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新:没有传统的未来是很肤浅的

来源 :芒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l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个月以后,回忆起上海书展的那10天。在巨鹿路“爱神花园”(《收获》杂志的办公地)的那个下午,成了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记忆。
  在布满青藤的老建筑里,来来回回穿梭了很久。沿着旋转的楼梯一直爬到顶层,看着水晶灯从顶端一直垂落下来,站在颜色各异的玻璃片形成的拱形落地窗前,听《收获》主编程永新讲着文学的那些事,有“王朔”,有“80年代”, 也有“今天”……
  80年代大家憋着一股劲往外冒
  “我们从80年代聊起吧,一直觉得80年代是文学最璀璨的时期,而到后来我觉得在慢慢滑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程永新作为《收获》杂志的元老,余华、苏童、王朔等现在中国最好的作家,都是他给挖掘出来的。由此,他成为见证80年代“文学热”的一个当事人。
  “你的想法是对的。80年代到90年代过渡,文学是由上往下滑落的,这个是跟民众、读者对文学的关注度开始往下降有关。”
  “北岛这么形容80年代,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我们现在听80年代,像个神话,羡慕不已。”程永新听了我的描述,笑了笑,说:“80年代,大家全部都关注文学。从一个封闭社会走出来,那个时候没有事情干,当时经商是不合法的。所以,对过去那个时代各种各样的一些看法、怨气、不满,都在文学作品找到一个通道。文学恰好是跟人的欲望、追求和对现实的一些想法结合在一起。现在年轻人写作的冲击力没有80年代那么大,因为那个时候,它正好是一个机遇,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往外冒。”
  “但是看中国文学史,从80年代出发的作家,重要的作品都在90年代的。像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些重要的作品都是在90年代产生的。王朔在90年代也有重要的作品,他们是80年代出发,真正有成就是在90年代。作为整个文学运动的成果其实是在90年代。”
  1988年是“王朔年”,但是《收获》是从1986年就开始有王朔的东西。
  程永新说着说着扯到了王朔,“王朔第一次跑到这边来找我,穿了个拖鞋,光头,而且在走廊里嗓子很大地叫我的名字。我当时很反感这个人,我说‘这个人干嘛啊。’他告诉我,‘我在做生意,倒卖中药。’”
  我们一听全乐了,他倒没理会我们,继续很严肃地讲:“我当时也比较年轻,有一种偏见,心想,‘这个衣冠不整的人怎么写出好小说呢?’其实他还是很好,后来接触多了,还是觉得王朔很善良。他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是非常聪明。”
  后来,程永新还是用了王朔的作品,第一篇就是《顽主》,当时刚发表,便轰动了整个北京文学圈。众人议论纷纷:“还有这个人?”“这个人是干嘛的?”
  改变程永新对王朔“厌恶”是因为《空中小姐》。“我觉得这个人很会讲故事,故事讲得很细腻,让我有想看下去的冲动。这也是一种能力,不一定背后有很深的思想和意义。我是一口气把他《空中小姐》看完的,我就给他写了信,他就给了我第一篇小说《顽主》。”
  “他最开始给我的名字是《五花肉》,我当时看到就说,‘你这是什么名字,再去想想!’后来他就想了三个名字,我说这个‘顽主’还行。”
  程永新觉得王朔的文学感觉特别好,“他的文字肯定不是像余华、苏童那么漂亮,但是对生活表现质感、生动,视角灵活,人物活灵活现,还有对中国当代影视的贡献是巨大的,几乎似乎改变了中国当代影视。所以文学界的很多人走出去是提高了影视的整体素质。”
  不断挖掘新人,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几代人几乎都跟《收获》有关系。陈村说,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本。”《收获》在我们心中,一直是一本殿堂级的文学刊物。程永新听后,嘴角骄傲地上扬。
  1983年,刚从复旦大学毕业的程永新就来到了《收获》杂志,他伴随着《收获》走过了30多个年头,同时也是在80年代《收获》连续3年推出年轻作家专号的推动人。“80年代中期的时候,文学开始表现过往生活当中不尽如人意的东西,比如说《人到中年》这样的作品,就是表现的知识分子在文革期间受到的不好遭遇,文学都是这样一些写作,当时也很影响力。”
  “我刚刚说的小说虽然他们一时很轰动很受欢迎,但那些小说没有很深刻的内涵,就是表现社会问题,我们把它称之为问题小说。他不要求有太深刻的思想,它只要把过去的一些问题化作故事。”
