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比较教学法作为一种能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进行对比的方法,对于加强学生的综合性认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经验,分三个方面阐释了比较教学法对于提升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能力的积极作用,并就比较教学法作用于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对比教学法;古诗词教学
笔者认为,单一的、缺乏关联性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从历史发展和文学背景生成的角度对古诗词进行理解。而采用比较的方法,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词表达主题的角度对不同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理解和比较分析,也可以从时间发展的角度感知作者的心路历程,让学生从综合的视角,在更为广泛的空间把握诗词特征,加深理解。
一、基于同一主题的不同文人的诗词比较
纵观我国古代诗词发展史,边塞闺怨,怀古咏物,既有豪放不羁,也有黯然神伤,寂寞婉约,多样化的主题掺杂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贯穿着不同作者的不同人生。作者一般都会有自己的诗词风格。换言之,在同一主题内容下,不同作者的表达艺术也会不尽相同。例如,同样是对离别情感的表达,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彰显的是作者不同的态度,故而在具体的言语表达上也会呈现明显不同。概括地说,这两首诗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悲中悲”,另一个是“悲中乐”。
《天净沙·秋思》从词的开篇便连续采用三句九个词分别描绘了九种凄凉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漂泊异乡、孤苦伶仃的画面,结尾处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个意象代表着行将就木,正在离去;另一个意象代表着天地之大却无处容身,将已经为九种悲苦意象所勾勒的画面,渲染在一股永恒的悲凉情境当中,让读者难以释怀。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虽然描绘的是兄弟不在一处的观感,却充满了豁达豪放之情,这必然与苏轼的豪放词风有关。这样一种原本被寄予慨叹、哀伤的情感,作者却将其升华成洒脱、肆意与豪放的从容,从孤寂中甚至渲染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气魄和寄言。教师在引领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时,可以通过复习和回顾的方式,引领学生走入将要学习的诗词氛围中,揣摩同一主题的表达会生成不同的方式,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
二、同一作者的不同主题诗词比较
每位作者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经历,也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为不同的际遇而彰显异样的情感。因此,通过这种纵向的,对于作者不同阶段、不同主题的作品进行比较,对于全面了解作者的诗词观及其所经历的历史背景,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杜甫的两首诗《望岳》和《春望》为例,前一首基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折射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将个人不畏艰险,不惧困境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一首则是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凉破败景象的慨叹,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战乱过后满目疮痍的痛楚。很多学生由于受常识性思维的影响,误以为杜甫的诗作仅有爱国、慨叹的风格与主题,但事实上,杜甫的诗作主题是多元化的。究其原因,就在于其所处的时代和人生境遇的不同。列举的这两首诗前后间隔二十年,作者历经的却是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杜甫从一个胸怀大志的爱国青年到面对国难、无能为力的落寞诗人,不变的是情怀,变化的是际遇,是人生。诗词中情境的变化,情感的宣泄,仿佛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景象。
三、同一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比较
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形成不同的感悟。文人也是如此,而且他们会习惯性地将这种感慨与人生阅历寄托在诗词当中,让读者在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的过程中,感悟不同的人生。
以李清照的《如梦令》和《武陵春》为例,前者所表达的是作者年少时无忧无虑,充满闲情的生活,这从“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一句就能看出。此后战乱丛生,作者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悲惨境遇后,作者的创作情境也从少年时期的无忧无虑转变为《武陵春》中的“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比较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词的主题,也能让学生产生对人性的立体化认知。
利用比较法学习初中古诗词的方法在教学中是多样化的。除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外,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广泛引入课外阅读素材,丰富学生对诗词的储备和认知,进而培养其自主阅读与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林记恩.求同存异,对比分析——初中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谈[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2):98.
[2]卞蓉蓉.浅谈古诗词对比教学法[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13(9):13.
[3]侯树军.小说文本细读教学初探——主要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对比教学法;古诗词教学
笔者认为,单一的、缺乏关联性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从历史发展和文学背景生成的角度对古诗词进行理解。而采用比较的方法,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词表达主题的角度对不同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理解和比较分析,也可以从时间发展的角度感知作者的心路历程,让学生从综合的视角,在更为广泛的空间把握诗词特征,加深理解。
一、基于同一主题的不同文人的诗词比较
纵观我国古代诗词发展史,边塞闺怨,怀古咏物,既有豪放不羁,也有黯然神伤,寂寞婉约,多样化的主题掺杂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贯穿着不同作者的不同人生。作者一般都会有自己的诗词风格。换言之,在同一主题内容下,不同作者的表达艺术也会不尽相同。例如,同样是对离别情感的表达,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彰显的是作者不同的态度,故而在具体的言语表达上也会呈现明显不同。概括地说,这两首诗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悲中悲”,另一个是“悲中乐”。
《天净沙·秋思》从词的开篇便连续采用三句九个词分别描绘了九种凄凉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漂泊异乡、孤苦伶仃的画面,结尾处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个意象代表着行将就木,正在离去;另一个意象代表着天地之大却无处容身,将已经为九种悲苦意象所勾勒的画面,渲染在一股永恒的悲凉情境当中,让读者难以释怀。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虽然描绘的是兄弟不在一处的观感,却充满了豁达豪放之情,这必然与苏轼的豪放词风有关。这样一种原本被寄予慨叹、哀伤的情感,作者却将其升华成洒脱、肆意与豪放的从容,从孤寂中甚至渲染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气魄和寄言。教师在引领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时,可以通过复习和回顾的方式,引领学生走入将要学习的诗词氛围中,揣摩同一主题的表达会生成不同的方式,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
二、同一作者的不同主题诗词比较
每位作者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经历,也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为不同的际遇而彰显异样的情感。因此,通过这种纵向的,对于作者不同阶段、不同主题的作品进行比较,对于全面了解作者的诗词观及其所经历的历史背景,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杜甫的两首诗《望岳》和《春望》为例,前一首基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折射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将个人不畏艰险,不惧困境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一首则是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凉破败景象的慨叹,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战乱过后满目疮痍的痛楚。很多学生由于受常识性思维的影响,误以为杜甫的诗作仅有爱国、慨叹的风格与主题,但事实上,杜甫的诗作主题是多元化的。究其原因,就在于其所处的时代和人生境遇的不同。列举的这两首诗前后间隔二十年,作者历经的却是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杜甫从一个胸怀大志的爱国青年到面对国难、无能为力的落寞诗人,不变的是情怀,变化的是际遇,是人生。诗词中情境的变化,情感的宣泄,仿佛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景象。
三、同一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比较
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形成不同的感悟。文人也是如此,而且他们会习惯性地将这种感慨与人生阅历寄托在诗词当中,让读者在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的过程中,感悟不同的人生。
以李清照的《如梦令》和《武陵春》为例,前者所表达的是作者年少时无忧无虑,充满闲情的生活,这从“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一句就能看出。此后战乱丛生,作者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悲惨境遇后,作者的创作情境也从少年时期的无忧无虑转变为《武陵春》中的“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比较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词的主题,也能让学生产生对人性的立体化认知。
利用比较法学习初中古诗词的方法在教学中是多样化的。除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外,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广泛引入课外阅读素材,丰富学生对诗词的储备和认知,进而培养其自主阅读与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林记恩.求同存异,对比分析——初中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谈[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2):98.
[2]卞蓉蓉.浅谈古诗词对比教学法[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13(9):13.
[3]侯树军.小说文本细读教学初探——主要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