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课堂由“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教师要以学情定教,重视课堂的生成性;为想学而教,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互学促教,重视课堂互动;为会学而教,重视学法指导。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导学;课堂生成;学习习惯;课堂互动;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5-0032-01
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使学习者学会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由教师主导。而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下自主地进行探索,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并形成创新能力。现以数学课堂为例,探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以学情定教,重视课堂的生成性
所谓学情,即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前一阶段预备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前预习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困难和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施教和改进教学的基本依据,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导数的概念”这一小节,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哪些情况呢?要了解学生对极限定义的掌握情况,因为导数的概念是建立在极限的思想方法基础上的,概念的生成就是建立一个极限的过程。导数的概念是从物理和几何两方面问题引入的,即瞬时速度和某一点处切线的斜率。学生对这两方面的掌握情况决定了导数概念建立的难易程度。另外,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如何、自学环节的主要难点在哪,这些问题都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重要依据。
二、为想学而教,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向。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情境的创设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新颖性和互动性。例如,“等比数列”可以通过“国王下棋”的故事、细胞分裂、庄子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引入课题;“三视图”可以通过展示大量图片,寻求图片和物体之间的联系等引入课题。这样的求知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2)问题驱动,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质量的数学活动总是从特定的数学问题开始的,即以富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为载体,以数学问题引发的内驱力为助推,以数学问题的探究解决为归宿,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对数学活动的深度参与和主动构建。问题的设计首先要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明确问题驱动目标;其次要灵活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讨,既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题推动学生思考,是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元素。
(3)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多角度培养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教师不能仅从知识层面上教学、从技能上提高学生能力,还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广泛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内在驱动力,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良好品质和态度。
三、以互学促教,重视课堂互动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多说、多做、多思考,构建互动性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和研讨,是问题导学法最重要的环节。其大致步骤如下:在预习和引入过程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详细分析,明确问题的本质;通过讨论将已有知识与创设的问题建立起联系,并给出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例如,教学“排列组合”一节时,首先让学生讨论问题属于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求解问题,最后教师对各组的解法归纳总结,对错误解法进行纠正,分享各组的正确解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轨道进行研究。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做好笔记,这有助于学生的复习和记忆。
四、为会学而教,重视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数学是抽象的,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学习方法的特殊性。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这不仅需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学生只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学法指导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还要结合学科特点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
总之,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问题导学模式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与学生积极交流、探索,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黄发祥.“問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17).
[2]李雁冰.课程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导学;课堂生成;学习习惯;课堂互动;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5-0032-01
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使学习者学会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由教师主导。而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下自主地进行探索,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并形成创新能力。现以数学课堂为例,探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以学情定教,重视课堂的生成性
所谓学情,即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前一阶段预备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前预习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困难和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施教和改进教学的基本依据,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导数的概念”这一小节,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哪些情况呢?要了解学生对极限定义的掌握情况,因为导数的概念是建立在极限的思想方法基础上的,概念的生成就是建立一个极限的过程。导数的概念是从物理和几何两方面问题引入的,即瞬时速度和某一点处切线的斜率。学生对这两方面的掌握情况决定了导数概念建立的难易程度。另外,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如何、自学环节的主要难点在哪,这些问题都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重要依据。
二、为想学而教,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向。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情境的创设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新颖性和互动性。例如,“等比数列”可以通过“国王下棋”的故事、细胞分裂、庄子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引入课题;“三视图”可以通过展示大量图片,寻求图片和物体之间的联系等引入课题。这样的求知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2)问题驱动,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质量的数学活动总是从特定的数学问题开始的,即以富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为载体,以数学问题引发的内驱力为助推,以数学问题的探究解决为归宿,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对数学活动的深度参与和主动构建。问题的设计首先要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明确问题驱动目标;其次要灵活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讨,既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题推动学生思考,是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元素。
(3)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多角度培养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教师不能仅从知识层面上教学、从技能上提高学生能力,还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广泛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内在驱动力,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良好品质和态度。
三、以互学促教,重视课堂互动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多说、多做、多思考,构建互动性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和研讨,是问题导学法最重要的环节。其大致步骤如下:在预习和引入过程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详细分析,明确问题的本质;通过讨论将已有知识与创设的问题建立起联系,并给出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例如,教学“排列组合”一节时,首先让学生讨论问题属于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求解问题,最后教师对各组的解法归纳总结,对错误解法进行纠正,分享各组的正确解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轨道进行研究。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做好笔记,这有助于学生的复习和记忆。
四、为会学而教,重视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数学是抽象的,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学习方法的特殊性。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这不仅需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学生只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学法指导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还要结合学科特点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
总之,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问题导学模式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与学生积极交流、探索,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黄发祥.“問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17).
[2]李雁冰.课程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