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维护良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稳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之一,更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之一,通过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教育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本文将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进行探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重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民族团结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所谓,团结的队伍能够创造出个人无法比拟的无穷智慧,和谐的集体才能汇聚铸就辉煌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力量凝结的核心动力,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首要前提和根本原则[2]。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统一意识,强化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筑牢实现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民族团结教育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民族团结教育关系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大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发挥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层面的价值标准和要求与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以及对社会个体的人文关怀理念相通,而民族团结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两个共同”的发展观等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等层面的具体实践要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科学的指导理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又作为实际内容和要求寓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中。二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在积极融通、联合作用条件下,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反之则相互制约、相互影响[3]。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
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民族团结的现状与重要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开放和进步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一是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和利益诉求使经济问题政治化,民族地区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新中国成立后的各民族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实现了平等,但由于各种原因,各族人民并未在经济上形成事实上的平等。各民族在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上相互影响,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宗教因素的介入使民族问题敏感化、复杂化。使民族地区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相互交织,特定民族问题与各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情况密切相关。宗教在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深刻影响着民族地区的伦理道德、社会风尚、政治形态等,日益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对各民族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各民族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独立的共同心理,虽然受到社会变革的强烈冲击,但却未被消灭[4]。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各民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我国民族成份构成相当复杂,宗教信仰繁多,造成民族关系较为复杂多变。各民族地区之间和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这种差距增加了民族问题解决难度;四是民族问题的国际性特点。跨境民族导致民族问题国际化,国际反动势力将利用同民族的情感优势从事民族分裂破坏活动,伤害了我国各民族间的感情。
三、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民族团结的对策与建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2.在民族团结工作实践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5]。
3.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有益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资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弘扬中华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少数民族文化必要的强调,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重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育社会文明风尚,建设和谐文化,需要以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支撑。注重对少数民族先进文化的吸收是中华文化五千年来繁荣昌盛、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弘扬,不仅是新时期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的需要,理应成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以凝练的价值导向影响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进步,具有形成与作用的同源性、内容分层构建的共通性以及实现路径的互动性逻辑基础,二者的有机融合、同步提升,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的普及,也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扎实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刘世衡.新媒体时代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民族论坛,2017,23(05):30-32.
[2]张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国家共同体构建[J].天中学刊,2017,25(06):39-40.
[3]王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实践研究——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7,32(11):266-267.
[4]申忠玲.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及教育路径研究——以青海省高校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7,29(03):99-100.
[5]房孝美,朱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21(02):75-76.
(作者单位:西藏社会主义学院)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重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民族团结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所谓,团结的队伍能够创造出个人无法比拟的无穷智慧,和谐的集体才能汇聚铸就辉煌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力量凝结的核心动力,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首要前提和根本原则[2]。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统一意识,强化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筑牢实现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民族团结教育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民族团结教育关系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大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发挥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层面的价值标准和要求与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以及对社会个体的人文关怀理念相通,而民族团结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两个共同”的发展观等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等层面的具体实践要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科学的指导理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又作为实际内容和要求寓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中。二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在积极融通、联合作用条件下,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反之则相互制约、相互影响[3]。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
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民族团结的现状与重要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开放和进步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一是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和利益诉求使经济问题政治化,民族地区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新中国成立后的各民族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实现了平等,但由于各种原因,各族人民并未在经济上形成事实上的平等。各民族在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上相互影响,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宗教因素的介入使民族问题敏感化、复杂化。使民族地区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相互交织,特定民族问题与各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情况密切相关。宗教在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深刻影响着民族地区的伦理道德、社会风尚、政治形态等,日益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对各民族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各民族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独立的共同心理,虽然受到社会变革的强烈冲击,但却未被消灭[4]。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各民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我国民族成份构成相当复杂,宗教信仰繁多,造成民族关系较为复杂多变。各民族地区之间和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这种差距增加了民族问题解决难度;四是民族问题的国际性特点。跨境民族导致民族问题国际化,国际反动势力将利用同民族的情感优势从事民族分裂破坏活动,伤害了我国各民族间的感情。
三、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民族团结的对策与建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2.在民族团结工作实践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5]。
3.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有益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资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弘扬中华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少数民族文化必要的强调,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重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育社会文明风尚,建设和谐文化,需要以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支撑。注重对少数民族先进文化的吸收是中华文化五千年来繁荣昌盛、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弘扬,不仅是新时期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的需要,理应成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以凝练的价值导向影响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进步,具有形成与作用的同源性、内容分层构建的共通性以及实现路径的互动性逻辑基础,二者的有机融合、同步提升,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的普及,也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扎实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刘世衡.新媒体时代武陵山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民族论坛,2017,23(05):30-32.
[2]张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国家共同体构建[J].天中学刊,2017,25(06):39-40.
[3]王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实践研究——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7,32(11):266-267.
[4]申忠玲.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及教育路径研究——以青海省高校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7,29(03):99-100.
[5]房孝美,朱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21(02):75-76.
(作者单位:西藏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