,睁大眼睛看看他们平时如何眉来眼去?三打宝哥哥之腿,奔波劳累,不顾娇妻。女人嘛,是需要哄需要陪的 。宝哥你整天忙于事业东奔西走固然可敬,可是年轻貌美的娇妻却独守空房寂寞难耐。夫妻本有文化沟壑,加之缺乏沟通,卧榻之侧自容他人酣睡了。宝哥哥,你我素昧平生,我也不是你的粉丝,本着“打是亲,骂是爱”的原则,我还是有点爱你的哦。(李新地《三打王宝强》)
  最实用的做法是当头棒喝。一则关于京剧艺术家炫耀点翠头饰的微博引来众人非议,微博中该艺术家坦露说自己的价值12万头饰是用80多只活翠鸟翅膀下羽毛制作而成的,今天40万人民币也买不到。她还表示,对艺术负责,她宁可多花钱,多一些翠鸟的羽毛。对这类事件,我们拿过来就当头棒喝,越深刻越好,不用留什么情面。这位著名大青衣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是露骨炫富,“十几年前12万”,“今天40万买不到”,“今后宁可多花钱”,字里行间财大气粗让人觉得与国粹艺术家的身份相去甚远。俗人炫富,众人不理也不议,京剧艺术家是雅人,雅人炫富岂不更俗?二是“对艺术负责”,对生命漠视。尽管行内都知道点翠是如何得来的,也不用这么明目张胆的把翠鸟的命不当命。这么说不仅激起了鸟类爱好者的集体抗议,也让普通民众不寒而栗,就连票友恐怕都觉得残忍不容。对艺术负责,艺术也要对生命负责,为了艺术的真实与完美而漠视生命,这样的艺术“生命”何在?
  四、放冷箭:众人皆醉我独醒
  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放冷箭的要义在于目标稳、出手快准狠,目的在于一招制敌。写论述文也是如此,热点素材众人哄抢,结果千人一面,很难脱颖而出。所以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意识,潜伏于隐蔽之处,不出手则已,出手必须直奔主题,直逼本质,不留退路,更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
  放冷箭就是直逼本质,绝不示弱。韩愈在《师说》中为了淋漓尽致地阐明师道和世风不古及其危害时就采用这种方法。在重申教师职责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后,作者话锋一转,直逼现实和本质。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的纵比,箭指今之眾人“愚益愚”的根本原因是“耻学于师”。紧接着又用“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自比,箭指当时不正之学风。至此,作者意犹未尽,又拿“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和士大夫之族提师则“笑”进行横比,推论出士大夫阶层“智不能及”。春节期间,宁波市野生动物园一逃票进入的男子被老虎活活咬死。于是在讨论“谁之过”时,众人陷入了逻辑怪圈就是揪住“逃票”不放,而忽略了责任主体。其实不管怎么进去的,进到园内,生命就交给动物园了。故逃票是过不是罪,失职监管漏洞是罪不是过。所以把焦点引向“逃票”就是逃避责任的表现。
  放冷箭就是先扬后抑,攻其不备。古代名士游说诸侯往往采用这种方法,先扬后抑容易麻痹对方抬高对方,被恭维被表扬者容易放松警惕,变得飘飘然,这是人之常情。利用人类好慕虚荣这一劣根性,开展论述,可以达到攻其不备的效果。贾玲在综艺节目中恶搞花木兰引起了公愤,拙作《娱乐的极限和底线》中有运用放冷箭的方法创作的片段:
  贾玲在这个所谓以颜值担当的娱乐圈是一个另类,其貌不扬,但是在喜剧领域取得进步和业绩,绝对是不靠脸吃饭的青年们励志的典范。诚然,喜剧嘛,就是追求娱乐性,玩玩而已,不必当真。可是,这次她绝对“玩”大了。恶搞了花木兰,挑战了公众的底线——对民族的经典文化和女英雄的亵渎。毫无疑问,娱乐无极限,喜剧的艺术当然也没有止境。可是无论借助哪种形式(包括恶搞),都不能跨越道德和民族情感的底线,假如没有这条无形的底线,我们的文艺就真的会走向“三俗”的泥淖了。贾玲大概忘了前几年有饭店把厕所“创意”成“解放区”后引发的轩然大波了。不管怎样,你得感谢观众,感恩人民,这样你才会在喜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李新地《娱乐的极限和底线》)
  要言之,用热而不趋热,面冷而心不冷,才是热点素材运用的思想精髓。
  作者简介:李新地(1978— ),男,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写作教学与实践。
其他文献
摘要:在写作教学中引入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写作教学顿然有了生气。学生被吸引到写作训练中,积极投入地练习写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写作强度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写作教学;游戏;写作训练  古语有云:曲不离口,笔不离手。要想唱好歌,必须天天练嗓子;同理,要想写好文章,必须天天练写作。写作训练要想有效果,还得学生愿意练、喜欢练、全身心投入地练。但当前的写作训练过程大多枯燥、乏味,学生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研究和提高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既能积累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质,又能围绕考纲,备战高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旨在通过对历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的比较和研究,总结规律,得出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诗歌鉴赏;高考试题;教学建议  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阅读鉴赏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积累,陶冶情操,又能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文学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2004年江苏
