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音乐教育已多年,但近来我深刻地感觉到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配合度越来越低。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我了解到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课本上的许多歌曲缺乏时代气息,难听、难学、难唱。相反,他们更喜欢旋律悦耳、情绪欢快、音域明朗的歌曲,喜欢那些贴近他们生活的音乐元素,诸如影视歌曲等他们熟悉的音乐。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喜欢上音乐课呢?我想,开发利用外部音乐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内涵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提不起兴趣,可以说明我们现行的音乐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课外教材资源不完备等。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把学生引进音乐的艺术殿堂,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接触更多的音乐表现形式,如民族的、流行的、古典的,甚至可以将它们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音乐艺术带来的无限乐趣和想象。我从流行音乐、民间音乐、教材开发、学科整合等方面入手做了尝试,取得了一些收获,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引入流行音乐——激发兴趣
1. 流行音乐为课前导入增色添彩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虽不是一种能力,但却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动力。我把流行音乐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带入了音乐课堂,例如,中、低年级上课前的课前律动音乐,我采用了流行歌曲《嘻唰唰》和《健康歌》,这两首歌曲节奏欢快,简单易学,学生很喜欢,而且大部分学生都会哼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放松身心,为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音乐氛围。又例如,我把舞曲《兔子舞》作为教师带领学生进教室的音乐,欢快的旋律、整齐的舞步,既使学生马上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为课前导入增色不少。
2. 流行音乐在欣赏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欣赏聆听,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特别是高段欣赏教学中的一些曲子让学生听了“昏昏欲睡”。而当代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流行音乐,在欣赏教学中引进这一教学内容,且使其巧妙地进入到欣赏教学中,学生肯定能提起兴致,认真地学习与欣赏。但是,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对教学内容进行正确的筛选和运用,能否让学生接触到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流行音乐吸收了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或西方古典音乐元素,得到了广泛的传唱,比如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东风破》《花田错》等,大胆地使用了民族乐器,我们可以将其放入民族乐曲的欣赏课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识。在欣赏《歌唱祖国》时,可以加入刘德华的《中国人》和孙楠的《五星红旗》这两首歌曲,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 流行音乐给教学方法带来启发
在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的过程中,也可以将某些有代表性的曲目拿到课堂上来演奏。比如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中的插曲《往事难忘》的主旋律就是运用了爱尔兰民歌《多年以前》的旋律,学生非常喜欢;另外,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的歌曲《拨浪鼓》也备受学生喜爱。在练习竖笛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唱一唱这几首曲子,再来练习吹奏曲子的主旋律,让学生明白,其实一些好听的流行歌曲也是运用了一些民歌旋律,而这正是音乐教材试图要教给大家的。
虽然流行音乐是一种“大众文化”,但流行音乐毕竟不是主流音乐,不能真正取代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地位,还有部分流行音乐不太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因此,我们要尽力把握好“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尺度,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年龄及身心特点的、健康向上的优秀音乐作品引入课堂。
二、挖掘教材资源——扩大容量
音乐课程中最基本的资源是教材,是我们实施音乐课程的主要依据和载体,它包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作为教师,要开发好、使用好教材,通过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创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引导学生搜集课外资料,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在教学《银杯》一歌之前,我让学生通过查资料、上网、请教他人等途径搜集有关西藏的地理、风俗、歌舞、文化信息,让学生了解西藏、感受西藏、赞美西藏。课上举行“西藏知识知多少”竞赛,充分挖掘学生的课外知识资源,扩充信息;教师和学生一起“喝”青稞酒、呼“扎西德勒”、唱饮酒歌、跳藏族舞,整堂课围绕西藏,大胆地进行素材整合,使学生在主动、快乐的氛围中了解西藏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歌曲风格,为理解和表现藏族的风格及形成要素构筑了良好的基础背景。
2. 学习创作音乐,丰富教材资源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音乐创造有极大的自由度,是最具有开放性的,只有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而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我用替换歌词的方法来教孩子们创作音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人音版第四册温州民歌《月光光》一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月光光》曲调改编成一首新歌《夸家乡》,让学生创编歌词夸夸自己家乡的美景,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民歌的特点:
编创一:“山连山,水连水,余杭风景美名扬,超山梅花满山香啊,双溪漂流惊又险啊,一片啊好风光……”
编创二:“说余杭,唱余杭,余杭美景传天下,风景优美特产多啊,山好水好人更美啊,欢迎你啊来余杭”……
通过合理挖掘资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3.把影视画面带进课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是电影(视)的插曲或者主题曲。然而,很多时候学生不能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老师仅仅靠讲解,肯定是不够到位的,显得有点苍白无力,如果能搭配一段这部影片的画面,则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也能较好地把握歌曲的内涵。如教授第11册歌曲《茉莉花》的同时可以播放动画片《图兰朵特》,学生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学得就更加专心了。同时,学生也可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融入民族民间音乐——课堂变美
音乐教学大纲指出,我们要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接触外国优秀音乐作品,以扩大文化视野。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始终把弘扬民族民间音乐这一课题融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水平和鉴赏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呢?