  程永新是典型的上海人,语速很快,普通话交杂着上海腔。“但到80年代中期之后,大量翻译作品过来,使得中国的写作者对20世纪欧美文学有一些了解,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写作和世界文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批年轻人开始探索,希望有一个新的写法。”
  1986年,韩少功提出的寻根文学,后来又有了先锋文学。“其实那些都是文学渴望转型的表现,向世界好的小说看齐,希望通过那些外力,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准,就是文学革命。”
  “当时,我感觉到有这么一批年轻人写出完全不同于他们前面的作家所写出的作品,我就跟主持我们工作的李小林说,‘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些年轻人的作品集中起来。’她很支持这个事情。”
  于是,《收获》从1986年开始到1988年,连续三年推出年轻作家专号。那些作品风格不同,存在着各种技法的探索,表现着各种人跟世界的关系和生活的各种方面。“其实那件事在今天看来是完全没什么的,但是在当时,全国一片哗然。”
  质疑声此起彼伏,程永新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收获》作为一本老牌杂志,1957年创办的,他们觉得突然推出年轻人的东西,这么一种姿态,好像不太对劲。当时都有人打报告,宣传部、作协领导专门来调查这件事。到最后是以没事告终。”
  “后来大家是作为一个事件来谈的,其实我们所做的事情生活当中已经存在。写作的变化,年轻人的存在,都已经变成现实了。只不过由《收获》来牵头做这件事情,它就直接、迅速地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其实我们不做,其他刊物肯定也会有人去做。反过来看今天我们这个时代,允许你骂现代,骂生活就是一种进步。”
  今年,《收获》又推出了年轻作家的专号,显然没有当时的轰动效果,但是其实正如程永新所说,“慢慢的,我们变成了一个常态,不断地发现新人,挖掘新人,变成了我们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表现内心达到什么样深度,作品就有什么样的份量
  “人们都说现在没有纯文学了?”
  程永新看了30年的文字,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学态度显然比较客观。“整个社会转型以后,人们关注文学的方式出现了分化,所以,对传统文学怎么去理解,确实与从前不一样。年轻一代与我们一代成长的背景、生活状况完全不一样,比如像韩寒、郭敬明这些作家,他们是没有文革记忆、历史记忆的一代人,他们是全新的。在新的社会里所产生的这一代人对写作的看法,造成了完全不一样的文学表达。”
  程永新似乎并不排斥今天的网络文学,“现在成了几种写作人并存的状态,我个人觉得是比较好的,可以互相刺激。”
  “年轻的作家像张悦然,我们私下也聊过,他们从新概念作文大赛里出来,然后网络上也被很多年轻人所喜欢,有很多粉丝,可是她对传统文学有一种敬畏在里面。我跟郭敬明也接触过,给我的印象非常有礼貌和谦虚。前几年的书展,他和麦家有个谈话,让我去主持,我感觉他对用传统方式写作的作家还是有一种敬意。很多网络的作家,也希望他们的作品能在纸质媒体上发表,希望得到传统文学界的认可,这种状况挺好的。”
  “好文学的标准是什么?”说到这个问题,程永新若有所思,“这个十年内心文学发展得非常迅猛,我们觉得好的文学还是与人有关,与人性有关系,反映人精神面貌和本质的东西,反映人的生活和世界。表现人内部心灵最本质的东西,达到什么样深度,作品就有什么样的份量。”
  最后,程永新微微笑了笑,充满自信地说,“对于年轻作家,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成长,他们会越来越关注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没有传统和历史的未来是很肤浅的。”
其他文献
【影视】  经典翻拍,不苛求超越,更重创新。湖南卫视自确定要翻拍1996年香港亚洲电视的经典电视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以来,话题、争议不断。在这个“越骂越红”的时代,《爱在春天》还未上映便赢得了众多的关注,博得“头彩”。电视剧从2013年春季档推迟到了仲夏上映,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1996年,亚视花重金打造了电视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并赢得了空前的收视成绩。剧中的“四只蝴蝶”性格鲜明,命运迥
期刊
