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用课改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充分挖掘素材,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作者从教学实践出发,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打造数学课堂创新教育氛围
1.1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分不开,而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1.2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要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学习,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应细心把握,将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
1.3 开展探究教学
教学实际中,教师应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适当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和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见解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
2 引趣激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2.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设“疑”引发激情,就是设置障碍、悬念,造成疑惑,创设问题情境激励解读抽象枯燥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活实际和学生体验提出问题,不仅问题难度要适中,而且所提问题是学生极想知道的。学生通过解疑,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激起他们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2 开展成功教育,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2.3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2]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数学问题初探.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3]胡明根等.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11.
[4]任樟辉.数学思维理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5]朱建华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2.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作者从教学实践出发,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打造数学课堂创新教育氛围
1.1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分不开,而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1.2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要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学习,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应细心把握,将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
1.3 开展探究教学
教学实际中,教师应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适当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和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见解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
2 引趣激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2.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设“疑”引发激情,就是设置障碍、悬念,造成疑惑,创设问题情境激励解读抽象枯燥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活实际和学生体验提出问题,不仅问题难度要适中,而且所提问题是学生极想知道的。学生通过解疑,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激起他们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2 开展成功教育,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2.3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2]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数学问题初探.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3]胡明根等.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11.
[4]任樟辉.数学思维理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5]朱建华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2.