1. 培养兴趣
小学音乐各册教材都收编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资源,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民歌及其所赋予的内涵。如学习民族舞蹈动作、了解民族风俗;选一些好听又上口的民歌,如《半个月亮爬上来》《跑马溜溜的山上》作为器乐练习曲。除此,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特长充实课堂,比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时让班里会演奏古筝的同学上来演奏主旋律,在欣赏《阿佤人民唱新歌》时,让会葫芦丝的学生为大家伴奏。这样的教学,才真正充分调动了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和音乐的积极性。
2. 激发情趣
戏曲音乐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流行音乐充斥整个社会,人们接触戏曲等艺术形式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戏曲音乐更是陌生。例如欣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学生一听到戏曲音乐,第一反应就是哄堂大笑,觉得滑稽。但是,通过教师的范唱,用几个简单的亮相动作,加上风趣的模仿,一下子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画脸谱、知识竞赛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戏曲的风格特征,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感受到民族民间音乐的美,了解继承祖国悠久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四、整合多种学科——视野更宽
1. 音乐与语文的整合
学习歌词时,可以模仿语文中诗歌的朗读方法进行朗诵,还可以结合歌曲内容,加入儿歌或者古诗的诵读。如在学唱《郊游》时,我加入了《登鹳雀楼》《咏柳》等描写景物的唐诗,同时进行情景剧表演,形成郊游的浓厚氛围。
又如在六年级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结尾时,我在宁静、优美的乐曲中加入了唐诗《枫桥夜泊》的诵读: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不正是这首乐曲的写照吗?
2. 音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了各种美的元素。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与外延,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第一,可以运用PowerPoint、Flash等制作教学辅助课件,平时多收集一些流水声、鸟鸣声、雨水声等音素,课堂上可以增强音乐的视听效果;第二,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教学,把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引入音乐课堂,在高品质的音响设备下聆听音乐作品,充分体会作品所蕴涵的艺术美;第三,从网上下载有关视频、音乐家介绍、名曲欣赏、古典乐曲等音乐素材供学生在音乐课中欣赏。
音乐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它还包括社会文化资源、生活经验资源、人才资源、家庭资源等。除了以上两种整合,我们还可以和美术、劳技等学科整合,这全看你是否是个有心人了。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接触更多的音乐形式,弥补课本教材的局限性,让学生享受到各种音乐艺术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南苑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任龙)
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提不起兴趣,可以说明我们现行的音乐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课外教材资源不完备等。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把学生引进音乐的艺术殿堂,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接触更多的音乐表现形式,如民族的、流行的、古典的,甚至可以将它们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音乐艺术带来的无限乐趣和想象。我从流行音乐、民间音乐、教材开发、学科整合等方面入手做了尝试,取得了一些收获,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引入流行音乐——激发兴趣
1. 流行音乐为课前导入增色添彩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虽不是一种能力,但却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动力。我把流行音乐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带入了音乐课堂,例如,中、低年级上课前的课前律动音乐,我采用了流行歌曲《嘻唰唰》和《健康歌》,这两首歌曲节奏欢快,简单易学,学生很喜欢,而且大部分学生都会哼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放松身心,为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音乐氛围。又例如,我把舞曲《兔子舞》作为教师带领学生进教室的音乐,欢快的旋律、整齐的舞步,既使学生马上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又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为课前导入增色不少。
2. 流行音乐在欣赏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欣赏聆听,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特别是高段欣赏教学中的一些曲子让学生听了“昏昏欲睡”。而当代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流行音乐,在欣赏教学中引进这一教学内容,且使其巧妙地进入到欣赏教学中,学生肯定能提起兴致,认真地学习与欣赏。但是,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对教学内容进行正确的筛选和运用,能否让学生接触到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流行音乐吸收了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或西方古典音乐元素,得到了广泛的传唱,比如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东风破》《花田错》等,大胆地使用了民族乐器,我们可以将其放入民族乐曲的欣赏课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识。在欣赏《歌唱祖国》时,可以加入刘德华的《中国人》和孙楠的《五星红旗》这两首歌曲,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 流行音乐给教学方法带来启发
在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的过程中,也可以将某些有代表性的曲目拿到课堂上来演奏。比如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中的插曲《往事难忘》的主旋律就是运用了爱尔兰民歌《多年以前》的旋律,学生非常喜欢;另外,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的歌曲《拨浪鼓》也备受学生喜爱。在练习竖笛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唱一唱这几首曲子,再来练习吹奏曲子的主旋律,让学生明白,其实一些好听的流行歌曲也是运用了一些民歌旋律,而这正是音乐教材试图要教给大家的。