明疏瀹,江苏人,精研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被誉为当今国学界最博学精深的学者之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第十九章  智慧不同于聪明,不同于知识,它是一种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的方法。  不管你是否愿意,有些东西你不得不放弃,但唯有智慧会伴随着你一生。  要成为一个智者,首先必须学会修身。第二就是自省。拷问自己的良知:我到底
期刊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雍也》第六  13世纪末,终于结束了武人政权的高丽,收拾好了河山,整理好了面貌,却发现,心中空空,思想大洞。于是走到中国,从蒙元手里借去了经史子集、程朱理学。现在,很多中国人已经不读儒家了,一位高丽后人却穿着长衫,缓缓走来,告诉中国的大众、年轻人们,“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希望”,“中庸是最高的智慧”。  非优秀不中庸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无过不及”的
期刊
朱李平,行走在长沙地产界的思想者。现任京投银泰副总经理,哲思漫画集《我把思考当牌玩》绘著者。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通过一条毛毛虫,就可以明了,生命的形态全然不是人类看到的这幅简单样子,它一定是以某种更加丰富多彩的形态而存在。  我把思考当牌玩  朱李平的第一本漫画集名为《我把思考当牌玩》。单听这名字,就可以猜想出朱李平其人约六七分面貌。乐知、好学、勤
期刊
白酒是“技艺之学,更是良心所造”,不能马虎对待。  人物介绍:陈少全——长沙市浏阳河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高级品酒师  我的父亲也是个酿酒师,更是个十足的好酒之人,每天都要喝上个半斤白酒才能尽兴。而我却不同,我只是个酿酒的,虽然好酒,却也仅止于品。常常是一口酒在嘴里翻搅一番,将味蕾浇灌一遍,品出其中滋味,点到即止,并不真饮。  今年已经七十的我,孙子都二十出头了,细算来,我这一头扎进酒缸里就是三
期刊
老栗,个子不高,64岁的年纪已须发皆白。我们谈话的一个多小时里,不同年纪的“粉丝”在旁拍照,表达见到偶像的心情。凭他在艺术界摸爬滚打的岁月和地位,他满可以摆出些姿态来。但是从他身上,你看不到这个圈子的习气,随和从容,但是眼神里还有自然流露的尴尬、直率,口气里有一种温和的坚决。  他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教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美术刊物的编辑,撰写艺术评论,推动当时新起的当代艺术,到后来的宋庄,再
期刊
周建明 深圳佳鸿贸易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车对于男人来说,意味着他的个性、他的爱好、他的品味。  我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一辆车,有人喜欢跑车,有人喜欢吉普车,有人喜欢轿车,我个人更喜欢吉普车和跑车,最爱的是路虎,我有一款黑色的,它能适应任何环境、任何心情,跑车我则喜欢艳一点的颜色。  对于车的喜爱,我是与生俱来,所有好的品牌我都喜欢,也会自己去研究、去看很多最新的汽车杂志。汽车有很多专业知识,比
期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智”是对人生和宇宙的一种通透,就像手里拿着个玻璃球,没有死角。  妙华法师,洗心禅寺首座,久隐于寺,结虫鸟为友,以草木为伴;焚香煮茗、阅偈翻经、吟诗作画,怡然自在。法师学识深厚,富有洞见,其思想就像温润的泉水,缓慢而悠长的流淌。隐者隐去的是身体,不是心情;智者多思,只是不思俗物罢了。  妙华
期刊
“给32年前,刚出道的自己发一条短信,你会发什么内容?”  “你红了。”  “对32年后的自己呢?”  “你会红很久。”  在化妆间门口遇见到刘德华,四个保镖围着他。这是我儿时的偶像,一个五官俊朗的男人标杆,十几年后,第一次见到真人——有点黑,有点瘦,有点矮,有点老。但笑容亲和,依旧俊朗。  找另一半“不难,有信心就可以”  那天是他的新电影《富春山居图》的宣传。乍一看去,电影名像是“富山春居图”
期刊
芒果画报美学生活名人品赏团之华美诺德专场  “相信台下在座的所有美丽主播们,都是来过华美的,不然怎么会有这么美。”邱启明妙语连珠,引得现场的观众笑声连连,美丽女主播们也时不时露出优雅的笑容。这是芒果画报美学生活名人品赏团第六场之华美诺德专场。在一千多平米的华美诺德旗舰新店里,芒果主播和社会各界名人齐聚一堂,探讨美丽这件事——“美丽是一种美德”。  此次名人品赏团嘉宾云集,著名主持人邱启明担纲主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