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幸田文与向天邦子二人均作为女性散文作家蜚声日本文坛。而“物”在两人的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幸田文的作品《碎片》、《头发》、《雏鸟》等作品中,通过“物”表现了“人际关系”和“人与人互相理解的不可能性”;而向田邦子在她的《孩子们的夜》、《老鼠焰火》、《鸡蛋与我》、《邻家的神》中,通过“物”表现了“爱”、“人与人的联系”、“时光流逝”、“幽默感”等。此外,不仅此二人的作品,从古到今大量作品中,“物”都在表现小说主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描写心理活动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笔者试从六个方面详述“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关键词:物;叙事者;以物传情;以物喻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1
一、以“物”作为叙事者,推进整个故事情节发展。
比如,在《红楼梦》中,一块石头被一僧一道带入凡尘,化为贾宝玉项上戴的一块宝玉,成为小说的叙事者,冷眼旁观俗世人事,不离宝玉身畔,如实地记录了宝玉身边发生的一切。这种以石头为叙事者的手法新颖独特,让小说同时具备了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让小说的结构更富于变化,让人读来耳目一新。
二、以物传情,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和向田邦子的《孩子们的夜》类似,在《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宝玉被打后,赠给黛玉两方旧帕,细腻而微妙地传达了自己对黛玉忠贞不渝的情感。在当时的社会伦理束缚下,无法用语言表达爱情,只能通过旧帕来暗示“我的心和从前一样,不曾改变”,比语言的表现力更强。
三、通过“物”推动故事情节。
例如,《金瓶梅》中,李瓶儿的孩子官哥儿爱穿红衣,潘金莲便用红稠裹肉,训练猫扑食。一日,猫见官哥儿穿红衣,奋力一扑,官哥儿受了惊吓而死。在此,作者通过红衣、红稠、猫埋下千里伏线,巧妙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将潘金莲狡猾而残忍狠毒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四、通过“物”表现时代背景,深化主题。
在此以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为例。小说中,爵士乐、啤酒、壁球、波音747飞机、披头士、酒吧、夜店、保龄球等充满美国生活方式的事物俯首皆是。此外,随着这些西方的事物传入日本的同时,美国的物欲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以及“对性自由和欲望”的主张也随之传来。从小说中可知,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社会,特别是日本青年深受美国文化影响。在资本主义物欲横流下,日本青年虽然在物质上十分充裕,可以充分地享受资本主义生产带来的丰富物质生活,但这种丰富填补精神上的寂寞与空虚。大量日本青年缺乏信仰,没有理想,精力充沛而无处释放,酗酒、吸毒、乱性。作品巧妙地通过西洋之“物”,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日本青年困惑迷茫的精神状态。这亦可称为村上作品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使小说在今日读来仍然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五、以物喻人。
此种例子在文坛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而这种比喻发生的前提是,“物”具有的特征和人具有的某种性格、品质有共同点。正是因为有了共同点,比喻才得以成立。比如,在明代名臣于谦的《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名句,作者以石灰自喻,表现自己清清白白,为国尽忠,不畏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此外,在宋代理学大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虽是赞莲,实则喻人,赞美人的品格如莲花一样,在污浊的环境中不同流合污,保持高洁品质,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借物喻人,借物咏志,比直接写人写志表现力更强,更加深入人心。以上作品都是通过“物”来更加鲜明地表现“人”的性格与品格,比起直接写人更富韵味,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六、“新小说”中新的创作手法的尝试:通过对“物”的描写,来暗示“人”的存在。
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罗伯·格里耶的代表作《嫉妒》中,登场人物只有X君和弗兰克两个人,男女两人很明显不会相互嫉妒。小说中亦没有第三者的登场,因此似乎不应存在嫉妒者。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物”出现在小说场景中,读者很容易推测出,场景中一定存在着第三者。这正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小说中虽然只有两人登场,却放着三副餐具,强烈地暗示着第三者的存在。橡胶鞋在走廊发出的声音,亦让读者感到一定有另外一人在场。加之,X君在把白兰地倒入酒杯中时,“她打开白兰地,倒入三只酒杯,递出两只,自己拿着最后一只,坐在椅子上”当然,在这里,递酒杯的对象除了弗兰克,还有一人,也就是她的丈夫。而这个“丈夫”,才是嫉妒者。此种例子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强烈地暗示出第三者的存在。通过这种新的创作方式,格里耶在文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新小说派的领袖。
