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的宋神宗血气方刚,怀揣着富国强兵的抱负。但可惜的是,他接手了一个烂摊子。
自太祖时期积累的隐疾扩散恶化,在内兵力衰弱、财政亏空,在外被辽、西夏不断侵扰。
宋神宗治国心切,他急需一位能臣给他出谋划策,改革政治,而不是粉饰太平。很快,新皇就为自己选到了合适人选,他就是王安石。
这位性格强毅、不流于俗、曾给宋仁宗上过万言书剖析社会弊病的“拗相公”,似乎正是宋神宗心中改革者的最佳人选。
两年后,宋神宗提拔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成为影响整个国家走向的人。
王安石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机会,他终于可以将自己的抱负付诸实践。但作为一名改革者的必然代价,王安石也让自己卷入数百年的毁誉评说中。
有人把北宋灭亡归咎于他的变法失败,称他是异端。有人为他辩驳,说他是盖世的英才、圣人。
而对于从小熟记“唐宋八大家”的今人来说,王安石首先是个文人。《宋史》中说他从小爱读书,并且过目不忘。即便是王安石的政敌和反对者,也对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表示肯定。
但显然早年间,王安石的大志并不是成为一名文学家,他推崇杜甫、韩愈,作诗文强调实用。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几篇曾对他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篇就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从十几岁开始,王安石就随父亲在汴京、江宁各地游历。21岁时,他得中进士第四名,被朝廷派往扬州任淮南解读判官。
一年任期满后,他本可以申调去往京城,但他却主动放弃,继续在地方工作。这之后,他历任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
朝廷不忍看人才流失在外,宰相文彦博推荐他进京参加馆职考试,欧阳修举荐他为谏官,他都推辞了。他说自己并非是淡泊名利,实在因为家里贫困,人口又多,很难在京城生活。
在从常州改任提点江东刑狱后,王安石去京城述职。也就是在这时,他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详细陈述了他的政治革新主张,指出了宋朝在经济、社会、国防上面的积弊,后来他的很多变法内容也都发源于此。
然而仁宗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这位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曾在他33岁时启用范仲淹施行新政,但很快就以失败告终。
也许是因为理想得不到施展,或是其他必然的原因,宋英宗在位期间,曾多次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都以服丧和有病为由,请辞不去。
有人说,他这是故意做出这种姿态,营造声望。但那时王安石已经四十多岁,没理由推拉这么长时间。
我们无法揣测王安石的心情,只知道在宋神宗即位的那年,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进京城没多久,皇帝就召他觐见,并开门见山地问他,什么是治国之先?王安石勉励皇帝,应效法尧、舜的治国之道。
年轻的宋神宗随即表示压力山大,但他也打起精神来,把尧、舜当做榜样,并嘱咐王安石全心辅佐他。
宋神宗还问王安石,祖宗能守大宋朝基业上百年,能够太平无大事,这是为什么?
王安石随后便写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述了本朝太平的原因,同时也指出各处隐忧,期待神宗能够在今日大有所为。
宋神宗对王安石的奏文大为赞赏,第二年,以王安石为主导的“熙宁变法”就正式开始了。
新法大多在财政方面,比如设置三司条例司,实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等。在军事上有置将法、保甲法。在教育上,推行《三经新义》等。
要改变宋朝积贫的现状,王安石认为,应当理天下之财,抑制大地主的兼并,帮助贫苦的百姓,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从而也使国库充盈。
然而在很多遵从儒家“义主利从”的人看来,王安石此举无异于“剥民兴利”。
新法第二年,经历三朝的宰相韩琦就上疏,请罢青苗法。同年,司马光还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列举新法弊端。
王安石为此专门写了一封《答司马谏议书》,解释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原因。在《答曾公立书》中,他也详细说明了青苗法的本义,之所以贷款给百姓收取两分利息,而不是白送,就是为了把这件事长久做下去,既给百姓好处,又不耗费国家财力。
随着变法的深入,新旧党争愈发激烈,阻挠不断。尽管如此,大宋朝这位年轻的皇帝和这位强毅的新相,都没有中止的想法。
期间,朝中有多位官员因为争论新法被贬或请辞,其中包括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司马光、苏辙、苏轼等。
不得已,王安石启用了很多新人,如吕惠卿、曾布、韩绛、李定、章惇等。他們中有很多人被称为小人,有的还被《宋史》列入《奸臣传》中。李定就是弹劾苏轼,促成“乌台诗案”的官员之一。
很多支持变法的人,也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只是当攀附上新贵,作为自己平步青云、捞取好处的台阶。
大宋王朝积重难返,尽管王安石的设想是好的,但很多新法并没有实际执行到位,甚至完全变了味。有的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借贷,随意提高利息,青苗法成了官府放高利贷的苛政。
公元1074年春天,大宋王朝遭遇了一场久旱,饥民流离失所,宋神宗整日满面愁容。有大臣画了流民图,向皇上进言:“去安石,天必雨。”
四月,久居深宫的太皇太后和太后也向皇帝哭诉,担忧京城混乱,大旱将使朝廷失去民心。
焦头烂额的宋神宗终于妥协,罢免王安石的宰相职务。
变法的堤坝一旦开了口,就无法避免一路溃败的结局。虽然宋神宗并没有放弃,之后他开始亲自主持变法,但却始终没有达成所愿。
十余年后,由于对西夏战事的惨败,38岁的宋神宗忧郁而终。高太后启用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
人虽逝,江湖仍在。在不同年代,对于王安石功过是非的评判都不同。有人骂他是乱臣贼子,而改革派梁启超则大力为他辩解。
王安石曾说,自己天性疏放耿直,与世俗总是不能合拍。所以,是奸邪还是圣人,他大概不会在乎,在乎的都是身后的人。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