虽然流行音乐是一种“大众文化”,但流行音乐毕竟不是主流音乐,不能真正取代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地位,还有部分流行音乐不太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因此,我们要尽力把握好“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尺度,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年龄及身心特点的、健康向上的优秀音乐作品引入课堂。
二、挖掘教材资源——扩大容量
音乐课程中最基本的资源是教材,是我们实施音乐课程的主要依据和载体,它包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作为教师,要开发好、使用好教材,通过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创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引导学生搜集课外资料,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在教学《银杯》一歌之前,我让学生通过查资料、上网、请教他人等途径搜集有关西藏的地理、风俗、歌舞、文化信息,让学生了解西藏、感受西藏、赞美西藏。课上举行“西藏知识知多少”竞赛,充分挖掘学生的课外知识资源,扩充信息;教师和学生一起“喝”青稞酒、呼“扎西德勒”、唱饮酒歌、跳藏族舞,整堂课围绕西藏,大胆地进行素材整合,使学生在主动、快乐的氛围中了解西藏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歌曲风格,为理解和表现藏族的风格及形成要素构筑了良好的基础背景。
2. 学习创作音乐,丰富教材资源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音乐创造有极大的自由度,是最具有开放性的,只有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而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我用替换歌词的方法来教孩子们创作音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人音版第四册温州民歌《月光光》一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月光光》曲调改编成一首新歌《夸家乡》,让学生创编歌词夸夸自己家乡的美景,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民歌的特点:
编创一:“山连山,水连水,余杭风景美名扬,超山梅花满山香啊,双溪漂流惊又险啊,一片啊好风光……”
编创二:“说余杭,唱余杭,余杭美景传天下,风景优美特产多啊,山好水好人更美啊,欢迎你啊来余杭”……
通过合理挖掘资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3.把影视画面带进课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是电影(视)的插曲或者主题曲。然而,很多时候学生不能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老师仅仅靠讲解,肯定是不够到位的,显得有点苍白无力,如果能搭配一段这部影片的画面,则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也能较好地把握歌曲的内涵。如教授第11册歌曲《茉莉花》的同时可以播放动画片《图兰朵特》,学生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学得就更加专心了。同时,学生也可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融入民族民间音乐——课堂变美
音乐教学大纲指出,我们要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接触外国优秀音乐作品,以扩大文化视野。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始终把弘扬民族民间音乐这一课题融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水平和鉴赏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呢?
1. 培养兴趣
小学音乐各册教材都收编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资源,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民歌及其所赋予的内涵。如学习民族舞蹈动作、了解民族风俗;选一些好听又上口的民歌,如《半个月亮爬上来》《跑马溜溜的山上》作为器乐练习曲。除此,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特长充实课堂,比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时让班里会演奏古筝的同学上来演奏主旋律,在欣赏《阿佤人民唱新歌》时,让会葫芦丝的学生为大家伴奏。这样的教学,才真正充分调动了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和音乐的积极性。
2. 激发情趣
戏曲音乐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流行音乐充斥整个社会,人们接触戏曲等艺术形式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戏曲音乐更是陌生。例如欣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学生一听到戏曲音乐,第一反应就是哄堂大笑,觉得滑稽。但是,通过教师的范唱,用几个简单的亮相动作,加上风趣的模仿,一下子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画脸谱、知识竞赛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戏曲的风格特征,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感受到民族民间音乐的美,了解继承祖国悠久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四、整合多种学科——视野更宽
1. 音乐与语文的整合
学习歌词时,可以模仿语文中诗歌的朗读方法进行朗诵,还可以结合歌曲内容,加入儿歌或者古诗的诵读。如在学唱《郊游》时,我加入了《登鹳雀楼》《咏柳》等描写景物的唐诗,同时进行情景剧表演,形成郊游的浓厚氛围。
又如在六年级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结尾时,我在宁静、优美的乐曲中加入了唐诗《枫桥夜泊》的诵读: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不正是这首乐曲的写照吗?
2. 音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了各种美的元素。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与外延,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第一,可以运用PowerPoint、Flash等制作教学辅助课件,平时多收集一些流水声、鸟鸣声、雨水声等音素,课堂上可以增强音乐的视听效果;第二,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教学,把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引入音乐课堂,在高品质的音响设备下聆听音乐作品,充分体会作品所蕴涵的艺术美;第三,从网上下载有关视频、音乐家介绍、名曲欣赏、古典乐曲等音乐素材供学生在音乐课中欣赏。
音乐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它还包括社会文化资源、生活经验资源、人才资源、家庭资源等。除了以上两种整合,我们还可以和美术、劳技等学科整合,这全看你是否是个有心人了。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接触更多的音乐形式,弥补课本教材的局限性,让学生享受到各种音乐艺术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南苑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任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