总之,“物”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反映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作品增色。鉴赏文学作品时,须认真把握其作用和功能,才能正确深刻解读作品。另外,文坛诸先贤在作品中对 “物”的充分运用,对今后的文学创作者亦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物;叙事者;以物传情;以物喻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1
一、以“物”作为叙事者,推进整个故事情节发展。
比如,在《红楼梦》中,一块石头被一僧一道带入凡尘,化为贾宝玉项上戴的一块宝玉,成为小说的叙事者,冷眼旁观俗世人事,不离宝玉身畔,如实地记录了宝玉身边发生的一切。这种以石头为叙事者的手法新颖独特,让小说同时具备了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让小说的结构更富于变化,让人读来耳目一新。
二、以物传情,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和向田邦子的《孩子们的夜》类似,在《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宝玉被打后,赠给黛玉两方旧帕,细腻而微妙地传达了自己对黛玉忠贞不渝的情感。在当时的社会伦理束缚下,无法用语言表达爱情,只能通过旧帕来暗示“我的心和从前一样,不曾改变”,比语言的表现力更强。
三、通过“物”推动故事情节。
例如,《金瓶梅》中,李瓶儿的孩子官哥儿爱穿红衣,潘金莲便用红稠裹肉,训练猫扑食。一日,猫见官哥儿穿红衣,奋力一扑,官哥儿受了惊吓而死。在此,作者通过红衣、红稠、猫埋下千里伏线,巧妙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将潘金莲狡猾而残忍狠毒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四、通过“物”表现时代背景,深化主题。
在此以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为例。小说中,爵士乐、啤酒、壁球、波音747飞机、披头士、酒吧、夜店、保龄球等充满美国生活方式的事物俯首皆是。此外,随着这些西方的事物传入日本的同时,美国的物欲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以及“对性自由和欲望”的主张也随之传来。从小说中可知,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社会,特别是日本青年深受美国文化影响。在资本主义物欲横流下,日本青年虽然在物质上十分充裕,可以充分地享受资本主义生产带来的丰富物质生活,但这种丰富填补精神上的寂寞与空虚。大量日本青年缺乏信仰,没有理想,精力充沛而无处释放,酗酒、吸毒、乱性。作品巧妙地通过西洋之“物”,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日本青年困惑迷茫的精神状态。这亦可称为村上作品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使小说在今日读来仍然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五、以物喻人。
此种例子在文坛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而这种比喻发生的前提是,“物”具有的特征和人具有的某种性格、品质有共同点。正是因为有了共同点,比喻才得以成立。比如,在明代名臣于谦的《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名句,作者以石灰自喻,表现自己清清白白,为国尽忠,不畏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此外,在宋代理学大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虽是赞莲,实则喻人,赞美人的品格如莲花一样,在污浊的环境中不同流合污,保持高洁品质,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借物喻人,借物咏志,比直接写人写志表现力更强,更加深入人心。以上作品都是通过“物”来更加鲜明地表现“人”的性格与品格,比起直接写人更富韵味,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六、“新小说”中新的创作手法的尝试:通过对“物”的描写,来暗示“人”的存在。
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罗伯·格里耶的代表作《嫉妒》中,登场人物只有X君和弗兰克两个人,男女两人很明显不会相互嫉妒。小说中亦没有第三者的登场,因此似乎不应存在嫉妒者。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物”出现在小说场景中,读者很容易推测出,场景中一定存在着第三者。这正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小说中虽然只有两人登场,却放着三副餐具,强烈地暗示着第三者的存在。橡胶鞋在走廊发出的声音,亦让读者感到一定有另外一人在场。加之,X君在把白兰地倒入酒杯中时,“她打开白兰地,倒入三只酒杯,递出两只,自己拿着最后一只,坐在椅子上”当然,在这里,递酒杯的对象除了弗兰克,还有一人,也就是她的丈夫。而这个“丈夫”,才是嫉妒者。此种例子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强烈地暗示出第三者的存在。通过这种新的创作方式,格里耶在文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新小说派的领袖。
总之,“物”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反映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作品增色。鉴赏文学作品时,须认真把握其作用和功能,才能正确深刻解读作品。另外,文坛诸先贤在作品中对 “物”的充分运用,对今后的文学创作者亦有宝贵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