一、读寓言的理由    我们很多人都很喜欢台湾作家李敖的一句话:“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同样,我们不喜欢读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也不喜欢读感情太细腻太浓烈的文章。无真情实感的文章味同嚼蜡,而感情太细腻太浓烈的文章又让我们读得难以呼吸,反倒产生一种矫揉造作之感。  对了,我们非常喜欢读轻松幽默、含蓄隽永、哲思充盈的寓言。它往往让我们爱不释手,欲罢不能,让我们读得唇齿生香,不知肉味。  分析起来大概
摘要:以《昆明的雨》为例,谈初语阅读课学习共同体实践中教师“无为而教”的策略。即构建学习型团队、设计有挑战的小组合作课题、搭建有品质的学习梯子。教师只有成为保障并实现学生课堂深度学习的设计师,才能有效规避课堂上“教”的“权威代替”“对话霸权”等现象。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学习型团队;合作课题;学习梯子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需在语文课堂上共有与共生,而现实中的语文课却不尽然,常会出现对话
摘要:《周亚夫军细柳》世人称道者多,但很少关注“群臣皆惊”四个字背后的意蕴,尤其是文中的“惊”字,更是意味无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背景”“内涵”“张力”三个方面细读“惊”的言外之意。  关键词:心态;性格;命运  《周亚夫军细柳》为人称道者颇多。尤其是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被后人反复提及。在此不再赘述。笔者更为惊叹的是结尾处“群臣皆惊”句,一个“惊”字,至今读来依然妙不可言。拟从“惊”的背景、
写作文时,有些同学拿到题目,头脑中立即闪现出自己曾经接触的一系列相关素材,不管是骡子是马,就将它们一股脑儿塞进文章中,使得作文就像一锅“八宝粥”。这是没有掌握选材技巧造成的后果。如果说文章的主题是灵魂、是统帅,那么所用的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选取什么材料入文同样是作文成败的关键。    一、紧扣主旨,大胆取舍。主旨是选材的依据,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鲁迅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选材时,要从表现主旨
梦里水鄉
期刊
摘要:诵读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当今新课程语境下,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但有的教师没有弄清楚诵读法的要领、精髓,因此,有必要对诵读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帮助广大语文教师正确运用,使诵读法真正有益于课堂教学。  关键词:诵读法;要领;课堂运用  诵读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其在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肯定与认可。这其中不乏会
摘要:以《秋天的怀念》《散步》的备课为例,从两个角度探究语体视角下的叙事散文教学备课,为备教叙事散文提供基于语言形式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關键词:语体;散文;备课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秋天的怀念》《散步》两篇叙事散文,多数教师设计教学时落脚点在文本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上,如在《秋天的怀念》中,学生感受母爱的深沉、伟大;在《散步》中,感受中年人的责任;但却忽略文章言语形式。歌德说:“内容
鲁迅的作品以其思想的丰富与深刻,为对其主题的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编了鲁迅的《风筝》,在单元导读中,有这样的提示:“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而在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语中,表述是“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囿于教材的主题概括,这篇文章往往被当作抒发亲情的故事在教学中被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